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调质论文-魏镇华

节水调质论文-魏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水调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替灌溉,二氧化碳升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模拟

节水调质论文文献综述

魏镇华[1](2018)在《交替灌溉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番茄的节水调质效应与气孔导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及其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环境下的节水调质机理,本研究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特性,以经济作物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作物番茄的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模型和果实品质对根系分区交替灌溉与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调控的机理响应研究,从而为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更加富集环境下的节水优质高效灌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番茄果实田间鲜重水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完全可以代表干重水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比常规灌溉,交替灌溉田间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6%,产量维持相当水平,而节约灌水量达到33.3%。交替灌溉,尤其是交替滴灌是调节叶片光合作用过程的一种更有效的灌溉方式,可以调控气孔开度到最优,维持光合同化过程,将Ci/Ca值下降,从而降低了叶片和果实的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值,提高了从叶片到田间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果实成熟期番茄植株的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一个合适与快速的表征途径。(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环境下充足的氮肥供应能够显着地增强番茄植株的光合能力,极大地降低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而明显地提高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交替灌溉能够协同地减少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保持了叶片的活力和光合速率,进而促使了番茄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明显提升。交替灌溉方式下,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充分的施氮量相结合能够显着地增多植株的干物质重、碳的累积和氮的吸收。而番茄仅在亏缺氮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植株水平的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3)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明显提高了 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的斜率值,表明番茄叶片光合与气孔导度的耦合关系是独立适应于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环境的。采用整个根系的土壤基质势对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修正后可以明显提高对不同灌溉方式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番茄叶片尺度的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预测与模拟精度,且相同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交替灌溉植株具有相对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4)交替灌溉方式下的水分调控能够明显地提高成熟期田间番茄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可溶性糖的品质属性。不同灌溉方式,尤其是节约叁分之一灌溉定额的交替灌溉下果实单一品质指标对水分亏缺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均是在果实的转色期,说明交替灌溉能更有效地调节果实生长关键时期的品质形成、积累与分配的过程。(5)不论哪个灌溉方式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亏缺的氮肥供应虽然减少了番茄果实的数量和产量,但可以提高果实的硬度、总糖和总酸的品质属性。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生长的植株可以减轻交替灌溉对果实产量的亏缺影响。在充足的氮肥施用量条件下,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亏水灌溉,特别是与交替灌溉方式相结合可以明显地促进光合产物向果实的累积与转化,从而提高了番茄果实矿物质营养和风味属性的综合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金涛[2](2017)在《制种玉米开花特性与籽粒数模拟及节水调质高效灌溉优化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制种是生产高产抗逆性杂交玉米种子的重要措施,因此制种玉米生产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保证其籽粒品质。灌溉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制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溉制度优化可以调节制种玉米的籽粒数和籽粒重。本文以西北旱区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进行了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试验,于2016年在水分亏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授粉量的试验,分析了制种玉米耗水、开花特性、生物量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建立了制种玉米水分-开花特性、水分-生物量增量、籽粒数预测模型和籽粒重预测模型,构建了综合考虑制种玉米籽粒数和籽粒重的灌溉制度优化决策方法。主要成果如下:(1)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水分亏缺均降低了制种玉米母本群体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总数、母本雌穗受精结实能力、雌穗高度处的花粉密度,延迟了母本群体吐丝时间;仅拔节孕穗期水分亏缺降低了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速率,延迟了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时间,仅开花期水分亏缺增加了制种玉米吐丝-散粉时间间隔。拔节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制种玉米耗水量、母本地上生物量和开花后地上生物量增量(以下简称为:生物量增量);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水分亏缺减少了制种玉米籽粒数,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制种玉米籽粒重;制种玉米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与籽粒数一致。(2)根据对2014和2015年试验数据的模拟对比,推荐采用Jensen模型通过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耗水量模拟母本群体吐丝速率、母本群体吐丝时间、母本单穗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总数、母本雌穗受精结实能力和开花期内总花粉密度,通过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模拟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速率和时间;推荐采用Jensen模型或Stewarrt模型通过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耗水量模拟生物量增量。(3)根据2014和2015年水分处理试验数据,对基于开花特性的籽粒数预测模型Flowering进行了改进与参数率定,不同水分处理籽粒数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从1.2812降至0.1923。将水分-开花特性模型和Flowering模型耦合,建立了 Water-Flowering模型,根据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耗水量对籽粒数预测的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216。(4)根据2016年授粉试验数据,建立了制种玉米籽粒重上、下限与源库比的关系,并与水分-生物量增量模型和Water-Flowering耦合,建立了制种玉米籽粒重上、下限预测模型ULKW。经检验2014和2015年实测籽粒重均在通过各生育阶段耗水量预测的籽粒重上、下限范围内,表明ULKW模型合理可行。(5)基于Water-Flowering模型和ULKW模型,以籽粒重下限为约束,以籽粒数最多为主要目标,以灌水量最少为次要目标,构建了制种玉米节水、调质、高效灌溉制度优化决策方法,并求解得到了不同情境下的优化灌溉制度,为实现制种玉米节水、优质、高效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金亮[3](2016)在《番茄果实生长和糖分模拟及节水调质优化灌溉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番茄生产总量的需求已趋近饱和,而对果实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灌溉是影响番茄果实水碳传输和代谢的重要因素,也是调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重要措施。本文以番茄为研究对象,2011~201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日光温室内进行了大果鲜食番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程度调亏灌溉试验,2014年在法国阿维尼翁的玻璃温室内进行了樱桃番茄品种"Cervil"和大果鲜食番茄品种"Levovil"连续亏缺灌溉试验,分析了番茄生长、生理生态指标、耗水、产量和果实品质对水分亏缺的响应,结合搜集的试验数据建立了番茄水分-产量-品质经验模型、番茄糖分机理模型和果实生长与糖分耦合模型,构建了综合考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优化灌溉决策方法。主要成果如下:(1)水分亏缺降低了"Cervil"和‘'Levovil"植株水势、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而对叶片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水分亏缺延长了叶片生长时间,而对果实生长时间无显着影响,减小了叶片长度和果实大小,降低了叶片和果实生长速率;水分亏缺减少了植株生物量,而对茎秆、叶片、果穗和果实之间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与番茄品种相关。(2)StageⅡ(第一穗花开始坐果至第一个果实成熟)和Stage Ⅲ(第一个果实成熟至拉秧)减少1/3充分灌水量和两生育阶段连续减少1/9充分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都无显着性影响。Stage Ⅱ和Stage Ⅲ减少2/3充分灌水量和两生育阶段连续至少减少2/9充分灌水量都显着降低了产量,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性糖、有机酸、糖酸比、维生素C、番茄红素、果实硬度和果色指数等品质指标。(3)根据4年试验数据的模拟分析,推荐采用Minhas模型模拟番茄水分-产量关系,采用Multiplicative模型模拟番茄水分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性糖、糖酸比和果实硬度的关系,采用Additive模型模拟番茄水分与果实有机酸、维生素C、果色指数和品质综合指数的关系。(4)建立的糖分机理模型TOM-SUGAR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试验条件下不同品种番茄果实糖分累积。果实干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平均预测误差(RRMSEP)对于"Cervil"分别为17.9%和18.7%,对于"Levovil"分别为14.7%和28.0%:鲜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RRMSEP对于'Cervil"分别为21.3%和21.0%,对于"Levovil"分别为15.4%和31.5%。(5)结合TOM-SUGAR模型和果实生长生物物理模型建立了番茄果实生长与糖分耦合模型,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试验条件下果实鲜重、干重、干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鲜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对于"Cervil"分别为13.0%、12.9%、15.2%、22.9%、19.1%和26.7%,对于"Levovil"分别为18.9%、18.6%、12.8%、24.6%、14.1%和30.5%。(6)基于番茄水分-产量-品质经验模型构建了最大效益和目标规划优化灌溉决策方法,并求解得到了不同情景下的优化灌溉制度,为实现番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11-01)

刘浩,段爱旺,孙景生,宁慧峰,王峰[4](2014)在《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水方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日光温室番茄优质高效的灌溉制度,采用设置于温室番茄冠层齐平位置的水面蒸发测定装置,设计3种基于水面蒸发量的灌水间隔水平和4种灌水量水平组合处理,依据小区试验观测结果,分析确定了以番茄产量、水分利用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及果实硬度等5项指标为主的节水调质灌溉制度评价体系;在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出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借鉴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温室番茄节水、优质、高产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确定基于水面蒸发量的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溉制度,即当累积水面蒸发量E_(pan)达到10mm±2mm时进行灌溉,灌水量为0.9E_(pan),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和储运品质.(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殷韶梅[5](2012)在《西北旱区温室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灌水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10年-201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发展村沙产业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以温室番茄与西瓜为研究对象,探求节水、丰产、优质和高效的灌水模式。对温室与西瓜番茄水分生理指标、耗水量、产量和品质等进行观测分析,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2010年温室番茄结果期亏缺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番茄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主要表现在中午12:00-14:00,14:00之后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番茄收获后主根干物质量表现为CK与2/3CK极显着差异,茎的干物质呈现2/3CK>CK>1/2CK,叶的干物质呈现CK>2/3CK>1/2CK,其中2/3CK与1/2CK之间差异显着。通过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净效益综合分析得出,当灌溉定额为3457M~3/hM~2时,可以得到最大经济净效益30.9067万元/hM~2,此时产量为189.161t/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55.78kg/M~3。这说明如果将该地区农民目前所采用的灌溉水量CK减少10%左右,可获得最大经济净效益,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VC以及有机酸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果实中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处理之间有极显着差异。(2)温室番茄亏缺-复水交替灌溉试验结果表明,耗水量与产量大体上呈二次曲线关系,灌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线性关系;不同灌水处理前期产量差异较大,中期结束产量相差不大,后期结束总产量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处理奇数次灌水定额为常规水量的1/2,偶数次灌水定额为常规水量的处理T4产量最高;结果期前期品质表明,表征温室番茄色泽的3个指标亮度、饱和度和色彩角均随着灌水量的减小而增大。结果期中期色泽的3个指标:亮度、饱和度和色彩角呈现不规则变化,果形标准度T4、T5处理较好;番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前期较小,到中期有所增大,后期又有所减小,总体来说番茄果实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随着采摘时间的推移,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灌水处理果实硬度随着亏缺-复水总体亏缺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亏缺-复水交替灌溉可以提高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番茄果实中有机酸的含量和VC含量随着采摘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随着亏缺-复水交替灌溉总体亏缺程度的增加,有机酸含量也呈增加趋势。糖酸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果期前期、中期和后期,温室番茄果实中糖酸比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大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商品等级比较发现,前期阶段一级果和二级果产量占总产量比例较大的处理为T1和T6,均占到该阶段总产量的70%以上,中期阶段一级果和二级果产量占总产量比例较大的处理为T3,产量占该阶段总产量的70.27%,后期阶段一级果和二级果产量占总产量比例较大的处理为T3和T1、T2,产量分别占该阶段总产量的82.57%、71.61%和78.59%。(3)温室西瓜亏缺-复水交替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株高的生长量,奇数次灌水亏缺程度越大,经过偶数次灌水补偿过后,株高增长越快;水分总体较少会抑制茎粗的生长,而水分适当的话可能会促进茎粗的生长,并且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叶片数和叶面积在坐果期到膨大期出现了明显的补偿效应,其中处理T1,T4,T5,T6叶面积增长迅速,处理T2,T4,T5,T6叶片数增长迅速,表现出了较好的补偿效应。通过亏缺-复水交替灌水处理鲜物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次循环亏缺-复水交替灌溉,奇数次灌水定额为常规灌水定额的2/3,偶数次灌水定额为常规灌水定额3/4的处理T3和奇数次灌水定额为常规灌水定额的1/2,偶数次灌水定为常规灌水定额的处理T4有利于作物地上部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耗水量与产量大体上上成二次曲线关系,灌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线性关系。除T1处理以外其余处理相比对照(CK)均实现增产效应,且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显着。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4、T3、T6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11.37%、9.43%、8.26%。经济净效益较好的处理分别为处理T3、T4,单方水效益较好的处理分别为处理T5和T6;温室西瓜的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减少,说明亏缺-复水交替灌溉与亏缺灌溉一样可以改善品质,且灌水量越少品质越好;亏缺-复水交替灌溉条件下,温室西瓜的Vc含量随灌水的不同呈现不规则变化,西瓜T3处理Vc含量最高。(4)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灌水模式综合评价,考虑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生长量、产量、经济净效益及品质5方面因素,确定温室番茄结果期亏缺灌溉最佳灌水模式为当灌水定额为常规水量的2/3倍时的处理2/3CK;番茄亏缺-复水交替灌溉最佳灌水模式为奇数次灌水定额为2/3倍的常规水量,偶数次灌水定额为3/4倍的常规水量的处理T3;西瓜亏缺-复水交替灌溉最佳灌水模式为奇数次灌水定额为2/3倍的常规水量,偶数次灌水定额为3/4倍的常规水量的处理T3。(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殷韶梅[6](2011)在《温室瓜果蔬菜节水调质灌水新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温室种植特色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研究温室瓜果蔬菜的节水调质灌水模式对于节能、降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温室瓜果蔬菜节水灌溉对品质的效应研究进展,针对花期和结果期适度亏水可以提高产品品质,而结果期亏缺降低产量的普遍研究结果,分析了西红柿、辣椒等多穗果蔬菜开花和结果期的时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亏缺-充分交替灌溉的节水调质新模式,结合开展的试验研究结果,证实该模式能够既改善品质又不影响产量,同样在温室西瓜的试验中应用该灌水模式也取得了同样的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2)

杜太生,康绍忠,张建华[7](2011)在《交替灌溉的节水调质机理及同位素技术在作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节水灌溉技术原理与作物感知缺水的根源信号理论而提出的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是交替对作物部分根区进行正常的灌溉,其余根区受到适度水分胁迫的灌溉方式。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追溯分根区交替供水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水分运转途径并揭示其节水调质机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节水调质效应、节水机理、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植物水分运移中的应用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将来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充分挖掘作物生理节水潜力,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实现节水、丰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目标提供有效的调控途径。(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杜太生,康绍忠[8](2011)在《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非充分灌溉理论主要基于水分生产函数考虑产量损失最小或总产量及效益最佳,较少考虑水分-品质响应关系及其对节水效益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归纳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的生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基础,探讨了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特色经济作物构建了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提出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的实施思路,阐述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以期能为充分挖掘作物生理节水潜力,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实现节水、丰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目标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康绍忠[9](2009)在《采用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提高作物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品质低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制约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很多地区仍依靠水、肥等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追求高产,形成了高投入—高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效益的恶性循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灌溉是旱区和设施农业中最为频繁的管理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09年21期)

陈平[10](2009)在《石羊河流域温室番茄节水调质及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0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进行,以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寻求温室番茄节水、丰产、优质和高效的灌溉制度。对温室番茄水分生理指标、耗水量、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分析,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温室气象因子对番茄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表明:水分亏缺程度越大,番茄冠层温度越高,通过冠层温度来反映温室番茄供水状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是:开花座果期在13:00-15:00之间,果实成熟期在12:00-14:00之间。水分亏缺越严重,番茄的叶水势越小,在14:00不同处理间差异最大。水分亏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番茄的光合速率,在中午12:00-14:00之间最为明显,但它能使植株得到干旱锻炼,在某些时段增大了光合速率;水分亏缺处理的蒸腾速率都小于对照处理T7(CK),其差异在中午12:00-14:00之间表现最为明显,说明水分亏缺可以抑制植株的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2)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温室番茄耗水规律、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明:对照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苗期不同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进入开花座果期和果实成熟期后,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逐渐增大,进入采收后期,由于停止灌水,不同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该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番茄开花座果期和果实成熟期表现尤为明显,而对苗期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照处理总耗水量最大,为246.3mm。果实成熟期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的总耗水量最小,为183.08mm。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都导致了温室番茄产量的降低,果实成熟期重度水分亏缺导致了显着减产,而其它水分亏缺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果实成熟期是温室番茄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期或开花座果期水分亏缺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与其相反,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选择Jensen模型计算的结果作为温室番茄的水分生产函数,其敏感指数λi顺序为:果实成熟期>开花座果期>苗期。(3)通过分析番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和市场等级分布对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的响应表明:温室番茄外观品质指标中,单果重对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较敏感,其它外观指标对各生育期的水分亏缺都不敏感。温室番茄内在品质主要受开花座果期和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的影响,它们对水分亏缺都比较敏感,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对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较敏感,Vc含量对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都比较敏感,可滴定酸含量对苗期和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较敏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对开花座果期和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较敏感,糖酸比对开花座果期水分亏缺较敏感。苗期重度水分亏缺或开花座果期轻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温室番茄果实的均匀度,增加温室番茄果实一级果产量,降低舍弃产量,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与其相反。(4)构建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结果表明:在温室番茄果实品质指标中,果实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所占比重较大,果实营养品质和贮运品质所占比重较小。温室番茄果实外观品质对各生育期水分亏缺的敏感程度较低,而果实营养品质对各生育期的水分亏缺都比较敏感,果实风味品质和贮运品质对开花座果期和果实成熟期水分亏缺较敏感。温室番茄果实综合品质排序是:T5>T6>T3>T4>T1>T2>T7,即番茄果实综合品质随耗水量的减小而增大,温室番茄果实综合品质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可用Blank模型来描述。(5)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溉制度优化的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温室番茄的产量增加,而品质降低,但增加和降低的速度变缓,当灌水量超过2100 m3/hm2时,温室番茄的产量不再增加,品质不再降低。从总效益F值来看,随灌水量的增加F值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变缓,最终不再增加,灌水量为1950m3/hm2的边际效益最大,所以温室番茄丰产优质的最优灌溉定额为1950m3/hm2,最终确定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的优化灌溉制度为:苗期454 m2/hm2,开花座果期714 m2/hm2,果实成熟期782 m2/hm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节水调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制种是生产高产抗逆性杂交玉米种子的重要措施,因此制种玉米生产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保证其籽粒品质。灌溉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制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溉制度优化可以调节制种玉米的籽粒数和籽粒重。本文以西北旱区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进行了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试验,于2016年在水分亏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授粉量的试验,分析了制种玉米耗水、开花特性、生物量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建立了制种玉米水分-开花特性、水分-生物量增量、籽粒数预测模型和籽粒重预测模型,构建了综合考虑制种玉米籽粒数和籽粒重的灌溉制度优化决策方法。主要成果如下:(1)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水分亏缺均降低了制种玉米母本群体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总数、母本雌穗受精结实能力、雌穗高度处的花粉密度,延迟了母本群体吐丝时间;仅拔节孕穗期水分亏缺降低了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速率,延迟了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时间,仅开花期水分亏缺增加了制种玉米吐丝-散粉时间间隔。拔节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制种玉米耗水量、母本地上生物量和开花后地上生物量增量(以下简称为:生物量增量);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水分亏缺减少了制种玉米籽粒数,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制种玉米籽粒重;制种玉米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与籽粒数一致。(2)根据对2014和2015年试验数据的模拟对比,推荐采用Jensen模型通过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耗水量模拟母本群体吐丝速率、母本群体吐丝时间、母本单穗吐丝速率、母本单穗吐丝总数、母本雌穗受精结实能力和开花期内总花粉密度,通过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模拟父本群体到达各散粉时期的速率和时间;推荐采用Jensen模型或Stewarrt模型通过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耗水量模拟生物量增量。(3)根据2014和2015年水分处理试验数据,对基于开花特性的籽粒数预测模型Flowering进行了改进与参数率定,不同水分处理籽粒数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从1.2812降至0.1923。将水分-开花特性模型和Flowering模型耦合,建立了 Water-Flowering模型,根据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耗水量对籽粒数预测的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216。(4)根据2016年授粉试验数据,建立了制种玉米籽粒重上、下限与源库比的关系,并与水分-生物量增量模型和Water-Flowering耦合,建立了制种玉米籽粒重上、下限预测模型ULKW。经检验2014和2015年实测籽粒重均在通过各生育阶段耗水量预测的籽粒重上、下限范围内,表明ULKW模型合理可行。(5)基于Water-Flowering模型和ULKW模型,以籽粒重下限为约束,以籽粒数最多为主要目标,以灌水量最少为次要目标,构建了制种玉米节水、调质、高效灌溉制度优化决策方法,并求解得到了不同情境下的优化灌溉制度,为实现制种玉米节水、优质、高效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水调质论文参考文献

[1].魏镇华.交替灌溉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番茄的节水调质效应与气孔导度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2].王金涛.制种玉米开花特性与籽粒数模拟及节水调质高效灌溉优化决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3].陈金亮.番茄果实生长和糖分模拟及节水调质优化灌溉决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4].刘浩,段爱旺,孙景生,宁慧峰,王峰.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水方案评价[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4

[5].殷韶梅.西北旱区温室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灌水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殷韶梅.温室瓜果蔬菜节水调质灌水新模式探索[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2011)论文摘要集.2011

[7].杜太生,康绍忠,张建华.交替灌溉的节水调质机理及同位素技术在作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报.2011

[8].杜太生,康绍忠.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J].水利学报.2011

[9].康绍忠.采用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提高作物品质[J].中国水利.2009

[10].陈平.石羊河流域温室番茄节水调质及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标签:;  ;  ;  ;  

节水调质论文-魏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