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对11例结核性软组织脓肿的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18)在《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中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术的21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相关数据记录。包括术前、出院时以及出院后每次随访的矢状位Cobb角(病变椎体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相交所成的角)、植骨融合情况、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神经功能损伤ASIA分级、术后有无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后多次随访结果来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生物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填充椎弓根固定术对脊柱结核的中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8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有两例未完全融合,但植骨块无松动、断裂或脱出,融合率为90.9%,术后6个月全部获得植骨融合,术后Cobb角较术前矫正度数为(12.61±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较出院时Cobb角丢失(1.52±0.79)°,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VAS由术前(6.00±0.78)分降到出院时的(2.57±0.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为(1.05±0.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沉及CRP在出院时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仍略高于正常值,在术后的每次随访时均在正常值范围内;13例脊髓损伤中,1例ASIA分级B级在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到了C级,3例C级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达到D级状态,9名D级患者在末次随访时2例神经功能仍然为D级,另外7例神经功能恢复到了E级,改善率为84.6%。结论: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较小、疼痛缓解率高、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能获得不错的神经功能恢复。
王军[2](2016)在《血沉、C-反应蛋白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变化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纯脊柱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治疗的单纯脊柱脊柱结核患者224例,男性113例,女性111例,年龄377岁,平均38.28岁。术前常规接受抗结核药物化疗26周,平均化疗时间约为4周。所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超短程化疗组(A组)和标准化疗组(B组),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后每一例患者均随访至术后5年,观察并记录各个时期的血沉、C-反应蛋白的数值(抗结核前、术前、术后1周、2周、1月、2月、3月、4月、5月、6月、1年、2年、3年、4年、5年),采用统计学分析不同时期其均值变化情况,并绘制变化规律曲线图。结果1.经过术前抗结核治疗后,A、B组的ESR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B组的CRP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A组的CRP出现轻度下降,经过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超短组)180人,占总体比例为80.36%,B组(标准化疗组)44人,占总体比例为19.64%;A组术后平均抗结核时间为4.88月,B组术后平均抗结核时间10.64月;A组平均ESR恢复正常时间约为术后3月、CRP恢复正常时间约为术后4月,B组平均ESR恢复正常时间约为术后5月、CRP恢复正常时间约为术后12月。结论1.脊柱结核常规行术前抗结核治疗,记录抗结核前后ESR、CRP的均值变化情况,经统计学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术前抗结核治疗不能有效降低患者ESR、CRP,故无法将其作为手术时机选择的评判标准。2.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第一周ESR、CRP较术前明显升高,随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ESR恢复正常的时间较CRP短,但CRP的灵敏度较ESR高,故我们在评估脊柱结核术后治愈情况时,在综合ESR和CRP的前提下,应更加侧重以ESR为主。3.术后抗结核治疗复查ESR、CRP及影像学检查正常时,即可停药,无需连续复查3次ESR、CRP正常才停药,其远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王曦,邓旦,吴晓波,赵恒[3](2015)在《介入超声在软组织脓肿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介入超声对软组织脓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17例软组织内脓肿住院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及置管引流的超声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20个脓肿均在超声引导下一次性穿刺成功,所有患者穿刺中未发生并发症。12个脓腔直接抽吸、8个脓腔置管引流,除1例患者3月后复发,转入外科手术,其余均治愈。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软组织脓肿创伤小,不影响美观,可重复操作,特别对于颜面部脓肿,较深在的脓肿和较小的脓肿效果良好。
宗平[4](2014)在《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DR、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评价儿童四肢关节结核的DR、CT、MRI影像学特征,分析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MRI在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中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收集我院46例6个月-14岁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性治疗并随访6个月以上证实为四肢骨关节结核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均行DR、MRI影像学检查,16例患儿同时行CT影像学检查,所有影像资料由2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使用盲法,通过对比分析患儿DR、CT、MRI影像表现特点,得出诊断结果;如果结果不一致,由两位医师共同评价,最后得出一致结果。结果:本组患儿男性36例,女性10例,年龄6个月-14岁不等,平均年龄(7.24±4.03)岁,其中2例的为6月、7岁;3例的为2岁、5岁、6岁、13岁患儿;5例的为3岁、4岁、8岁、11岁、12岁、14岁。46例结核患儿通过影像学检查共60个关节受累,其中髋关节受累最多,为26例(43.33%),其次为膝关节20例(33.33%),肩关节6例(10%),踝关节及足各4例(6.67%)。对比DR、CT、MRI影像学表现特征,MRI在显示受累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滑膜病变、骨髓受累、少量关节积液、关节周围脓肿形成、淋巴结肿大方面明显优于DR.(P<0.001),而DR在显示死骨形成方面明显优于MRi(P<0.001),病变晚期CT在显示死骨形成方面(56%)较DR与MRI具有明显的优势,而DR、CT与MRI在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方面三者相仿。结论:DR仍是诊断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的基础,低剂量螺旋CT是对DR平片诊断儿童骨关节结核病变的有效补充,MRI在显示早期软骨及骨的破坏、滑膜病变、骨髓受累、少量关节积液及周围软组织受累程度和范围较DR、CT更具有敏感性,是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随访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谭晓虹[5](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结核性椎旁脓肿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被B超检查出椎旁脓肿46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其声像图表现,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椎旁脓肿形状多为梭形、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囊实混合性回声,以囊性回声为主,其内透声差,探及许多回声增强飘浮点状影,周边似有壁且粗糙,壁厚薄不均。结论:超声诊断椎旁脓肿准确率达100%,可反映病灶大小,形状,数量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准确为临床手术及穿刺定位提供可靠依据。
谢晓洁[6](2013)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大样本分析,总结及探讨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及楚雄州医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MPM180例,记录胸闷、胸痛、气促、咳嗽咳痰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其中68例行血清学检查,分别对AFP、CEA、CA19-9及CA125四项肿瘤标记物进行评估。50例行胸腔积液检查,对胸水外观、有核细胞计数、LDH、AFP、CEA、CA19-9及CA125进行评估。有病理诊断报告180例,其中68例具有病理分型,按上皮型、混合型及纤维肉瘤型进行分类,67例行免疫组化检查,分别记录MC、Vimentin及EMA三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收集MPM影像资料X线113例,B超51例,CT136例及MRI8例,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隔胸膜增厚、叶间裂增厚、肺转移、心包侵犯、胸膜钙化、淋巴结转移、肋骨或椎体破坏情况。136例CT片中行增强扫描24例,比较不同类型胸膜增厚平扫、增强及净强化值;对照CT术前诊断报告,分析漏、误诊病例影像。比较楚雄与非楚雄地区之间、三种病理类型之间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1、180例MPM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年龄为(52.94±13.16)岁。农民所占比例最多122例(67.78%)。楚雄州共计132例(73.33%),其中大姚53例(29.44%)所占比例最大;非楚雄地区48例(26.67%),以昆明12例(6.67%)为最多。2、180例患者中胸闷140例,咳嗽咳痰112例,气促96例,胸痛82例,发热16例。3、在68例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患者中,64例行AFP测定,仅1例(1.56%)患者血清AFP水平高于正常值;39例行CEA测定,10例(25.64%)高于正常;41例行CA19-9测定,13例(31.71%)高于正常:42例行CA125测定,19例(45.24%)高于正常。按偏态分布数据计算各肿瘤标记物平均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4、50例行胸腔积液检查,外观多为红色(60%)、混浊(98%)及有凝块(56%);44例行胸水有核细胞计数,增多23例(52.27%);30例行LDH测定,升高25例(83.33%),50例行恶性细胞查找,13例(26%)发现恶性细胞,其中有核细胞及LDH均值均高于参考值;30例行AFP测定,无1例升高;33例行CEA测定,升高7例(21.21%),22例行CA19-9测定,升高18例(18.18%),20例行CA125测定,升高11例(55%),仅CA125所测均值大于参考值。5、68例行病理分型,以上皮型居多,占63.24%,纤维肉瘤型(20.59%)和混合型(16.18%)所占比例相当。67例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抗MC抗体染色60例,阳性53例(88.33%),抗Vimentin染色54例,阳性42例(77.78%),抗EMA染色55例,阳性39例(70.91%)。6、分析评估113例MPM患者X线胸片,发现胸膜增厚42例(37.17%),胸腔积液多为单侧92例(81.42%),以大量积液55例(48.67%)为主;其他影像表现:纵隔胸膜增厚(3.54%)、叶间裂增厚(6.19%)、胸膜钙化(2.65%)、肺转移(15.93%)及骨质破坏(6.19%)在X线胸片上检出比例不高。B超51例见胸膜增厚25例(49.02%),增厚胸膜多为强回声(41.18%),其内回声不均匀(47.06%)多见;发现胸腔积液49例(96.08%),以单侧(70.59%),大量(41.18%)为主。CT136例检出胸膜增厚所占比例为109例(80.15%),平均厚度为(2.28±0.33)cm,增厚≥1cm者78例(71.56%),其中以弥漫性较多见88例(64.71%),增厚形状以结节状为主68例(50.00%);胸腔积液以单侧(88.97%)大量(42.65%)为主;纵隔胸膜增厚、叶间裂增厚、胸膜钙化、肺转移、心包转移、淋巴结转移及肋骨或椎体破坏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胸片。24例行增强扫描,增厚胸膜处平扫CT值为(30.25±3.44)HU,增强为(47.62±4.68)HU,净强化值为(17.37±2.37)HU,不同范围及各类型胸膜增厚平扫、增强及净强化C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首诊未能发现胸膜增厚34例(25.00%),其中27例(19.85%)复习确未见增厚,另7例(5.15%)复习见<0.7cm小结节状胸膜增厚,为漏诊;误诊5例(3.68%),分别为中央型肺癌2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胸膜转移瘤1例。MRI8例见胸膜增厚8例(100.00%),以弥漫性为主6例(75.00%),结节状多见5例(62.50%),增厚胸膜以T1低信号(62.50%)及T2高信号(75.00%)为主;8例均发现胸腔积液,均为单侧(100.00%),以大量(50.00%)为主;纵隔及叶间胸膜增厚所占比例也较高,分别为37.50%及50.00%。7、按地区对98例楚雄及43例非楚雄地区MPM患者影像表现做差异比较,各影像征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43例上皮型、14例纤维肉瘤型及11例混合型MPM患者影像表现做差异比较,三组纵隔胸膜增厚(r2=12.547,P<0.05)、叶间胸膜增厚(r2=8.250,P<0.05)及肺转移(r2=8.486,P<0.05)有统计学差异,纤维肉瘤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纵隔胸膜增厚10例(71.43%),叶间胸膜增厚9例(64.29%),肺转移5例(35.71%)。[结论]1、本组研究中MPM患者以男性居多,中年为主,农民所占比例较大,地区统计以楚雄大姚发病居多,占29.44%,临床表现多为呼吸道症状,无特征性。2、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及CA125测定部分例数增高,但各项均值在参考值范围内;MPM胸腔积液以渗出性为主,较少查见恶性细胞,肿瘤标志物AFP无一例升高,仅CA125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可提示肿瘤病变,但无特异性,对MPM诊断价值不大。3、MPM病理特点为双向分化,分型以上皮型居多,纤维肉瘤型和混合型所占比例相当。部分病例常规HE染色有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抗MC、Vimentin及EMA染色阳性率较高,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4、通过对MPM X线、B超、CT、MRI影像学的评估发现一些新的诊断理念:(1)CT平扫肺窗及增强扫描对发现胸膜微小结节、轻微胸膜增厚及胸水中的结节和肿块十分重要,是必不可少的技术。(2) MPM CT增强胸膜增厚为轻度强化,不同范围及各类型胸膜增厚平扫、增强及净强化CT值比较无差异。(3)MPM测量胸膜厚度常≤1cm(占28.44%),不应以此作为诊断标准。(4)CT见胸水,但未见胸膜增厚,不能排外MPM。(5)重视纵隔胸膜不规则增厚征象,当纵隔胸膜增厚呈肿块状,应与中央型肺癌及纵膈肿瘤鉴别,当胸膜增厚并肺内病灶时应与结核性胸膜炎及胸膜转移瘤鉴别。(6)重视胸膜上散在或偶发的微小结节(粟粒状影),特别出现在叶间胸膜时,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征象,应高度怀疑MPM,也可能是MPM与其他病变相鉴别的重要特征。这些均是造成易漏诊和误诊的原因。5、楚雄与非楚雄地区MPM影像学征象比较,两者无差异。6、三种病理类型MPM影像学征象比较,在纵隔胸膜增厚、叶间裂增厚及肺转移方面有差异,纤维肉瘤型患者出现比例高于其它两种类型。
孙逊,王永进,蒋超英[7](2010)在《胸膜腔内注入纤溶剂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纤维蛋白溶解剂胸膜腔注入辅助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在临床上较大规模应用已有20年历史,最近5年之前的主要文献均肯定了其疗效,认为其可以促进引流,减少外科手术干预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费用,但2005年英国牛津的一个迄今最大规模的胸膜腔注入链激酶治疗感染性胸水的前瞻性双盲对照试验则否定了这一结论,目前这一疗法的临床前景仍有待明确。一些新型纤溶剂及辅助引流胸水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未见应用于人体,需要试验来验证其治疗作用。我国的研究应用主要是用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水,但只局限于临床指标的观察,尚缺乏检测应用尿激酶后胸水纤维蛋白、流变性等性状指标改变的实验数据支持研究结果。
宾怀有[8](2006)在《胸壁寒性脓肿的平片与CT诊断》文中研究指明
刘军,孟新文[9](2006)在《胸椎管内粒细胞肉瘤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王永安[10](2005)在《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2、探讨卵泡结构改变的MRI表现在盆腔附件包块的定位、定性诊断中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CT、35例MRI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女性盆腔附件包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 结果:1、50例良性病变螺旋CT的诊断正确率为75.5%,病灶显示率为88.6%;输卵管炎症、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囊变等约50%误诊为卵巢肿瘤。两种病理类型共存约14%。炎性或功能性囊肿较良性肿瘤强化明显。 2、42例盆腔卵巢恶性肿瘤CT表现为囊实性、实性约占95%,中等强化;33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CT诊断的准确率达89%;增强后腹膜结节、增厚的网膜并大量腹水多见于Ⅲ期。良、恶性肿瘤共存占7%。腹水的分布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 3、35例MRI检查的盆腔附件包块诊断的准确率为90.1%。卵泡结构的显示在良、恶性占位中差异有显着性,P<0.05 结论:1、卵巢良性包块CT、MRI都有一定的特征表现;附件炎症、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囊变、多种组织类型共存病例易误诊,诊断应结合临床。 2、螺旋CT、MRI检查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尤其是Ⅲ期患者分期准确率高,是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主要方法。 3、MRI T2像卵泡结构改变有助于盆腔包块的定位定性诊断。
二、B超对11例结核性软组织脓肿的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11例结核性软组织脓肿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临床资料 |
1.1 病人资料 |
1.2 植骨材料 |
2.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观察指标及随诊方法 |
3.1 影像学参数 |
3.2 症状评分标准 |
3.2.1 疼痛评分标准 |
3.3.2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血沉、C-反应蛋白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变化规律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DR、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2. 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影像学检查方法 |
3.1 DR摄影方法 |
3.2 CT检查设备扫描参数 |
3.3 MRI设备扫描参数及序列 |
4. 影像学表现资料分析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
致谢 |
(10)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B超对11例结核性软组织脓肿的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抗结核药物骨水泥植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中期疗效分析[D]. 李程.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2]血沉、C-反应蛋白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变化规律的前瞻性研究[D]. 王军.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5)
- [3]介入超声在软组织脓肿处理中的应用[A]. 王曦,邓旦,吴晓波,赵恒. 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4]儿童四肢骨关节结核DR、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D]. 宗平.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 谭晓虹. 吉林医学, 2014(04)
- [6]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D]. 谢晓洁.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7]胸膜腔内注入纤溶剂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的研究进展[J]. 孙逊,王永进,蒋超英. 国际呼吸杂志, 2010(14)
- [8]胸壁寒性脓肿的平片与CT诊断[J]. 宾怀有. 广西医学, 2006(08)
- [9]胸椎管内粒细胞肉瘤1例报告[J]. 刘军,孟新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04)
- [10]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 王永安. 暨南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