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步控制电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步方式,通信,参考点,结构简单
同步控制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崔光杰,李卓然,金永镐[1](2019)在《交流220 V同步方式通信电路的灯光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与交流电50 Hz同步方式工作的交流220 V系统用通信电路,这种电路采用2根220 V交流电源线和一根公用信号线,主机和分机只通过一根公用信号线传送信号。发送信号时以交流电半周的50 V以上时间作为信号传送时间,并采用整流桥微导通技术产生主机和每个分机的参考点。该系统采用恒流源作为整流桥的负载,使整流桥在交流电的整个周期中处于微导通状态。这种电路可进行双向通信,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成本低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魏强,摆玉龙,段济开,常明恒,范满红[2](2019)在《一种新混沌电路的设计实现及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个新的叁维自治混沌系统,包含4个参数常量和3个非线性项.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了该叁维混沌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如Lyapunov指数谱、Poincaré截面及分岔图等.设计了该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混沌系统与之前的混沌系统并不拓扑等价.与其他混沌系统相比,新系统的各相相图是不对称的,运动特性较复杂、无序.搭建了系统硬件电路,各相相图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通过耦合反馈同步法实现了两个混沌电路系统的同步控制,为新混沌电路理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闯[3](2019)在《含单/双忆阻器的混沌电路复杂特性分析及同步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忆阻器是一种非线性元件,可以记忆流过的电荷数量,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来改变其阻值。此外,忆阻器还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高集成度、低能耗性及物理结构简单等特点,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与研究意义。同时,忆阻使基础元件由电阻、电容和电感增加到四个,为电路设计及其忆阻电路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两种忆阻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忆阻系统之间的同步控制,利用忆阻混沌序列对彩色图像加密,完成忆阻数字电路的设计,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构建了两种不同拓扑结构的忆阻混沌电路,分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首先,研究单忆阻系统依赖系统参数的共存行为和随初值变化的多稳态特性;特别地,分析系统产生的特殊分岔行为和奇异吸引子共存现象。其次,展示含串并联忆阻器的混沌系统依赖系统参数所产生的共存分岔;对比研究串联型忆阻器对系统的混沌振荡和多稳态特性影响。最后,建立双忆阻系统的韦库模型,分析系统依赖参数的共存特性和对初始值的敏感性,并研究依赖初值的多稳态特性。(2)设计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实现异构忆阻系统的广义同步和图像加密首先,提出一种自适应广义同步方法,设计出非线性的自适应控制器及未知参数更新律,实现单忆阻混沌系统和双忆阻混沌系统之间的广义同步。其次,考虑外部扰动的影响,为此设计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实现带有单频干扰的双忆阻混沌系统和单忆阻混沌系统之间的自适应广义同步。最后,提出一种彩色图像的混沌序列加密方案,结合忆阻系统的多稳态特性,加密彩色图像及性能分析。(3)提出了基于FPGA技术的忆阻混沌电路方案,完成硬件设计与电路实验首先,利用四阶Runge-Kutta算法,对含单/双忆阻器的混沌系统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将方程系数转换成IEEE-754标准浮点数。其次,介绍浮点数乘法器、浮点数加法器、浮点数/定点数转换器这叁个基本模块。最后,提出一种用FPGA技术设计忆阻混沌数字电路的方案,利用Verilog语言描述电路模块,综合编译下载到FPGA开发板,完成相应的硬件实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0)
周兴,叶益迭,夏桦康,施阁[4](2018)在《基于自适应并联电感同步开关控制的压电能量俘获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电感同步开关(P-SSHI)电路可有效提高压电能量俘获能力,但其效率受到开关控制精准性、整流电路导通压降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将超低压降有源整流与自适应P-SSHI结构相结合的高效压电能量俘获电路。其中,超低压降有源整流的上半桥采用交叉耦合被动开关的PMOS对管结构,下半桥则采用有源电路控制开关的NMOS对管结构,以降低整流电路的导通压降。自适应P-SSHI结构通过对整流电路中的电流进行过零检测确定同步开关的闭合时刻,对L-C振荡回路中的电流进行过零检测确定同步开关的断开时刻,以提高开关控制的精准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电路可以实现同步开关的自适应控制,并可有效提高压电能量俘获电路的整体效率。在负载电阻100 kΩ的情况下,所提电路的输出功率为291.35μW,相比于全桥整流电路的125.32μW,提高了132%。(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吴鸿娟,胡翔,吴艳秋,冯玉明[5](2018)在《基于一种半间歇控制的忆阻超混沌电路的同步(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一种由蔡氏超混沌电路衍生而来的电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就一种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子控制器的具有叁明治结构的半间歇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以及本文中的半间歇控制方法,在实现两个忆阻(分段线性模型的忆阻器)超混沌电路的同步过程中的参数不匹配问题得以解决,并且还给出了实现这两个忆阻超混沌电路同步的指数稳定条件.最后的仿真实验还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静[6](2018)在《变形蔡氏电路的混沌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蔡氏电路的基础上,用叁次方模块替换其分段线性模块,从而得到一种新的变形蔡氏电路。运用驱动-响应同步法和投影同步法,实现了该变形蔡氏电路系统的同结构同步,并用Matlab数值仿真的结果验证以上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8年14期)
谷飞[7](2018)在《典型非线性电路系统的混沌控制与混沌同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工程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具有混沌运动的特征。由于系统的混沌运动可能在诸如工程作业的稳定性、电力和电路网络的平稳运行等诸多方面造成一些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混沌控制与混沌同步,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几种典型非线性电路系统中是否存在混沌行为,并通过对系统参数的调节对出现的混沌进行控制,并且还通过设计一个主动控制器使两个超混沌系统产生混沌同步,从上述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混沌电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全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以叁个典型的电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和研究了系统内所包含的混沌运动行为。对于含变容二极管电路系统,两机互联电力系统,约瑟夫森结等效电路系统,先利用电路原理,得到电路系统的对应动力学方程,然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进而获得一个二阶非线性方程,运用直接微扰法求出了该方程的解,由Melnikov混沌判据理论得知该解析解是混沌解,从而判断系统中存在混沌行为,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印证了理论解析结果的正确性。并且通过调节Melnikov函数中系统的参数,发现可以有效控制非线性电路系统的混沌行为。本文还研究了两个超混沌电路系统的混沌同步问题。基于主动控制方法,设计出一个非线性控制器,对受控系统进行控制补偿,从而使受控超混沌电路系统与主系统之间形成异结构反同步,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两个系统间的误差系统是稳定的,即两个系统达到同步状态。最后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得到的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案是确实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4-10)
蒋范明,陈伟[8](2017)在《宇航应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驱动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宇航运动机构响应速度、定位精度的提高,无刷直流电机、永磁同步电机(PMSM)等高性能电机更广泛地被应用到空间机构设计中。以采用PMSM作为执行部件的伺服控制系统为例,提出一种宇航应用的PMSM矢量控制(FOC)驱动电路设计方案,在确保产品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同时,注重产品的集成度和驱动性能。通过样机的研制和调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为后续相关宇航型号工程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程聪[9](2017)在《CCM反激同步整流芯片的预测关断控制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路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电流越来越大,采用通态电阻极低的专用功率MOSFET取代整流二极管以降低整流损耗逐渐成为主流,其中低压大电流应用对连续导通模式的同步整流需求更为迫切,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重点研究设计一种具有预测关断功能的连续导通模式同步整流控制电路。首先分析了反激式开关电源中同步整流电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设计方法,并结合整流MOSFET的开关过程和传统同步整流电路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改善死区时间设定和应对变频条件的预测控制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电源效率。接着基于伏秒平衡原理建立预测关断控制电路核心电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了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条件下的预测控制方案,利用抗谐振电路做出传统断续导通模式兼容方案设计。同时依照所提出方案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具体实现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论文还设计了预测控制电路的版图并进行了后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电路的有效性。仿真验证表明:预测控制电路能够在较宽的次级输出电压和大功率范围内实现预测关断整流,次级输出电压范围5V~28V,功率范围40W~100W;频率范围为65kHz~140kHz;预测关断整流电路可以自动跟踪死区时间;预测关断整流电路伏秒平衡实现SR导通时间控制,SR驱动关断阈值与MOSFET的RDS(on)无关,MOSFET体二极管的导通时间最短可达500ns;异常条件下保护周期数为15个开关周期,该期间禁用同步整流;预测关断整流电路能够兼容断续导通工作模式,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13)
张庆亚[10](2017)在《DCM同步整流芯片的零电流开关控制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激式开关电源变换器具有体积小、电路简单、可靠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小功率电子产品中。同步整流技术具有极低的导通损耗,成为了当前反激式开关电源研究的热点。然而同步整流工作时,在开启和关断的死区时间内,寄生二极管的导通大大增加了系统损耗,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基于反激式同步整流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传统反激式同步整流开关电源在工作时所存在的较大开关损耗。结合现有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零电流开关控制电路设计方案,通过设计零阈值比较器和改进驱动电路实现了同步整流的零电流开启。此外,加入了伏秒乘积电路和斜率检测电路的设计,以保证零电流开启控制电路的正常工作。本文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方式实现了零电流关断,设计的最小开启电路解决了轻载和空载状态下关断阈值调整的问题。然后,论文给出了具体控制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分析。最后完成了版图设计和测试工作。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零电流开关控制电路,使得同步整流开启死区时间缩短200ns,关断死区时间和关断电流几乎降为零。该电路应用于输入电压范围为90~265Vac的断续工作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反激电源样机中,实现了 5V/2A的稳定输出。本文所设计的零电流开关控制电路应用于DCM反激式同步整流系统中可以将系统效率提升约1%,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同步控制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个新的叁维自治混沌系统,包含4个参数常量和3个非线性项.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了该叁维混沌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如Lyapunov指数谱、Poincaré截面及分岔图等.设计了该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混沌系统与之前的混沌系统并不拓扑等价.与其他混沌系统相比,新系统的各相相图是不对称的,运动特性较复杂、无序.搭建了系统硬件电路,各相相图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通过耦合反馈同步法实现了两个混沌电路系统的同步控制,为新混沌电路理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步控制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1].崔光杰,李卓然,金永镐.交流220V同步方式通信电路的灯光控制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2019
[2].魏强,摆玉龙,段济开,常明恒,范满红.一种新混沌电路的设计实现及同步控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闯.含单/双忆阻器的混沌电路复杂特性分析及同步控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4].周兴,叶益迭,夏桦康,施阁.基于自适应并联电感同步开关控制的压电能量俘获电路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8
[5].吴鸿娟,胡翔,吴艳秋,冯玉明.基于一种半间歇控制的忆阻超混沌电路的同步(英文)[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8
[6].李静.变形蔡氏电路的混沌同步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7].谷飞.典型非线性电路系统的混沌控制与混沌同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
[8].蒋范明,陈伟.宇航应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驱动电路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7
[9].程聪.CCM反激同步整流芯片的预测关断控制电路设计[D].东南大学.2017
[10].张庆亚.DCM同步整流芯片的零电流开关控制电路设计[D].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