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协调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样跳绳运动,6-7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性别差异
运动协调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宋超,徐雅雯,戈莎,田鑫[1](2019)在《8周花样跳绳训练对6-7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青少年期间是发展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不仅影响现阶段的体质健康,更对儿童日后各项素质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障碍是儿童期的高发疾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运动协调能力是速度、柔韧、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与各项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研究证实,运动协调性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发展与关键时期缺乏专项训练有关,后天锻炼可有效改善因运动不足带来的协调性能力发展不足。花样跳绳基于其执行过程涉及手眼躯体多方位协调并行,因此在整个完成过程中对于运动及神经系统多线程任务处理能力要求较高,研究证实花样跳绳可有效促进小学生生长发育,改善青少年力量、爆发力、柔韧、平衡等身体素质,是一项融大众健身、专业竞技、趣味表演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儿童标准运动协调能力评估测试(MABC-2)是基于我国少年体质健康特点修订后的应用于4-16岁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的评估方法,内容包含叁个层面6个动作,从手眼协调(放置豆袋、投掷豆袋)、精细动作(放置硬币、串珠)、动静态平衡(单腿平衡、地毯蹦跳)叁个层次较为全面的评价了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情况,可作为评估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测试手段。本研究拟以适合6-7岁儿童花样跳绳内容为训练手段,以MABC-2成套评估工具为测试手段,探讨花样跳绳运动对6-7岁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影响,为花样跳绳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提供实验依据,为学校体育课课程安排提供研究参考,促进少年儿童动作技能形成,解决儿童发育性协调能力障碍的问题,提高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儿童体质健康,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拟以天津市武清区汊沽港镇港韵小学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针对个花样跳绳训练前后对比体育课授课效果,以发展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量表)评估受试者运动协调能力差异筛选受试对象,以MABC-2成套评估工具为测试手段,对比训练前后受试者协调能力发展效果,探讨花样跳绳运动对6-7岁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影响,为花样跳绳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提供实验依据,为学校体育课课程安排提供研究参考,促进少年儿童动作技能形成,解决儿童发育性协调能力障碍的问题,提高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儿童体质健康,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汊沽港镇港韵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筛选对象,以DCDQ量表作为外在指标,通过自评式父母问卷主要评价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筛查选取存在运动协调障碍受试者。经筛查最终选取80名学生,实验对象以性别为第一分层要素,继而随机分为花样跳绳组与普通体育课组,每组40人,男女各20人。普通体育课组进行常规年龄段体育课教学,花样跳绳组采用符合该年龄标准的花样跳绳训练内容,进行为期8周,运动时长均为40min/次,一周3次课频率进行训练,运动前后以心率监控负荷量,确保无显着性差异。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间隔8周的两次MABC-2中涉及的六项测试,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1)在精细动作任务中,花样跳绳组的学生的左右手放置硬币耗时显着小于普通体育组(P<0.01),女生训练后硬币放置时间显着缩短(P<0.01,P<0.05),并表现出右手优于左手的结果;男生在该指标上与女生表现出同样趋势但变化程度弱于女生;花样运动组学生训练后完成串珠任务显着短于训练前(P<0.05),普通体育课组男女在训练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花样跳绳组男女均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女生优势高于男生(P<0.01,P<0.05)。(2)花样跳绳组和普通体育课组在放置与投掷豆袋任务中均显着优于训练前(P<0.01),花样跳绳组训练效果普通体育课组(P<0.01)。(3)在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中,普通体育课组与花样跳绳组训练后左右脚单腿平衡测试用时显着长于训练前(P<0.01),且花样跳绳组显着优于普通体育课组(P<0.01);在地毯蹦跳测试中,普通体育课组训练前后无显着性差异,花样跳绳组训练后显着优于训练前(P<0.01)。研究结论:8周花样跳绳训练可显着提高6-7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表现为该年龄段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完成能力,动静态平衡能力显着提升。在性别特征方面,在协调能力各维度上均表现为女性发展优于男性的特点。于常规体育课中,适当采用花样跳绳训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能力发展维度,更有利于发展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霍小亮[2](2019)在《毽球训练对9-10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培养,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受项目本身的局限性影响,对儿童运动的协调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是很明显。作为一种简单的、时尚的运动项目,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天性驱使下,越来越的孩子们喜欢上毽球运动,而毽球全身性的运动特点,对培养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效果明显。研究目的:本文以毽球运动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导向,通过毽球训练的方式对9-10岁学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毽球运动的运动特性,是否适用于儿童协调性的训练,在实际训练中效果怎么样值得做进一步探索,这对扩大毽球运动的受众性,充分挖掘毽球运动的训练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现阶段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对发展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式,本文的实验对象选取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二小9-10岁学龄儿童60名(男女各30名)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毽球运动对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1)专项协调测试项目闭眼单腿支撑、毽子单踢、绳梯交替上步、T型跑的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一学期的课程训练加强了儿童相关神经肌肉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对外部信号处理能力以及调节相关神经的兴奋性。(2)一般性协调项目闭眼双脚后跳、听信号绕杆跑、象限跳、10X4折返跑(P>0.5)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说明未达到刺激的强度。在往后的训练中,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特性调整训练强度及形式,积极观察,积极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各项测验的成绩均表现出性别差异,从结果上来看女孩在空间定向、视觉特征、听觉特征方面的动作协调能力优于男生的提升幅度,男孩则对快速位移活动中动作协调能力优于女生的提升幅度。(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向泽兵[3](2019)在《拉丁舞对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拉丁舞所具备的各项能力中,运动协调能力是基本的能力之一,运动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空间定向能力、反应能力、节奏、平衡、准确和运动变向能力等,本研究旨在探究拉丁舞对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体育学院非体育专项女大学生50人,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名。对照组除正常体育课外不进行其他运动;实验组除体育课外进行了拉丁舞干预,每周两次,每次90分钟,干预12周。实验前后将两组进行手脚交叉触及跳、协调性综合练习、十字变身跳、反应时、运动时等运动协调能力测试,SPSS 22.0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参数和非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组间比较1.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各指标均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干预后,协调性综合练习、听手脚协调、上下肢协调练习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数据下降明显,两组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手脚交叉触及跳、十字变身跳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数据明显增大,两组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反应时、运动时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反应时和运动时指标时间短,其反应时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运动时间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1.实验组:干预前后,在手脚交叉触及跳、十字变身跳指标、协调性综合练习、听手脚协调、上下肢协调练习、反应时和运动时指标数据前后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对照组:干预前后,在协调性综合练习、听手脚协调、上下肢协调练习和运动时指标其数据前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反应时、十字变身跳指标数据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手脚交叉触及跳指标实验后较实验前数据出现下降状态(P=0.013)。结论:1.叁个月拉丁舞训练提高了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2.叁个月拉丁舞训练对女大学生全身协调配合、节奏能力、反应能力有显着性提高。3.叁个月拉丁舞训练对女大学生空间转换能力、平衡能力均有提高。(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崔娓,戴霄天,林森然,古桂雄,花静[4](2019)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现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为制定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区174所幼儿园共9 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Little DCDQ)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及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书写能力、一般协调性得分分别为(67.96±8.44)(23.01±2.92)(22.85±2.97)(22.10±3.12)分,且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P值均<0.01),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各项得分均高于男童(P值均<0.01)。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率为4.4%,疑似运动协调障碍为7.9%,3~6岁各年龄组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0%,4.7%,3.5%,2.7%,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χ_(趋势)~2=92.04,P<0.01);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5.3%,3.4%,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χ~2=31.70,P<0.01)。结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水平良好,且存在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1期)
纪欣华[5](2019)在《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运动员在武术套路施展过程中做到"手、眼、身、步"的有机协调,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必须注重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了运动协调能力与武术套路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协调能力培养,最后详细分析了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9年02期)
龚玲,王洪昭[6](2018)在《上饶市区3~6岁儿童身体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6岁儿童性别间和不同年龄组间身体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征。方法:运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选取603名学前期儿童,测量身体运动协调能力的指标,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和女生之间身体运动协调能力评级分有显着差别,女生优于男生(χ~2=9.133,P=0.003)。6岁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叁个年龄组(χ~2=13.269,P=0.004)。WFH和身高指标与成绩相关(男:χ~2=6.999,P=0.011;女:χ~2=19.254,P=0.000)。结论:3~6岁儿童身体运动协调能力女生明显优于男生,6岁组明显优于3、4、5岁组。WFH和身高指标与成绩相关。(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姜银妮[7](2018)在《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与体育学习兴趣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是学校体育实践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行为素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问题。协调能力作为人体各机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人体运动素质的高低及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掌握程度具有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影响。体育运动作为人类身体本能的生命哲学,引起个体积极的兴趣与思想活动,以个体更好的理解和实践伦理原则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动力过程,也是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积极的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素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在系统论思想之下,依据行为动机及运动技能形成的行为表现理论,及运动协调能力的体能与心能学说理论,就人体行为所表达出的运动协调与体育学习兴趣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模式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斐法、测量法、量表调查法及数理统计等相关方法,采取自行编制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汪晓赞教授编制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测量了兰州市东郊学校480名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和体育学习兴趣基本数据,分析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基本情况及在一些因素上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期将体能、心能、技能有机结合,为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促进学校体育,推动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市东郊学校总体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浓厚,男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优于女生。在叁个水平上,自主学习维度水平二、叁男女生存在显着差异,水平一无显着性差异,且均是男生高于女生;运动参与维度水平叁男女生存在显着差异,水平一二无显着性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两个维度男女生均无显着差异。2.以学习水平为影响因素,体育学习兴趣总分在叁个水平上无显着差异。在分维度上,运动参与维度叁个水平无显着差异。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维度,水平叁与水平一、水平二存在显着差异,且水平一>水平二>水平叁;体育学习消极维度水平叁与水平一存在差异性,且水平一>水平叁;自主学习维度叁个水平两两互相存在差异性,且水平叁>水平二>水平一。3.以是否独生子女为影响因素,非独子女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优于独生子女。在运动参与维度与自主学习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且非独子女优于独生子女;在体育学习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维度上无显着差异。4.兰州市东郊学校总体运动协调能力良好。男女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女生在节奏、平衡自主性、场依存性和被动性、精细型、手眼非位移操作等动作协调能力方面占优势。男生在力量、速度、体能性、定向、准确性场独立和活动的自主性、粗放型、快速位移及器械性控制等动作协调能力方面占优势。5.不同学习水平,运动协调能力增长幅度与年龄增长情况不完全呈线性关系,在感官配合、敏锐性、节奏性且有速度参与的协调指标上,水平一到水平二的增幅大于水平二到水平叁的增幅;在时空特征与四肢协调能力、体能性、力量素质参与的协调指标上,水平二到水平叁增幅大于水平一到水平二的增幅。6.以是否独生子女为影响因素,在反应合作性及场依存关系的协调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且非独子女优于独生子女;其余指标不受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7.运动协调能力与体育学习兴趣存在关联趋势,且在等级分布上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关系,即当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为差等级时,运动协调能力总分也为差等级;当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为中等级时,运动协调能力总分也为中等级;当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为优等级时,运动协调能力总分为优等级。反之亦然。8.感官配合能力、时空特征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均体现为:在水平一、水平二上受运动参与、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和体育学习消极兴趣影响,在水平叁上受运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影响。9.运动参与维度在叁个水平上均体现为受感官配合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影响;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两维度,在水平一上,主要受四肢协调能力影响,在水平二上,主要受时空特征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影响,在水平叁上,主要受感官配合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影响;自主学习维度在叁个水平上均受运动协调能力的各因子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敏,钱君,张蕾,王晶,洪琴[8](2018)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及行为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和行为表现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6所幼儿园的5~6岁儿童35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3~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结果 (1)350例中,筛查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53例(15.1%)。其中,男28例,女25例;5岁儿童阳性检出37例,6岁儿童阳性检出16例。不同性别、年龄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在动作控制、精细动作等方向的分值低于正常组(P<0.01);(3)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在品行、学习、心身、冲动-多动和焦虑评分均高于正常儿童组(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及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8年04期)
张倩,董德龙,王馨,秦延渠[9](2017)在《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基于5项简易测评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能力是人体各机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及掌握程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协调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早在1932年前苏联学者伯恩斯坦就运动协调问题从生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前苏联学者普拉托诺夫指出协调性为人们迅速合理省力和机敏地完成动作提供了保证;我国学者对协调性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田麦久认为:"运动技术的合理性依赖于参加动作的肌肉群的协调程度,而这种协调程度又(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7年07期)
孙断断[10](2017)在《试论体育教学中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学生运动协调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运动协调能力培养的困境、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路径几方面,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协调能力培养的缺失,指出应充分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培养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7年18期)
运动协调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培养,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受项目本身的局限性影响,对儿童运动的协调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是很明显。作为一种简单的、时尚的运动项目,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天性驱使下,越来越的孩子们喜欢上毽球运动,而毽球全身性的运动特点,对培养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效果明显。研究目的:本文以毽球运动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导向,通过毽球训练的方式对9-10岁学龄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毽球运动的运动特性,是否适用于儿童协调性的训练,在实际训练中效果怎么样值得做进一步探索,这对扩大毽球运动的受众性,充分挖掘毽球运动的训练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现阶段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对发展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式,本文的实验对象选取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二小9-10岁学龄儿童60名(男女各30名)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毽球运动对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1)专项协调测试项目闭眼单腿支撑、毽子单踢、绳梯交替上步、T型跑的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一学期的课程训练加强了儿童相关神经肌肉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对外部信号处理能力以及调节相关神经的兴奋性。(2)一般性协调项目闭眼双脚后跳、听信号绕杆跑、象限跳、10X4折返跑(P>0.5)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说明未达到刺激的强度。在往后的训练中,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特性调整训练强度及形式,积极观察,积极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各项测验的成绩均表现出性别差异,从结果上来看女孩在空间定向、视觉特征、听觉特征方面的动作协调能力优于男生的提升幅度,男孩则对快速位移活动中动作协调能力优于女生的提升幅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协调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宋超,徐雅雯,戈莎,田鑫.8周花样跳绳训练对6-7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霍小亮.毽球训练对9-10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3].向泽兵.拉丁舞对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4].崔娓,戴霄天,林森然,古桂雄,花静.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9
[5].纪欣华.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研究[J].运动.2019
[6].龚玲,王洪昭.上饶市区3~6岁儿童身体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征[J].大众科技.2018
[7].姜银妮.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与体育学习兴趣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8].陈敏,钱君,张蕾,王晶,洪琴.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及行为表现[J].江苏医药.2018
[9].张倩,董德龙,王馨,秦延渠.女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基于5项简易测评指标[J].青少年体育.2017
[10].孙断断.试论体育教学中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