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科技史,巴蜀科技史,编撰模式
编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查有梁[1](2019)在《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探索——以巴蜀科技史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蜀文化通史》中有单独的一卷:巴蜀科技史卷。本文通过介绍巴蜀科技史卷的编写,从而一般地探索"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巴蜀科技史属于"地方科技史"。撰写科技史有叁种模式:通史模式;学科模式;融合模式,即分科(或分领域)通史模式。我们认为采用"融合模式"比较适合。具体论述了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巴蜀科学技术成就的内涵;巴蜀科技史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巴蜀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编撰地方科技史的模式探索与选择,指出我们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曾如刚[2](2017)在《纺织外贸行业的ESP教材编撰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基于绍兴地区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改变了以往对教材编写、教材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依托绍兴外贸行业的ESP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需求分析、内容选择、编排体例等入手,提出了职业背景下的教材编写原则和标准。(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8期)
周俊超[3](2016)在《商业模式下口述回忆录的编撰》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述回忆录是由口述资料编撰而成的回忆录作品,虽不如口述资料原始,却直接面向公众读者。目前,口述资料的收集受到了较多关注,口述资料的编纂同样值得重视。尤其是商业模式下的口述回忆录编撰,将口述回忆录视作一种文化产品批量生产,这更有必要规范其编法。考察从访谈录音稿到口述回忆录的编撰过程,旨在协助编者解决编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口述回忆录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6年04期)
于刚[4](2015)在《高等设计教材的“边缘化”编撰模式解析——以《图形创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传播时代引发了人们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的变化,传统高等教育设计类教材面临着极大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设计类教材应该直接服务于"90后"学生市场,打破传统内容体系,强调教学的互动性、主动性,以及内容的渗透性、交互性,改变编撰模式。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图形创意》为例,提出高等设计教材"边缘化"编撰模式,包括跨学科、跨课程、跨教学、跨专业等几个方面的改良建议。(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5年08期)
郑萍[5](2012)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学科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种类型的新文学史着的编撰得到了重视,其中小说史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小说史的编撰在这次重写文学史的热潮中,表现出了调整与拓展。其不仅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事件的评价作出了调整,更反映在小说史体例的变化上,专题史受到青睐,人物史、流派史、文体史、思潮史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小说史体例上的变化直接变现出小说编撰学术化的倾向,体现出了小说观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和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体例的变化,透析小说史编撰模式的转变和小说史观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海生[6](2009)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志清的英文专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被引入国内,在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其余威自今不衰,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1980年代国内学者编撰同类着作的热潮。这一时期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可用“叁个阶段、两个高潮”来概括。1984年,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及赵遐秋、曾庆瑞夫妇合撰的同名着作相继出版,成为国内学者编撰现代小说史之先河,是为第一阶段。1986年,杨义独立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出版,开创了个人独撰多卷本小说史之先河,是为第二阶段,并掀起第一轮高潮。1989年,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与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陆续出版,是为第叁阶段,成为第二个高潮。这叁个阶段之中蕴藏了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叁个转变线索,即:体例的转变、视野的转变以及小说史观的转变。这五部着作各有千秋,田、孙本和赵、曾本虽然缺憾颇多,但作为国内此类研究的开山之作,填补空白之功不可抹杀。杨义本最具史诗风采,彰显了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严家炎和陈平原是小说史研究向内转的代表,前者对于小说流派的研究功勋卓着,后者致力于近现代过渡时期的新小说研究,成就斐然。这叁部着作与夏志清着作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中的“四大名着”。可以说,四部着作都具备了开风气之先的品格,为其后的小说史编撰树立了四座不朽的丰碑。1990年代以来,现代小说史的编撰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热度,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个性化色彩的着作。这些着作都采取了新的视角来试图重新建构现代小说史,但总的来说,它们基本上还是依循了前一个十年小说史的编撰模式,尤其是“四大名着”所开创的范型。从学术质量来考察,这些成果虽然能成一家之言,尚不足以达到“开风气之先”的高度。为梳理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线索,本文拟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其一,探寻现代小说史得以孕育、酝酿的带有源头性质的问题。夏志清本无疑是刺激国内小说史编撰的一大外在因素,但深层次的内因则应回到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中来考察。通过辨析,本文认为,正是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及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双重变奏的启示之下,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在1980年代得以走上模式化的道路。其二,1980年代现代小说史的编撰高潮迭起佳作迭出,如何揭示出这一个十年中小说史的编撰模式演变的逻辑线索,是一个极其关键性的问题;另外,鉴于“四大名着”的范型价值,有必要将四部着作单列出来详加考察,以辨明其各自所蕴含的模式性。其叁,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史编撰略显沉闷,对此期小说史编撰作整体上的研究,找出其与前一个十年间的关联,探悉其在模式上的流变的轨迹,目前学界尚无前例,本文将尝试对此作一梳理。其四,在前叁个问题得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更为宏观的视角,从20余年来的小说史编撰模式流变的轨迹中,发现某些文学史研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姚怡,李向华,刘晓燕[7](2009)在《计算机学科应用型教材编撰方法及其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计算机学科应用型教材做了初步的梳理,分析了目前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学科应用型教材的编撰方法以及配合教材的教学模式。(本文来源于《高教论坛》期刊2009年04期)
张海生,吴玉玉[8](2008)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着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通过对这叁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史着作的分析评价,以勾勒出"作家论"模式的演变趋向。(本文来源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张海生,吴玉玉[9](2008)在《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叁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着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叁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着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观在内的编撰模式流变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编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基于绍兴地区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改变了以往对教材编写、教材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依托绍兴外贸行业的ESP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需求分析、内容选择、编排体例等入手,提出了职业背景下的教材编写原则和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查有梁.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探索——以巴蜀科技史研究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9
[2].曾如刚.纺织外贸行业的ESP教材编撰新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7
[3].周俊超.商业模式下口述回忆录的编撰[J].编辑之友.2016
[4].于刚.高等设计教材的“边缘化”编撰模式解析——以《图形创意》为例[J].装饰.2015
[5].郑萍.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转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6].张海生.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D].北京语言大学.2009
[7].姚怡,李向华,刘晓燕.计算机学科应用型教材编撰方法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09
[8].张海生,吴玉玉.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张海生,吴玉玉.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