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画:21世纪狂想曲(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梦[1](2021)在《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齐尔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其音乐活动的历史脉络,发现在不同时期其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思维,最终得出齐尔品的作品体现了多种文化的综合,并不断朝着“欧亚融合”方向发展的阶段性结论。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齐尔品早期的音乐活动与创作,主要介绍他在圣彼得堡及格鲁吉亚生活期间的音乐活动,以及此时呈现出的早期音乐思维;第二部分涉及齐尔品欧亚理念的初现及相关音乐活动与创作,此时生活在欧洲的齐尔品,对复杂音乐技法有着狂热的探索,也因此引发了他在音乐思想上的深刻反思;最后一部分探究齐尔品欧亚理念的深入发展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尤其是齐尔品来到中国与日本后,独具魅力的东方音乐语言又进一步补充和拓宽了齐尔品的欧亚音乐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史与论的结合,分析齐尔品欧亚音乐理念从萌芽阶段逐渐发展至成熟的历时性过程,以及对作曲家音乐创作中欧亚音乐元素的剖析,以期呈现出齐尔品一生对于欧亚音乐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富于创新的音乐精神。
徐昊辰[2](2020)在《21世纪10年代日本电影市场和产业观察》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10年代的日本电影市场,表面上风平浪静,日本本土电影在票房数字上继续压制着海外电影,但整体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迪士尼强势攻占日本市场,已经和东宝形成了两强对峙。而大量大制作的漫改电影,并没有给日本本土电影带来质的改变。随着电影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愈发竞争激烈的市场维持自己的优势,将是21世纪20年代日本本土电影最大的课题。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高玉杰[4](2020)在《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画是一个博大的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却包容万象。它是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动画电影审美体验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动画电影的审美体验是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及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动画电影的审美体验研究不是美学的新论题,但是当代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喜爱为何依旧居高不下?动画电影的画面与音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隐藏于动画电影中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内涵是怎样的体现的?这些问题都值得不断反思和探究。本文以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40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幻想曲》和在2000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为例,将重点从审美体验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当年《幻想曲》和《幻想曲2000》两部作品都是以动画可“听”、古典音乐可“看”为宣传噱头。影片中音乐的选取都是西方经典名作,动画师也是站在全新的视角、以动画的形式来诠释这些音乐经典,使观众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在动画领域立足百年的美国迪士尼开创了动画的先河,作为动画界的大佬,美国迪士尼虽然一路走来并不完全顺畅,但生命力始终都非常旺盛,经过长期的发展,迪士尼动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动画电影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有趣,音乐悦耳动听,广受大众的青睐。动画师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态度与情感,将自己审美的理念与文化取向传递给了观众。这两部动画电影不仅带给观众审美愉悦与享受,也展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美,这是一种让观众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审美体验。本文将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面来分析《幻想曲》《幻想曲2000》,从联觉、视野期待两个方面来肯定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的审美价值,从而通过这两部影片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内涵。
陈文[5](2020)在《自媒体科普漫画的视觉修辞研究》文中认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负责人明确表示按照国家“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我国科技创新也将同步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在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第二步,要在2035年让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传播环境的变化,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许多民间科普力量集中在了网络空间中,这些科普自媒体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民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科普形式、内容和渠道逐渐变得丰富多元,尤其是自媒体科普漫画的发展,不仅有效降低了科学的专业门槛,更是进一步扩大了科普范围与效率。本文从视觉修辞的视角出发,对自媒体科普漫画视觉修辞的主体、对象、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一一展开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几个头部科普漫画自媒体发布的科普作品进行分类统计,探究其视觉修辞的使用特征。用文本分析法深入分析科普漫画视觉修辞具体的表现手法以及如何与主题情境达到适切。在修辞效果分析方面,对几大科普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留言进行合意性和受益性评估分析,用访谈法收集受众的阅读反馈,从侧面印证其修辞解码效果。最后结合自媒体科普漫画在长期的科普创作中形成的编码特征,提出对当下自媒体科普漫画修辞化呈现的思考与启发。通过对自媒体科普漫画的形式修辞、内容修辞和语篇结构的分析探究发现,自媒体科普漫画在形式表达上以独立组图的构图方式为主,长图方式为辅,漫画形象以男性居多,浅色系背景为主;在语言修辞方面,积极修辞的使用超过了消极修辞的使用,使之更契合自媒体传播语境;在图像修辞方面,摹状、拟人、示现、引用占据修辞使用频率前四,呈现出与广告、新闻漫画等平面图像修辞特征的明显不同之处;作为多模态科普语篇,自媒体科普漫画的图文互补性更强,连贯式叙事和递进式说理成为文章结构的首选,科普的话语风格倾向于调侃和鼓励,有效拉近了与用户的社会距离,同时积极与用户交流互动,打造知识圈层,形成良性的科普知识传播链。但是研究同时也发现,受众对科普漫画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的认可度与信任度较高,科普漫画的适用人群更广,因此在科普创作中,更应该注意文中数据、资料的真实与科学,通过专业人士或权威机构的审核来为内容做背书。
秦轩[6](2020)在《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文化的守护、历史创伤的治愈和种族矛盾的化解,这些问题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书写中并不少见。迈克尔·夏邦作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时常在作品中探讨这些问题。此外,本文发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是具有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幻想小说:历史性表现为他往往呈现犹太人在中世纪、二战和冷战期间等历史阶段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需求;超越性表现为他常常在奇幻和科幻等幻想视域下对真实犹太历史进行重构。鉴于夏邦的幻想小说大多扎根于犹太历史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重构,本文认为其幻想小说创作过程其实也是重构犹太历史的过程。本文将选取他的《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犹太警察工会》、《绅士之路》和《月光狂想曲》等几部幻想小说,从人、地和时三个层面具体论述他对犹太历史中的犹太人、民族信仰和传统的重构。首先基于幻想之人,本文发现夏邦偏爱具有犹太身份的探险者,突出他们的自我救赎和防卫机制。他们的身份特质中既有历史传统熏陶下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又有流行文化浸染下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其中部分重构的犹太人所拥有的诸如奇幻-科幻小说中的超能力可以打破小说类型的束缚,并通过良好的内容过渡和形式接洽将历史和幻想联结,从而提升新奇与精致的阅读感受力。另外,夏邦将重构犹太人背后的科幻背景建立在犹太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既彰显了科技本身的辩证效应对犹太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又表达了对犹太人的人文关怀。其次基于幻想之地,本文发现夏邦常常重构犹太历史上的原有之地。他在重构过程中突出犹太民族信仰中的乌托邦精神,并关注恶托邦和异托邦等乌托邦分支。通过分析乌托邦的学脉渊承、文化表征和历史宿命,本文发现夏邦对乌托邦的重构反映了犹太历史中弥赛亚的渊源、犹太神秘主义中的救赎观以及犹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挣扎和逃离。基于他对犹太传统乌托邦精神的提炼以及他的乌托邦写作风格,加上他重构的乌托邦在后理论的情境下诞生,本文认为其幻想小说可以理解为后乌托邦批评视域下的政治宣言,倾向于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增加民族自信并为创造更好生活提供动力。最后基于幻想之时,本文发现夏邦在打乱时间线性链条的过程中,关注真实犹太历史之外一段重构的犹太历史。在他重构的犹太历史中,时间可能被替换、延长或者压缩,结果可能引发重构历史偏离甚至颠覆真实历史的情况。细考之,本文发现夏邦在重构犹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民族关系和传统主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时代议题的审视和对犹太民族传统的守护。另外,在重构的时间中,他其实向犹太历史的深层时间内注入了预期的成分,同时强调了象征永久期望和延迟的弥赛亚时间——犹太原教旨主义时间。本文认为夏邦其实是将一只手伸向犹太历史传统和宗教渊承,而将另一只手伸向后现代主义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去规范化路径,从而在幻想小说中透露出多视角地回望历史、个性化地寄托情感和辩证化地反思创伤等具有犹太民族特色的趋向。多视角地回望历史体现在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以当下的视角对犹太历史的回归和反思,又可以看到他以未来预期的视角对犹太历史的介入和补偿;个性化地寄托情感体现在他彰显了犹太个体对集体的疏远,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自由情感联结的重要性,正如读者往往可以在其小说结尾领悟到个体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源于本能的情感渴求;辩证化地反思创伤体现在他通过跨类别的幻想小说写作模式,弱化了同化或者流散等传统叙事主题,强化了堕落和救赎并存的犹太神秘主义思想以及荣光与阴暗并存的犹太复国主义行动。目前,从幻想小说视角对夏邦畅销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本文意在从幻想小说的视角探究他对犹太历史的重构,从而发掘他的重构其实提供了一种继承犹太传统文化的新思路。通过分析他以救赎性和启发性的目的回归犹太历史的过程,本文发现他致力于将犹太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创作中,并关注犹太个体之间的联结、犹太社区内部的矛盾以及犹太神秘主义思想的延续。
马坤[7](2020)在《环境和女性: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崎骏是日本着名的动画导演,执导了多部深受世界各国影迷喜爱的经典动画影片,其作品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认可。宫崎骏创作的动画电影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主题广泛且极具现实意义,如:环境、飞行、女性、成长、反战等,能让观众在遨游梦幻的动画电影世界的同时反思我们现实生活,因此他的电影极具艺术价值。宫崎骏动画电影中构建的生态体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这种体系是围绕“环境”和“女性”两个主题展开的,本文尝试通过这两个主题探讨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一、绪论,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外关于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二、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背景,在探讨全球化和日本战后等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宫崎骏本人的生活经历,阐释其动画电影的创作背景,探究其创作的立足点;三、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环境描写,以宫崎骏独立编剧和导演的十部动画电影为文本,考察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引发的美学思考;四、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宫崎骏以女性角色作为电影的主角有其自身的渊源,在此基础上宫崎骏将自己对于女性和环境的思考融入到动画创作中,由极具自我意识的女性们构建了一个母性环境;五、“环境”与“女性”的融合体现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思想,本章尝试从对环境与女性的重新认识、权力结构中隐藏的危机和审美价值的生成三个方面阐释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六、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考察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实际影响;七、结语,探讨宫崎骏动画电影生态美学的启示并得出初步结论。
薛晓[8](2020)在《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波普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其独特的色彩运用手法为中国当代着色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笔者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时发现,众多研究波普艺术的相关文献中,对于波普艺术与众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以及商业世俗化的色彩观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却鲜少有文献系统阐述。因此,本文将以概念总结、举例对比等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波普艺术色彩观和色彩表现手法的具体特征以及它们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将分四个部分探析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第一部分将对波普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总结,阐述波普艺术从萌芽期、繁荣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分别在英、美、日等不同国家的发展状态并对中国雕塑色彩的演变历程进行简述;论文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将从色彩观念方面入手,探索波普艺术对1976年“文革”结束至今的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第三部分同样为本文的重点,分别从拼贴并置、重复、色彩符号提炼这三个角度深入分析波普艺术的色彩表现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语,通过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演变作历史性回顾与思考,探讨中国当代雕塑色彩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如何从本土艺术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谋求本土色彩语言与世界波普色彩语言的契合,为丰富中国当代雕塑的色彩表现形式提供了思路借鉴。
尹朝霞[9](2020)在《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引进出版日本文学作品已有一段历史,近年来更是随着中日双方文化交流的活跃以及版权贸易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因此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引进版文学图书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畅销为中国图书市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中国的广大读者奉上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引进的日本文学类图书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着日本文学类图书引进的进程,诸如引进版权时机、选题内容、营销等。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当前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来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改善问题的方法。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可行性。第一章以先行文献和对市场相关图书的考察为基础,对目前图书市场上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出版进行了分类解析,第二章多维度挖掘出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出版”本身的价值,通过典型样本的分析,管窥个案体现出的综合价值。第三章分别从选题评估、版权购买、作品翻译以及营销推广四个方面对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察,第四章分析原因并根据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提出改善问题的优化策略。论文的上述分析探讨都是基于对2012-2018年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相关数据、研究文献及对市场相关图书考察的基础进行的。
李亚楠[10](2020)在《民国电影海报中的摩登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不仅是我国社会新旧交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萌芽阶段,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成长,前期作为电影宣传手段的海报设计以它独到的视觉艺术逐渐受到公众的注意和喜爱。并且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中女性形象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摩登女性,此时期的电影海报中摩登女性形象设计有着特殊的内涵表达。故本课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摩登女性这一类型作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符号学等方法,通过对大量海报的案例分析,探索电影海报中摩登女性形象设计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等。本文首先从民国电影及电影海报诞生和发展历史背景入手,梳理了电影海报的发展脉络,并对摩登女性做了类型的划分。其次对海报中“摩登女性与家庭:三种图像模式”进行分析,这三种图式设计复原了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审美意识、性别观念的转变,传递出男性根据他们的意愿和想象对女性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的理想化设计,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把控。总之,这一时期以摩登女性为主题的电影海报设计始终围绕着男性中心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来展开的。最后是从“摩登女性与社会:图像的批判性”中分析女学生从进步的知识女性到摩登女郎的复杂变化与联系以及对摩登女郎形象的构建,此时期的电影海报中女学生与摩登女郎的形象已很难辨认,其赋予的先进内涵在图像形象的“失陷”中逐渐消逝。这一女性形象设计的变化,与此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一旦女性超越男权社会所规定限制的范围内,便被男性所抵制批判,这也说明了民国时期的男性主导者在女性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渐渐打破陈规陋俗、开始展现自我的现象的恐惧和茫然之感。
二、漫画:21世纪狂想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画:21世纪狂想曲(论文提纲范文)
(1)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齐尔品早期音乐活动与创作(1899-1921) |
第一节 圣彼得堡时期的音乐活动 |
第二节 格鲁吉亚时期民间音乐的接触 |
第三节 齐尔品早期创作技法及主要作品 |
一、早期主要作品 |
二、九声音阶理论 |
第二章 欧亚理念初现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1921-1934) |
第一节 欧洲时期的音乐活动 |
第二节 对复杂技法的极致追求与反思 |
一、“内位”(Interpoint)——以作品《五重奏》Op.44 为例 |
二、过分技术化创作的反思 |
三、以《索贝德的婚礼》为转折 |
第三节 “欧亚合璧”理念作品的初现 |
第三章 齐尔品欧亚理念深入发展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1934-1949) |
第一节 在中国的音乐活动 |
第二节 齐尔品创作的中国作品 |
第三节 齐尔品的“中国歌剧梦” |
第四节 齐尔品在日本的音乐活动 |
第五节 欧亚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
一、五声音阶与格鲁吉亚和弦的理论发展 |
二、以教材《五声音阶钢琴教本》为例 |
三、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运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的介绍 |
第一节 动画片创作缘起 |
第二节 影片中的音乐 |
第二章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审美层次 |
第一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语言 |
第二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形象 |
第三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意蕴 |
第三章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审美体验 |
第一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联觉 |
第二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期待视野 |
第四章 动画电影审美中的文化特性及社会人文内涵 |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片中的文化特性 |
第二节 从迪士尼动画片中看社会人文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自媒体科普漫画的视觉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自媒体科普漫画与视觉修辞的发展概述 |
2.1 自媒体与自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
2.1.1 自媒体的定义 |
2.1.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自媒体发展及其特点 |
2.1.3 自媒体环境中的科学普及 |
2.2 漫画的起源与科普漫画的发展 |
2.2.1 漫画的起源 |
2.2.2 科普漫画的发展 |
2.2.3 自媒体科普漫画的发展 |
2.3 视觉修辞理论 |
2.3.1 修辞学 |
2.3.2 视觉修辞的起源与定义 |
2.3.3 图像视觉修辞的研究 |
第3章 自媒体科普漫画视觉修辞的主体、动机与对象 |
3.1 修辞主体特征 |
3.1.1 年轻化 |
3.1.2 团队作战 |
3.1.3 职业化 |
3.2 修辞动机 |
3.2.1 表述动机:对科普内容的通俗化表达 |
3.2.2 认同动机:获得用户情感认同 |
3.2.3 祈使动机:影响认知和实现内容的增值 |
3.2.4 美感动机:创造性和愉悦性的审美体验 |
3.3 修辞对象 |
3.3.1 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年轻人 |
3.3.2 注重生活品质的中产阶层 |
第4章 自媒体科普漫画中视觉修辞的使用 |
4.1 自媒体科普漫画的形式修辞 |
4.1.1 版式 |
4.1.2 主色系 |
4.1.3 视觉形象 |
4.2 自媒体科普漫画的语言修辞 |
4.2.1 消极修辞的使用 |
4.2.2 积极修辞的使用 |
4.3 作为图像文本构成单元的图形修辞 |
4.3.1 摹状 |
4.3.2 拟人 |
4.3.3 示现 |
4.3.4 引用 |
4.3.5 比喻 |
4.3.6 夸张 |
4.3.7 借代 |
4.3.8 象征 |
4.4 作为多模态语篇构成部分的视觉语段修辞 |
4.4.1 举例 |
4.4.2 打比方 |
4.4.3 积累 |
4.4.4 比较 |
第5章 自媒体科普漫画的视觉修辞效果 |
5.1 编码效果:科普内容同语境的深度融合 |
5.1.1 协调图文关系,统筹语篇布局 |
5.1.2 聚焦社会议题,感知生活冷暖 |
5.1.3 创设交流环境,营造知识圈层 |
5.2 解码效果:整体合意性高,受众群体不同受益性不同 |
5.2.1 用户留言评估 |
5.2.2 受众访谈评估 |
第6章 自媒体科普漫画视觉传播的思考与启发 |
6.1 语言平实,修辞能适应传播情境 |
6.2 形式追求新颖,形象更加丰富 |
6.3 图形修辞以有效表现客观事物为主 |
6.4 图文关系适切,语篇结构清晰 |
6.5 科普主题与社会议题的联动 |
6.6 强化自媒体科普漫画内容的审核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材料与访谈问题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第二节 迈克尔·夏邦小说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体结构 |
第一章 幻想之人:重构犹太历史中的犹太人 |
第一节 多样化的犹太人物类型 |
第二节 犹太人的奇幻-科幻之力 |
第三节 重构犹太人背后的科学和人文关怀 |
第二章 幻想之地:重构犹太历史中的民族信仰 |
第一节 犹太历史传统中的乌托邦幻想 |
第二节 后乌托邦下的逃离与救赎之地 |
第三节 重构乌托邦背后的多种动力 |
第三章 幻想之时:重构犹太历史中的民族传统 |
第一节 深层时间预期与犹太宗教时间 |
第二节 犹太历史的回归和重构路径 |
第三节 重构犹太历史背后的现实观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环境和女性: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2 相关概念 |
3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背景 |
1.1 被战争狂风吹过的时代 |
1.2 崛起与迷茫——战后日本的经济与文化 |
1.3 为动画艺术而生——宫崎骏的动画之路 |
第二章 环境的“狂想曲”——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环境描写 |
2.1 当人被推向环境边缘之时 |
2.2 生命是美的微光 |
2.3 感性地与环境共存 |
第三章 女性的“幻想曲”——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3.1 浅析宫崎骏“女性”意识的渊源 |
3.2 美丽外表与心灵——女性的自我意识 |
3.3 母性环境的孕育与净化 |
第四章 环境和女性的“交响曲” |
4.1 根植大地,与风共存 |
4.2 权力结构中暗藏的灾难隐患 |
4.3 生态之美的共鸣 |
第五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影响 |
5.1 爱知世博会:自然的睿智 |
5.2 对“核”文明的反思 |
结语 向美而生——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波普艺术与中国雕塑色彩简述 |
第一节 波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雕塑色彩发展简述 |
第二章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观念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复兴 |
一 文革早期的无色革命雕塑 |
二 文革结束后雕塑色彩的复兴 |
第二节 色彩观念艳俗商业化 |
一 艳俗波普雕塑 |
二 商业时尚波普雕塑 |
第三节 色彩观念卡通平面化 |
一 简练概括的高纯度色彩 |
二 童真梦幻色彩 |
第三章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表现手法的影响 |
第一节 波普艺术中的拼贴并置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
一 现实影像拼贴出的色彩关系 |
二 单色影像的拼贴与着色 |
第二节 波普艺术中的重复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
一 不同色彩元素的规律性重复 |
二 相同色彩元素的非规律性重复 |
第三节 波普艺术中的提炼色彩特征为符号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
一 “红色波普”艺术的色彩语言符号 |
二 传统民俗色彩的符号化提炼 |
结语 |
参文考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A:图片来源 |
致谢 |
(9)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选题特色以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梳理 |
第一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溯源 |
第二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市场探查 |
第三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作者掇要 |
第四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文本类别解析 |
第二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多维价值窥探 |
第一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整体状况看其价值 |
第二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畅销榜单看其价值 |
第三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典型样本出版看其价值 |
第三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不足 |
第一节 争夺版权,重复引进 |
第二节 版权乱象,时有发生 |
第三节 盲目引进,有待匡正 |
第四节 翻译欠佳,质量堪忧 |
第四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策略优化 |
第一节 科学引进,避免内讧 |
第二节 版权立法,维护秩序 |
第三节 瞄准需求,精选选题 |
第四节 编译共励,打造精品 |
第五节 优化营销,实现双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民国电影海报中的摩登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涉及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民国电影海报概述 |
1.1 民国电影海报概说 |
1.1.1 电影与电影海报的发展 |
1.1.2 电影海报与摩登女性形象 |
1.2 民国电影海报中的摩登女性类型 |
1.2.1 备受争议的女学生 |
1.2.2 追求时髦的摩登女郎 |
第二章 摩登女性与家庭:三种图像模式 |
2.1 “一男一女”式 |
2.1.1 两性关系的表达 |
2.1.2 “看”与“被看” |
2.2 “三个女性”式 |
2.2.1 革命走向的暗喻 |
2.2.2 女性特质消失的端倪 |
2.3 “自我独处”式 |
2.3.1 被物化的符号 |
2.3.2 孤独与觉醒的矛盾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摩登女性与社会:图像的批判性 |
3.1 女青年:从进步女性到摩登女郎的符号变化 |
3.1.1 典型的女学生形象 |
3.1.2 从单纯少女到摩登女郎 |
3.2 摩登女郎形象的构建 |
3.2.1 性的诱惑 |
3.2.2 摩登女郎形象的程式化 |
3.3 新女性的困境与出路 |
3.3.1 女性的反抗 |
3.3.2 破碎:从“新女性”谈起 |
3.4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图片信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漫画:21世纪狂想曲(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D]. 李晓梦.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2]21世纪10年代日本电影市场和产业观察[J]. 徐昊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9)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D]. 高玉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自媒体科普漫画的视觉修辞研究[D]. 陈文. 新疆大学, 2020(07)
- [6]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D]. 秦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环境和女性: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 马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D]. 薛晓. 郑州大学, 2020(02)
- [9]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D]. 尹朝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国电影海报中的摩登女性形象研究[D]. 李亚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