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机械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烫伤痛,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_(12)受体
机械痛论文文献综述
徐陶[1](2019)在《P2Y_(12)和P2Y_(13)受体激活对足烫伤大鼠机械痛及背角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烫伤痛(Burn Injury Pain)在临床上非常普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当皮肤受到伤害性高温热力刺激后,损伤局部组织分泌多种炎性因子或趋化因子,兴奋表皮和真皮层内的伤害性感受器,将伤害性信息传向脊髓、丘脑和皮层,造成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元兴奋性上升,产生痛觉敏感化。目前研究表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Ⅱ度和Ⅲ度烫伤造成的痛觉敏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鞘内持续注射小胶质细胞活性抑制剂米诺环素明显抑制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和P38MAPK(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缓解大鼠足跖皮肤Ⅱ度烫伤造成痛觉敏化。当大鼠足跖皮肤Ⅲ度烫伤后,背角COX-2(Cyclooxygenase-2,环氧合酶-2)、iNOS(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以及NF-κB(Nuclear factor-κB,核转录因子-κB)磷酸化增强,炎症因子IL-1β(Interleukin-1β,白细胞介素-1β)和TNF-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上调,提示脊髓背角的炎症反应也参与了烫伤痛的发生与维持。研究报道,P2Y_(12)和P2Y_(13)受体表达在脊髓背角,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Ⅰ度浅烫伤的情况下,P2Y_(12)和P2Y_(13)受体激活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与表型转化,随后分泌IL-1β、IL-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6)、TNF-α、iNOS多种神经活性物质,促进大鼠足烫伤痛的发生或发展。本实验采用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综合RTFQ-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以及WB(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察(1)在体状态下,P2Y_(12)/P2Y_(13)受体激活对足烫伤痛大鼠MWT(M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及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2)P2Y_(12)/P2Y_(13)受体激活对培养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极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目的:1.探讨脊髓背角P2Y_(12)/P2Y_(13)受体参与大鼠烫伤痛的机制。2.探讨P2Y_(12)/P2Y_(13)受体是否可调节培养的背角小胶质细胞ROCK-1、ROCK-2、P38MAPK、NF-κB以及极化标记物表达。方法:1.成年SD大鼠随机分5组(n=6):假烫伤组(sham)、烫伤模型+vehicle组(烫伤+鞘内注射0.005%DMSO生理盐水)、MRS2395处理组(烫伤+鞘内注射MRS2395 100nmol/L)、MRS2211处理组(烫伤+鞘内注射MRS2211 100 nmol/L)、MRS2395和MRS2211联合处理组(烫伤+鞘内注射MRS2395+MRS2211,剂量均为100 nmol/L)。大鼠右后肢足跖皮肤在85℃条件下,1000g力持续5s,造成Ⅰ度烫伤(病理切片证实),24h后机械痛阈明显下降认为造模成功。在大鼠烫伤前2h、烫伤后第5、11、23和47h鞘内注射MRS2211(100 nmol/L,20ul)或MRS2395(100 nmol/L,20ul)或等体积0.005%DMSO生理盐水。在每次给药后1h测定大鼠MWT;烫伤后24h,取脊髓腰膨大(L_(4-6))背角组织,RTFQ-PCR检测Iba-1、IL-1β、IL-6、TNF-α、iNOS、CD86、Arg-1和CD206在mRNA水平表达;ELISA检测IL-1β、IL-6和TNF-α含量;WB观察iNOS、Arg-1、ROCK-1、ROCK-2、P38MAPK和NF-κBp65表达。2.离体培养3天内新生SD乳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接种六孔板(5×10~7/孔),培养48h。分组:(1)对照组(加单纯DMEM高糖培养基);(2)ADPβS处理组,加ADPβS(10μmol/L),作用3h;(3)MRS2395+MRS2211处理组,MRS2395(10μmol/L)+MRS2211(10μmol/L)预处理20min,加入ADPβS(10μmol/L),作用3h后收集细胞,WB检测iNOS、Arg-1、ROCK-1、ROCK-2、P38MAPK和NF-κBp65表达。结果:1.机械痛阈测定显示,与假烫伤组相比,足烫伤后6h,大鼠即出现MWT明显下降,持续24h处于较低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48h后MWT明显回升,与假烫伤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烫伤组相比,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处理后MWT有所回升(12h:P<0.05;24h:P<0.01);鞘内联合注射MRS2395和MRS2211后,其MWT回升更为明显(12h,24h:P<0.01)。2.PCR结果显示,与假烫伤组相比,烫伤24h时大鼠脊髓背角Iba-1、IL-1β、IL-6、TNF-α、iNOS和CD86在mRNA水平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g-1和CD206mRNA无明显变化。与烫伤组相比,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仅部分抑制烫伤引起的脊髓背角Iba-1、IL-1β、IL-6、TNF-α、iNOS和CD86mRNA表达上调(P<0.05),但Arg-1和CD206mRNA表达有所上调(P<0.05);MRS2395和MRS2211联合鞘内注射几乎完全阻断烫伤引起的脊髓背角Iba-1、IL-6、TNF-α、iNOS和CD86 mRNA表达上调(P<0.01),仅部分阻断IL-1β表达上调(P<0.05),同时Arg-1和CD206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3.ELISA结果显示,假烫伤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与假烫伤组相比,烫伤24h时背角IL-1β、IL-6和TNF-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仅部分抑制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含量上升,与烫伤组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MRS2395和MRS2211联合鞘内注射几乎完全阻断烫伤引起的脊髓背角IL-6和TNF-α含量上升(P<0.01),仅部分阻断IL-1β含量上升(P<0.05)。4.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NOS(小胶质细胞M1型特异性标记物)及ROCK-1、ROCK-2和P38MAPK表达上调(P<0.05),同时,NF-κB表达明显上调(P<0.01),而Arg-1(小胶质细胞M2型特异性标记物)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与烫伤组相比,MRS2395和MRS2211联合鞘内注射部分阻断烫伤引起的脊髓背角iNOS、ROCK-1、ROCK-2、P38MAPK表达上调(P<0.05),几乎完全阻断NF-κBp65表达上调(P<0.01),同时Arg-1表达明显上调(P<0.01)。5.在离体实验中,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培养的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iNOS、ROCK-1、ROCK-2和P38MAPK表达上调(P<0.05),同时,NF-κBp65表达明显上调(P<0.01),而Arg-1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与ADPβS处理组相比,MRS2395和MRS2211联合处理部分阻断ADPβS引起的脊髓背角iNOS、ROCK-1、ROCK-2和P38MAPK表达上调(P<0.05),几乎完全阻断NF-κBp65表达上调(P<0.01),同时Arg-1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1.脊髓背角P2Y_(12)/P2Y_(13)受体激活参与了足烫伤导致的大鼠机械痛敏,鞘内注射MRS2395和/或MRS2211通过抑制脊髓背角P2Y_(12)/P2Y_(13)受体激活发挥镇痛效应。2.在培养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_(12)/P2Y_(13)受体激活可能通过激活ROCK/P38MAPK/NF-κB通路导致小胶质细胞M1极化。(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韩磊,李艺,赵平[2](2019)在《模拟2种腰椎关节手法对大鼠腰神经节损伤模型机械痛敏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2种腰椎关节手法对大鼠腰神经节损伤模型机械痛敏的影响,探讨不同力学形式手法的镇痛效果。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腰椎假手法组、腰椎松动手法组、腰椎调整手法组,每组各18只。其中模型组通过手术在特定椎节(L_(5-6))左侧建立L5背根神经节损伤模型;其余3个组则是在建模基础上,分别施行模拟L_(5-6)关节假手法、L_(5-6)关节松动手法、L_(5-6)关节调整手法。每组各取6只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3、5、7、9、11、15、17、21天行50%机械性撤足痛阈值(PWT)的测定。结果假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11、15、17天时高于模型组(P<0.05),21 d时更高(P<0.01)。调整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7天时开始高于假手法组(P<0.05),第9、11、15、17、21天时更高(P<0.01)。松动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1、3天时高于调整手法组(P<0.05),第5天时更高(P<0.01),但第7、9、11、15、17、21天时与调整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手法、松动手法均能产生比假手法更好的效果。其中松动手法作用柔和,手法刺激反应较小,在5 d内的效果优于调整手法;调整手法组作用剧烈,手法刺激反应较大,在7 d以后的效果与松动手法相近。(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沅君,祁小术,张冬冬,赵永昌,殷罗悦[3](2019)在《疲劳性亚健康对小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疲劳性亚健康对小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10):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疲劳性亚健康组(fatigue组)。通过观察小鼠生理行为、转棒实验,以及血常规检查,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通过分批次测定小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等行为学指标,反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疲劳性亚健康组小鼠皮毛明显暗淡,转棒实验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常规检测无明显异常,机械痛痛阈明显升高(P<0.01),热痛痛阈明显降低(P<0.01)。结论疲劳性亚健康使小鼠的机械痛敏降低,热痛敏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刚[4](2019)在《右美托咪定与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机械痛阈值及苏醒期躁动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与帕瑞昔布钠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机械痛阈值及苏醒期躁动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累计162例。随机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帕瑞昔布钠组,C组对照组,各组54例。患者均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A组与B组在气腹建立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 5μg/kg、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输注。结果 A组与B组在手术及苏醒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稳定性高于C组,术后4、8、12及24小时机械痛阈值均高于C组(P<0.05),且24小时A组高于B组(P=0.035)。拔管时A组与B组Riker评分显着低于C组(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评分低于B组(P=0.004);A组、B组与C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7.4%、12.9%与24.1%,统计学差异显着(χ2=6.163,P=0.046)。拔管前、拔管后20分钟A组与B组血清褪黑素平均水平显着高于C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帕瑞昔布钠均可有效控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躁动的发生,且右美托咪定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1期)
冀玉萍,李军,李沅君,韩慧蓉,于剑锋[5](2019)在《大鼠坐骨神经缩窄损伤致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测定雌雄性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热痛阈、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等指标,研究CCI大鼠的行为学性别差异。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每组20只。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复制经典的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各组实验动物行为学指标: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右后足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在各个时间点(手术前1d及术后1,3,7,14d)的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均出现了CCI模型明显的热痛敏(F 5.29±1.01,M 8.61±0.92,P<0.05)和机械痛敏(F 1.68±0.67,M 4.80±2.19,P<0.05)反应,雌性组痛阈均较雄性组明显降低;且雌性组与雄性组皮肤厚度(F 3.69±0.17,M 3.93±0.20)及皮肤温度(F 25.72±0.45,M 25.5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CCI大鼠发生痛敏发生及皮温升高厚度增加明显早于雄性CCI大鼠(雌鼠术后1d,雄鼠术后3d)。结论 CCI大鼠行为学存在显着性别差异,表现在热痛、机械痛等方面。(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闫树东,杨广聚,莫思怡,刘云,谢秋菲[6](2019)在《大鼠后肢长期抗阻训练对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期抗阻训练对大鼠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临床慢性咀嚼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抗阻训练组、慢性咬肌痛组、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4个组,每组4只,慢性咬肌痛大鼠(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咬合干扰模型建模,抗阻训练大鼠(抗阻训练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食物诱导法进行负重蹲起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总计14周。每天记录大鼠抗阻训练情况,采用改良电子测痛仪每周测定各组大鼠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每周记录体重变化。长期抗阻训练结束后,采用自制抓力计测定大鼠后肢抓力,分离后肢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及腓骨,测定肌肉质量和腓骨长度,计算后肢肌肉质量、肌肉质量/体重比和肌肉质量/腓骨长度比。结果:空白对照组和抗阻训练组第0~4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第5~14周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空白对照组高(P <0. 05)。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在第0~6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均先下降后上升,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7~14周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慢性咬肌痛组的显着增高(P <0. 05)。14周抗阻训练后,非抗阻训练大鼠体重明显大于抗阻训练大鼠[(462±6) g vs.(418±14) g,P <0. 05],大鼠后肢抓力在抗阻训练组明显更高[(6. 75±0. 13) N vs.(5. 41±0. 15) N,P <0. 01]。结论:长期抗阻训练可降低健康大鼠和慢性咬肌痛觉过敏大鼠双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为长期抗阻训练临床治疗慢性咀嚼肌痛提供了基础研究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韦飞,Grigorios,Maleas,Joop,Loomans,Marc,Koene[7](2018)在《拔罐疗法对马匹背部肌肉机械痛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观察拔罐前后马匹背部肌肉机械痛阈的变化,为患背部疼痛马匹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16匹正常成年马(3岁及以上)随机等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试验组马匹背部两侧的固定点位(n=8)进行拔罐疗法,对照组不做处理。试验前及试验后第2天使用测痛仪分别测量所有试验对象背部两侧固定点位(n=10)的机械痛阈,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试验组所有测量点位测量值在试验前后差异极显着(P<0.01),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左右两侧测量值对比均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后,试验组两侧测量值差异不显着(P>0.05),而对照组仍差异极显着(P<0.01)。结论:拔罐疗法可以显着提高马匹背部肌肉的机械痛阈,可以用于治疗马匹背部疼痛或背部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丽娟,尹灿灿,关书,葛会香,高云[8](2018)在《黄藤素下调叁叉神经节中BDNF的表达缓解CCI-ION大鼠叁叉神经痛的机械痛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中,黄藤素是否通过影响叁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 TGs)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变化进而影响叁叉神经痛的痛觉传递。方法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眶下神经(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 CCI-ION)建立大鼠叁叉神经痛模型,随机将40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假手术+黄藤素组,模型+黄藤素组。于术前一周,术后两周,每隔一天使用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损伤侧机械阈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荧光方法,蛋白印迹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TG中BDNF及TrkB表达变化。结果术后14d内,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BDNF及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模型+黄藤素组与模型组相比,BDNF及TrkB表达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 BDNF及TrkB与叁叉神经痛密切相关,黄藤素可通过下调叁叉神经节中BDNF/TrkB的表达,进而缓解叁叉神经痛大鼠的机械痛敏。(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25)
徐陶,詹顺,杨俊娜,何丽,徐瑞[9](2018)在《鞘内注射MRS2395及MRS2211对足烫伤大鼠机械痛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2Y_(12)受体拮抗剂MRS2395和/或P2Y_(13)受体拮抗剂MRS2211对足烫伤大鼠机械痛以及脊髓背角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烫伤前1 h、烫伤后第6、12、24和48 h测定给药后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烫伤后24 h,取脊髓背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a-1、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ELISA技术检测背角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与假烫伤组相比,大鼠烫伤后6 h即出现MWT明显下降,持续24 h处于较低水平(P<0.01),但48 h后MWT回升。与烫伤组相比,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组12 h后MWT升高(P<0.05),联合给药组MWT升高更为明显(P<0.01)。与假烫伤组相比,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ba-1、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IL-1β、IL-6和TNF-α水平上调(P<0.01)。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仅部分抑制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ba-1、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上调(P<0.05)以及部分抑制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水平上升(P<0.05)。MRS2395和MRS2211联合鞘内注射几乎完全阻断烫伤大鼠脊髓背角Iba-1、IL-6和TNF-αm RNA表达上调(P<0.01),仅部分阻断IL-1β表达上调(P<0.05),以及几乎完全阻断烫伤引起的脊髓背角IL-6和TNF-α水平上升(P<0.01),仅部分阻断IL-1β水平上升(P<0.05)。结论:单独鞘内注射MRS2395或MRS2211能够缓解烫伤痛大鼠机械痛敏症状,但联合用药时,镇痛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上调有关。(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郑晓霞,陈文瑛,张群,邓艳辉,戴双武[10](2018)在《华蟾素对胫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华蟾素对胫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华蟾素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华蟾素组和阳性对照组建立骨癌痛模型,7 d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华蟾素及吗啡,检测各组大鼠后肢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β-内啡肽(β-EN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肿瘤组织β-END蛋白、μ受体(μ-OR)蛋白和δ受体(δ-OR)蛋白。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第3、6、9天华蟾素组的机械痛阈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给药后第3、6、9天的华蟾素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第3、6天华蟾素组的热痛阈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组血浆β-END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华蟾素组血浆β-END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华蟾素组肿瘤组织β-END蛋白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华蟾素组肿瘤组织β-END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组肿瘤组织μ-OR蛋白及δ-OR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华蟾素组肿瘤组织μ-OR蛋白及δ-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可减轻胫骨癌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可能与其提高肿瘤组织阿片受体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今日药学》期刊2018年09期)
机械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2种腰椎关节手法对大鼠腰神经节损伤模型机械痛敏的影响,探讨不同力学形式手法的镇痛效果。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腰椎假手法组、腰椎松动手法组、腰椎调整手法组,每组各18只。其中模型组通过手术在特定椎节(L_(5-6))左侧建立L5背根神经节损伤模型;其余3个组则是在建模基础上,分别施行模拟L_(5-6)关节假手法、L_(5-6)关节松动手法、L_(5-6)关节调整手法。每组各取6只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3、5、7、9、11、15、17、21天行50%机械性撤足痛阈值(PWT)的测定。结果假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11、15、17天时高于模型组(P<0.05),21 d时更高(P<0.01)。调整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7天时开始高于假手法组(P<0.05),第9、11、15、17、21天时更高(P<0.01)。松动手法组50%PWT在术后第1、3天时高于调整手法组(P<0.05),第5天时更高(P<0.01),但第7、9、11、15、17、21天时与调整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手法、松动手法均能产生比假手法更好的效果。其中松动手法作用柔和,手法刺激反应较小,在5 d内的效果优于调整手法;调整手法组作用剧烈,手法刺激反应较大,在7 d以后的效果与松动手法相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械痛论文参考文献
[1].徐陶.P2Y_(12)和P2Y_(13)受体激活对足烫伤大鼠机械痛及背角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D].遵义医科大学.2019
[2].韩磊,李艺,赵平.模拟2种腰椎关节手法对大鼠腰神经节损伤模型机械痛敏的作用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9
[3].杨沅君,祁小术,张冬冬,赵永昌,殷罗悦.疲劳性亚健康对小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4].陈刚.右美托咪定与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机械痛阈值及苏醒期躁动控制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9
[5].冀玉萍,李军,李沅君,韩慧蓉,于剑锋.大鼠坐骨神经缩窄损伤致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性别差异[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9
[6].闫树东,杨广聚,莫思怡,刘云,谢秋菲.大鼠后肢长期抗阻训练对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韦飞,Grigorios,Maleas,Joop,Loomans,Marc,Koene.拔罐疗法对马匹背部肌肉机械痛阈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8
[8].刘丽娟,尹灿灿,关书,葛会香,高云.黄藤素下调叁叉神经节中BDNF的表达缓解CCI-ION大鼠叁叉神经痛的机械痛敏[C].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9].徐陶,詹顺,杨俊娜,何丽,徐瑞.鞘内注射MRS2395及MRS2211对足烫伤大鼠机械痛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8
[10].郑晓霞,陈文瑛,张群,邓艳辉,戴双武.华蟾素对胫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今日药学.2018
标签:烫伤痛; 脊髓背角; 小胶质细胞; P2Y_(12)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