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局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珺[1](2021)在《《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公布实施和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为我国法治反腐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反腐败斗争开辟了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实现了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作为监察对象之一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其掌握的权力关系整个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履行公职是防治公权力滥用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四风”问题依旧屡禁不止,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依旧严重,国有企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备、监督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监察体制机制理论问题研究,分析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现状,理清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存在的不足,分析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成因,探索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基本路径,让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真正全面渗透到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察全覆盖。本文通过对监察委员会性质、监察权性质、监察对象认定、国有企业特点及分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认定、国有企业腐败成因及特点等进行探讨研究,结合当前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诸如国有企业的监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专责监督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国有企业的专责监督人员素质不够强、国有企业的监督对象范围界定不清晰、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违法案件不减少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优化监察委员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素质,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监察对象人员范围,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能以及进一步遏制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腐败案件五个方面的基本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促进化解国有企业廉洁风险,堵塞管理漏洞。
肖云峰[2](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巡视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被确定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党的巡视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指示、维护党的纪律、净化党的肌体、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迈向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每轮中央巡视工作完成后,习近平同志都主持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指示部署工作。巡视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齐头并进,大放异彩。在实践方面,明确巡视工作定位,强化中央直接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巡视组组长库,实行“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开展专项巡视,推行“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巡视,强调政治担当,推动巡视成果运用,顺利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做到全国“一盘棋”;在制度方面,两次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相关配套规定,建立“十大协调机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理论方面,提出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工作继续深化,新党章将巡视巡察工作作为独立一条进行规定,党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巡视工作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巡视监督在内的“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20年8月份,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已经开展五轮,其中创造性地将巡视整改和脱贫攻坚列入巡视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巡视工作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初心、不辱使命,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前行。巡视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前虽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创新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尚需完善之处。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经典理论和西方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现状和理论发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升,以期挖掘展现第一手的基础资料,提炼总结巡视工作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路径。本文按照党内巡视工作理论基础研究-历史演化分析-当前发展述评-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路,共分六章展开研究论述。在理论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在总结分析学界对巡视制度定义基础上,突破以往片面化的描述,将党内巡视制度定义为党政机关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而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巡视机构开展巡视监督的规章制度等文件规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工作规则的总称。并通过与构成“四个全面覆盖”的其他三种监督方式,即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厘清巡视监督的的概念,并概括出巡视工作的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等基本属性。对巡视工作理论基础和借鉴从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历史演化分析部分,将党内巡视工作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建国初期曲折前进阶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进行研究,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考查梳理,总结归纳了阶段发展特征。特别对于现阶段研究尚少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巡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史料挖掘,补充了诸如年度巡视工作情况等珍贵资料。总结了巡视工作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等历史成效。在当前发展述评部分,首先,论述了党内巡视工作适应了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辅助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其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一届党委任期之内巡视全覆盖,高效运用巡视成果,保证巡视工作取得实效。其中,特别结合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情况,对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再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全面归纳,具有开创性的提炼总结了巡视工作思想、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在未来发展路径部分,首先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工作所取得的珍贵工作经验,即巡视工作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要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要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开透明形象。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当前巡视工作在发现问题、成果运用、工作网络、理论研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提高巡视工作质量、构建巡视监督网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等措施与路径改进发展巡视工作。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宋佳益[4](2019)在《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铁路政企分开,分别组建国家铁路局和我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务院要求在理顺铁路运价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研究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铁路公益性运输亏损给予适当补偿。为此,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以及如何建立该机制对深化铁路运输改革,对促进铁路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铁路公益性运输线路价格补偿机制的研究,一方面促进铁路系统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价格补偿机制,为铁路企业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在对铁路公益性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基础上,着重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方面,结合铁路实际的运输特点,深入剖析铁路公益性的内涵及本质,给出铁路公益性概念及表现形式。其次,分析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及其经济特性,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分别提出适合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界定方法。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铁路公益性运输政策研究方面有很多可借鉴的启示。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相关分析,总结成功的政策、经验为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在综合国内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理论、识别方法、补偿机制、政策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对铁路运输服务中公益性和经营性内容进行辨识,借鉴公益性指数概念,研究提出我国新形势下铁路公益性运输界定标准、程序及方法。再次,采用理论方法分析和机制政策制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及方法的分析方面,基于系统科学、数理统计、数量经济等理论和方法,对铁路公益性范畴提出合理界定;在机制和政策制定方面,提出铁路公益性运输的价格补偿机制,包括补偿目标、原则、方式等。综合考虑各种价格补偿机制形成的背景以及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目标,从供需关系、主体地位及决策优先级和需求分布等方面出发,通过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运输价格决策、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运输价格决策、需求为一般分布的运输价格决策等三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一是假定政府与铁路运输企业同时决策,在公益性运输需求服从均匀分布情况下,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避免政府补偿造成的价格扭曲,促使政府的购买行为符合市场运行规律。二是假定铁路运输公司与政府先后决策,其中公司先决策运输服务的批发价格,政府跟随决策运输服务的订货量,在公益性运输需求服从均匀分布情况下,建立补偿机制。三是在运输服务需求服从一般分布时,研究政府与铁路运输企业同时决策问题,进一步分析收益共享机制下的决策问题。综合上述三种价格决策方法,提出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方法。最后,利用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图46幅,表11个,参考文献137篇。
张永磊[5](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铁路建设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央政府加快铁路建设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了铁路运营里程持续增长,客货运服务日益便利,铁路服务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络和最发达的高速铁路系统网络。在我国,铁路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型的交通工具,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型产业,铁路运输业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有着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兼负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职责,相比其他产业类型,铁路改革难度相对较大。随着我国铁路快速发展,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性和公益性难以平衡,债务问题严重,建设融资困难,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铁路深化改革和发展。尽管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撤销铁道部,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但从性质上来看,铁路总公司是一家中央直管、财政部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介于铁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挥着的特殊作用,政府对铁路的经营和管理的调控作用也从未中断过。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前铁路面临着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亟需政府履行自身的职能,对铁路改革发挥主导作用,在采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的同时,强化对铁路企业和市场的监管,推进铁路改革持续深化。本文以政府与政府职能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为对象进行调研,结合广西铁路建设发展现状,总结分析政府主导下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在铁路改革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广西铁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益性铁路提供机制、妥善处理债务问题、健全铁路融资机制、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在党领导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铁路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更好的发挥铁路在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吴沁[6](2019)在《JJA监理公司转型战略定位的SWOT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从开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至今已经过了 30多年发展历程。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监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监理企业主要从事施工阶段监理业务,业务范围单一,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程项目日益复杂,业主对工程监理企业提出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精细化服务的要求,与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设计、材料、工艺、技术等被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工程监理企业在工程管理服务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受到诸多挑战。因此,加快业务拓展及转型升级是监理行业的当务之急。JJA监理公司于2000年8月成立,国有控股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是省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单位,能提供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冶炼工程监理甲级,矿山工程监理甲级服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该何去何从公司内部发生分歧。本文通过分析JJA监理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所处的监理行业的现状,并从组织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能力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 JJA监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得出JJA监理公司面临的机遇、挑战、内部优势、劣势。然后采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内部因素评价矩阵、SWOT矩阵、定量战略规划矩阵等分析方法,得出JJA监理公司的最佳发展战略是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型,为JJA监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对其他类似单一以监理业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监理企业转型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姜跃[7](2016)在《基于ASP.net的铁路局运输设备更改项目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处理的空前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用来发布和获取信息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企业也逐渐丢弃传统调人力密集型的、成本高、效率低的管理模式,于是企业办公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并且越来越向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的发展,在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信息流转和整合企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则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托成都铁路局的办公系统,利用现已经日趋成熟的ASP.net技术,设计和开发出一个运输设备更改项目审批系统。首先,本文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目标进行了论述,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了办公自动化和铁路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开发的方向。其次,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成都铁路局的实地调研、讨论、会议等形式,明确了针对性用户(即铁路局相关办公人员)的实际需求,并做出详细全面的系统分析。再次,本文在针对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完成了系统从构架、功能结构到数据库的设计。最后本文应用前述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和系统设计,做出了基于ASP.net的铁路局运输设备更改项目审批系统的详细实现工作。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的设计进行总结,分析了系统的不足和尚在构想中未能完成的部分,并提出未来对系统的优化和扩充方案。
孙智斌[8](2016)在《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上升,社会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带动了整个物流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但是,受限于体制等原因,我国的铁路货物运输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在货物运输时效、货物运输产品品类等方面越来越难满足顾客的需求,出现了既有顾客不断减少、新顾客培养艰难的尴尬局面。虽然铁路企业持续进行着货物运输组织改革,但是改革进程推进缓慢,逐渐被其他货物运输种类甩在身后,随时有丧失“铁老大”的位置的可能性。2013年,国务院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组建了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制度和机构上实现了政企分开。铁路推行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但铁路货运企业仍旧经营困难,持续亏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运,全社会货运总量持续增加,货运市场和规模不断扩大,但铁路货运量占市场份额迅速下降,持续萎缩。因此,铁路货运企业面临的困境倒逼其转型发展、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输围着营销转的观念,深化货运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营销策略。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位于我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中心位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银川货运中心应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走出困境。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货运业务发展趋势、主要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找出其在货运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从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方面入手,制定与本企业相适应的营销策略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方式,探索研究实施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提质增效,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扩大本企业在运输市场的份额而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可靠途径。
谷凯[9](2014)在《公共采购招投标背景下利益相关者伦理行为模式与决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招标投标是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在大宗货物买卖、工程建设等领域普遍应用的交易方式。招标投标也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内逐渐推行,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我国分别于2000年1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012年2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同时,各部门及各省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标准和实施办法,使招标投标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招投标中各利益相关者都希望在这场博弈活动中获得最大收益,所以,各方都会以自己的出发点和利益目标来进行活动,其行为模式也直接影响着招投标各方的决策过程和效果。在市场许可的条件下,抓住影响招投标决策的主要因素,建立和规范招投标的管理机制,促使招投标主体进行合法、合规的市场竞争,这是本文欲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招投标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过程入手,首先介绍“招投标”、“利益相关者”、“伦理行为决策”等基本概念,建立起本文的基本理论体系,并提出本文的总体构思框架;其次结合5个典型案例和访谈研究总结出各利益相关者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其伦理行为决策的主要变量,并对各主要变量的特征、维度及其关系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情景实验的方式验证了构恩模型中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梳理了影响招投标过程的各种因素,探寻影响招投标中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伦理行为模式,使其在规范的伦理行为中实现各自利益和即期目标。本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科学的研究结果,我们辨别出公共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理清了各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以此为依据,加强对招投标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协助各利益相关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律,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黄喜兵[10](2010)在《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正进行规模宏大的铁路建设。为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探求适宜的建设管理模式意义重大。由于传统建设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国务院于2004年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论文旨在对代建制建设管理新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推行进行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以更好的指导铁路建设实践。论文对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对我国传统的铁路建设管理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代建制的概念、代建制模式的理论依据、代建制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代建制在我国的实践情况。论证了代建制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参考国内其他行业的实践情况并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的运行机制:社会化代建公司通过竞争取得代建资格,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代建,代建单位和监理单位都直接与委托人订立合同。在铁路建设项目中推行代建制,这是我国铁路建设管理方面的一项制度变迁,应当建立健全各种配套措施,使代建制的制度效率得以充分发挥。论文系统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实施代建制管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按项目建设程序全面分析了代建制全过程配套制度:项目建设前的代建单位选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及项目建设后的代建绩效评价。代建单位的选择是代建制成功的第一步。分析了代建单位的选择方式,指出代建单位的选择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研究得到代建单位招标中的评标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评标方法。作为一项新的建设管理模式,应当避免代建制的实施对铁路建设项目带来新的风险。考虑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代建风险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到防范代建风险的若干措施。作为风险防范措施之一,建立了代建绩效评价制度。研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可拓学思想建立了代建绩效评价的数学模型。对代建单位对工程实施单位的监督,特别是代建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监督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绿色施工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及研究结果,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指出了论文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铁路局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局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四、研究的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界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监察委员会的监督 |
一、监察委员会设立的背景及意义 |
二、监察委员会的属性 |
三、监察权的性质 |
四、监察对象的认定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范围 |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 |
二、国有企业的分类 |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界定及特点 |
第四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 |
一、监督 |
二、调查 |
三、处置 |
第二章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现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腐败主要特点及成因 |
一、国有企业腐败主要特点 |
二、国有企业腐败主要成因 |
第二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成效 |
一、监督范围全覆盖,反腐工作高聚焦 |
二、调查权限法定化,监督工作更权威 |
三、处置工作质里高,反腐威慑见成效 |
第三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存在的不足 |
一、国有企业的监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
二、国有企业专责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 |
三、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素质不够强 |
四、国有企业监督对象范围界定不清晰 |
五、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案件不减少 |
第三章 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进一步优化监察委员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 |
一、明确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
二、保障国有企业内部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
三、健全国有企业监察专员监督体制机制 |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专责监督人员素质 |
一、重视国有企业专责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
二、增强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政治素质 |
三、提升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专业能力 |
第三节 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监察对象人员范围 |
一、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
二、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
三、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
第四节 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能 |
一、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信息化监督平台 |
二、强化监察委员会派驻机构监察职能 |
三、畅通国有企业的信访举报监察渠道 |
第五节 进一步遏制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案件 |
一、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日常监督 |
二、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从业行为 |
三、惩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行为 |
四、保持国有企业反腐贩的高压态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党的十八大至《监察法》实施前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通报查处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省部级)统计表 |
附录2: 《监察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4月)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通报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省部级)统计表 |
附录3: 党的十八大至《监察法》实施前被云南省各级纪委监察委网站公开通报查处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厅局级、县处级和其他级别)统计表 |
附录4: 《监察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4月)被云南省各级纪委监察委网站公开通报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厅局级、县处级和其他级别)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基本内涵 |
2.1.1 巡视的概念界定 |
2.1.2 巡视工作的基本属性 |
2.1.3 巡视工作制度体系构成 |
2.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2.2 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 |
2.2.3 理论借鉴-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3 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比较 |
2.3.1 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 |
2.3.2 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
2.3.3 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史考查 |
3.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 |
3.1.2 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阶段 |
3.1.3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 |
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1 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3.2.2 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3.2.3 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
3.2.4 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 |
第四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创新发展 |
4.1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
4.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巡视工作提供保障 |
4.1.2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巡视工作促进推动 |
4.1.3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巡视工作相辅相成 |
4.1.4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巡视工作深入发力 |
4.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 |
4.2.1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4.2.2 顺利实现巡视全覆盖 |
4.2.3 高效运用巡视成果 |
4.3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理论创新 |
4.3.1 巡视工作思想 |
4.3.2 巡视工作方针 |
4.3.3 政治巡视 |
第五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创新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两次修订完善 |
5.1.1 《巡视工作条例》2015 年的修订变化 |
5.1.2 《巡视工作条例》2017 年的修改变化 |
5.1.3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完善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基本原则 |
5.2.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5.2.2 实事求是、依法依规 |
5.2.3 依靠群众、发扬民主 |
5.3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 |
5.3.1 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
5.3.2 巡视工作办公室及其职责 |
5.3.3 巡视组及其职责 |
5.4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纪律与责任 |
5.4.1 巡视工作领导机关的纪律与责任 |
5.4.2 巡视工作配合部门的纪律与责任 |
5.4.3 巡视工作人员的纪律与责任 |
5.4.4 被巡视单位的纪律与责任 |
5.5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运行机制 |
5.5.1 巡视工作的两层客体 |
5.5.2 巡视工作手段及协调机制 |
5.5.3 巡视工作程序及流程模块化设计 |
第六章 巡视工作的未来发展 |
6.1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经验启示 |
6.1.1 坚持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 |
6.1.2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 |
6.1.3 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
6.1.4 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 |
6.1.5 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正透明形象 |
6.2 新时代巡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1 巡视发现问题能力欠缺 |
6.2.2 巡视成果运用不够扎实 |
6.2.3 巡视监督网络尚未完备 |
6.2.4 巡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6.2.5 巡视理论研究还显薄弱 |
6.3 巡视工作今后发展完善的路径探索 |
6.3.1 提高巡视工作质量 |
6.3.2 构建巡视监督网络 |
6.3.3 完善巡视制度建设 |
6.3.4 加强巡视理论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4)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内容 |
1.4 预期成果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铁路公益性运输综述 |
2.1.1 公益的定义及特点 |
2.1.2 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定义与特点 |
2.2 铁路公益性核算和界定方法综述 |
2.2.1 铁路公益性核算方法综述 |
2.2.2 铁路公益性界定方法综述 |
2.3 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
2.3.1 价格补偿机制必要性的研究 |
2.3.2 价格补偿机制研究 |
2.4 公共物品理论 |
2.4.1 公共物品 |
2.4.2 准公共物品 |
2.4.3 私人物品 |
2.5 外部性理论 |
2.5.1 外部性概念 |
2.5.2 外部性种类 |
2.6 文献总结 |
3 铁路公益性运输内涵与问题分析 |
3.1 铁路公益性内涵与特征 |
3.1.1 铁路公益性内涵解析 |
3.1.2 铁路公益性运输概念及特征 |
3.1.3 铁路公益性存在的理论分析 |
3.1.4 界定铁路公益性运输的意义 |
3.2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的表现形式 |
3.3 国内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
3.3.1 国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
3.3.2 国外铁路公益性运输政策总结 |
3.3.3 对我国解决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借鉴意义 |
3.4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及问题 |
3.4.1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
3.4.2 铁路公益性运输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3.4.3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
3.4.4 铁路公益性运输关键问题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运输价格决策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构建 |
4.2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单独决策问题 |
4.2.1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模型 |
4.2.2 求解最优策略 |
4.3 单独决策时最优策略敏感性分析 |
4.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
4.4.1 集中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
4.4.2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
4.4.3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运输价格决策 |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1.1 问题描述 |
5.1.2 模型构建 |
5.2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STACKELBERG博弈 |
5.2.1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模型 |
5.2.2 求解最优策略 |
5.3 STACKELBERG博弈最优策略性质敏感性分析 |
5.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
5.4.1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
5.4.2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需求为一般分布的运输价格决策 |
6.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1.1 问题描述 |
6.1.2 模型构建 |
6.2 求解最优策略 |
6.3 单独决策时最优策略敏感性分析 |
6.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
6.4.1 集中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
6.4.2 集中决策决策与收益分析 |
6.4.3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国内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的政策建议 |
7.1 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目标和原则 |
7.1.1 补偿目标 |
7.1.2 补偿原则 |
7.2 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机制 |
7.2.1 补偿主体及对象 |
7.3.2 补偿机制内容 |
7.2.3 补偿方式 |
7.3 铁路公益性运输措施及政策建议 |
7.3.1 发达国家对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经验 |
7.3.2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措施及政策建议 |
7.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表索引 |
图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概述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三) 文献评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 |
(一) 论文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主导的理论依据 |
二、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
三、政府主导下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政府主导铁路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与政府职能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政府失灵理论 |
第二章 广西铁路发展和管理现状 |
第一节 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现阶段我国铁路发展背景 |
二、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我国铁路发展和管理现状 |
第二节 广西铁路的地位和作用 |
一、区域铁路概况 |
二、在全国铁路网络的地位和作用 |
三、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广西铁路发展背景与历程 |
一、发展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第四节 广西铁路管理现状 |
一、管理机构设置 |
二、经营管理改革 |
三、广西铁路改革的迫切性分析 |
第三章 广西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困境 |
第一节 改革历程 |
一、政府机构改革与政企分离 |
二、政府主导下的主辅分离 |
三、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广西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
二、市场化运营不足 |
三、债务问题严重 |
四、建设融资困难 |
五、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下广西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
一、推进国企公司制改革 |
二、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 |
三、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二节 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公益性铁路提供机制 |
一、彻底实现政企分开 |
二、完善铁路公益性补偿机制 |
第三节 妥善处理铁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
一、加大对地方铁路的支持力度 |
二、提升自我化解能力 |
三、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第四节 政府推动铁路项目融资机制建立 |
一、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融资模式 |
二、建立高效投资机制 |
三、落实铁路建设财税政策 |
第五节 政府加强铁路行业监督体系建设 |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二、加强专业监督队伍建设 |
三、强化行业内外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JJA监理公司转型战略定位的SWOT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程监理 |
2.2 工程项目管理 |
2.3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异同 |
2.4 工程造价管理 |
2.5 招投标代理 |
2.6 战略管理理论 |
2.7 分析方法 |
2.7.1 PEST法 |
2.7.2 SWOT分析法 |
2.7.3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 |
第三章 JJA监理公司转型时期的战略分析 |
3.1 JJA监理公司概况 |
3.2 JJA监理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JJA监理公司所面临的监理行业分析 |
3.3.1 监理企业分布情况 |
3.3.2 业务承揽情况 |
3.3.3 财务收入情况 |
3.3.4 从业人员情况 |
3.3.5 监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6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7 监理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对JJA监理公司的影响 |
3.4 JJA监理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4.1 资源分析 |
3.4.2 能力分析 |
3.4.3 JJA公司存在的劣势 |
第四章 提出转型战略定位 |
4.1 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4.1.1 识别关键外部因素 |
4.1.2 专家打分 |
4.2 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4.2.1 识别关键内部因素 |
4.2.2 专家打分 |
4.3 建立SWOT矩阵 |
4.4 战略选择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研究成果 |
5.2 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ASP.net的铁路局运输设备更改项目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办公自动化的研究现状 |
1.2.2 铁路信息化与铁路办公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ASP.NET |
2.2 C# |
2.2.1 C#的概念 |
2.2.2 C#的特点 |
2.3 JAVASCRIPT |
2.3.1 Javascript简介 |
2.3.2 Javascript的特点与优势 |
2.4 CSS层叠样式表 |
2.5 B/S系统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2 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业务流程的具体需求分析 |
3.3.1 更改项目的立项申请审批管理 |
3.3.2 更改项目设计管理 |
3.3.3 更改项目设计文件审批管理 |
3.3.4 更改项目招投标审批管理 |
3.3.5 更改项目开工管理 |
3.3.6 更改项目变更设计审批管理 |
3.3.7 更改项目验工计价管理 |
3.3.8 更改项目资金拨付审批管理 |
3.3.9 更改项目竣工验收管理 |
3.4 角色权限的简要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的基本构架 |
4.2.2 系统的基本构成 |
4.2.3 系统基元操作设置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数据库设计 |
4.3.2 逻辑数据表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的通用功能和元操作的实现 |
5.2.1 自动触发和直接调用型元操作 |
5.2.2 三层调用模式型元操作 |
5.3 页面的权限控制方法 |
5.3.1 权限控制码的获取方式 |
5.3.2 统一身份验证SSOP |
5.3.3 页面权限控制的实现方式 |
5.3.4 页面权限控制实际应用举例 |
5.4 系统首页介绍 |
5.4.1 项目储备库的工作过程介绍 |
5.4.2 项目执行库的工作过程介绍 |
5.5 系统业务模块的具体实现 |
5.5.1 更改项目设计管理的实现 |
5.5.2 更改项目开工管理的实现 |
5.5.3 更改项目变更设计申请的实现 |
5.5.4 更改项目资金拨付的实现 |
5.5.5 更改项目竣工验收的实现 |
5.6 相关技术支撑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三)论文结构框架 |
二、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现状及国内外货运营销发展状况 |
(一)铁路运输市场营销 |
(二)银川货运中心组织结构基本概况 |
(三)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四)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状况 |
三、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市场宏观环境分析(PEST) |
(二)对银川货运中心的货运行业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三)银川铁路货运中心主要客户分析 |
(四)银川货运中心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分析 |
四、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一) 银川货运中心的资源分析 |
(二)银川货运中心的能力分析 |
(三)银川货运中心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分析 |
五、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战略选择 |
(一)货运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选择 |
(二)银川货运中心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三)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战略 |
六、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组合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七、银川货运中心货运营销策略实施 |
(一)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二)营销策略实施措施 |
八、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公共采购招投标背景下利益相关者伦理行为模式与决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3 论文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重点 |
1.3.2 创新之处 |
2 以往研究的进展与文献回顾 |
2.1 招标与投标文献回顾 |
2.1.1 招投标概述 |
2.1.2 招标投标特点 |
2.1.3 招标投标的阶段划分 |
2.1.4 招标投标的标的类型 |
2.1.5 招标采购的风险管理 |
2.1.6 招标任务的特征 |
2.2 招标投标决策策略研究进展 |
2.2.1 招标决策策略研究进展 |
2.2.2 投标决策策略研究进展 |
2.2.3 招投标中的决策策略小结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进展 |
2.3.1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研究进展 |
2.3.2 招投标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研究 |
2.4 伦理行为决策的研究进展 |
2.4.1 伦理和商业伦理的内涵特征 |
2.4.2 伦理行为的内涵特征 |
2.4.3 利益相关者行为特征的分类 |
2.4.4 伦理行为决策 |
2.4.5 利益相关者伦理行为决策的绩效研究 |
2.5 文献回顾总结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
2.5.1 以往研究总结 |
2.5.2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3 研究构思及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构思框架 |
3.4 研究假设 |
4 案例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招投标的实践程序 |
4.4 案例分析比较 |
4.4.1 案例1:鲁布革电站引水工程 |
4.4.2 案例2:江西萍乡查处2亿招投标大案,22名官员涉嫌违纪 |
4.4.3 案例3:高铁招标潜规则 |
4.4.4 案例4:西气东输二线招标多处违规 |
4.4.5 案例5: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建立电子评标系统 |
4.5 跨案例研究分析 |
4.5.1 招投标利益相关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
4.5.2 跨案例分析招投标背景下变量特征、维度及关系验证 |
4.6 案例研究小结 |
5 访谈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访谈设计 |
5.4 访谈研究一 |
5.4.1 访谈设计 |
5.4.2 访谈取样 |
5.4.3 访谈小结 |
5.5 访谈研究二 |
5.5.1 访谈设计 |
5.5.2 访谈取样 |
5.5.3 访谈小结 |
5.6 访谈研究总结 |
6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构思 |
6.3 研究设计 |
6.3.1 被试对象 |
6.3.2 实验设计 |
6.3.3 实验材料和情境模拟 |
6.3.4 实验材料 |
6.4 分析方法 |
6.5 结果 |
6.5.1 实验被试基本信息的描述统计 |
6.5.2 操作检验 |
6.5.3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
6.5.4 决策情景特征对招投标伦理行为影响的方差分析 |
6.6 讨论 |
7 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
7.1.1 招标任务特征的主要维度 |
7.1.2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 |
7.1.3 伦理行为特征及构思维度 |
7.1.4 伦理行为决策的主要模式及构思维度 |
7.1.5 招标任务特征、利益相关者行为特征、伦理行为特征与伦理行为决策的关系 |
7.1.6 伦理行为决策对招标项目绩效的影响分析 |
7.2 研究构思修正 |
7.3 主要研究结论 |
7.4 研究的主要理论进展 |
7.5 研究的实践意义 |
7.6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一 |
附录2、访谈提纲二 |
附录3、招投标访谈信息数据采集表 |
附录4、访谈案例背景材料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铁路建设正进入跨越式发展期 |
1.1.2 我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发达国家(地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1.3.2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建设管理现状 |
1.3.3 代建制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代建制管理模式基础 |
2.1 代建制的概念 |
2.2 代建制的理论依据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政府采购理论 |
2.2.3 项目区分理论 |
2.2.4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
2.3 代建制的起源与发展 |
2.3.1 代建制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
2.3.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代建制管理模式分析 |
2.4 代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章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构建 |
3.1 铁路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的必要性 |
3.1.1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属性要求 |
3.1.2 我国铁路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需要 |
3.1.3 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
3.1.4 我国铁路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
3.2 铁路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的有利条件 |
3.2.1 代建制管理模式已有实践基础 |
3.2.2 我国铁路建设的良好发展前景 |
3.2.3 我国铁路行业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沉淀 |
3.3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运行机制 |
3.3.1 我国铁路实行代建制的模式选择 |
3.3.2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中的主要关系人及其职责 |
第4章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下的代建人选择 |
4.1 代建人选择方式分析 |
4.2 招标投标基本理论 |
4.2.1 招标范围 |
4.2.2 招标方式与招标程序 |
4.2.3 开标、评标与中标 |
4.3 代建人选择中的投标人资格 |
4.3.1 代建单位资质管理 |
4.3.2 代建投标人资格审查 |
4.3.3 代建投标人符合性审查 |
4.4 代建人选择中的评标指标体系与评标方法选择 |
4.4.1 代建人评标指标体系 |
4.4.2 代建人选择中的评标方法分析 |
4.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代建人评选方法 |
4.5.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
4.5.2 数据包络分析在代建单位评标中的应用 |
4.5.3 方法的应用 |
第5章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风险及其规避 |
5.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基本问题 |
5.1.1 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
5.1.2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 |
5.1.3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般途径 |
5.2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5.2.1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特征 |
5.2.2 代建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5.2.3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风险 |
5.3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风险的规避 |
5.3.1 铁路建设项目道德风险的规避 |
5.3.2 铁路建设项目逆向选择的规避 |
第6章 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绩效评价 |
6.1 概述 |
6.1.1 绩效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
6.1.2 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 |
6.2 代建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6.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3 各绩效评价指标的含义及量测 |
6.3 绩效评价方法 |
6.3.1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的一般步骤 |
6.3.2 代建绩效评价模型 |
6.3.3 评价算例 |
6.4 代建单位对实施单位的绩效评价 |
6.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2 评价算法与指标计算 |
6.4.3 评价算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铁路局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D]. 李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D]. 肖云峰. 河北大学, 2020(09)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D]. 宋佳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张永磊.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JJA监理公司转型战略定位的SWOT比较分析[D]. 吴沁. 云南大学, 2019(03)
- [7]基于ASP.net的铁路局运输设备更改项目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姜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5)
- [8]兰州铁路局银川货运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 孙智斌. 兰州大学, 2016(11)
- [9]公共采购招投标背景下利益相关者伦理行为模式与决策策略研究[D]. 谷凯. 浙江大学, 2014(06)
- [10]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研究[D]. 黄喜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