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观论文-国春燕

品德观论文-国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品德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观课量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品德观论文文献综述

国春燕[1](2018)在《创新观课量表 助益课堂教学——例谈思想品德观课量表的开发和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观课量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助推剂",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以往量表资源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探讨了开发和使用观课量表的路径,即举行课前会议、落实设计原则;组织课中观察、寻求多样记录;追踪课后会议、探寻跟进方案,从而丰富量表资源,提高观评课效率。(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王枫,陶真[2](2018)在《蒙汉谚语中的品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坚守品行道德是蒙汉民族共同的文化要求,品德的倡导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蒙汉品德谚语有其共通性和差异性。笔者从比较蒙汉民族谚语中的品德观出发,选取了慎言践行、珍惜美誉、名节傲骨、内省谦逊、勇敢智慧、勤俭节约六方面的相关典型谚语进行分析比较,从民族习性、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感情等因素分析蒙汉谚语形成和表达的异同之处,探讨了蒙汉民族品德观的细微差异。求同存异,团结统一,有利于提升人们品德人格的自我修养,促进蒙汉民族的文化交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苏元平[3](2017)在《巧取“他山之石”——思想品德观课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观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特性,要求思想品德观课者观课前应做好知识、理念等准备,着眼于正确的观课视角,以教学效果、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方法采用、学生活动为观察点,坚持借鉴、反思的原则,巧取"他山之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27期)

何平[4](2016)在《中国古典画学中的“品”“德”观及其教育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表层看,中国古典画学理论存在着由强调道德教化向重视审美怡情的转移轨迹,但是从深层看,中国画学始终执着于人性启迪与道德追求。在道德教化上存在叁种类型:早期人物画体现出训诫式的显性教育模式;花鸟画体现出比德式的象征教育模式;山水画体现出超越式的隐性教育模式。代表中国画最高成就的山水画具有明显的超越性,体现了对人性自由的信仰和追求,其审美的背后隐伏着一条以"美"立"品",由"品"立"德"的道德教化思路。这表明具有超越性的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了道德意识的来源。(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何平[5](2015)在《中国古典画学中的“品”“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表层看,中国古典画学理论存在着由强调道德教化向重视审美怡情的转移轨迹。但是从深层来看,中国画学始终执着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看,存在叁种类型:早期人物画体现出训诫式的显性教育模式;花鸟画体现出比德式的象征教育模式;山水画体现出超越式的隐性教育模式。代表中国画最高成就的山水画,表层虽将道德教化转化为审美怡情,但是其审美的背后隐伏着一条"品"重于"德"、由"品"立"德"的道德教化思路。这表明具有超越性的中国艺术精神成为道德意识的来源。这种超越的艺术精神,将人的德性由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德",提升至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之上的"品"。其背后展现了对自然之道,及其由此派生的人性自由的信仰。(本文来源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8)

秦莉[6](2013)在《高校学生品德观及其视域的德育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整体上是积极的,但在正直、责任感、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等方面还有欠缺,且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都存在着差异。重视道德实践,强化道德责任,重视道德自我教育,是当前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6期)

秦莉[7](2008)在《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教材期望的品德观进行研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私德四个方面阐述国家期望大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公德方面,要求他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美德方面,要求他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个人私德方面,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其次,通过自编问卷,从诚实守信、为人正直、与人为善、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责任奉献、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八个维度探讨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研究结果表明:(1)各维度的平均分均在2分以上,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2)女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遵纪守法上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3)在诚实守信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其中,二年级与叁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差异显着:(4)在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学生。最后对教材期望的和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他们都把文明礼貌、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与人为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责任奉献等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但均不太重视公正德性。大多数学生把“为人正直”看作是大学生最应具备的品德之一,教材期望的品德观体现了传统的“忍耐克制”为善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黄克荣[8](2008)在《论领导干部的“品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的人品官德修养是各级领导干部做人为官之本,加强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修养。归纳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德治官”,加强“五德”修养:  一、要以诚立德。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个普(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08-03-03)

刘惊铎[9](2000)在《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品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问题 ,是哲学和道德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此 ,从古至今有过多次争论。本文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给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品德观有 3个基本观点 :(一 )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形成的现实内容 ;(二 )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个体人的存在 ;(叁 )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是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并指出 ,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的本质及其形成问题上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曹书庆[10](1988)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品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所以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是德育学的重要课题。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学说时说的话。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和伦理思想,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品德观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3期)

品德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坚守品行道德是蒙汉民族共同的文化要求,品德的倡导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蒙汉品德谚语有其共通性和差异性。笔者从比较蒙汉民族谚语中的品德观出发,选取了慎言践行、珍惜美誉、名节傲骨、内省谦逊、勇敢智慧、勤俭节约六方面的相关典型谚语进行分析比较,从民族习性、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感情等因素分析蒙汉谚语形成和表达的异同之处,探讨了蒙汉民族品德观的细微差异。求同存异,团结统一,有利于提升人们品德人格的自我修养,促进蒙汉民族的文化交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德观论文参考文献

[1].国春燕.创新观课量表助益课堂教学——例谈思想品德观课量表的开发和使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

[2].王枫,陶真.蒙汉谚语中的品德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苏元平.巧取“他山之石”——思想品德观课思考[J].考试周刊.2017

[4].何平.中国古典画学中的“品”“德”观及其教育理路[J].武陵学刊.2016

[5].何平.中国古典画学中的“品”“德”观[C].“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秦莉.高校学生品德观及其视域的德育途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7].秦莉.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黄克荣.论领导干部的“品德观”[N].重庆日报.2008

[9].刘惊铎.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品德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0].曹书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品德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标签:;  ;  ;  ;  

品德观论文-国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