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通量论文-栾韶亮

迁移通量论文-栾韶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流控,肿瘤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迁移

迁移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栾韶亮[1](2018)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高通量细胞迁移方法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对于VSMC迁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细胞学迁移实验方法通量低,实验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了 VSMC的迁移表征,同时也降低了对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证据级别。因此,本实验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种高通量细胞划痕迁移芯片,研究细胞迁移的新方法,提高实验通量的同时,克服实验一致性差及实验可控性差的缺点,同时对细胞芯片进行可行性验证,力争为VSMC的迁移寻求准确的实验方法,后续为VSMC的迁移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而为VSMC的迁移相关性疾病的防治开拓新的思路及方案。[方法]1.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种不同的高通量细胞迁移方法,即二维细胞加电去硫醇的迁移方法、叁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和二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针对不同的方法,设计相应类型的迁移芯片。2.验证芯片的可行性,是否可以准确表征细胞的迁移。在芯片中接种肿瘤细胞:人肺癌细胞系(A549、H1299)和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观察肿瘤细胞在芯片中的接种、生长及迁移,并施以不同的细胞刺激因子: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BS)和趋化因子CXCL12。3.利用显微镜及正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迁移前后的情况进行拍照,在Image Pro Plus 6.0中进行图像处理,并在Lab View中进行细胞计数,实验结果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ANOVA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或0.01)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并利用迁移曲线直观表征迁移情况。4.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不同芯片的优劣,进一步施以改进。5.对VSMC的迁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3种迁移芯片制作工艺流程明确、成熟。2.肿瘤细胞及VSMC在高通量迁移芯片中接种后,均能铺满迁移芯片,在迁移芯片中生长状态良好,并可以在芯片中进行迁移。3.3种不同的迁移方法结果表明,1)二维细胞加电去硫醇的迁移方法中,肿瘤细胞可以进行迁移。但是,由于此芯片结构较复杂,加电稳定性差,在进行细胞培养及去除硫醇时存在一定难度,迁移结果一致性较差;2)叁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中,细胞培养至叁维状态需要时间较长,硫醇与金表面的附着能力下降,修饰效果随之下降,金表面出现细胞残留,后续迁移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3)二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中,迁移结果一致性较好,结果可信度高,肿瘤细胞及VSMC均可以进行迁移。4.在二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中,施以不同的细胞刺激物,结果表明,1)H1299细胞在FBS及CXCL12趋化因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状态;HaLe细胞在FBS中迁移状态不同于H1299;2)不同FBS百分比及不同CXCL12浓度对H1299迁移有不同的刺激作用,不同FBS百分比对HaLe细胞有不同的刺激作用;3)VSMC在此芯片中迁移一致性好。[结论]1.高通量细胞迁移芯片设计合理,工艺流程稳定。2.高通量细胞迁移方法实验一致性好,实验结果可信度较高。3.3种芯片均可实现细胞的培养、生长及迁移;经验证,二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受其他实验条件变化的影响更小,稳定性好,实验一致性较好。4.二维细胞胶原覆盖硫醇的迁移方法更适用于VSMC的迁移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21)

孙春燕[2](2017)在《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挥发性有机物高通量检测及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接触塑料制品,有着质轻、美观、价格低廉、不易破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塑料制品大多为聚合物,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其性能会加入一些化学添加剂或助剂。这些添加剂或助剂中包含了多种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残留在塑料制品中,在食品二次加工过程中从材料中挥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进入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建立了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32种挥发性物质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方法,并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和聚苯乙烯(PS)塑料制品中危害较大的苯乙烯和甲苯的迁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顶空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及溶剂选择等参数的优化,建立了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制品中32种挥发性物质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称取预先剪成2 mm×2 mm以下颗粒状的塑料制品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50μL色谱纯甲醇后立即加盖密封,经90℃,40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外标法定量。32种挥发性物质分离效果良好,定量限均小于等于5 mg/kg。在0.025-0.50 mg/L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5。平均回收率在75.2~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9.7%之间(n=6)。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较好地应用于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检测。2.根据(EU)NO 10/2011《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法规规定,分别用3%乙酸水溶液(w/v)、50%乙醇水溶液(v/v)、橄榄油、蒸馏水四种食品模拟物模拟酸性、含酒精、含脂肪和水性食品。系统地研究了ABS和PS塑料制品在上述四种模拟物中不同浸泡温度和时间下苯乙烯的迁移规律:(1)保持浸泡温度恒定,四种模拟物中苯乙烯迁移量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2)保持浸泡时间恒定,四种模拟物中苯乙烯迁移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在相同的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条件下,苯乙烯迁移量在50%乙醇模拟物中最大,随后依次分别是3%乙酸模拟物、橄榄油和蒸馏水。3.和苯乙烯迁移规律研究相同,系统地研究了ABS和PS塑料制品在四种模拟物中不同浸泡温度和时间下甲苯的迁移规律:(1)保持浸泡温度为70℃,浸泡时间从1 h~24 h,每间隔1 h,进行迁移试验,在四种模拟液中甲苯迁移量均未检出(定量限DL≤0.005mg/kg)。(2)保持浸泡时间为2 h,浸泡温度从40~100℃,每间隔10℃,进行迁移试验,在四种模拟液中的甲苯迁移量都未检出(定量限DL≤0.005mg/kg)。(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5-17)

徐皓[3](2015)在《长江口溶解氮磷迁移通量估算及其对河口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以来,长江口水体环境灾害事件愈发频繁。以赤潮为例,本海域上世纪80年代发生次数仅8次,而2000年以来已经超过100多次,且规模越来越大,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赤潮次数明显增加。大型有害藻类爆发的控制因素众多,温度、光照、盐度、营养盐等对河口生态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近四十年的资料来看,在其他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长江入海营养盐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显着增加。本研究收集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域入海物质通量显示,长江入海溶解无机磷年通量从1972年的7.6 x 103吨增长至2007年的35 x 103吨;同一时期入海溶剂无机氮通量从0.2 x 106吨增长至1.33 x 106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同一时期流域各项氮磷源输入的基础上发现,陆源营养盐的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流域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影响,但自2000年以来生活污水中氮磷通量的增加也成为陆源氮磷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过量的营养盐输入还导致了本海域藻类优势度的变化,中肋骨条藻的优势度降低,东海原甲藻优势度上升。同时,本海域水体浊度的变化也通过影响河口营养盐迁移过程影响河口环境的演化。本研究利用muddy-LOICZ模拟了在河口悬沙浓度降低的情况下营养盐迁移过程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江流域大规模建坝,入海泥沙通量降低的背景下,悬浮颗粒对营养盐特别是是溶解磷的吸附能力将大幅下降,未来可能有超过20%的溶解无机磷来源于磷的固液界面过程的弱化,这一增长比例甚至可能超过流域陆源溶解无机磷的增加量,并将显着影响到未来长江口海域的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18)

封棣,杨慧敏,栗真真,王凤寰[4](2015)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对婴幼儿橡胶奶嘴中挥发性潜在迁移物的高通量筛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建立了27种婴幼儿奶嘴中挥发性潜在迁移物的高通量筛选检测平台及数据库,系统优化了吹扫捕集参数和气质联用分析条件。利用质谱NIST 11谱库对色谱峰进行检索定性,并对结果进行归类及数据分析。列出检出物质的相关法规、限制及可能来源,提出重点关注物质。从27种样品中共检测出98种涉及11类的化学物质,其中重点关注的物质有裂解产物、助剂及单体。该法简便、快捷、灵敏、环境友好,适用于食品接触橡胶制品中挥发性潜在迁移物的筛查。通过对98种潜在迁移物的数据库的分析,婴幼儿奶嘴中潜在迁移物成分复杂,欧盟法规中未列出、未评估及有检出限量的物质被检出,给婴幼儿健康带来重大安全隐患。物质的确证定量,在食品中的迁移行为及其风险评估将是今后的研究焦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海青,柴延超,葛长字,阚慢慢,毛玉泽[5](2014)在《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aliotis iris生物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及氨氮的迁移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沉积物是鲍养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探究其对养殖水体的影响,模拟了悬浮状态下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aliotis iris生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迁移扩散。结果表明:摄食海带、裙带菜杂交鲍生物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迁移速度在12h达到最大,0.43±0.03和0.30±0.10 mg.g-1.h-1,24h时吸附水体中磷酸盐,速度为-0.08±0.06和-0.12±0.05mg.g-1.h-1。摄食海带、裙带菜杂交鲍生物沉积物-水界面氨氮迁移速度12h最大,1.07±0.19和1.84±0.34 mg.g-1.h-1,在96h最低,0.04±0.03和0.02±0.09 mg.g-1.h-1。此外,培养水体p H和DO发生经时变化。因此,鲍生物沉积物对水体p H及磷酸盐有调节功能,并会产生氨氮和DO负荷。(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9)

程香菊,郭振仁,刘国,李兵[6](2014)在《大亚湾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通量及其在水体中的扩散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跟踪水产养殖活动对海湾水环境的影响,于2011年10月采集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亚湾海域水产养殖区的水样和底泥样品,研究了底泥含水率、孔隙率、密度以及孔隙水中的氨氮和可溶活性磷酸盐的垂直分布。采用经典的Fick定律,计算了氮和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释放速率和年释放量。基于环境水力学理论,应用水平二维数学模型,计算了氮和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释放之后在海水中的扩散迁移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澳头、深水港、虎头门采样点沉积物-水界面的氨氮年释放量分别为13.5、5.2、0.56t·a-1,可溶活性磷酸盐的释放量分别为0.34、0.03、0.02t·a-1,使水产养殖区域沉积物成为极具潜力的污染内源。释放到海水中的氮和磷受潮流、风、水深的影响,其扩散迁移范围呈长条形带状分布。每个养殖区域的污染带长度约为1km,横向宽度约为50m。该区域的海水极易呈富营养化状态。(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志博,宋豋慧,谢辉[7](2014)在《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传输及排泄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某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地调查结果,应用地下水模型系统软件(GMS)中的MODFLOW和RT3D模型,建立了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数值模型,探讨其迁移传输及排泄通量。根据模拟结果,地下水中苯、二氯苯和叁氯苯的污染羽约在20年后达到动态平衡,污染羽不再随时间变化,污染物的自然衰减速率与污染源释放速率达到平衡。排泄通量估算表明:地下水向河流排泄的量在20年时达到稳定,地下水中苯、二氯苯和叁氯苯向河流的排泄通量分别为每天180 g、6 100 g和5.5 g。由于污染物会导致污染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建议从控制污染源、实施污染源区修复和切断迁移传输途径等多种措施控制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4年03期)

宋宇加[8](2013)在《城乡交错带沟谷地污染元素迁移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元素的迁移影响越来越大,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影响力,许多传统和新型污染物不断地随人类活动进入自然环境,导致了局地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载负经济增长的人工建筑物、废弃物和不断增加的人口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中国已成为全球元素迁移产生污染问题最多的国家。城乡交错带沟谷地是连接交错带基底与河流的纽带,其特点是规模小但分布广,遍布于各种类型的城市,其类似于人体内分布的大量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向大型河流输送各种物质。作为一种典型的水陆交错带,这里往往最先接受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如果其污染状况长期得不到研究和治理,那么主要江河水体的污染问题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定量研究沟谷分布区污染元素的源—流—汇过程,搞清污染元素迁移的规律,对控制区域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中国东北的长春市东南部城乡交错带的一条沟谷地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间距、景观斑块典型性和代表性、土地利用情况、降雨量、植被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了五条研究样带。在2011年度内,运用野外定位监测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内N、P、Cu、Zn、Pb、Cd、Cr七种元素的主要迁移途径、迁移规律、地表分布、污染元素来源和迁移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运用了正交试验设计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大气元素富集因子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在大气干沉降方面,沟谷地分布区内2011年全年大气氮干沉降通量为3.00kg/km2,其中铵氮干沉降通量为1.07kg/km2,硝氮0.95kg/km2,可溶性有机氮为1.07kg/km2。叁种形态的氮素即NH4-N、NO3-N、DON的干沉降通量比较接近。从总氮干沉降的季节性迁移通量来看,各季节通量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年大气总磷的干沉降通量为2.44kg/hm2,总磷的干沉降迁移通量排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2011年全年时间内,Cu的干沉降通量为7.58mg/m2,Zn的干沉降通量为55.53mg/m2,Pb的干沉降通量为9.54mg/m2,Cd的干沉降通量为0.10mg/m2,Cr的干沉降通量为3.84mg/m2。Cu的大气沉降迁移通量时间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Zn的迁移通量时间排序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Pb的迁移通量时间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Cd的迁移通量时间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Cr迁移通量时间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五种重金属季节性迁移通量值均很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大气干沉降重金属中,Zn受人为影响较大,Cr基本未受人为影响,Cu、Pb、Cd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在大气湿沉降方面,研究区域内2011年全年DTN湿沉降通量为1.38kg/hm2,NH4-N的全年湿沉降通量为0.52kg/hm2,NO3-N的全年湿沉降通量为0.40kg/hm2,DON的全年湿沉降通量0.46kg/hm2。总磷的全年湿沉降通量为0.309kg/hm2。从总氮湿沉降的季节性迁移通量来看,各季节通量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磷的湿沉降迁移通量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数据分析表明,大气降水量与氮和磷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湿沉降通量呈正相关关系。从元素的地表径流迁移来看,氮、磷的地表径流浓度和通量与地表斑块的性质和比例有着密切关系,即透水斑块比例高的样带对应的地表径流氮、磷浓度和迁移通量较低,反之则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证明,透水斑块比例与地表径流氮、磷浓度和通量呈负相关关系。从7种元素的时空分异来看,在研究时段内,沟谷地自坡顶至坡底方向,自上游至下游方向表土中各元素含量均未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着变化。分析原因,主要是与降雨量偏少、频次偏低、沟谷坡度和坡降很小有关。此外,与大气干沉降和湿沉降同时起到了输入和输出双重作用也有关系。从具体数值分析来看,虽然各元素在沟谷两个方向上未达到差异显着,但沟谷纵向方向元素的分布变化幅度更大一些,更接近于差异显着的临界值。这说明降水对五条样带之间造成的分布差异要大于对每条样带内自坡顶至坡底的分布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沟谷纵向的坡降大于横向的坡度,从而使得元素更容易沿沟谷坡降方向迁移所致。同时发现,水溶性好的元素其分布变异幅度较大,更接近于差异显着临界值,水溶性差的元素则变幅很小,不易发生迁移。从7种元素的迁移通量来看,氮和磷的年迁移通量值较大,且年净贮存率也较高,这说明两种元素在区域内的输入和输出迁移已处于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区域内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的污染已经显现,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扰动,过多的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是过量氮、磷的主要来源。区域内五种重金属的迁移通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出现污染状况。(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11-01)

朱文亮[9](2013)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与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并优化了顶空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苯乙烯塑料中的7种残留单体和固相微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苯乙烯塑料中的8种邻苯二甲酯类;同时研究丙烯腈-苯乙烯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7种残留单体和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苯乙烯塑料中的7种残留单体的最佳顶空条件:溶剂使用量3mL,加热温度120℃,平衡时间40min。7种残留单体的平均回收率为95.71-106.89%,检出限为0.5-1.0mg/kg。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等优点。(2)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苯乙烯塑料中7种单体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头选为PDMS、萃取温度为60℃、萃取时间为30min。7种残留单体的的平均回收率为96.06-107.91%,检出限为0.25-0.75mg/kg。相对偏差小于0,82%(加标水平为10mg/kg、50mg/kg、500mg/kg)。(3)固相微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苯乙烯塑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最佳检测条件:流动相为梯度洗脱、前处理采用超声提取、萃取头选为PDMS/DVB、萃取时间为30min。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4.91-106.60%,检出限为0.1-10mg/kg,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加标水平为10mg/kg、50mg/kg、500mg/kg)。(4)得出7种残留单体及8种邻苯二甲酸酯在4种不同的食品模拟液(水、3%乙酸、20%乙醇、正己烷)中的迁移规律:7种单体在极性较小的模拟液中的迁移量较大,而在极性较大的模拟液中的迁移量则较小;8种邻苯中极性较低的DEHP、DINP及DIDP在脂肪性食品模拟物浸泡液(正己烷)中的迁移量显着大于其他5种增塑剂的迁移量,极性较大的邻苯在水性食品(超纯水)、酸性食品(3%乙酸水溶液)及醇类食品(20%乙醇水溶液)模拟物浸泡液中的迁移量则较多。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跟7种残留单体及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都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10-30)

吴谋松,王康,谭霄,黄介生[10](2013)在《土壤冻融过程中水流迁移特性及通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在冻融过程中水热盐的运移规律,在野外开展了一维及二维冻土水热盐运移试验,并通过Br离子示踪法及建立冻土水盐通量计算模型对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盐的通量变化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基于Hangen-Poiseuille孔隙通量方程,耦合孔隙冰柱体对水力传导度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冻土水流通量模型。结果表明,冻结过程中,液态水在水势和温度梯度作用下在冻结锋处聚集,形成通量峰值,冻融过程中自地表和最大冻深位置分别向下和向上的融化过程中,一维与二维试验水流通量变化对比表明,冻融过程中水流通量受到中间层冻土和地下水顶托的影响。冻土通量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冻土中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流通量特性,从微观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土壤冻结过程中冰水共存状态下土壤中水流通量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4期)

迁移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品接触塑料制品,有着质轻、美观、价格低廉、不易破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塑料制品大多为聚合物,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其性能会加入一些化学添加剂或助剂。这些添加剂或助剂中包含了多种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残留在塑料制品中,在食品二次加工过程中从材料中挥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进入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建立了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32种挥发性物质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方法,并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和聚苯乙烯(PS)塑料制品中危害较大的苯乙烯和甲苯的迁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顶空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及溶剂选择等参数的优化,建立了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制品中32种挥发性物质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称取预先剪成2 mm×2 mm以下颗粒状的塑料制品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50μL色谱纯甲醇后立即加盖密封,经90℃,40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外标法定量。32种挥发性物质分离效果良好,定量限均小于等于5 mg/kg。在0.025-0.50 mg/L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5。平均回收率在75.2~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9.7%之间(n=6)。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较好地应用于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检测。2.根据(EU)NO 10/2011《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法规规定,分别用3%乙酸水溶液(w/v)、50%乙醇水溶液(v/v)、橄榄油、蒸馏水四种食品模拟物模拟酸性、含酒精、含脂肪和水性食品。系统地研究了ABS和PS塑料制品在上述四种模拟物中不同浸泡温度和时间下苯乙烯的迁移规律:(1)保持浸泡温度恒定,四种模拟物中苯乙烯迁移量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2)保持浸泡时间恒定,四种模拟物中苯乙烯迁移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在相同的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条件下,苯乙烯迁移量在50%乙醇模拟物中最大,随后依次分别是3%乙酸模拟物、橄榄油和蒸馏水。3.和苯乙烯迁移规律研究相同,系统地研究了ABS和PS塑料制品在四种模拟物中不同浸泡温度和时间下甲苯的迁移规律:(1)保持浸泡温度为70℃,浸泡时间从1 h~24 h,每间隔1 h,进行迁移试验,在四种模拟液中甲苯迁移量均未检出(定量限DL≤0.005mg/kg)。(2)保持浸泡时间为2 h,浸泡温度从40~100℃,每间隔10℃,进行迁移试验,在四种模拟液中的甲苯迁移量都未检出(定量限DL≤0.005mg/k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栾韶亮.基于微流控技术的高通量细胞迁移方法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2].孙春燕.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挥发性有机物高通量检测及迁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徐皓.长江口溶解氮磷迁移通量估算及其对河口生态的影响[C].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4].封棣,杨慧敏,栗真真,王凤寰.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对婴幼儿橡胶奶嘴中挥发性潜在迁移物的高通量筛查[J].中国食品学报.2015

[5].王海青,柴延超,葛长字,阚慢慢,毛玉泽.杂交鲍Haliotisdiscushannai×Haliotisiris生物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及氨氮的迁移通量[C].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6].程香菊,郭振仁,刘国,李兵.大亚湾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通量及其在水体中的扩散迁移[J].热带海洋学报.2014

[7].李志博,宋豋慧,谢辉.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传输及排泄通量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8].宋宇加.城乡交错带沟谷地污染元素迁移通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9].朱文亮.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与迁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0].吴谋松,王康,谭霄,黄介生.土壤冻融过程中水流迁移特性及通量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3

标签:;  ;  ;  ;  

迁移通量论文-栾韶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