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亚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钯,烯丙基胺,密度泛函理论
碳酸亚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1](2018)在《钯催化碳酸亚乙酯衍生物不对称合成烯丙基胺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取代手性烯丙基胺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原料,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很高的科研、工业价值。2016年,Kleij小组首次报道了Pd催化的碳酸亚乙酯衍生物烯丙位胺化合成手性α,α-双取代烯丙基胺类化合物,相较于之前的报道,该反应具有产物对映选择性高,原子经济性好,底物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优点。截止目前,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尚不明确,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反应经历了C-O键氧化加成、脱去CO_2、质子迁移和亲核进攻四个主要反应步骤。首先Pd催化剂从背面进攻C-O键,五元杂环开环,随后经历六元环过渡态脱去CO_2,生成含有Pd-O键的六元环。苯胺氮氢质子迁移至氧原子,同时Pd-O键断开六元环开环,最后氮原子亲核进攻烯丙位叔碳原子,得到单一构型(S)的产物,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本文解释了叁个关键问题:(1)外消旋底物得到单一构型产物是因为脱去CO_2得到的中间体极易相互转化;(2)产物的单一构型取决于质子迁移过程(选择性决定步);(3)未观测到直链产物生成是因为氮原子亲核进攻端基碳原子不利。本论文揭示了该反应确切的反应历程,有助于理解相关反应机理,为新型催化体系的构建和新反应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进,梅劲桦,刘震杰[2](2015)在《紫杉醇己内酯/碳酸亚乙酯载药纳米涂层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紫杉醇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载药纳米涂层,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并评价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结合异步降解技术和静电纺织技术制备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体系紫杉醇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曲线;MTT实验测定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结果 CL/EC=6和CL/EC=9的紫杉醇Poly(CL-co-EC)的药物包封率分别为92.1%和79.2%;载药量分别为26.5%和18.1%;紫杉醇在体外缓慢释放,50天后累计释放量分别达到78%和37%。紫杉醇Poly(CL-co-EC)电纺薄膜显着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存活率。结论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具有缓慢释放和释放速率可控的特点,具有作为血管内支架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肝胆胰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5-12-10)
杨进,梅劲桦,刘震杰[3](2015)在《紫杉醇己内酯/碳酸亚乙酯载药纳米涂层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紫杉醇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载药纳米涂层,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并评价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结合异步降解技术和静电纺织技术制备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体系紫杉醇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曲线;MTT实验测定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结果 CL/EC=6和CL/EC=9的紫杉醇Poly(CL-co-EC)的药物包封率分别为92.1%和79.2%;载药量分别为26.5%和18.1%;紫杉醇在体外缓慢释放,50d后累计释放量分别达到78%和37%。紫杉醇Poly(CL-co-EC)电纺薄膜显着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存活率。结论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具有缓慢释放和释放速率可控的特点,具有作为血管内支架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史振宇,张祥满,陈枫,符伟国[4](2015)在《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电混纺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为5%、10%、15%电纺纤维膜,分析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然后将VEGF按照0ng/g、10ng/g、100ng/g、1μg/g的质量比与Poly(CL-EC)溶液混合,电纺制备纳米支架。对混纺膜进行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间接溶血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检测。结果根据Poly(CL-EC)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我们选用EC/CL比例为1∶6的10%Poly(CL-EC)与VEGF构建混合电纺膜。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证实Poly(CL-EC)/VEGF电纺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LDH释放试验、接触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试验显示该材料无细胞毒性、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很低的异物反应。结论静电纺构建的Poly(CL-EC)/VE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够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婉,张祥满,史振宇,虞奋[5](2014)在《静电共纺聚合物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混纳米纤维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聚合物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EC-C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原料构建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的纳米支架。方法将VEGF与Poly(EC-CL)混合,配置成质量比为0 ng/g,10 ng/g,100 ng/g,1 μg/g的溶液,电压15 kV,流速2 ml/h电纺纳米纤维支架。扫描电镜检测电纺膜纳米形态,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增殖试验及Live/Dead细胞试验检测电纺膜的生物相容性。各组电纺纤维直径比较以及细胞增殖MTS试验的(A)值比较均采用t检验。结果混合VEGF的poly(EC-CL)与纯poly(EC-CL)聚合物膜片相比,纤维形态没有分别,纳米纤维直径在(440 ± 55) nm,本研究增加VEGF含量,纤维直径没有明显变化(P> 0.05)。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到培养第5 天时,细胞增殖加快,组织培养板和VEGF/poly(EC-CL)(100 ng/g、1μg/g)组明显高于poly(EC-CL)和VEGF/poly(EC-CL)(10 ng/g)(P < 0.05)。Live/Dead细胞试验显示四组膜片上,细胞均呈绿色荧光(活细胞),而且VEGF/ poly(EC-CL)(100 ng/g、1μg/g)膜片上细胞明显高于poly(EC-CL)和VEGF/ poly(EC-CL)(10 ng/g)两组。结论电纺技术构建的Poly(EC-CL)/VEGF共聚物具有良好的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能够作为血管组织工程的基质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3期)
边慧娟,周少雄,梁新杰,李强,韩伟[6](2012)在《涂层工艺对聚碳酸亚乙酯载药涂层性能和体外释放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不同涂层工艺对冠脉支架涂层的影响,分别采用手动浸涂和自动超声喷涂法在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基体表面制备含雷帕霉素的聚碳酸亚乙酯(PEC)涂层。首先对PEC进行了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拉伸实验测试,初步证明其物理化学性质适合作支架可降解涂层材料。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定仪、球囊扩张法等对涂层表面的形貌、亲水性以及涂层和支架基体的结合力进行分析,并在PBS(pH=7.4)模拟体液中测试上述两种工艺方法制备的药物洗脱支架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药物涂层在微观结构、亲水性以及与支架的结合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药物释放速率和释放趋势也有所不同,超声喷涂法制备的药物洗脱支架释放速率和释放趋势较稳定。(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2年18期)
徐鼐,贾德民[7](2009)在《聚碳酸亚乙酯多元醇制备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碳酸亚乙酯多元醇(PEC)、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主要原料,采用预聚物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并用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型和聚己内酯二醇(PCL)型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热熔胶中多元醇种类、催化剂及异氰酸根(-NCO)含量对热熔胶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用预聚物法合成的PEC型聚氨酯热熔胶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粘接强度、耐水性能和可生物降解性,是一种新型环保粘接材料。(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9年08期)
刘震杰,陈枫,施德兵,徐宁,符伟国[8](2009)在《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共聚物力学性能及初步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利用Nd(DBMP)3催化合成可降解共聚物Poly(CL-co-EC),对不同CL/EC共聚比例的Poly(CL-co-EC)进行力学性能和表面特征的测试;并对Poly(CL-co-EC)薄膜和浸提液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细胞粘附试验、细胞增殖实验、溶血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四唑氮盐(MTS)细胞毒性试验和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表明随不同的CL/EC共聚比例可调控Poly(CL-co-EC)力学性能;细胞粘附试验,L929细胞在Poly(CL-co-EC)薄膜粘附较聚苯乙烯慢;MTS细胞毒性试验,共聚物组吸光度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LDH释放试验,各实验组LDH相对释放率<10%;溶血反应,共聚物浸提液溶血率<6%;肌肉植入试验,Poly(CL-co-EC)柱状物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Poly(CL-co-EC)共聚物具有可调控的力学性能和熔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陈枫[9](2008)在《稀土催化己二酸酐和碳酸亚乙酯开环聚合及其聚合物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骨固定和修复以及细胞组织工程等领域。与非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降解型具有更大的优点,它不需要二次手术,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概述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聚酸酐类和脂肪族聚碳酸酯类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面溶蚀降解性、降解速度可调及易加工性等优异性能,很快在医学前沿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概述了聚酸酐和脂肪族聚碳酸酯合成进展和临床应用概况。采用低毒性的芳氧基稀土催化剂——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稀土[Ln(DBMP)_3]在温和的条件下单组分催化己二酸酐的开环均聚合,并系统研究了溶剂,温度、聚合时间、单体催化剂比例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发现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合物对于催化己二酸酐开环均聚合都具有较高的活性。PAA通过~1H NMR分析分子量为1,500。使用La(DBMP)_3催化己二酸酐与己内酯的嵌段共聚,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比例的嵌段共聚物,共聚物结构通过GPC,′H NMR、DSC等手段表征证实。而相同条件下己二酸酐与2,2-二甲基叁亚甲基环碳酸酯和叁亚甲基环碳酸酯开环共聚合证明只有PAA和聚碳酸酯的共混物。使用叁氟甲磺酸稀土[Ln(OTf)_3]催化己二酸酐和环氧丙烷开环共聚合。详细讨论了不同的稀土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于共聚合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制备AA和PO的交替共聚物。在[AA]:[PO]=1:1,[AA+PO]/[Y(OTf)_3]=1000,80℃反应48小时,可以制备AA与PO的交替共聚物(M_n=4,600)。使用。~1H NMR分析反应机理,发现反应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使用Ln(DBMP)_3单组分催化碳酸亚民乙酯和CL开环共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分子量、EC含量不同的Poly(CL-co-EC)s。详细研究了不同稀土元素的Ln(DBMP)_3的催化活性,发现轻稀土La和Nd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Nd(DBMP)_3催化制备的共聚物分子量最高。详细研究了Nd(DBMP)_3催化EC和CL开环共聚合的聚合特征。得出了最佳聚合条件为:单体投料比[EC]:[CL]=30:70,[EC+CL]=1.0 mol/L,[EC+CL]/[Nd(DBMP)_3]=500,T=25℃,甲苯溶液,聚合时间3 h。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15.97万,分子量分布为1.81。使用~1H NMR检测表明没有发生EC单体的均聚合和脱CO_2副反应发生,所得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共聚物中的EC含量最高为22 mol-%。使用XRD测定了不同EC含量共聚物的结晶度,结果表明EC的含量越高,共聚物的结晶度越低。使用DMA检测了共聚物的热学和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共聚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_g)(-35.6℃),随着EC含量的增加,T_g有所增加,但是T_m有较大下降(44.5℃)。拉伸测试测定了共聚物在25℃时的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趋势。从结果中可以得到随着EC含量的增加,共聚物代表刚性的模量和强度指标大幅下降,而代表柔韧性的断裂伸长率大幅增加(2383%)的结论。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不同的PAA与PCL-b-PAA、PDTC和PTMC共混物。通过浇铸成膜的技术制备了几种共混物薄膜,并与简单溶液共混制备的相应的共混物薄膜做了在PBS溶液(pH=7.42)体外降解试验。实验表明PAA在24h内已降解完毕,是一种快速降解材料。PAA的降解对剩余的PCL、PDTC和PTMC的降解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观察比较“原位聚合”和溶液共混制备的聚合物薄膜的降解前后的形貌,发现“原位聚合”制备的共混聚合物中PAA的分散优于溶液共混制备的材料,体外降解后微孔在薄膜本体和表面分布得更均匀,有望用作生物医用材料如组织工程支架。采用Ln(DBMP)_3可以成功的催化制备可降解聚合物Poly(CL-co-EC)s。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直径为1μm数量级的无纺布。对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粘附性;溶血试验、细胞增值实验和细胞毒性试验表明无明显细胞毒性:同时肌肉植入试验表明共聚物在肌肉组织内不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无炎症薄膜的形成。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发现静电纺丝制备的无纺布比光滑平面薄膜更容易粘附生长细胞,可以用作组织工程支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徐守萍,崔奇,张敏,刘保华,陈立班[10](2007)在《聚碳酸亚乙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CO2和环氧乙烷在高分子负载双金属氰化物的催化下通过调节聚合得到的聚碳酸亚乙酯多元醇和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主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弹性体新材料;研究了异氰酸酯指数以及弹性体制备工艺条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该类新材料的耐溶剂性及生物降解性。(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07年01期)
碳酸亚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紫杉醇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载药纳米涂层,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并评价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结合异步降解技术和静电纺织技术制备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体系紫杉醇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曲线;MTT实验测定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活率。结果 CL/EC=6和CL/EC=9的紫杉醇Poly(CL-co-EC)的药物包封率分别为92.1%和79.2%;载药量分别为26.5%和18.1%;紫杉醇在体外缓慢释放,50天后累计释放量分别达到78%和37%。紫杉醇Poly(CL-co-EC)电纺薄膜显着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存活率。结论紫杉醇Poly(CL-co-EC)载药纳米涂层具有缓慢释放和释放速率可控的特点,具有作为血管内支架的潜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亚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峰.钯催化碳酸亚乙酯衍生物不对称合成烯丙基胺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8
[2].杨进,梅劲桦,刘震杰.紫杉醇己内酯/碳酸亚乙酯载药纳米涂层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C].2015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肝胆胰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5
[3].杨进,梅劲桦,刘震杰.紫杉醇己内酯/碳酸亚乙酯载药纳米涂层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
[4].史振宇,张祥满,陈枫,符伟国.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电混纺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
[5].张婉,张祥满,史振宇,虞奋.静电共纺聚合物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混纳米纤维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4
[6].边慧娟,周少雄,梁新杰,李强,韩伟.涂层工艺对聚碳酸亚乙酯载药涂层性能和体外释放动力学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2
[7].徐鼐,贾德民.聚碳酸亚乙酯多元醇制备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及其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
[8].刘震杰,陈枫,施德兵,徐宁,符伟国.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共聚物力学性能及初步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
[9].陈枫.稀土催化己二酸酐和碳酸亚乙酯开环聚合及其聚合物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0].徐守萍,崔奇,张敏,刘保华,陈立班.聚碳酸亚乙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J].聚氨酯工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