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折返论文-苏文辉,许大鹏

板块折返论文-苏文辉,许大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板块折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柯石英,超高压变质,动态挤压,剪切作用

板块折返论文文献综述

苏文辉,许大鹏[1](2012)在《一种非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评析“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评论了嵇少丞等(2010)发表的"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指出他们对柯石英非俯冲折返新机制的一些误解,对某些热力学、物理学概念,及其在地学问题中的解释理解的不同。分析了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论证了机械球磨作用本质与构造挤压剪切作用本质的同一性。分析了岩石糜棱岩化过程的两个阶段;讨论了地震波形成柯石英机制的可能性。围绕比较标准问题,论证了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能大大降低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温度和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形成。用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解释了人工合成柯石英的规律性、南极洲天然矿物的行为,柯石英的寄生矿物、岩石——锆石、榴辉岩包裹体、非包裹体的形成。列举事例澄清了"球磨引进的Fe杂质提高柯石英形成压力迟缓合成"的说法;讨论了第二相存在对石英—柯石英转变的影响和"应变禁区"边界区的应力梯度相变驱动力可以形成柯石英问题。指出了机械球磨石英原料预处理和静高压合成柯石英后处理两步法,是一种实验室研究柯石英形成规律的有效物理方法;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和无需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机制,是一种有希望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2年02期)

[2](2011)在《从物理学角度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法国人Chopin和Smith,把地表中发现的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体,认定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物质,提出了冷的地壳含石英岩石深俯冲到热的地幔中,经超高压变质形成柯石英,然后再折返回地壳并保留下柯石英;为了能在折返过程中保持柯石英不退变为石英,又提出了快速折返的观点,这就是着名的"地球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1年17期)

[3](2011)在《从物理学角度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法国人Chopi和Smith,把地表中发现的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体,认定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物质,提出了冷的地壳含石英岩石深俯冲到热的地幔中,经超高压变质形成柯石英,然后再折返回地壳并保留下柯石(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11年17期)

苏文辉[4](2011)在《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对板块俯冲—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高压高温热力学体系中,地表柯石英超高压变质的非平衡态形成模式比平衡态形成模式有更大的普遍性、多样性;"静态流体地球"模型和静岩压力与深度换算公式,对其中的非平衡态体系,和地表中可能存在的局域准静水压平衡态体系,都不适用。把压力直接换算成地球深度,断言地表矿物柯石英就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的结论,以及回避俯冲原动力,把地表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物的存在与深俯冲之间划上恒等号,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不均匀固体地球是一个天然的高压高温体系,为了保存高压高温相柯石英,岩石圈内板块折返冷却速率应与实验室中所进行的保压淬火临界速率具有可比性。从实验室的高压高温相变规律看,如此极端缓慢的板块折返抬升冷却速率很难保持住柯石英。有关影响折返过程保存柯石英的四个重要因素还存在很多矛盾问题。物质中原子扩散和化学反应时间通常落在μs~m s范围,而建立平衡时间在m in~102h之间。在由超高压变质岩的同位素定年法和扩散动力学冷却速率法所得构造变质过程的时间内,己有极其充足的时间在几十千米的有限尺度中,进行扩散反应、产物变质,乃至于建立同位素平衡。由于波速异常成因存在的多解性,板块俯冲—折返通道(轨迹),不应仅由地震层析波速异常图来确定。板块俯冲与折返运动的变化应遵循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在P—T—t轨迹(通道)中应留下数量较多的俯冲—折返过程陆壳岩石、地幔物质的一次相变或二次相变等产物。回顾板块俯冲—折返假说本身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忽视了固体地球物质的成分、应力等局部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局部高压微区和其它非平衡热力学因素影响等事实,沿用传统的静流体模型及其压力—深度换算公式。从物理基础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壮观地质事件"的猜想,尚需更多更科学的证据去证实。(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1年04期)

盛英明,郑永飞[5](2011)在《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和元素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应用各种现代岩石学分析技术,对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中复杂矿物组合脉(金红石—石榴石—白云母—绿帘石—蓝晶石—石英)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用来制约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和元素迁移。研究发现,脉体和榴辉岩中矿物均包含以石英+钾长石±富K熔体为主的多相包裹体,表明成脉流体为含水熔体并且富含K,Al和Si。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得到,石英—石榴石/蓝晶石矿物对氧同位素平衡温度为570~650℃,脉体与围岩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4-07)

孙晓明,徐莉,梁金龙,汤倩,梁业恒[6](2006)在《CCSD中HP-UHP岩石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真空气相质谱系统测定了CCSD中HP-UHP变质岩中主要造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得出其3He/4He为(0.004~0.775)×10-6,相应R/Ra为0.003~0.553,40Ar/36Ar变化较大,为316.2~11358.8,高于大气40Ar/36Ar(295.5);20Ne/22Ne和21Ne/22Ne分别为9.47~12.4和0.026~0.051,而134Xe/132Xe和136Xe/132Xe分别为0.376~0.484和0.324~0.416,均高于其相应大气值。CCSD中HP-UHP岩石主要造岩矿物的He-Ar、Xe和Ne等同位素组成清楚显示其中流体包裹体主要由地壳变质流体和少量大气饱和水组成,而深源地幔流体组分很低,其中He主要来自地壳,Ar主要由壳源放射性成因40Ar*和少量(平均32.6%)大气Ar混合组成,少量Ne和Xe可能来自地幔。CCSD中HP-UHP岩石具有F40Ar<F84Kr<F132Xe特征,显示它们在板块折返过程中,其伴随的地质流体可能曾发生过快速减压和沸腾过程;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研究证实CCSD及其周围HP-UHP变质岩曾经历的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非常快速,俯冲过程中的壳幔物质交换未能充分进行。(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梁金龙,孙晓明,徐莉,翟伟,汤倩[7](2006)在《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帘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值期稳定存在的含水矿物。由于其稳定的温-压条件十分宽广,其成分的变化可指示变质过程及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岩芯及青龙山榴辉岩和正、副片麻岩中绿帘石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绿帘石有多种成因,在俯冲进变质和折返退变质过程中都有绿帘石形成,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出多个形成世代。绿帘石中主量元素的变化集中体现在XFe(XFe=Fe3+/(Al3++Cr3++Fe3++Mn3+))的变异,XFe值是变质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的函数。XFe在绿帘石斑晶的核部到边缘由大到小是进变质作用的标志,退变质过程形成的绿帘石则相反。在退变质过程中绿帘石斑晶边缘的∑REE及Sr、Ba、Pb等大离子半径元素比核部有降低的趋势;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核部大都包含褐帘石残余,褐帘石退变为绿帘石时∑REE急剧减少,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也由LREE富集型逐渐过渡为LREE和HREE无明显分异的平坦型。这些微量元素的特征不可能起源于变质流体/矿物间的水/岩反应,而极有可能是板块折返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绿帘石还是REE、Sr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循环至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合适的载体矿物。(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郑永飞[8](2005)在《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稳定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矿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存在少量含水流体,但是流体的活动性很小,在不同岩相界面之间缺乏明显的流体渗透;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英脉是蜂期变质后含水矿物降压分解和羟基出溶引起的流体流动结果,不是板块俯冲过程中进变质作用的产物;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广泛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退变质流体主要来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超高压矿物中溶解羟基的降压出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期刊2005-10-01)

郑永飞[9](2005)在《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稳定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矿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存在少量含水流体,但是流体的活动性很小,在不同岩相界面之间缺乏明显的流体渗透;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英脉是蜂期变质后含水矿物降压分解和羟基出溶引起的流体流动结果,不是板块俯冲过程中进变质作用的产物;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广泛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退变质流体主要来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超高压矿物中溶解羟基的降压出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9-01)

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10](2004)在《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5期)

板块折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84年法国人Chopin和Smith,把地表中发现的柯石英(和金刚石)超高压变质体,认定是产生于上地幔的稳定相物质,提出了冷的地壳含石英岩石深俯冲到热的地幔中,经超高压变质形成柯石英,然后再折返回地壳并保留下柯石英;为了能在折返过程中保持柯石英不退变为石英,又提出了快速折返的观点,这就是着名的"地球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块折返论文参考文献

[1].苏文辉,许大鹏.一种非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评析“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J].地质论评.2012

[2]..从物理学角度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J].科技传播.2011

[3]..从物理学角度看板块深俯冲快折返假说[J].硅谷.2011

[4].苏文辉.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基础[J].地质论评.2011

[5].盛英明,郑永飞.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和元素迁移[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6].孙晓明,徐莉,梁金龙,汤倩,梁业恒.CCSD中HP-UHP岩石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意义[J].地质学报.2006

[7].梁金龙,孙晓明,徐莉,翟伟,汤倩.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J].岩石学报.2006

[8].郑永飞.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稳定同位素证据[C].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2005

[9].郑永飞.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稳定同位素证据[C].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10].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4

标签:;  ;  ;  ;  

板块折返论文-苏文辉,许大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