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丛话论文-邓大情

小说丛话论文-邓大情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丛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国元素

小说丛话论文文献综述

邓大情[1](2016)在《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以来,随着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域外汉籍逐渐引起各国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的强烈关注。域外汉籍的回归以及获取的便利,为国内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这些域外汉籍中,除了那些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或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抄本外,还有很多是历史上域外人士用汉文书写的典籍,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当地国的文化特征,又显示出其与中国乃至汉文化之间的关联。《记闻丛话》是一部比较重要的韩国汉文小说集,其内容丰富,体式庞杂。小说成书于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生动反映了中国与当时朝鲜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对朝鲜半岛的深刻影响,二是记录中朝之间使者的往来活动,叁是描述在壬辰之乱中两国的关系,重点刻画了明朝统帅李如松的形象。(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邬国义[2](2015)在《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管达如与吕思勉分别发表了《说小说》与《小说丛话》,这两篇论着在近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有关前文作者的身份和事迹,以及两文之间的联系等,都还有值得重新探讨的余地。前人已注意到两文在思想、内容乃至文字论述上因袭雷同的问题,吕思勉有关遗稿的发现,出人意料地使我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有吕氏手稿为证,吕思勉至少撰写了《说小说》一文中的两章,《说小说》由管、吕两人合撰而成,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而吕思勉在写《小说丛话》时,袭用、改写自己前面所写的文字内容,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在汉译西文美学、文艺理论译本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吕思勉撰写有关小说理论方面的文章,也当如他教商业经济、商业地理那样,"参考"了"日文书"方面的一些论着,而他的一些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也应是经此中介而得来的。(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5年04期)

王亚楠[3](2014)在《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以《小说丛话》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他幼时在阅读《桃花扇》时感动落泪,后又熟读成诵,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沉郁慷慨地朗诵其中曲文。他在创作《新罗马传奇》时,曲词宾白和情节关目对《桃花扇》多有袭用和模仿。在《小说丛话》中梁启超对于《桃花扇》在"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和"寄托之遥深"叁个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既是晚清民国时期《桃花扇》接受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一窥他的文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面貌。(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4年07期)

李扬[4](2013)在《《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代中叶着名的笔记小说之一,《履园丛话》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和流畅的文笔而着称。其中的小说作品涉及当时的官场丑态、科举弊端、风俗人情、生活逸闻等众多方面,为人们呈现了一幅极为生动的清中叶社会画卷,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审美价值。此书问世以来,曾受到广泛关注,因碑帖、书法、金石方面成就较高,学术界对其小说价值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仍存在较大研究空间。本文试图对《履园丛话》中的小说作品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世人对《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认识。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主要以小说史及专着对《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研读评价,专题论文对《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研究成果两个方面为重点。第二部分,钱泳的家世和生平背景。首先,考查钱泳的家世背景,分别从两浙第一世家的钱氏家族以及钱氏家训两方面进行论述;其次,讨论钱泳的生平经历,文章通过求学期、蒙馆游幕期、“退隐”期叁个方面探讨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叁部分,《履园丛话》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创作动因。首先,社会文化背景方面主要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对钱泳所处的时代大环境进行研究;其次,创作动因方面主要从劝善惩恶和消遣自娱两个方面对钱泳创作《履园丛话》的内在动因进行深入挖掘。第四部分,《履园丛话》小说作品思想内容类述。文章从内容和题材两个方面,分别从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叁种类型对小说作品进行研究。首先,志人小说分别从轶事类、琐言类、谐谑类叁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其次,志怪小说分别从鬼神精怪、因果报应、异闻奇事、卜梦异兆四个部分进行剖析。由于传奇小说作品内容较少,文章未单列章节,仅在志怪小说后作简要论述。第五部分,《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分别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多层次的形象塑造。从外貌言行的直接描写、典型事件的突出表现、对比手法的侧面烘托叁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其次,曲折离奇、虚实相生的情节特点。从张弛有度、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虚实相生、求真尚实的风格追求两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最后,雅俗有致的语言。从简洁典雅的文言以及通俗浅显的俗语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叁个方面的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准确地呈现出《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第六部分,结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分析《履园丛话》小说作品此前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30)

靳大成[5](2012)在《建立中国现代小说学知识体系的艰难尝试——重析《余之小说观》《说小说》及《小说丛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小说这一体裁在近代的兴起、小说论的泛滥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放在整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并对除梁启超、王国维等备受人关注的大家之外,其他人在确立现代文学研究范式方面的意义给予描述和评价,将能在肯定其历史贡献的同时,指出其思想局限以及现代文论自我瓦解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2年03期)

骆洁芳[6](2009)在《“叁灯丛话”和“叁言”“二拍”中同题材小说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对文言短篇小说的改编颇为擅长,"叁言""二拍"对"叁灯丛话"的改编就是很好的例子,改编后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差异与文体的更换、时代文化的差异、作者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关诗佩[7](2008)在《吕思勉《小说丛话》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的吸入──兼论西方小说艺术论在晚清的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1914年发表在《中华小说界》的《小说丛话》,是一篇展现中国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过程的重要理论文章。本文首先指出,这篇被认为是由历史学家吕思勉所撰的文章,大量参考了日本明治时期太田善男的《文学概论》。吕思勉的目的,是以此矫正晚清流行的小说实用论,以及建立中国小说是为美术的观念。论文最末指出,《小说丛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以西方novel、romance概念带出现代中国小说观念中"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的出处。(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胡全章[8](2004)在《“小说丛话”:新小说理论的发展与纠偏》一文中研究指出190 2年 10月 ,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正式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序幕。梁启超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倡导对新小说的兴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偏颇。而此后梁启超及其友朋在《新小说》上开辟了“小说丛话”专栏 ,以笔谈的形式继续就小说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组笔谈的主要论点回应、发展、补充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更重要的是许多观点与梁氏迥然有别 ,对梁启超的小说理论起到了纠偏、修正之作用。考察“小说丛话”的具体理论主张 ,对深入、全面地发掘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资源 ,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万学[9](1992)在《近代小说理论研究的丰碑——评吕思勉的《小说丛话》》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先秦迄近代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每一时代都不断有新的思想来充实文学理论的宝库,纷纭杂沓的文学批评现象,相互补充又互相矛盾的不计其数的概念术语,一大批有创建有贡献的批评家及其着述,既为研究者提供了丰赡的史料,同时也使文学批评论着的编写显示了相当的难度。倘若缺乏宏观的整体的把握,便难以真实准确地再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在古文论研究这块古老的园地上,老一辈学者已做出(本文来源于《临沂师专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王学钧[10](1988)在《《小说丛话》作者曼殊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向题的产生在晚清小说杂志《新小说》的《小说丛话》栏内,刊有八则署名“曼殊”的文章,分别见于《新小说》第一年第八号、第十一号,及第二年第一号。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1988年04期)

小说丛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初年,管达如与吕思勉分别发表了《说小说》与《小说丛话》,这两篇论着在近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有关前文作者的身份和事迹,以及两文之间的联系等,都还有值得重新探讨的余地。前人已注意到两文在思想、内容乃至文字论述上因袭雷同的问题,吕思勉有关遗稿的发现,出人意料地使我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有吕氏手稿为证,吕思勉至少撰写了《说小说》一文中的两章,《说小说》由管、吕两人合撰而成,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而吕思勉在写《小说丛话》时,袭用、改写自己前面所写的文字内容,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在汉译西文美学、文艺理论译本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吕思勉撰写有关小说理论方面的文章,也当如他教商业经济、商业地理那样,"参考"了"日文书"方面的一些论着,而他的一些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也应是经此中介而得来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丛话论文参考文献

[1].邓大情.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的中国元素[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邬国义.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J].文史哲.2015

[3].王亚楠.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以《小说丛话》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4

[4].李扬.《履园丛话》小说作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靳大成.建立中国现代小说学知识体系的艰难尝试——重析《余之小说观》《说小说》及《小说丛话》[J].美育学刊.2012

[6].骆洁芳.“叁灯丛话”和“叁言”“二拍”中同题材小说之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09

[7].关诗佩.吕思勉《小说丛话》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的吸入──兼论西方小说艺术论在晚清的移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胡全章.“小说丛话”:新小说理论的发展与纠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9].万学.近代小说理论研究的丰碑——评吕思勉的《小说丛话》[J].临沂师专学报.1992

[10].王学钧.《小说丛话》作者曼殊考辨[J].明清小说研究.1988

标签:;  ;  ;  

小说丛话论文-邓大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