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沉积相论文-苍正毅

精细沉积相论文-苍正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细沉积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东凹陷,交力格地区,九佛堂组地层,精细构造解释

精细沉积相论文文献综述

苍正毅[1](2017)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交力格地区九佛堂组精细构造解释及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东凹陷位于陆家堡坳陷之内,是依托于陆家堡坳陷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陆家堡坳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形成于中生代的坳陷,其基底是海西时期形成的褶皱。陆东凹陷内发育两个生油洼陷即交力格洼陷和库伦塔拉洼陷。交力格地区主要目的层位为九佛堂组,随着二次叁维地震采集的开展,对该地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以及沉积相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充分利用了研究区的二次叁维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先进理论,从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层位标定等基础工作入手,进而完成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应用地震剖面解释技术、水平切片解释技术、相干体识别技术等,完成了研究区精细构造解释工作。对研究区的边界断层、研究区内部发育的大小断层以及研究区内发育的有利的圈闭进行了落实,为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了充足的资料。通过构造特征研究发现:交力格地区具有典型的东断西超箕状断陷特征,主要受东西向边界断层及一系列北东向断层控制,发育五个二级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构造特点。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研究思路对研究区目的层位的沉积相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研究区重点井进行单井相的分析,进而选取骨架剖面进行重点井连井相分析,结合地震属性与地震相,完成了研究区目的层组沉积相图的绘制,并与反演成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综合考虑分析,最终优选出6个有利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4-20)

邵艳[2](2016)在《苏14加密区块盒8、山1段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精细地质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北部,气田总面积约4×104km2,主要构造形态为宽而缓的西倾单斜,整体趋于平缓[1]。随着苏里格气田大规模有效开发,如何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和气田采收率、提升气田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是苏里格气田开发面临的新挑战。开展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地质建模研究,能够建立地下有效储层分布模型,与动态数据结合后,可以形成叁维可视化地层条件下渗流场,提高致密气藏气井开采效果,进而优化气井工作制度。在前人对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苏14整体地质情况的研究基础之上,选取主力含气层二迭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山1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苏14区块南部的加密井区进行更为精细的地质研究。本区目的层位为山1段和盒8段,其独具特色的河流相沉积,使得各相带在平面上展布宽阔,分异完善,砂体差异显着。各类地层的侵蚀和缺失、沉积微相及岩性在空间的迅速变化以及有限的测井分辨率等因素增大了岩性剖面与基准面旋回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综合多种地质信息,利用丰富的对比手段进行小层等时对比。以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方法为理论指导,在层序界面识别和旋回划分的的基础上,结合苏14区块的构造背景,综合运用等厚度、等高程方法,并反复运用统层对比,可以将目的层山1与盒8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层数据数字化,导入地质建模软件,充分应用已经建立好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层面插值和层间迭加,得到了苏14加密区块的叁维构造模型。本区构造为一大型低缓的单斜构造,与苏里格大背景构造特征一致;其上分布有少量呈南西-北东向的低缓鼻隆构造。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的识别和沉积层序的分析,苏14井区山1与盒8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特征,盒8下段为心滩发育的辫状河。根据岩性与测井曲线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勘探实践,可划分出砂质心滩、砂砾质心滩、边滩、河道充填等8个微相类型,研究表明,储层砂体微相主要为河道滞留沉积、曲流河的边滩沉积以及辫状河的心滩沉积。开展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等多层次砂体解剖,建立低可容空间辫状河沉积和高可容空间曲流河沉积模式,精细刻画沉积微相和单砂体,建立苏14地区地质资料库。利用多种测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勾画7个中期旋回对应等时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图,将刻画的地质数据转化成定量的计算机数据,以此为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模型的约束条件。对于研究区内特殊的快速摆动的陆相河流沉积模式,由于预测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用“相约束建模”方法,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建立叁维地质模型。对于随机模拟算法的选择,首先不仅要清楚各项算法的优劣性,更要在建模过程中对不同算法进行尝试检验,从而优选出最适合各种模型、最能合理预测井间未知区域的随机模拟算法。以沉积微相、构造和层序格架为控制条件,运用确定性方法建立了赋值法模型和指示克里金模型,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指数模型以及球状模型,并对这些模型精度进行比较,对模型进行优选。研究表明,在河道约束下,利用序贯高斯方法所建立的球状模型,无论是在表现储层属性参数平面上的展布还是在剖面上对井间属性的变化复杂性的预测,精度都是最高的,为我们的最优模型。在建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含气饱和度模型和气藏模型等属性模型时,由于含气性受物性控制、物性受岩性影响,沉积相与砂体、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含水)饱和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气藏多分布在优势相、有效砂体和高孔渗区,因此,可以用沉积相模型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模型、相控孔隙度模型、相控渗透率模型和相控饱和度模型。同理,可根据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与孔隙度的正相关性,可在相控条件下,用孔隙度模型做为第二变量,建立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单井沉积相和测井解释有效砂对比分析,发现单井沉积相河道砂(边滩/心滩)与有效砂对应,故可将沉积相模型中的河道砂分离出来,建立有效砂体模型。含气砂岩的物性下限值为:泥质含量小于30%, 孔隙度大于5.0%,含气饱和度大于30%,渗透率大于0.1mD。通过砂体模型和含气饱和度下限(30%),得出最终的气藏分布规律。属性模型和有效砂体模型,共同形成了致密砂岩气藏叁维精细地质建模技术,为后期地下渗流场建立和储层评价提供了地质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6-05-01)

郭晖,倪振,张顺存,黄海兵,季焕成[3](2015)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沉积相精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查明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迭系梧桐沟组储集岩的主要特征:低和极低的成分成熟度、低—中等结构成熟度、极低—较低的胶结物含量、自生矿物种类较多但含量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以东南部为主、南部和北部为辅,并对梧桐沟组一段3个砂层组、梧桐沟组二段3个砂层组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各砂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图。由梧桐沟组一段叁砂组到梧桐沟组二段二砂组,研究区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水进沉积过程:辫状河叁角洲平原亚相范围缩小,滨浅湖亚相范围扩大;沉积物由粒度较粗的含砾砂岩、粗砂岩等过渡到粒度较细的细砂岩、泥质砂岩等;沉积物供给量减少,砂体厚度逐渐减薄。(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S2期)

唐丙寅[4](2015)在《城市第四系沉积相叁维可视化精细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和“玻璃国土”建设的提出及其建设工程的实施,叁维地质建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叁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开展地质空间分析、地质过程模拟、地质现象解释、地下空间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等一系列地质应用的基础。这项工作对于寻求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规划、施工、管理和地下空间利用效率,谋求城市最大经济、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来源于省部级合作项目“福州城市(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与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简称“福州城市地质信息系统”)。选题立足于地质体叁维模型构建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直接面向地学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城市叁维精细地质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在现有叁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地质的特点,研究出一种能够支持城市合理规划、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叁维地质建模方法。城市叁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在叁维空间中真实再现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从而使地质人员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地下地质体和地质结构,目的是提高对城市水资源与地质环境条件的认知水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本文针对城市地质体和地质结构的特点及其叁维精细表达的需求,着重探讨了将沉积学知识融入叁维地质模型构建过程的原理,以及基于不规则叁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混合数据结构模型来构建叁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可行性,提出并实现城市第四系沉积相叁维可视化精细建模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钻孔数据和相关地质资料并结合沉积学知识构建研究区域的第四系沉积相剖面图;然后对这些剖面图进行矢量化,构建相应的第四系综合地层格架模型;运用TIN模型到CPG模型的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实现叁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最后研发出相应的空间分析功能。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大量钻孔和地面地质资料,采用沉积学知识进行细分层合并,把平面图与剖面图编绘结合起来,互相对比印证,分析了福州市(闽江口地区)基岩分布情况以及第四系4个层段的沉积环境概貌和时空演化特征。第四系4个层段由老到新依次是:更新统(未分)残坡积(Qpel)、中更新统(Qp2),上更新统(Qp3)和全新统(Qh)。(2)在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编绘了福州市(闽江口)地区的第四系的45幅沉积相剖面图和5幅沉积相平面图。这种基于沉积环境分析的编图方式,取代了“砂对砂”、“土对土”的传统层板模式,便于理解剖面上的岩层结构及其在相邻剖面间的变化,使岩层界面外推和连接更加合理而真实,为剖面拓扑推理提供了地质知识支持。(3)提出了基于沉积学知识驱动的第四系叁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其要领是,先对所编绘的二维沉积相剖面图进行矢量化,构建不同时代的地层框架数字模型;再集成为统一的第四系综合地层格架模型,然后运用矢量化剪切技术进行边界裁剪成型。基于知识驱动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表达地质人员对地下地质体的客观认识。(4)根据城市第四系叁维精细地质建模的需求,提出基于不规则叁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原理。其实现过程是:先用TIN面元模型来构建叁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用CPG体元模型来表达精细地质结构,然后通过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将TIN模型转换为CPG模型,实现叁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5)编程实现了空间数据结构由TIN到CPG的模型转换算法。首先,确定TIN面元模型中各个地层转换到CPG体元模型中所对应的地层序列的定义方式;其次,根据格网的边界和方向确定模型转换时CPG格网的剖分方式和方法;最后,利用控制格网计算CPG模型中各单元格的空间坐标,并利用*GRDECL文件格式实现对CPG叁维地质模型的存储和展示。(6)提出了基于CPG模型的叁维精细属性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是在用TIN-CPG混合数据结构模型构建的地层框架模型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空间插值算法,先计算出CPG体元模型中各个单元格的属性数据,然后根据*GRDECL文件格式特点,将属性数据写入该框架模型的属性文件中,从而实现在地层框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叁维精细属性建模。(7)在完成上述方法和算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尺度的研究区第四系叁维地质模型。其中包括:福州(闽江口)地区第四系叁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福州(闽江口)地区第四系叁维精细地质模型和福州大学城附近水文地质叁维精细属性模型。(8)在完成叁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原理、方法研究并实现的基础上,研发了地质切片分析和空间属性单元格提取功能。其中,地质切片分析是指在X、Y、Z方向上,对模型进行矢量剪切和剖面图制作;空间属性单元格提取则是根据所设置的参数,从模型中提取出符合参数范围要求的属性单元格,并对这些单元格进行单独显示。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借鉴叁维地质建模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基础上,根据城市地下第四系地质结构的特点,运用沉积学知识,解决了叁维构造-地层格架内部的非均质结构精细刻画问题,设计并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了编码实现。主要的创新点是:(1)从第四系叁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的需求出发,提出TIN-CPG结合的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并且加以论证和编程实现。方法要领是:先用不规则叁角网(TIN)模型来构建叁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用CPG体元模型来表达精细地质结构;然后通过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转换工具,将整体的TIN面元模型转换为CPG体元模型,从而实现叁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构建。(2)提出一种基于沉积学知识驱动的第四系叁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方法。该方首先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来编绘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然后以所编制的剖面图为基础,在沉积环境分析结果的指导下,采用TIN-CPG结合的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进行拓扑推理建模。由于融入了沉积学知识,所建立的模型将更加符合地下地质结构的真实情况。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叁维地质建模中所建立的大部分模型表达的地质内容较为贫乏,模型刻画的精细程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结果融入到建模过程中,并运用TIN-CPG混合空间数据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精细化表达的解决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省部级合作项目《福州(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中。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加以扩充和完善,可以运用到油气和金属矿产勘查、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铁路工程勘察设计和灾害地质勘查等地质相关领域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5-11-01)

高博[5](2015)在《欢喜岭油田欢95井区沙四段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欢喜岭油田开发程度较低的欢95井区的低孔特低渗沙四段储层,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总结沙四段内部细分层段沉积与砂体分布规律;同时明确了特殊岩性段暗色泥岩分布规模,并对欢95井区沙四段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潜力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有效开发该区块提供借鉴和指导。为了解决地层对比及沉积相问题,论文以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地球物理的一些新技术,如测井标准化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综合地质研究技术,对欢95井区的沙四段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沙四段主要为扇叁角洲沉积,从下至上湖平面逐渐上升,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溢岸砂、分流间、席状砂、浊积砂等7种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呈北北西向展布。对于沙四段内部的杜家台油层组河道规模由下到上呈有规律性的变化,杜Ⅰ油层组河道发育较宽,规模较大,杜Ⅱ油层组河道变窄,规模缩小。通过对特殊岩性段R0、TOC和有效烃源岩厚度3个参数分析,R0值一般位于0.4-0.7%之间,TOC值大部分达到3%以上,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好。综合沉积、构造、有机质丰度、暗色泥岩有效厚度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识别有利圈闭14个。(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23)

李佳阳,黎华继,李建良,周维娜,李忠平[6](2015)在《新场须四下亚段沉积相精细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特征,新场须四下亚段可划分为TX48、TX49、TX410叁套砂组。主要为辫状河叁角洲相的粗碎屑沉积,其中砾岩、砂砾岩属超致密储层,砂岩主要为致密储层,天然气产出须裂缝沟通,砂岩为储集空间的主要提供者但不发育裂缝,而砾岩发育。因此,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难以描述有利储集体,需细化微相。根据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电性等识别标志,将其分为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通过地球物理技术的精细刻画,揭示研究区北部、中部储层沉积微相以叁角洲平原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分流河道为主,而往南以叁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细化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可为后续的储层储集性能的研究及储层评价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岳宁远[7](2015)在《苏里格气田苏5、苏20区块盒_8段地层精细对比与沉积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苏里格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已经发现并开始勘探的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经过多年勘探发现,苏里格气田的主力含气、产气区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以及陕西省榆林地区定边县境内,区内多为沙漠化草滩,地面海拨在1250m至1350m范围内。此次研究区为苏里格气田中区苏5、苏20区块,位于哈罕兔庙、陶利以北,乌审旗西北,区域构造上隶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面积约为1.2×103km2。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主力产气岩是石炭系一二迭系下部的海陆过渡相的煤层与泥岩,发育于气源岩之间和气源岩之上的叁角洲平原(前缘)分支河道砂、叁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海相滨岸砂以及潮道砂等不同类型的砂体构成了储集岩体,二迭系上部河漫湖相泥岩构成了本区上古生界气藏最为主要的的区域性盖层。对该区地层做出精细对比和准确的划分,是对单个气井进行评价进而对多井、联井进行油气藏的描述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储层的形态和储层的空间展布特点以及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对于该区域油气田后续勘探和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苏5、苏20区块在整个盒8段沉积时期地层未经历大规模地质构造活动,地层分布平稳,厚度较为均一,只在整个气田范围内有东西向及南北向的趋势性变化。工区上古生界地层在测井资料中显示出的特征较为明显,能够识别出清晰的区域性标志层,建立了新的地层划分原则,对研究区内的500多口完钻井进行了统一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苏5、苏20区块500多口完钻直井数据带资料显示,本区内的GR曲线、SP曲线能够直观的显示盒8段砂岩。GR曲线呈明显箱状,在低值段有轻微的齿状特征,有时也呈钟状及箱状+钟状复合型。泥岩则呈现明显的基线特征。苏5、苏20区块盒8段沉积构造主要类型有:各类交错层理,包括槽状和板状等,因沉积时期水体流动能量较强,交错层理非常发育,规模大小不一;此外还有诸如变形层理、粒序层理、平行层理等。结合前人已经给出的结论,充分利用研究区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依据沉积学标志、测井相标志,确定了苏5、苏20区块盒8段的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辫状河叁角洲平原亚相,可明显指出分支河道、沼泽、心滩等典型微相。苏5、苏20区块盒8期沉积时期,盒8砂体总体上呈南北向展布,由北至南河流的携砂能力逐渐降低,沉积作用减弱,河道的稳定性降低,平面上横向迁移现象与交叉复合现象较为频繁,盒8段的砂体以单个片状发育,并且随着地层沉积和河道摆动,砂体不停迭置,垂直方向上连通性较好。根据单井沉积相分析、联井剖面沉积相分析以及砂体展布规律建立了苏里格地区苏5、苏20区块盒8段辫状河-叁角洲沉积相模式。分支河道是辫状河主要的沉积微相,多个砂体相互迭置,缺乏明显的“二元”结构。由于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条件强、具有较低坡度,河道进入水下后发生大量的分叉,底部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砂体纵向延伸较远。在平面大规模发育,呈片状分布,在垂向上砂体相互连通,形成河道砂体相互迭置的“泛连通体”。(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5-05-01)

邓猛[8](2015)在《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肇凹陷位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是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领域。通过对叁肇地区有利勘探目标的多轮优选,认为凹陷中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该区下部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对于该地区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其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为了加快扶余油层的勘探进度,精细刻画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解释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扶余油层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并对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精细岩心观察,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及沉积相类型。指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细砂岩类叁个大类,进一步可划分为5类泥岩相、9类粉砂岩相、5类细砂岩相。2)通过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为一套浅水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3种亚相、8种微相类型。其中浅水叁角洲最为发育,主要为叁角洲平原和叁角洲前缘亚相,叁角洲平原亚相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等微相;叁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微相。湖泊相为浅湖亚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泥和滩坝等微相。3)依靠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以高分辨了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基准面旋回和沉积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将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其中扶Ⅰ组划分为7个短期旋回,扶Ⅱ组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各沉积旋回层序发育完整,多为不对称型,且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局部以下降半旋回为主,偶见对称型沉积旋回。4)通过重矿物组合和ZTR指数变化分析,结合研究区砂岩展布特征,认为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中扶Ⅰ油组主要受到南部物源的控制,扶Ⅱ油组则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的物源控制,不同沉积时期其物源控制方向存在差异。5)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各小层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一套浅水叁角洲-浅湖沉积体系,Q3-SSC1~Q3-SSC5时期主要为叁角洲平原沉积,受南部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逐渐变大;Q4-SSC1~Q4-SSC2时期仍然以叁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受到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整体较大;Q4-SSC3~Q4-SSC5时期主要为叁角洲平原和叁角洲前缘沉积,沉积水体逐渐变深,叁角洲前缘河道宽度较小;Q4-SSC6~Q4-SSC7时期主要为叁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沉积水体进一步变深,河道宽度普遍较窄。6)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纵向沉积相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下往上显示沉积水体先变浅再变深的湖退-湖侵沉积过程,其中Q4-SSC1~Q4-SSC2沉积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沉积演化模式。(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5-05-01)

田博[9](2014)在《渤南洼陷中部断阶带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特征精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南洼陷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的构造和储层非常复杂,勘探实践表明该地区还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提高研究区的地质认识和勘探,提高产油总量,充分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特征和储层特征的研究,分析油气成藏的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对研究区的33口井进行了地层划分,将沙四上亚段地层划分为四个砂层组,并根据研究区标志层等特点,建立了9条地层格架剖面,对全区进行了对比工作,发现一、二砂组发育稳定,叁、四砂组区域变化明显。通过对6口取芯井的观察,对岩心的岩性、颜色、沉积构造、沉积结构、古生物特征和粒度特征及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认为在渤南洼陷研究区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叁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滩坝、半深湖-深湖和盐湖相等沉积相类型。通过沉积相标志,进行单井相和沉积剖面相的研究,确定其在垂向上的变化。结合砂岩厚度图、砂岩含量图,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四砂组主要发育扇叁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相类型,随着水体范围的增加,叁砂组主要发育扇叁角洲、近岸水下扇、滩坝和湖底扇等沉积相类型;一、二砂组主要是半深湖-深湖、盐湖相沉积。湖泊的水体深度在二砂组是达到最大值。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叁、四砂组,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沙四上亚段储集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类型包括灰质滩坝类储层和砂砾岩类储层两种。并通过储层物性的分布等特征,预测了储层的有利区域。由于断层的作用,构造油气藏在研究区沙四上亚段较发育。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北部扇叁角洲前缘和南部滩坝相发育区。因其具有很好的物性条件,断层、裂缝及不整合面等作为通道,并处于高压区,因此油层在垂向上比较发育。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油气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生烃能力、沉积相带、膏岩层的发育以及构造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6-01)

王丹[10](2014)在《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鄂西-川东北地区二迭系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的勘探程度的提高,在普光、龙岗和元坝等地区先后发现了礁滩油气藏,长兴组生物礁滩作为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长兴组礁、滩相地层中的油气藏具有环“开江—梁平海槽”分布的特点,但前人对鄂西—川东北地区长兴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存在着多种观点,主要体现在“开江—梁平陆棚”的延伸方向及展布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礁滩体的精细刻画及储层分布与预测的进一步研究,大大降低了礁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成效。因此,本论文以位于川东石柱复向斜中心的建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建南地区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具实践意义。本论文以野外剖面、岩心、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运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5点认识:(1)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查明了建南地区长兴组的岩性组合规律。本次研究将长兴组划分为两段,分别为长一段、长二段。长一段下部主要为低能的泥晶灰岩、硅质灰岩;中上部主要为生屑灰岩/云岩,礁灰岩/云岩和粉晶、细晶灰岩/云岩;长二段厚度较长一段小,岩性主要为主要为(含)生屑灰岩/云岩,少量泥晶、粉晶灰岩。生物礁滩主要发育于长一段中上部;(2)通过岩性-岩相变化、测井响应、地震剖面等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将长兴组划分为2个Ⅱ型叁级层序(Sq1、Sq2)。通过叁级层序对四级层序的控制,结合四级层序划分依据,进一步将长兴组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sq1、sq2、sq3、sq4、sq5)。每个层序内部仅发育并保存了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HST厚度明显大于TST,部分四级层序不发育TST;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得以建立:(3)建南地区长兴组发育两种沉积模式:“缓坡模式”和“台地模式”。长兴组早期继承了龙潭组的沉积格局,为“缓坡”沉积模式,发育碳酸盐缓坡相;长兴组中晚期由于海西运动的拉张作用以及同沉积断层的断裂作用,在研究区南北两侧开始出现高能的礁滩沉积,表现出“台地”的特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台地前缘斜坡和陆棚等沉积相类型;(4)根据几何外形、振幅、连续性等地震相参数,建立了典型沉积相—地震相识别标志:生物礁表现为丘状外形、多相位、杂乱反射特征;生屑滩表现为强振幅、连续亚平行、相位微错对特征;斜坡表现为中强振幅、较连续、下超到底部强轴;陆棚表现为弱振幅、空白反射特征;(5)以四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长兴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详细分析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特征。sq1-TST时期,长兴组继承了前期的沉积格局,为缓坡沉积,礁滩不发育;sq1-HST时期,研究区两侧开始表现出“台地”沉积特征,发育少量礁滩,为后期礁滩大规模发育奠定了基础;sq2-HST时期,台缘礁滩开始大规模发育,广泛分布于陆棚两侧;sq3-HST时期,台缘礁滩持续发育,末期开始衰亡,整体规模不如前期;sq4-TST时期,海平面再次上升,台缘收缩,礁滩零星分布;sq4-HST时期,海平面下降,沉积格局发生改变,陆棚向南部收缩,大规模台缘滩再次发育;sq5-HST时期,沉积格局与前期基本类似,滩体持续发育。本次研究一方面对“开江—梁平陆棚”的延伸及展布范围进行了重新圈定,精细刻画了建南地区长兴组礁滩的展布,深化了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的理论内涵,同时对研究区下一步进行的礁滩储层分布预测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4-05-01)

精细沉积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北部,气田总面积约4×104km2,主要构造形态为宽而缓的西倾单斜,整体趋于平缓[1]。随着苏里格气田大规模有效开发,如何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和气田采收率、提升气田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是苏里格气田开发面临的新挑战。开展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地质建模研究,能够建立地下有效储层分布模型,与动态数据结合后,可以形成叁维可视化地层条件下渗流场,提高致密气藏气井开采效果,进而优化气井工作制度。在前人对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苏14整体地质情况的研究基础之上,选取主力含气层二迭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山1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苏14区块南部的加密井区进行更为精细的地质研究。本区目的层位为山1段和盒8段,其独具特色的河流相沉积,使得各相带在平面上展布宽阔,分异完善,砂体差异显着。各类地层的侵蚀和缺失、沉积微相及岩性在空间的迅速变化以及有限的测井分辨率等因素增大了岩性剖面与基准面旋回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综合多种地质信息,利用丰富的对比手段进行小层等时对比。以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方法为理论指导,在层序界面识别和旋回划分的的基础上,结合苏14区块的构造背景,综合运用等厚度、等高程方法,并反复运用统层对比,可以将目的层山1与盒8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层数据数字化,导入地质建模软件,充分应用已经建立好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层面插值和层间迭加,得到了苏14加密区块的叁维构造模型。本区构造为一大型低缓的单斜构造,与苏里格大背景构造特征一致;其上分布有少量呈南西-北东向的低缓鼻隆构造。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的识别和沉积层序的分析,苏14井区山1与盒8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特征,盒8下段为心滩发育的辫状河。根据岩性与测井曲线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勘探实践,可划分出砂质心滩、砂砾质心滩、边滩、河道充填等8个微相类型,研究表明,储层砂体微相主要为河道滞留沉积、曲流河的边滩沉积以及辫状河的心滩沉积。开展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等多层次砂体解剖,建立低可容空间辫状河沉积和高可容空间曲流河沉积模式,精细刻画沉积微相和单砂体,建立苏14地区地质资料库。利用多种测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勾画7个中期旋回对应等时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图,将刻画的地质数据转化成定量的计算机数据,以此为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模型的约束条件。对于研究区内特殊的快速摆动的陆相河流沉积模式,由于预测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用“相约束建模”方法,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建立叁维地质模型。对于随机模拟算法的选择,首先不仅要清楚各项算法的优劣性,更要在建模过程中对不同算法进行尝试检验,从而优选出最适合各种模型、最能合理预测井间未知区域的随机模拟算法。以沉积微相、构造和层序格架为控制条件,运用确定性方法建立了赋值法模型和指示克里金模型,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指数模型以及球状模型,并对这些模型精度进行比较,对模型进行优选。研究表明,在河道约束下,利用序贯高斯方法所建立的球状模型,无论是在表现储层属性参数平面上的展布还是在剖面上对井间属性的变化复杂性的预测,精度都是最高的,为我们的最优模型。在建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含气饱和度模型和气藏模型等属性模型时,由于含气性受物性控制、物性受岩性影响,沉积相与砂体、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含水)饱和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气藏多分布在优势相、有效砂体和高孔渗区,因此,可以用沉积相模型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模型、相控孔隙度模型、相控渗透率模型和相控饱和度模型。同理,可根据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与孔隙度的正相关性,可在相控条件下,用孔隙度模型做为第二变量,建立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单井沉积相和测井解释有效砂对比分析,发现单井沉积相河道砂(边滩/心滩)与有效砂对应,故可将沉积相模型中的河道砂分离出来,建立有效砂体模型。含气砂岩的物性下限值为:泥质含量小于30%, 孔隙度大于5.0%,含气饱和度大于30%,渗透率大于0.1mD。通过砂体模型和含气饱和度下限(30%),得出最终的气藏分布规律。属性模型和有效砂体模型,共同形成了致密砂岩气藏叁维精细地质建模技术,为后期地下渗流场建立和储层评价提供了地质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细沉积相论文参考文献

[1].苍正毅.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交力格地区九佛堂组精细构造解释及沉积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2].邵艳.苏14加密区块盒8、山1段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精细地质建模[D].长江大学.2016

[3].郭晖,倪振,张顺存,黄海兵,季焕成.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沉积相精细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4].唐丙寅.城市第四系沉积相叁维可视化精细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5].高博.欢喜岭油田欢95井区沙四段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李佳阳,黎华继,李建良,周维娜,李忠平.新场须四下亚段沉积相精细描述[J].大众科技.2015

[7].岳宁远.苏里格气田苏5、苏20区块盒_8段地层精细对比与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

[8].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

[9].田博.渤南洼陷中部断阶带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特征精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10].王丹.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4

标签:;  ;  ;  ;  

精细沉积相论文-苍正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