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粘膜异型增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状态,中医药疗法,临床观察
胃粘膜异型增生论文文献综述
赵荣天[1](2017)在《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肠化与异型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肠化与异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枳实消痞汤加减以补、消、温、清、和5法合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15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肠化与异型增生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6)
郑伟,胡志坚,张春梁,林建忠,林少敏[2](2016)在《基底膜染色方法比较及在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胃腺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粘膜上皮基底膜有效、便捷、直观的实验方法,及基底膜、Ki67免疫组织化学、粘液多重染色在胃腺癌组织染色中的可行性。方法用过碘酸希夫(periodie acid Schiff,PAS)反应、六胺银法(methenamine silvermethod,PASM)、网状纤维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SR)和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5种染色方法对多种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腺癌病理标本基底膜进行染色,并利用Friedman检验、Wilcoxon检验定量分析、比较基底膜阳性区域面积。此外,在同一张胃腺癌组织切片上进行显示基底膜、蛋白质、粘液的多重染色。结果 5种基底膜染色方法中,IV型胶原免疫反应阳性面积与SR染色阳性面积(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除外)无显着性差异、PAS与PASM染色阳性面积无显着性差异、网状纤维染色阳性面积最大。多重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胃腺癌Ki-67、阿尔新蓝(Alcian blue,AB)-PAS二重染色和Ki-67、AB、SR叁重染色,分别显示对应结构,效果良好。结论观察基底膜,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中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与SR染色要分别选用;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标本中IV型与SR染色可相互替代;PAS与PASM染色法可相互替代,我们推荐较为便捷的SR和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比较直观,可选用。此外,SR、PAS也可分别应用于胃腺癌Ki67免疫组织化学与AB的多重染色中,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张小凤[3](2014)在《c-Met、CX43、CyclinD1、COX-2、P53、Ki67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是胃癌主要的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988年Correa提出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得到普遍公认,即:正常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分子水平的改变,甚至部分克隆性生长,在光镜下识别的传统形态学改变之前即已发生,癌症的形态学改变相对是一个晚期的事件。2002年进行修订的胃肠道上皮性肿瘤维也纳分类中指出黏膜低级别瘤变(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的处理原则为内镜切除或随访,高级别瘤变,非浸润癌及浸润癌的处理原则为内镜或外科局部切除及外科手术切除。对于低级别瘤变中具体哪些需要随访,哪些需要内镜切除,针对这一问题,未见有关病理方面给出相对客观指标进行指导临床的报道。因此,本研究试图利用相对客观、精确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辅助异型增生的诊断,初步探讨联合应用这些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对异型增生尤其是中度异型增生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病理室145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胃黏膜炎症(无异型增生)组20例,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组20例,上皮中度异型增生组47例,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组29例,腺癌组29例。对各组的临床特点(性别、年龄、部位)及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联合应用目前普遍公认且研究比较透彻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c-Met、CX43、CyclinD1、COX-2、P53及Ki67辅助异型增生的诊断。根据染色阳性细胞在病变范围内表达的百分比及染色强度综合评分,最后将六种抗体的分值进行相加,由每例患者的总分算出各组中位值,并进行比对,找出需要临床干预的界定值从而评估出中度异型增生中的高危病例。结果:1.临床一般情况比较:①发病年龄:炎症组的平均年龄为52.9;重度异型增生组和腺癌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2和65.9,明显高于炎症组(P<0.05),而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轻、中度异型增生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3和59.1,与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之间比较亦无显着性(P>0.05);腺癌组则明显高于轻、中度异型增生组(P<0.05);②男女发病比例: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而炎症组、轻度异型增生组男女发病比例相当;③发病部位:轻、中及重度异型增生组发生于胃窦部明显多于胃底、体部,而炎症组及腺癌组无明显分布特点。2. c-Met在炎症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5%,在腺癌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及中度异型增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6.6%、86.2%和76.6%,均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1);轻度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5%,与炎症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51),而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叁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1)。3. CX43在炎症组、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65%、61.7%、55.2%、48.3%,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差异(P>0.01)。4. CyclinD1和COX-2在炎症组、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75%、78.7%、72.4%、82.8%和85%、90%、100%、96.6%、96.6%,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差异(P>0.01)。5. P53在炎症组几乎不表达,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48.3%及72.4%,均显着高于炎症组(P<0.001);P53在轻度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与炎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而与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1);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叁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1)。6. Ki67在炎症组阳性表达率为40%,而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显着高于炎症组(P<0.001);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1)7.分别将每一例染色的六种抗体分值相加得出总分,再计算出各组总分中位值:腺癌组为28,重度异型增生组为26,中度异型增生组为23,轻度异型增生组为16,炎症组为9.5。重度异型增生组中有27.6%(8例)的病例为高于腺癌组中位值;中度异型增生组中有25.6%(12例)的病例高于重度异型增生组中位值,有12.8%(6例)的病例高于胃癌组中位值;轻度异型增生组中有5%(1例)的病例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组中位值,但无高于腺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组中位值的病例;其中炎症组有20%(4例)的病例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中位值,没有高于中、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腺癌组中位值的病例。结论:1.c-Met、CyclinD1、COX-2、P53、Ki67表达升高及CX43表达降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 c-Met、CX43、CyclinD1、COX-2、P53及Ki67六种抗体综合评分,中度异型增生组中高于重度异型增生组中位值的病例需要临床干预;3.c-Met、CX43、CyclinD1、COX-2、P53及Ki67六种抗体联合表达不仅可辅助胃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且能评估出中度异型增生中的高危病例,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阻断胃癌发生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李媛[4](2012)在《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及异型增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仅靠H&E诊断有时难以与反应性或化生性病变相鉴别,并且相当一部分病例在随访中病变可退缩,仅少部分病例最终进展为癌。因此,人们希望找到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辅助异型增生的诊断,甚至帮助筛选出具有高危风险发生癌变的病例。此外,由于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病例常见,当肠化伴增生,尤其伴不典型增生时,常带来诊断困难。到目前为止,对于伴细胞和/或结构不典型性的不典型增生性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 with atypical hyperproliferation, IMAH)的发病率、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还很有限,该部分病例暂被归入“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本课题试图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9年全年胃粘膜活检标本4167例,以及2003-2007年间首次诊断为异型增生并有随访资料的胃粘膜活检标本151例。横断面研究最终入组2009年554例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异型增生的胃粘膜活检,根据形态学分为1)简单肠化(SIM);2)增生性肠化(IMH);3)不典型增生性肠化(IMAH)和4)异型增生(GED),并对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部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组织化学分型(Ⅰ型、Ⅱ/ⅡA型和Ⅲ/ⅡB型)、粘液免疫表型(胃型、胃肠混合型、肠型及小肠型)和分子生物学特点(p53、Ki-67指数、AMACR)进行了研究,以对不典型增生性肠化的生物学性质进行初步探讨。此外,回顾性研究的151例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中,随访>6个月的病例44例,复习切片最终入组20名患者的83例胃粘膜活检/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特征、粘液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以及预后研究。结果横断面研究入组的554例包括SIM424例(76.5%),IMH93例(16.8%),IMAH16例(2.9%),GED21例(3.8%)。IMAH的发病率为2.8%,与GED相似(3.8%)。四组形态学亚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具有统计学差异。SIM和IMH主要见于胃窦(SIM,94.8%; IMH,95.7%),而IMAH和GED在胃底/体的比例高于前两组(IMAH,12.5%; GED,42.9%)(p<0.001)。本组病例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总感染率为78.3%,GED的感染率(10/17,57.1%)显着高于前叁组(SIM,113/330,34.2%; IMH,19/74,25.8%;IMAH,5/13,38.5%),差异具有边际意义(p=0.049)。与SIM(2/25,8%)和IMH(10/25,40%)相比,IMAH(11/16,68.8%)和GED(19/21,90.5%)腺体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杯状细胞<10%)(p<0.001)。此外,中性粒细胞浸润多见于IMAH(10/16,62.5%)和GED(18/21,85.7%),而SIM(9/25,36%)和IMH (7/25,28%)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比例较低(p<0.001)。其它组织学特征,如胃粘膜萎缩程度、中-重度慢性炎细胞浸润,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异。粘蛋白免疫表型中,小肠型(I-S)和胃肠混合型(GI)可见于所有四组形态学亚型,且小肠型在SIM(17/25,68%)和IMH(19/25,76%)显着高于IMAH(7/16,43.7%)和GED(4/21,19%).肠型(Ⅰ)和胃型(G)仅见于异型增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9%(4/21)和23.8%(5/21)(p<0.001).AMACR主要表达于异型增生(13/21,61.9%),以及25%(4/16)IMAH(p<0.001).p53过表达除1例IMAH(1/16,6.3%)外,仅见于异型增生(10/21,47.6%)(p<0.05)。异型增生病例中,表面上皮和小凹的ki-67表达显着高于其它叁组(p<0.001).MUC6异位表达(累及胃小凹及表面上皮)仅见于异型增生(15/21,71.4%)(p<0.001),且与高ki-67增值指数密切相关。82例病例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为Ⅰ型(35例),Ⅱ/ⅡA型(20例)和Ⅲ/ⅡB型(27例)。Ⅰ型多见于SIM(12/25,48%),IMH(13/25,52%)和IMAH(7/15,46.7%)。与之相反,Ⅲ/ⅡB型在GED(11/17,64.7%)的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叁组:SIM(5/25,20%),IMH(6/25,24%),IMAH(5/15,33%)(p=0.018).Ⅲ/ⅡB型p53的过表达率(6/27,22.2%)高于Ⅰ型(1/35,2.9%)和Ⅱ/ⅡA型(1/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6异位表达在Ⅲ/ⅡB型(8/27,29.6%)中显着高于Ⅰ型(2/35,5.7%)和Ⅱ/ⅡA型(1/20,5%)(p<0.05)对2003-2007年有首次诊断胃粘膜异型增生并有后续随访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例151人。首次诊断异型增生时的平均年龄为60.3(33-85岁),男女比为2.02:1。异型增生位于胃窦部者115人(76.2%),胃底/体者36人(23.8%)。45%(68/151)患者首次异型增生诊断为低级别;随访>6个月的病例中,78.8%(26/33)退缩(随访6-54月,平均31.0月),12.1%(4/33)持续(随访6-63月,平均35.3月),9.1%(3/33)进展(2例,分别随访15,43个月)。83人(55%)首次异型增生诊断为高级别病变,其中59人行粘膜切除或手术切除,24人活检随访。61.4%(51/83)的病例在随后的切除标本或活检中诊断为癌,其中98%(50/51)的病例为诊断后3个月内手术,1例随访39个月后进展为癌;16.9%(14/83)病变持续(随访1-47月,平均15.7月),21.7%(18/83)病变退缩为低级别异型增生(随访1-37月,平均11.3月)。对20名患者的83例标本进行进一步的免疫组化研究。粘液免疫表型在10例退缩病人中为胃肠混合型(5例),小肠型(2例)或胃型(1例)。2人首次异型增生诊断为高级别者,在随访过程中退缩为低级别异型增生,其粘蛋白免疫表型分别为小肠型(1例)和肠型(1例)。6例病变持续的病人中,3例低级别异型增生为小肠型(2例)和胃肠混合型(1例),其中1例小肠型在随访46个月后转变为胃型;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分别为胃型(1例)、胃肠混合型(1例)和小肠型(1例)。4例进展的病例中,3例表型从首次活检的小肠型(2例)或胃肠混合型(1例)转变为胃型。p53过表达在退缩、持续和进展的叁组病例中表达率分别为20%(2/10),16.7%(1/6)和50%(2/4);AMACR阳性率在叁组中分别为分别为20%(2/10),33.3%(2/6)和75%(3/4);MUC6异位表达率分别为30%(3/10)、33.3%(2/6)和50%(2/4)。结论(1)胃粘膜肠化可分为两大类:1)不伴不典型增生的肠化,包括简单肠化和增生性肠化,是最常见的肠化形式;2)伴不典型增生的肠化,即不典型增生性肠化。(2)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的患病率为2.9%,与异型增生相似(3.8%)。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在胃底/体分布比例增加,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具有与异型增生相似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如p53和AMACR,但表达率低于异型增生。因此,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可能是肠化恶变过程中先于传统异型增生的癌变早期阶段,对于这部分病例应采取与低级别异型增生一样的随访策略,但该结论还需随访资料进一步证实。(3)中国人群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略高(3.8%vs.0.5-3.75%),但远低于之前人们的预期。低级别异型增生近一半病例可退缩,约10-15%在随访中进展为高级别病变,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高级别异型增生伴发浸润癌或短期内进展为浸润癌的比例显着增加(61.4%),应给予积极的治疗或密切随访。(4)联合检测p53过表达、表面上皮和小凹Ki-67增殖指数的增高、MUC6的异位表达和AAMCR有助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5)根据MUC5AC,MUC6, MUC2和CD10免疫组化结果得出的四种粘蛋白免疫表型中,胃肠混合型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可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小肠型,或发展为不成熟的胃型或肠型,后两者,尤其是胃型癌变的风险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2-05-10)
毛增贵,石海[5](2009)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及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胃粘膜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不同程度异型增生患者癌变的危险性。方法对我院10年间经内镜病理诊断的1612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中74例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内镜随访结果及临床意义。结果在≥60岁患者中,中度异型增生占34.8%,明显高于轻度者(P<0.01);重度异型增生占66.6%,与轻度、中度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在≥60岁患者中,位于贲门部的异型增生占51.1%,明显高于其它部位(P<0.01)。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随访中未发现有癌变者,而重度异型增生有9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0.0%。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面临着患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更大的危险,尤其在贲门部位。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的高度危险因素,异型增生是胃癌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09年08期)
赵运[6](2009)在《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标本兼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虚实标本辨治是中医诊治对慢性难治疾病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它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也正是中医治疗慢性难治疾病的疗效优势所在。本文以胃粘膜异型增生(Dys)为范例,评价中医虚实标本兼治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胃粘膜异型增生(Dys)虚实关联证候结构特征与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水平的动态研究(编号:NO30572383)”项目病例资料选择150例虚实关联证,将其中经虚实标本兼治的4种证型共66例作为治疗组,并与中成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各42例进行对照,均选择6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经过虚实标本兼治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85%;中成药、西药对照组组总有效率为64.29%、59.52%,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种虚实关联证类型中以对肝胃气滞并/兼气阴两虚证型的疗效最好,总有效率达88.24%。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在改善痞胀,胃痛,灼热,乏力,嘈杂等方面疗效显着,与两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痞胀、灼热、嘈杂方面优于两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理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69%、50%、47.62%,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兼治治疗Dys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现了中医虚实标本辨治的诊疗方法对Dys的干预的疗效优势,这正是本文所强调中医药治疗Dys坚持虚实标本兼治的理由所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期刊2009-04-01)
惠建萍,沈舒文,王捷虹,杜晓泉,汶明琦[7](2009)在《81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标本辨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型分布特征、癌变趋向、补虚泻实、标本辨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建立的《Dys虚实关联证候辨识数据库》对Dys临床症状信息资料进行虚实关联证候辨识,并对81例Dys属虚实关联证侯不同证候类型确立补虚泻实冶法,用协定处方进行临床证候干预。结果81例虚实关联证经辨识,病例数排前5位的证候类型及其协定方有效率为:肝胃气滞并/兼气阴两虚占18.52%,有效率93.33%;湿热蕴胃并/兼气阴两虚占16.05%,有效率84.61%;寒热错杂占13.58%,有效率81.82%;肝胃气滞并/兼脾气虚弱占12.35%,有效率90%;瘀阻胃络并/兼气阴两虚占9.88%,有效率87.5%。结论肝胃气滞并/兼气阴两虚及肝胃气滞并/兼脾气虚弱治疗有效率较高。表明其发病以气滞为先导,即先滞肝胃气机,病情轻疗效好;继凝血入胃络,进入瘀凝胃络阶段,则病情重疗效较差。(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陈丽英,王雯,李建设,沈舒文,张贞鲁[8](2009)在《11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证候特征及辨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特征。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1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Dy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研究。结果:Dys证情复杂,证候多为虚实共存,70%属虚实关联证,单实证仅见疾病早期或加重期,单虚症多在其稳定阶段或恢复期。结论:Dys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关联证,实证多为肝胃气滞、湿热蕴胃、瘀阻胃络;虚证多为气阴两虚。(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9年01期)
王海燕,姚桂芹,高佩增[9](2006)在《肿瘤相关抗原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织中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63例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经胃镜取3块病变组织(直径约0.5cm)送病理,据病理诊断分为异型增生组33例,包括中度异型增生组16例,重度异型增生组17例;正常组30例。同时取病变组织2块放入5%EDTA二钠液lml中消化分离细胞,测二组患者病变组织浸液中CEA、CA19-9的含量,同时测血清中CEA、CA19-9的含量。对二组患者组织浸液及血清中CEA、CA19-9的含量及组织浸液/血清比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CEA、CA19-9在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血清(P<0.01);(2)CEA、CA19-9在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在重度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中度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的表达(P<0.01),而血清中肿瘤相关抗原的含量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病变组织浸液中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检测能预测异型增生的危险程度,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本文来源于《临床肿瘤学杂志》期刊2006年09期)
任海军,刘天卿,蔡永清,王利,冯京连[10](2005)在《Survivin和p~(53)在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orvivin和p53表达在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88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和22例正常胃粘膜中survivin、P5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轻中度异型增生时较低,分别是3%(1/28)和7%(3/43);而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达82%(14/17),与胃癌组76%(61/80)无显着差异(P>0.05)。P53在正常胃粘膜和轻度异型增生无表达,中度异型增生时有少量表达16%7/43,至重度异型增生时阳性表达率达35%6/17,与胃癌组52%42/80无显着差异(P>0.05);(2)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survivin和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和p53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过程,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亦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05年03期)
胃粘膜异型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胃粘膜上皮基底膜有效、便捷、直观的实验方法,及基底膜、Ki67免疫组织化学、粘液多重染色在胃腺癌组织染色中的可行性。方法用过碘酸希夫(periodie acid Schiff,PAS)反应、六胺银法(methenamine silvermethod,PASM)、网状纤维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SR)和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5种染色方法对多种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腺癌病理标本基底膜进行染色,并利用Friedman检验、Wilcoxon检验定量分析、比较基底膜阳性区域面积。此外,在同一张胃腺癌组织切片上进行显示基底膜、蛋白质、粘液的多重染色。结果 5种基底膜染色方法中,IV型胶原免疫反应阳性面积与SR染色阳性面积(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除外)无显着性差异、PAS与PASM染色阳性面积无显着性差异、网状纤维染色阳性面积最大。多重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胃腺癌Ki-67、阿尔新蓝(Alcian blue,AB)-PAS二重染色和Ki-67、AB、SR叁重染色,分别显示对应结构,效果良好。结论观察基底膜,胃粘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标本中IV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与SR染色要分别选用;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标本中IV型与SR染色可相互替代;PAS与PASM染色法可相互替代,我们推荐较为便捷的SR和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比较直观,可选用。此外,SR、PAS也可分别应用于胃腺癌Ki67免疫组织化学与AB的多重染色中,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粘膜异型增生论文参考文献
[1].赵荣天.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肠化与异型增生[C].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2017
[2].郑伟,胡志坚,张春梁,林建忠,林少敏.基底膜染色方法比较及在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胃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6
[3].张小凤.c-Met、CX43、CyclinD1、COX-2、P53、Ki67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D].吉林大学.2014
[4].李媛.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及异型增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5].毛增贵,石海.胃粘膜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及随访研究[J].安徽医药.2009
[6].赵运.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标本兼治的临床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9
[7].惠建萍,沈舒文,王捷虹,杜晓泉,汶明琦.81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标本辨治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
[8].陈丽英,王雯,李建设,沈舒文,张贞鲁.11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证候特征及辨治体会[J].陕西中医.2009
[9].王海燕,姚桂芹,高佩增.肿瘤相关抗原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织浸液中表达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
[10].任海军,刘天卿,蔡永清,王利,冯京连.Survivin和p~(53)在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