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分解论文-郑博文,张金吉,李德允

稻草分解论文-郑博文,张金吉,李德允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草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MR,绵羊,瘤胃

稻草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郑博文,张金吉,李德允[1](2015)在《不同长度稻草TMR对绵羊瘤胃纤维分解酶活力与瘤胃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长度稻草TMR对绵羊瘤胃纤维分解酶活力与瘤胃生态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设计,选取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半细毛羊为试验动物,分别饲喂配制的不同长度稻草的TMR日粮,测定9h内瘤胃pH值,CMCase活力影响和Xylanase活力影响以及纤毛虫数量。结果表明:瘤胃内的pH值随着饲料长度的减少而降低,不同长度的TMR饲料饲喂3h后瘤胃内pH值显着下降,粉碎稻草组和1~1.5cm稻草组差异显着,1~1.5cm稻草组和3~4cm稻草组差异不显着(P>0.05),随后9h内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内CMCase活力的影响在采食3h时下降到最低值,粉碎稻草组显着低于1~1.5cm稻草组,1~1.5cm稻草组和3~4cm稻草组差异不显着(P>0.05),后逐渐恢复初始水平。而对瘤胃内Xylanase活力影响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的纤毛虫数与pH值成正比。长度为3~4cm稻草组对维持瘤胃内微生物环境的稳定具有最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慧,桂娟,刘满强,卢焱焱,帕提古丽·亚生[2](2015)在《稻草和叁叶草分解对微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物的施用能够促进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的发展,然而有机物组成或质量对土壤生物尤其是土壤动物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研究将稻草和叁叶草秸秆分别与土壤混合培养,在分解开始后的第14、35和70天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生物量和微型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稻草相比,叁叶草秸秆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此外,叁叶草对食细菌微型动物如原生动物和食细菌线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低碳氮比有机物促进了细菌主导的土壤食物网的发展。与叁叶草相比,稻草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碳氮比,对土壤硝态氮的生物固持作用明显;稻草还刺激了线虫群落内的食真菌者、植食者和捕杂食者,提高了微型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成熟度和结构复杂性,说明高碳氮比的有机物更利于真菌主导食物网结构的形成。总之,通过秸秆种类的选择可调控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及土壤生物食物网结构,有助于协调土壤氮素的生物转化过程和植物吸收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倪国荣,涂国全,鲁耀雄,程新,潘晓华[3](2010)在《稻秆高效分解菌制剂在稻草还田中的应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稻草高效分解菌制剂在稻草还田中分别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和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对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将早稻机割后的稻草全量还田设四个处理(①稻草不还田;②稻草还田加腐秆灵;③:稻草还田加自制菌剂;④稻草还田不加菌剂)用5丰优T025进行晚稻栽培实验,分别观察记载晚稻农艺性状和测定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酶活大小和有机物的含量以及晚稻的生物量及稻谷产量。结果:稻草还田比稻草不还田在在返青时间、分蘖数、株高和产量上都有明显优势;稻草还田加菌剂比稻草还田不加菌剂的返青时间提早2天、分蘖数增加2.3根、株高增高10cm,其中产量提高了2.6%;在稻草还田中施用高效稻草分解菌制剂的处理在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在1%水平都显着高于未加入稻草分解菌剂的试验对照组。结论:自制稻草高效分解菌制剂和"腐秆灵"都可以显着提高进稻草分解率、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数量、土壤酶活,进而改善土壤养分结构促进水稻生长,最终实现水稻的高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10-18)

刘爽,李文哲,王春影,郑国香,刘震东[4](2010)在《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降解稻草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稻草为惟一碳源,利用间歇实验,在50℃的静置培养条件下,对特异驯化获得的一组高效木质纤维素复合菌系的生长及降解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系的优势菌是杆菌,其生长曲线显示典型的3阶段,即0~108 h的对数生长期、108~144 h的稳定期、144~216 h的衰亡期。当发酵结束时,稻草的降解效率达到75%,90%以上的产物是乙酸,其次是少量的乙醇、丁酸和丙酸,这种发酵类型为下游两相厌氧消化的产甲烷相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谢桂先,曾常清,谭周进,刘强,荣湘民[5](2009)在《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腐解稻草研究Ⅱ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对稻草的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富集筛选的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进行了稻草腐解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该纤维素分解混合茵群后能够减少氨态氮素的挥发,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在15 d内对稻草的腐解效果明显,外观分散度明显比对照要好,对照的失重率为45.80%,而处理的失重率为57.85%,比对照提高了12.05个百分点。Duncan新复极差法分析表明,失重率在1%水平差异极显着,而还原糖量、纤维素酶活以及pH值的差异均不显着,说明还原糖量、纤维素酶活以及pH值不能作为判断稻草腐解程度的指标。得到了一个稻草腐解效果较好的混合菌群,能够在外界菌群存在的备件下较好腐解稻草。(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9年03期)

冯健玲,姚晓华,韦秉兴,覃培升,屈达才[6](2009)在《稻草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获得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的目的,以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和滤纸条培养基为初筛培养基,从分离获得的124株真菌中筛选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滤纸条分解能力较强的11个菌株。经液体发酵,测定其酶活力,复筛得到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均较高的4个菌株;并进行了不同碳源和不同pH对筛选菌株产酶能力的影响试验,发现不同菌株对不同纤维素物质的分解能力不一样,同一菌株对不同纤维素碳源的利用能力也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09年03期)

谢桂先,曾常清,谭周进,刘强,荣湘民[7](2009)在《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腐解稻草的研究 Ⅰ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强分解纤维素的复合微生物来配合秸秆还田,从不同生态环境的土壤中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了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富集,得到了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混合菌群,该菌群以兼性厌气性细菌为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溶解滤纸。该菌群利用CMC-Na的能力比滤纸好,以稻草粉为底物时产酶的最佳尿素用量为0.1%,生长曲线表明该菌群在96 h开始进入稳定生长期,筛选到了一个能够较好地腐解稻草的混合菌群。(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9年02期)

刘开强[8](2008)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与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耕作制度下施入稻田中稻草的分解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在常规耕作条件(常耕)下,稻草一般在耕作时被埋入土中。而在免耕条件下,稻草只能施在稻田的表面。因此,不同的稻田耕作制度下,稻草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探讨这种差异并阐明其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论文以籼型杂交水稻金优253为试验材料,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对稻草在常耕和免耕条件下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进行比较,并通过~(15)N示踪测定和比较稻草氮素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去向。论文还测定了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稻草氮素释放特性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稻草主要成份为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占稻草干重的41.42%、31.28%和6.20%。稻草还田后,稻草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残留量随稻草分解而迅速下降,还田25-40天后分解速率变慢,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35 g·d~(-1)和0.27 g·d~(-1)。木质素的分解速率较慢,平均分解速率为0.034 g·d~(-1)。耕作方式对稻草不同成份分解的影响是不同的,免耕条件下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速率较快,残留数量低。其中,2006年免耕条件下稻草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速率分别比常耕条件下的高2.93%和7.68%,最终残留率分别比常耕时低10.82%和32.48%。2007年免耕条件下稻草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速率分别比常耕高3.39%和2.92%,残留率分别低20.65%和22.92%。但是,在2006和2007年试验中,耕作方式都没有明显影响木质素的分解。稻草中的氮、磷、钾、硅等养分随稻草分解而释放,但不同养分释放的速率明显不同。稻草中的K在还田后的10天迅速释放,之后,其残留量仅在小范围内波动。氮在稻草还田后0-10天和40-70天时具有较高的释放速率,磷在稻草还田后0-10天释放速率较快。硅在稻草还田后25-40天释放速率最快。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磷、硅等释放速率较常耕大,有利于稻草氮、磷、硅的释放,但钾素释放速率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差异不大。水稻的叶和茎的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与稻茎相比,稻叶的氮、硅和木质素含量较高,纤维素和钾的含量较低,而半纤维素和磷的含量比较接近。因此,叶和茎的分解及养分释放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是,叶片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速率比茎快,纤维素、钾的分解速率较茎慢。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钾在稻草还田后0-15天具有较高的分解速率,氮和磷在还田后0-15天和30-45天,而硅则是在还田后的45-60天。残留在叶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氮素比率比茎部分别低41.43%、84.66%、23.26%和17.71%,磷、钾、硅的残留比率差异不大。稻草分解后释放氮素的20.91%被水稻吸收利用,31.85%残留在尚未分解的稻草中,29.55%残留在土壤中,4.13%随渗漏水损失,气体挥发等其他损失为13.56%。耕作方式对稻草氮素去向影响最大的是渗漏损失,免耕条件下氮素的渗漏损失成倍增加。其次是在稻草中的残留量,免耕条件下氮素在稻草中的残留量下降。免耕对稻草氮素的利用是不利的。但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及气体损失等在不同年份间的结果不尽相同。将水稻植株积累的氮素分成土壤+肥料、稻草两个部分。研究发现,水稻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比率为96.61%,从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占总吸收量的比率为3.39%。除2007年免耕水稻吸收稻草中氮素的数量和比率比常耕水稻略高外,免耕水稻从土壤+肥料、稻草中吸收的氮素的数量与比率及总的氮素吸收量均比常耕水稻的低,其中2006年免耕水稻氮素吸收量显着低于常耕水稻。这表明,免耕对水稻的氮素吸收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影响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比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谭周进,肖嫩群,张杨珠,盘莫谊[9](2007)在《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腐解稻草的使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复合微生物组合用于秸秆还田,从不同生态环境来源的土壤中用培养基进行了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富集筛选,得到了酶活性较高的以兼性厌气性细菌为主的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该菌群腐解稻草粉的效果要比稻草秆好,施用氮肥时分次施用或者施用缓控释肥较好。使用该菌剂时,先喷洒在稻草堆上,当菌吸附在稻草上后再撒开,这样有利于菌发挥作用。模拟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的失重率与对照的失重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该菌剂在土壤中仍然能够加快稻草的腐解,稻草还田少耕与免耕条件下,该菌剂同样有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7年02期)

田慧,肖启明,谭周进,肖克宇,肖嫩群[10](2006)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腐解稻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制1种用于早稻秸秆还田的生物助腐剂,通过稀释平板法分离到了1株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CMC-Na酶活为3.2U,0.1%的尿素最适合该菌产纤维素酶,14d左右能够基本完成稻草的腐解过程,在19d内对早稻秸秆的腐解失重率为56.97%,比对照提高了4.44%.(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稻草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物的施用能够促进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的发展,然而有机物组成或质量对土壤生物尤其是土壤动物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研究将稻草和叁叶草秸秆分别与土壤混合培养,在分解开始后的第14、35和70天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生物量和微型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稻草相比,叁叶草秸秆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此外,叁叶草对食细菌微型动物如原生动物和食细菌线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低碳氮比有机物促进了细菌主导的土壤食物网的发展。与叁叶草相比,稻草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碳氮比,对土壤硝态氮的生物固持作用明显;稻草还刺激了线虫群落内的食真菌者、植食者和捕杂食者,提高了微型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成熟度和结构复杂性,说明高碳氮比的有机物更利于真菌主导食物网结构的形成。总之,通过秸秆种类的选择可调控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及土壤生物食物网结构,有助于协调土壤氮素的生物转化过程和植物吸收之间的矛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草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郑博文,张金吉,李德允.不同长度稻草TMR对绵羊瘤胃纤维分解酶活力与瘤胃生态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

[2].王慧,桂娟,刘满强,卢焱焱,帕提古丽·亚生.稻草和叁叶草分解对微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

[3].倪国荣,涂国全,鲁耀雄,程新,潘晓华.稻秆高效分解菌制剂在稻草还田中的应用试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4].刘爽,李文哲,王春影,郑国香,刘震东.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降解稻草特性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

[5].谢桂先,曾常清,谭周进,刘强,荣湘民.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腐解稻草研究Ⅱ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对稻草的腐解[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

[6].冯健玲,姚晓华,韦秉兴,覃培升,屈达才.稻草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

[7].谢桂先,曾常清,谭周进,刘强,荣湘民.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腐解稻草的研究Ⅰ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

[8].刘开强.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与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

[9].谭周进,肖嫩群,张杨珠,盘莫谊.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腐解稻草的使用技术研究[J].生态环境.2007

[10].田慧,肖启明,谭周进,肖克宇,肖嫩群.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腐解稻草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稻草分解论文-郑博文,张金吉,李德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