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性接触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形几何,弹性微凸体,分层次仿真,侧向接触
弹性接触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鼎,侯亮,郭腾鹏[1](2018)在《基于分形几何重构与侧向接触力学模型的弹性微凸体分层次接触仿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分形几何重构与弹性微凸体侧向接触的研究基础,提出两者相结合的分层次仿真方法,并用于确定弹性微凸体的法向载荷与接触面积,法向变形量与切向载荷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讨论并分析了不同分形维数对接触矢量角和侧向接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次接触的仿真过程具有描述低层级中一对微凸体侧向接触数、接触矢量和接触面积向高层级粗糙面传递和累计的能力;随着高层级粗糙面载荷的变化,低层级中的一对微凸体展现出不同的接触面积与载荷区间,并具有向相应弹性极限值变化的趋势;随着粗糙面分形维数的增大,微凸体的侧向接触矢量角的幅值呈线性下降,但平均值呈非线性降低;当分形维数大于2.4时,极窄的幅值范围以及接近于π/2的接触矢量角使得微凸体间可以近似为完全法向接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刘伟强,张进华,洪军,朱林波[2](2015)在《椭圆抛物体形微凸体弹性接触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粗糙结合面的微观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椭圆抛物体形微凸体曲面弹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正接触与侧接触的情形,采用了Weingarten映射的方法来求解接触点处的曲率,并结合赫兹曲面接触理论进行求解,得出椭圆抛物体在弹性侧接触时的接触面积与接触位移的解析公式。讨论了微凸体在不同相对位置下及不同椭圆率的情况下接触面积与接触位移的变化,并通过有限元仿真与该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椭圆率对接触面积、接触位移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当椭圆率在超过0.9后,两微凸体接触面积迅速减小,接触位移迅速增大;提出的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结果相比,两微凸体接触位移计算结果差异最大为10%,接触面积结果差异最大为6.2%。该模型同样适用于求解几何模型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的微凸体弹性接触问题,为研究形状更为复杂的微凸体接触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张威[3](2014)在《基于Double-Hertz模型—弹性圆柱体和随机粗糙表面粘附接触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尺度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和生物系统中。由于粘附力在微尺度接触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人们提高对粘附接触力学行为的认识,这不仅对经典粘附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为粘附接触力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本文基于经典Double-Hertz粘附理论,分别建立了适用于一般材料属性圆柱体以及粗糙表面的内聚力区粘附接触模型,推导出一系列封闭解析解,其中包括界面应力场、表面位移场和系统的平衡方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材料属性、表面粗糙度和粘附滞后效应等因素对系统粘附接触行为的影响。首先,本文将经典Double-Hertz粘附理论扩展至圆柱体接触情况,建立了适用于一般材料的二维内聚力区粘附接触模型,即二维Double-Hertz模型。利用两不同接触半宽Hertz应力之差模拟界面间粘附力的作用,经推导得到了一整套封闭解析解,其中包括界面应力场、表面位移场和系统的平衡方程。通过定义二维Double-Hertz模型的Tabor数,JKR和Hertz模型作为两种极限情况被包含其中,从而实现了二者的过渡统一。与二维Maugis-Dugdale模型相比,本模型作为一种新型二维内聚力区粘附接触模型具有解析处理更简便的优点。其次,本文建立了适用于一般材料属性粗糙表面的粘附接触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表面粗糙度和粘附滞后效应对接触系统粘附强度和韧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Greenwood-Williamson触头型模型思想,即把粗糙表面视为一系列具有相同曲率半径,且高度服从高斯概率分布球形触头的集合。通过运用Double-Hertz理论分析单个触头的粘附接触行为,本文得到了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法向合力,同时捕捉到了明显的粘附滞后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系统的粘附强度(总体拉脱力)和粘附韧度(粘附滞后效应导致的能量耗散)只与粗糙度参数相关,该粗糙度参数实质上表征了较高粗糙峰的施加的接触压力与较低粗糙峰施加的粘附力在统计平均意义上的竞争关系。粗糙度参数越大,表示接触界面越粗糙,系统的整体拉脱力和能量耗散越小,即说明增大表面粗糙度能够有效降低接触系统的粘附强度和粘附韧度。本文建立的二维圆柱体和随机粗糙表面的内聚力区粘附接触模型对一般材料具有通用性,一方面拓展了接触力学的经典粘附理论,另一方面对相关的数值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8)
张茜[4](2009)在《弹性接触力学模型及其在盾构刀盘系统载荷研究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盾构法作为一种在地表以下暗挖隧道的施工方法,以其经济、安全、对环境扰动较小等特点,已成为地下铁路、输运管道等多种隧道工程建设的主要手段。刀盘系统作为盾构核心部件,在掘进过程中始终与土体接触并相互作用,因而在接触界面上相互作用载荷十分复杂,且由于位置特殊,很难直接测量,因此刀盘系统载荷是直接关系到盾构设计和施工效率的关键参数。对于刀盘系统载荷及其与相关参数间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盾构设计、施工中参数的选取及控制提供有效参考及理论依据。本文从盾构刀盘载荷平衡的力学基本概念出发,基于弹性接触力学模型对盾构刀盘系统载荷相关问题展开分析。首先推导了平端刚性圆柱型压头与弹性半空间接触模型的载荷、变形及材料参数间关系,讨论了接触面应力,特别是切向应力,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系统-土体耦合作用界面上载荷和刀盘驱动载荷始终保持平衡的基本特征,将弹性接触力学模型相关结果应用于盾构刀盘载荷问题的研究,紧抓掘进施工中的载荷、地质、掘进位移等关键因素,讨论了刀盘与土体耦合作用界面载荷分布规律,实现了对刀盘系统载荷的预估并确定了其相关影响因素,最后近似分析了各关键参数间影响规律。本文工作是在对盾构刀盘系统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与简化的基础上,将遵循相同平衡准则的接触力学模型应用于盾构刀盘系统载荷问题研究,本文提出的盾构掘进简化力学模型得到了相关实验结果及工程实践数据的支撑,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简化模型可以近似地对盾构关键参数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描述,并可用于对关键参数变化趋势进行预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范静海,栾茂田,黎勇,叶祥记[5](2004)在《非线性接触力学模型在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弹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体相互作用体系的非连续变形分析问题和接触问题,采用 Mohr-Coulomb 屈服准则和关联流动法则以及接触界面上的非线性应力分布模式,考虑接触界面特性提出了非线性接触力元模型,以结点位移和界面相互接触应力同时作为独立未知变量,建立了离散系统的总体控制方程。进而,通过数值求解能够直接确定变形体内的应力与变形、界面上的接触应力与离散体的位移与运动。将这种以接触力元为基础的多体系统分析方法具体应用于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分析,通过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地基与基础的相对刚度、荷载大小及其偏心距、地基与基础间界面力学参数对接触界面的应力分布和地基变形的影响,所得结果为工程中考虑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影响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4年S2期)
陆志华,叶庆泰[6](2004)在《弹性接触问题的一种新的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机械系统的角度出发,描述了系统中构件间局部接触与构件弹性变形间的耦合关系;用多组坐标系描述机械系统中物体的位形;用分离接触边界法描述物体接触边界间的约束;通过接触虚功原理建立了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接触系统静力学模型· 作为算例,将该力学模型应用于内啮合少齿差行星齿轮多齿啮合问题的研究,揭示了行星齿轮传动中有多对轮齿相互接触,获得了其接触应力分布状态· 通过实验验证了力学模型、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04年11期)
弹性接触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粗糙结合面的微观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椭圆抛物体形微凸体曲面弹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正接触与侧接触的情形,采用了Weingarten映射的方法来求解接触点处的曲率,并结合赫兹曲面接触理论进行求解,得出椭圆抛物体在弹性侧接触时的接触面积与接触位移的解析公式。讨论了微凸体在不同相对位置下及不同椭圆率的情况下接触面积与接触位移的变化,并通过有限元仿真与该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椭圆率对接触面积、接触位移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当椭圆率在超过0.9后,两微凸体接触面积迅速减小,接触位移迅速增大;提出的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结果相比,两微凸体接触位移计算结果差异最大为10%,接触面积结果差异最大为6.2%。该模型同样适用于求解几何模型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的微凸体弹性接触问题,为研究形状更为复杂的微凸体接触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性接触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鼎,侯亮,郭腾鹏.基于分形几何重构与侧向接触力学模型的弹性微凸体分层次接触仿真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8
[2].刘伟强,张进华,洪军,朱林波.椭圆抛物体形微凸体弹性接触力学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
[3].张威.基于Double-Hertz模型—弹性圆柱体和随机粗糙表面粘附接触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4].张茜.弹性接触力学模型及其在盾构刀盘系统载荷研究中应用[D].天津大学.2009
[5].范静海,栾茂田,黎勇,叶祥记.非线性接触力学模型在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弹性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4
[6].陆志华,叶庆泰.弹性接触问题的一种新的力学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