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相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乳液,采收率,增溶性,界面张力
中相微乳液论文文献综述
周冰灵,杨俭,张静,李新发,杨震[1](2016)在《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乳液驱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关键因素在于微乳液可以使原油驱替液的界面张力降低到10~(-3)~10~(-4)m N·m~(-1)的超低水平,并使原油在盐水中的增溶量达到最大值。采用拟叁元相图法,筛选出了SDS表面活性剂、正丁醇、K_m=1.5,其增溶性较好,试剂消耗量最少;应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配方,并分别对SDS浓度、正丁醇浓度和Na_2CO_3浓度进行了扫描,得到的体积相图和增溶参数图,得出:V_o=V_w,SP_o=SP_w,体系达到了最佳中相。该体系可作为"叁采"中的驱油剂,用于提高油藏采收率。(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6年03期)
周冰灵,孔辉,张婧,申彤,王克亮[2](2015)在《中相微乳液驱油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相微乳液驱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应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配方,并分别对SDS浓度、正丁醇浓度和Na2CO3浓度进行了扫描,得到的体积相图和增溶参数图,得出:Vo=Vw,SPo=SPw,体系达到了最佳中相;通过对比最佳中相微乳液和表面活性剂进行水驱后的提高采收率实验,最佳中相微乳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最终剩余油饱和度降到16.7%,含水率也降到很低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5年11期)
吴章辉,马雁冰,刘会娥,陈爽,丁传芹[3](2016)在《微乳液最佳中相醇用量和增溶能力与油相等效烷基碳数的定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考察了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OT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油相的增溶规律。通过不同烃类混合,包括两种烃类的混合和4种烃类混合,调整混合油相的等效烷基碳数(EACN),探索最佳中相醇用量(A*)、最佳增溶量(SP*)与EACN的关系。A*、SP*与EACN在两类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都呈现二次函数的关系,且在同一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控制其他组分含量恒定的情况下,函数关系与所用的烃无关。(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丁伟,王会敏,罗石琼,袁丹丹,于涛[4](2012)在《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对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Winsor相图法研究了由实验室自制的8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正丁醇/正癸烷/NaCl形成的微乳液,探讨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对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的影响,为中相微乳液体系最佳配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中相形成盐度S1,中相消失盐度S2,中相盐宽ΔS,最佳盐度S*值均随高分子量磺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积V*和增溶参数S.P值均随高分子量磺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1、S2、ΔS、S*值均随磺酸盐平均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V*和S.P值均随磺酸盐平均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实验范围内,lgS*、V*、S.P与磺酸盐平均分子量均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朱梅丽[5](2012)在《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的中相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增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C_(12)mimBr-SDBS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协同增溶性能;第叁部分为C_(12)mimBr-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增溶能力;第四部分为酸碱盐对SDBS-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的影响。一、绪论本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并着重介绍了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还对中相微乳液的结构特点、理论以及应用进行了评述。二、C_(12)mimBr-SDBS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协同增溶性能由ε-β鱼状相图法,系统研究了C_(12)mimBr-SDBS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协同增溶性能,并考察了醇和烷烃的碳链长度及NaCl浓度对C_(12)mimBr-SDBS(摩尔比8:2) /醇/烷烃/ NaCl溶液微乳液体系的影响。当XC_(12)mimBr在0-0.1与0.7-1.0范围内变化时,混合体系可形成中相微乳液。C_(12)mimBr-SDBS复配微乳液体系比之C_(12)mimBr或SDBS单一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醇在体系中的溶解度显着减小,平衡界面膜所需表面活性剂和醇的量均减少,而且C_(12)mimBr-SDBS复配微乳液体系具有较强的协同增溶能力。随醇分子碳链长度和盐度的增加,界面膜中维持亲水亲油平衡所需的醇量减少,微乳液体系的增溶能力(SP*)变强。当烷烃分子的碳链变长时,烷烃分子穿透界面膜以降低界面膜的亲水性的能力变弱,该体系的增溶能力(SP*)下降。叁、C_(12)mimBr-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增溶能力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mimBr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复配形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等。考察了温度与NaCl浓度分别对单一Brij35和C_(12)mimBr-Brij35 (摩尔比5:5)微乳液体系的影响,并对单一及复配微乳液体系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单一C_(12)mimBr或Brij35微乳液体系相比,C_(12)mimBr-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中平衡界面膜所需表面活性剂与醇的量均减少,而且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溶能力。随温度和盐度的增加,各微乳液体系的增溶能力均减小,但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mimBr的引入降低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对温度和盐度的敏感程度。同时,添加离子表面活性剂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的增溶能力增强。四、酸碱盐对SDBS-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研究了SDBS-Brij35 /正丁醇/正辛烷/5.0%NaCl溶液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增溶能力,考察了HCl、NaOH及NaCl溶液浓度分别对SDBS-Brij35 (摩尔比1:1)/正丁醇/正辛烷/酸(碱,盐)微乳液体系的影响。SDBS-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中醇的溶解度明显变小,同时,复配微乳液体系界面膜中醇的质量分数(AS)和摩尔数AMS及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数SMS均减小,而醇的摩尔分数(XAS)增大。当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摩尔比为1:1时,微乳液体系具有最强的协同增溶作用。随HCl、NaOH或NaCl浓度的增加,SDBS-Brij35复配微乳液体系的界面膜达到亲水亲油平衡所需醇量减少,而表面活性剂的量却增加,从而导致体系的增溶力(SP*)降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16)
杨君,赵培侠,谢新玲[6](2012)在《柴油中相微乳液的制备和相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柴油/复合表面活性剂/正戊醇/MnCl2盐水五元微乳液;研究了MnCl2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及正戊醇浓度对五元微乳液体系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和鱼尾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nCl2扫描时形成的中相微乳液范围较窄;在鱼尾相图中,当复合表面活性剂D0821(双(C8-10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AEO-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质量比为4∶6时,形成单相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效率最高,最佳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8.3%.(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罗明良,刘佳林,温庆志,刘洪见,贾自龙[7](2011)在《环保型MES中相微乳液改善压裂助排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绿色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和生物柴油(BD-1)为主要原料,应用正交设计试验得到MES中相微乳液形成的最佳条件,通过浓度扫描考察了NaCl和正丁醇质量浓度以及醇种类对微乳液相态、最佳盐浓度、盐宽的影响,同时以MES中相微乳液表面张力为标准,优选出绿色压裂助排剂基本配方。结果表明,随着盐和醇质量浓度的增加,微乳液的相态均经历WinsorⅠ型到WinsorⅢ型再到WinsorⅡ型的转变;而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盐浓度和盐宽随着醇碳链的增加均有降低。形成MES中相微乳液的最佳条件:MES、正丁醇和NaCl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12,12,6 g/mL;绿色压裂助排剂基本配方:0.5%MES纳米乳液+0.0075%全氟壬基苯磺酸钠(FC-006)+0.015%Span80。室内评价显示,MES中相微乳助排率87.07%,比助排剂CF-1提高16百分点,并且储层渗透率恢复率可提高2倍左右,表明环保型中相微乳液在改善压裂助排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1年03期)
金瑞娣,贾雪平[8](2010)在《AS/C_(12)-4-C_(12)·2Br/醇/己烷/盐水中相微乳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S/C12-4-C12.2Br/ROH/己烷/盐水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表面活性剂配比,表面活性剂用量,醇的种类,醇度,盐度等对系统相态的影响,结果显示:AS/C12-4-C12.2Br复配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以AS/C12-4-C12.2Br复配物为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中相微乳液的最佳体积比用单一表面活性剂形成中相微乳液体积大,形成中相微乳液的较佳条件是:以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w(AS)∶w(C12-4-C12.2Br)复配比为10∶1,c(NaCl)=14%∶c(ROH)=4%,中相微乳液的体积达到3.3 mL。(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0年11期)
罗明良,刘佳林,温庆志,刘洪见,贾自龙[9](2009)在《环保型SDS中相微乳液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一种可生物降解油相(BDOP)为主要材料,按1∶1的油水体积比,应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环保型SDS中相微乳液的最佳条件:CSDS=7.6%~8.6%,C正丁醇=8.0%~10.0%,CNaC l=10.0%~11.0%。考察了盐浓度、正丁醇浓度和醇种类对体系相态、最佳盐浓度(S*)、盐宽(△S)和增溶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盐浓度和醇浓度的增加,体系均经历W insorⅠ型到W insorⅢ型再到W insorⅡ型的转变;随着醇碳链的增加,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盐浓度和盐宽降低,而体系增溶参数增加。该体系可用于压裂酸化作业中降低残液返排压力、解除水锁和乳化等储层伤害,提高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09年12期)
陈景飞,柴金岭,郝京诚[10](2009)在《最佳微乳液稀释法研究离子液体/短链醇/油/盐水中相微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Kunieda和Shinoda首次提出了HBL方程并用于计算各组分在微乳液各相间的分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最佳微乳液稀释法,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溴化1-烷基3-甲基咪唑(C_nmimBr:C_(12)mimBr、C_(14)mimBr和C_(16)mimBr)/短链醇/(丁醇、丙醇)/油/水微乳液体系。此(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中相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相微乳液驱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应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配方,并分别对SDS浓度、正丁醇浓度和Na2CO3浓度进行了扫描,得到的体积相图和增溶参数图,得出:Vo=Vw,SPo=SPw,体系达到了最佳中相;通过对比最佳中相微乳液和表面活性剂进行水驱后的提高采收率实验,最佳中相微乳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最终剩余油饱和度降到16.7%,含水率也降到很低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相微乳液论文参考文献
[1].周冰灵,杨俭,张静,李新发,杨震.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6
[2].周冰灵,孔辉,张婧,申彤,王克亮.中相微乳液驱油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5
[3].吴章辉,马雁冰,刘会娥,陈爽,丁传芹.微乳液最佳中相醇用量和增溶能力与油相等效烷基碳数的定量关系[J].化工学报.2016
[4].丁伟,王会敏,罗石琼,袁丹丹,于涛.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对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2
[5].朱梅丽.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的中相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增溶性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杨君,赵培侠,谢新玲.柴油中相微乳液的制备和相图分析[J].化学研究.2012
[7].罗明良,刘佳林,温庆志,刘洪见,贾自龙.环保型MES中相微乳液改善压裂助排的效果[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1
[8].金瑞娣,贾雪平.AS/C_(12)-4-C_(12)·2Br/醇/己烷/盐水中相微乳液的研究[J].化学世界.2010
[9].罗明良,刘佳林,温庆志,刘洪见,贾自龙.环保型SDS中相微乳液体系研究[J].应用化工.2009
[10].陈景飞,柴金岭,郝京诚.最佳微乳液稀释法研究离子液体/短链醇/油/盐水中相微乳液[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