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喹诺酮耐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浪犬,大肠埃希菌,琼脂平板稀释法,耐药率
喹诺酮耐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冯皓媛,李宇涵,李玲,代璐,陈朝喜[1](2019)在《流浪犬源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择有效治疗流浪犬大肠杆菌病药物,从成都市双流爱之家动物救助中心采集流浪犬粪便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测定其对6种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二氟沙星、诺氟沙星、沙拉沙星)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和卡那霉素)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分离的267株大肠埃希菌对二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沙拉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6.2%、46.7%和22.1%;对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0%、6.7%和30.7%;分离菌株对沙拉沙星和阿米卡星最敏感,可优先选择沙拉沙和阿米卡星进行流浪犬大肠杆菌病防治。(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路平,李瑶,南颖[2](2019)在《肛肠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对肛肠手术切口病原菌感染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地区316例肛肠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无菌采集患者手术切口处脓液或分泌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K-B纸片法测定受试菌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性。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parE、OmpC和OmpF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 316份标本中共有52份标本病原菌培养呈阳性,阳性率16.46%。分离出52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6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1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35株,变形菌属5株,克雷伯菌属4株,肠杆菌属2株;革兰阳性菌中葡萄菌属3株,肠球菌属2株;真菌为假丝酵母菌。经ESBLs确证试验共筛选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6株,检出率为45.71%。革兰阴性菌分离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菌株为:34、25、18、17和9株,耐药率分别为73.91%、54.35%、39.13%、36.96%和19.57%。革兰阳性菌分离株仅对萘啶酸和诺氟沙星耐药,分别为3株和1株。成功扩增出gyrA、gyrB、parC、parE、OmpC和OmpF基因。gyrA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Ser83→Leu、Ala84→Pro、Asp87→Asn和Asp87→Gly;gyrB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Phe361→Try、Glu470→Asp、Ser492→Asn;parC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Ser80→Ile、Glu84→Lys;parE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sp420→Asn、Ala425→Val、Ser458→Ala;OmpC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sp18→Glu,Val29→Lys和Ser64→Glu。讨论大肠埃希菌是肛肠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是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孔蛋白OmpC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肠埃希菌对药物敏感性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志军,白瑶[3](2019)在《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一类全球普遍关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也是引发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弯曲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用药,但在动物疫病和人类医疗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了耐药弯曲菌的增加,近年来世界各地陆续出现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报道。本文就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杀菌机制、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弯曲菌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黎锋云,郑勇军,陈贵纷,刘春发,李敏[4](2019)在《32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耐药性。方法:抽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32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大肠埃希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结果:32例耐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对亚胺培南均敏感,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6.25%,而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9.38%,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2.5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96.88%,而产ESBLs对其耐药率为84.38%。结论:临床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大肠埃希菌而导致的尿路感染患者,应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耐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9期)
毛联钢,沈玄艺,冯伟云,梁珊燕,许小敏[5](2019)在《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腹泻患者中分离志贺菌株;血清分型采用玻片凝集法;药敏采用K-B法;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法,测序结果用BLAST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307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B群)211株(占68.73%),宋内志贺菌(D群)96株(31.27%)。其中福氏/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5.26%/87.50%、35.07%/9.38%、36.97%/11.46%、27.96%/5.21%。志贺菌gyrA、parC、qnrS、aac(6’)-Ib-c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3.71%、87.62%、2.93%、1.63%,未检出qnrA、qnrB、qnrC、qepA基因;环丙沙星耐药株中81株(97.59%)同时检测到Ser83Leu、Asp87Asn/Gly、Ser80Ile突变,而环丙沙星敏感株中只有47株(20.98%)同时检测到Ser83Leu、Asp87Asn/Gly、Ser80Ile突变。结论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以福氏志贺菌为主,福氏志贺菌喹诺酮耐药性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是喹诺酮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高志琴,莫小辉,陆海空,钱伊弘,柴喆[6](2019)在《男性泌尿道来源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CR)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以脲原体16Sr RNA保守区域基因为扩增靶序列检测脲原体的不同生物群,采用PCR方法扩增拓扑异构酶gyr A和parC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脲原体生物一群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44)。gyr A基因主要为112号编码蛋白D112E的变异,parC基因主要为编码蛋白S83L的变异,即83号位丝氨酸(TCA)到亮氨酸(TTA)的变异的变异。与未突变株相比,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MI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部分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差异,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黄奕雯[7](2018)在《粪肠球菌江西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粪肠球菌所引发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跃居引发感染的革兰阳性菌的前几位。在引发感染的案例增多的同时,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强,耐药谱也在越来越广。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为一类广谱抗菌药,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由于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肠球菌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也逐渐上升。本研究将以江西7个地区21个猪场中分离的猪源粪肠球菌为研究菌,进行分离情况、耐药现状、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流行状况、外排基因的分布状况以及外排泵抑制剂和氟喹诺酮类药物配伍使用效果的研究,以期对当地其他种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选择压力做出参考,对江西省公共卫生保障提供基础数据,对畜牧医疗人员的防治用药方案提供新的可能和理论依据。2016年至2017年间从江西7个地区21个猪场中的猪肠道内,采集了疑似猪粪肠球菌381份,通过常规细菌形态鉴定以及PCR的方法并抽样比对,共鉴定出猪源粪肠球菌241株。分离率为66.8%。其中腹泻样中分离率(73.6%)高于正常样分离率(57.0%)。通过7种药物的K-B药敏试验表明,江西地区猪源粪肠球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分离株的多药耐药株达208株,占比86.3%,其中对红霉素(95.4%)和四环素(96.7%)的耐药率很高,而对氟苯尼考(72.2%)和环丙沙星(68.5%)的耐药率较高,对氨苄西林(2.1%)、替考拉宁(0.4%)和万古霉素(1.2%)敏感性较高。有9种耐药表型,其中流行性最高的耐药表型为FFC+CIP+TE+ERY。对猪源粪肠球菌江西分离株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gyrA和parC,以及编码粪肠球菌外排泵的基因eme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241株分离株中有8种耐药基因型,不论有无外排泵基因emeA介导的情况下,gyrA+parC的检出率都是最高。在江西最流行的基因型是emeA+gyrA+parC。208株多重耐药猪源粪肠球菌江西分离株对旧一代药物比新一代药物耐药性更强,这4种药物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强度排列顺序为: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入利血平后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粪肠球菌作用显着增强,耐药率明显下降。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90下降为原来的1/4,左氧氟沙星的MIC90下降为原来的1/2。(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书宏[8](2018)在《鲜肉源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的基因分型与喹诺酮类耐药性及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因素,被全世界认为是首选控制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人和动物感染Salmonella后可引起严重的胃肠炎导致食物中毒,感染严重者还能导致其死亡,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Salmonella表型特征并不稳定,因此利用表型分型所能获得的菌株之间的相关信息并不详尽,无法鉴别生化特性、血清型相同的不同Salmonella菌株。为了能够更好地对Salmonella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更快地应对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具有高通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便于推广等优点的分子分型技术将成为必需的技术。本课题利用两种基因分型技术分别对广西地区市售生鲜肉源的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对食品污染的Salmonella进行快速溯源的分子技术。同时对近年来广西生鲜肉源Salmonella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进行研究。本课题选取实验室保存的2011-2016年从广西部分地区超市及自由市场售卖的生鲜鸡肉、鸭肉、猪肉、牛肉中分离的Salmonella两个优势血清型S.derby和S.agona之71株和21株进行基于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分析,并根据分离株的年份、地域及ERIC-PCR基因型选取13个代表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分析。结果 92 株Salmonella分离株的ERIC-PCR的指纹图谱均在250bp处得到沙门菌属的特异性扩增条带;71株S.derby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在0.74~1.00之间,可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Ⅰ和Ⅲ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占了 54.93%(39/71)和 19.72%(14/71);21 株S.agona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在0.68~1.00之间,可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A(28.57%,6/21)和B(33.33%,7/21)为优势基因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一市场里不同种类的肉品存在同一Salmonella的污染、同一市场里同种类的肉品存在不同的Salmonella的污染、同一市场里不同采样时间的同种类肉品存在同一Salmonella的污染等情况;MLST基因分型的研究结果表明,7株S.derby均为ST40(19-20-3-20-5-22-22)、6 株 S.agona 均为 ST13(3-3-7-4-3-3-7)。本课题还对71株S.derby进行包括萘啶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5种常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首先,通过常规药敏纸片(K-B)法对菌株进行耐药表型的检测,然后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之 qnrA、qnrB、qnrS、aac(6')-lb-cr、oqxA、oqxB、qepA共7种基因分别进行PCR检测,并对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氨基酸位点突变情况,最后将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71株受试S.derby对第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之耐药性严重,耐药率为19.72%、不敏感率为43.66%;对第叁代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1.83%、74.65%、70.42%),但其中介率也比较高(分别为23.94%、25.35%、25.35%);对第四代的加替沙星则最敏感(敏感率为84.51%),中介率为14.08%。有76.06%(54/71)的菌株检测到了 PMQR基因,其中oqxA检出率最高(53.52%)、oqxB检出率次之(49.30%)、qnr与aac(6')-Ib-cr的检出率相近,分别为 29.58%(21/71)、25.35%(18/71),qnrA与qnrB基因检出率较低,分别为4.23%(3/71)、5.63(4/71),未检测到qepA基因;携带2种PMQR基因菌株的的百分比最高,占菌株数的 32.39%(23/71),有 12.68%(9/71)、11.27%(8/71)的菌株分别携带3种、4种PMQR基因,oqxA和oqxB两种基因与对萘啶酸耐药的表型符合率较高,都达到了 70%以上,aac(6')-lb-cr和qnrS基因的符合率都在40%左右;14株对萘啶酸耐药的菌株中,有92.86%(13/14)的菌株在gyrA或parC两个基因共检测到21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gyrA的D87N和S83I两个位点突变分别有35.71%(5/14)和 21.43%(3/14),parC的主要位点突变为 T57S(42.86%,6/14)和 T57V(21.43%,3/14)。本课题研究结果证明,广西地区生鲜肉源Salmonella基因型呈现多样性,表明Salmonella的污染源广泛;ERIC-PCR分型技术可用于生鲜肉污染的Salmonella之溯源;Salmonella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现象较严重,gyrA和parC基因的位点突变是Salmonella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而PMQR基因的携带也是Salmonella产生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郭学中[9](2018)在《市售罗非鱼源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在畜禽及水产动物养殖中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出现,养殖动物携带的耐药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和环境污染等将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传播给人类,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这已构成一个巨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具有广谱、优秀的药物动力学性能和强大的抗菌活性、以及与其他类抗菌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中。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水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水产品携带的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耐药基因存在情况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市售罗非鱼水产品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超市、农贸市场等水产品交易市场随机购买鲜活的罗非鱼商品鱼,开展水产品携带的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水产品携带的优势菌群;然后运用细菌筛选培养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离鉴定目标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测试;最后采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分析分离菌株PMQR基因携带和QRDR靶基因突变情况;为水产品中携带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风险评估积累科学数据。细菌分离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市售罗非鱼商品鱼各组织的优势菌均为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从广州市14家水产品交易市场购买的100条罗非鱼样品的鳃、肌肉和肠组织中共分离出280株气单胞菌和182株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2.14%;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82%和18.13%。大肠埃希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气单胞菌,不同组织中分离的细菌耐药率存在差异,肌肉中分离的细菌耐药率最低。PCR检测结果显示:从分离的气单胞菌菌株中只检测到qnrS和aac(6')-Ib-cr两种PMQ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29%和2.86%;而从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中检测出qnrB、qnrS、aac(6')-Ib-cr、oqxAB和qnrD五种PMQ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2.64%、36.81%、9.89%、11.54%和0.55%。大肠埃希菌PMQR基因携带率高于气单胞菌,且种类也较多。QRDR靶基因突变结果显示,103株发生QRDR靶基因突变的气单胞菌中有98株(95.1%)发生了gyrA基因突变、5株(4.85%)只发生parC基因突变,而发生gyr A和parC基因双突变的有41株(39.8%);103株发生了QRDR靶基因突变的气单胞菌只有7株(6.8%)表现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60株发生QRDR靶基因突变的大肠埃希菌中,41株(68.3%)发生gyrA基因突变、19株(31.7%)只发生par C突变,有17株(28.3%)发生了gyrA和parC基因双突变;60株发生了QRDR靶基因突变的大肠埃希菌有34株(56.7%)表现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市售罗非鱼水产品中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携带的细菌种群,不论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PMQR基因种类还是PMQR基因的携带率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均高于气单胞菌,水产品携带的氟喹诺酮类耐药细菌和PMQR耐药基因风险主要与大肠埃希菌有关。肌肉中分离的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或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鳃和肠道的,显示罗非鱼可食用部分携带的耐药菌很少,食品相对安全;水产品携带的细菌耐药性风险主要来自肠道和鳃组织。此外,比较分析大肠埃希菌和气单胞菌携带PMQR基因、QRDR基因突变与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两种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可能存在不同,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8)
袁瑾懿,徐晓刚,胡付品,郭燕,杨洋[10](2018)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喹诺酮类耐药性及ST494型菌株耐药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1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对常用喹诺酮类敏感性,对其中48株细菌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PCR检测特征克隆耐药基因。结果该院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敏感率均低于40%。环丙沙星不敏感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趋势。ST494型(18.8%)为仅次于ST11型(31.2%)的主要肺炎克雷伯菌ST型别。ST494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可产多种β内酰胺酶,oqxAB基因、gyrA基因存在单位点突变,部分菌株携带qnrD、aac-(6')-lb-cr和armA基因,因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亦达22%,但对替加环素、四环素均敏感。结论多重耐药克隆ST11和ST494是该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主要的ST型,导致该院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程度甚高。其中ST494型对替加环素和四环素类高度敏感,提示此类药物或可成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优选。(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喹诺酮耐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对肛肠手术切口病原菌感染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地区316例肛肠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无菌采集患者手术切口处脓液或分泌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K-B纸片法测定受试菌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性。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parE、OmpC和OmpF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 316份标本中共有52份标本病原菌培养呈阳性,阳性率16.46%。分离出52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6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1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35株,变形菌属5株,克雷伯菌属4株,肠杆菌属2株;革兰阳性菌中葡萄菌属3株,肠球菌属2株;真菌为假丝酵母菌。经ESBLs确证试验共筛选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6株,检出率为45.71%。革兰阴性菌分离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菌株为:34、25、18、17和9株,耐药率分别为73.91%、54.35%、39.13%、36.96%和19.57%。革兰阳性菌分离株仅对萘啶酸和诺氟沙星耐药,分别为3株和1株。成功扩增出gyrA、gyrB、parC、parE、OmpC和OmpF基因。gyrA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Ser83→Leu、Ala84→Pro、Asp87→Asn和Asp87→Gly;gyrB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Phe361→Try、Glu470→Asp、Ser492→Asn;parC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Ser80→Ile、Glu84→Lys;parE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sp420→Asn、Ala425→Val、Ser458→Ala;OmpC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sp18→Glu,Val29→Lys和Ser64→Glu。讨论大肠埃希菌是肛肠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是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孔蛋白OmpC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肠埃希菌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喹诺酮耐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1].冯皓媛,李宇涵,李玲,代璐,陈朝喜.流浪犬源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J].动物医学进展.2019
[2].路平,李瑶,南颖.肛肠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机制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3].刘志军,白瑶.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黎锋云,郑勇军,陈贵纷,刘春发,李敏.32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9
[5].毛联钢,沈玄艺,冯伟云,梁珊燕,许小敏.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6].高志琴,莫小辉,陆海空,钱伊弘,柴喆.男性泌尿道来源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黄奕雯.粪肠球菌江西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及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8
[8].刘书宏.鲜肉源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的基因分型与喹诺酮类耐药性及其基因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
[9].郭学中.市售罗非鱼源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8
[10].袁瑾懿,徐晓刚,胡付品,郭燕,杨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喹诺酮类耐药性及ST494型菌株耐药机制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