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块体搬运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力流,流变学,滑动,滑塌
块体搬运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秦雁群,万仑坤,计智锋,李富恒,徐海龙[1](2018)在《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趾部,可根据搬运过程和沉积物成因进行类型划分。其形成需具备沉积物重力流条件,变形过程符合宾汉塑性体特征,形成的沉积体规模大小不一,内部具有多种运动学指向,一般通过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加以识别。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可以形成油气的盖层和储层,是深水区潜在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深水块体搬运过程认识需要深化和统一、不同地质背景下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形成条件研究不足、与浊流沉积物的区别、古代与现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认识的统一等相关问题。指出未来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资料、多尺度特征分析,形成条件特别是触发机制深入研究,水下块体搬运机理、沉积物组成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一体化研究,何种环境下可以形成烃源岩、储层或盖层,古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解剖,以及侵蚀能力和地质风险评估。(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李磊,李彬,王英民,李冬[2](2013)在《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及沉积构型:以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叁角洲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叁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叁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迭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迭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李伟,吴时国,王秀娟,王大伟,赵芳[3](2013)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上新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特征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基于叁维地震资料的相干分析,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发现了多期次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研究表明,该区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包括3个主要的结构单元,即头部拉张区、体部滑移区和趾部挤压区,不同位置地震特征不同。大规模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构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新近系以来地层中的重要沉积单元,并对深海沉积物的空间展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上新世发育的一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分布面积达300km2,厚度达240m,平面展布形态似扇形。高沉积物供给速率和不断的构造活动可能是该区域MTDs发育的主要原因。此外,地震活动、海平面变化也间接影响了MTDs的发育。(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李伟,吴时国,王秀娟,王大伟[4](2012)在《琼东南盆地西北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在琼东南盆地西北陆坡第四系地层中发育有大规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也称海底滑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坡常见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滑动(Slides)、滑塌(Slumps)和碎屑流(Debris flows)等重力流沉积作用。在深水环境中,块状搬运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sitions,(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秦志亮[5](2012)在《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即Mass Transport Deposits,简称MTDs)是一种深水区在重力作用下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从源到汇”研究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块体搬运沉积作用不仅造成危害极大的深水地质灾害,而且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形成过程与富集有密切联系。鉴于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意义,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海洋地质,深水工程和深水工业界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调研了美国墨西哥湾海域作业的BP公司“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的触发过程和灾害因素。在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本文选择南海北部陆坡MTDs为研究目标具有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近20年采集的部分二维和叁维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结合海底多波束地形地貌资料,在层序地层分析和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基础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开展研究,确定第四系MTDs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和的发育过程,并重点探讨了水合物分解与MTDs发育的相关性。通过大量二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本文首次系统圈定了MTDs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主要分布范围,研究区主要MTDs主要分布于四个区域,我们分别命门为:a.琼东南盆地北部陆坡区MTDs(简称琼北MTDs); b.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MTDs(简称华光MTDs);c.珠江口盆地白云MTDs(简称白云MTDs);和d.台西南盆地陆坡MTDs(简称九龙MTDs)。根据新获得的海底地形地貌资料和地震资料,揭示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识别特征,MTDs的地震响应特征总体表现为弱振幅,半透明及杂乱反射。在其边缘接触区,可以识别出较为典型的犁式正断层和张性断层,具有强振幅的连续性反射特征;在MTDs的滑移搬运区,一般表现为块状平行或波状弱连续地震相;MTDs的趾部以挤压作用为主,其外形常表现为丘状,以同沉积型挤压逆冲构造为主要特征。本文重点对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机理和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开展了研究。根据水合物采样区的二维地震剖面建立了海底地质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海底稳定性判定,给出6种水合物分解模型情况下海底稳定性的安全因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水合物分解量的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当水合物的分解达到一定数量时,陆坡沉积物便会完全失稳。因此,我们认为白云凹陷研究区内水合物的分解对海底MTDs的发育具有诱发作用。同时,论文进行了海水水深,陆坡坡角以及水合物带厚度叁个因素对海底失稳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深的增加能有效的抑制MTDs的发育,斜坡坡角和水合物带厚度的增加都是MTDs发育的启动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2-04-01)
吴时国,秦志亮,王大伟,彭学超,王志君[6](2011)在《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一种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沉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块体搬运沉积作用不仅造成危害极大的深水地质灾害,而且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形成过程与富集有密切联系.根据新获得的海底地形地貌资料和地震资料,揭示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识别特征,明确了其分布范围.这些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具有明显的滑坡形态和沉积构造;头部表现张性断裂构造,内部有旋转断块和流动构造,趾部表现为挤压和逆冲构造.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表现出不同的成因类型.通过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模式和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认为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密切相关,进一步给出6种水合物分解模型情况下海底稳定性的安全因子,随着水合物分解量的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当水合物的分解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发育海底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王志君[7](2011)在《白云深水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与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作为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广泛分布。鉴于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意义,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利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海底多波束地形地貌资料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识别了白云深水区大型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其分布面积逾10000km2,具有典型块体搬运的结构单元和沉积构造特征,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MTDs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分析了水合物的分解机理及其对海底沉积地层的强度产生的影响。建立了研究区海底地质力学模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海底斜坡是否稳定做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北侧的海底峡谷为南侧大型MTDs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保障,区内水合物的分解对海底MTDs的发育具有诱发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1年S1期)
王大伟,吴时国,吕福亮,王彬[8](2011)在《南海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和叁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南海深水区域的琼东南盆地、白云凹陷和文莱深水地层中发现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建立典型MTDs的沉积模式,探讨MTDs的深水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MTDs表现为弱振幅和反射杂乱的特点,发育正断层、逆冲断层、挤压脊和褶皱等沉积构造;典型的MTDs可以划分为头部拉张区域、体部滑移-挤压区域和趾部挤压区域3个结构单元;MTDs主要是富泥沉积物,在深水油气勘探中往往充当良好盖层,容易与浊流沉积体系一起形成深水地层圈闭,也有部分MTDs是富砂沉积物,可以成为潜在油气储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秦志亮,吴时国[9](2011)在《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块体搬运体系与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第四系地层中发育有大规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即Mass Transport Deposits,简称MTDs)。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主要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作为深水大陆边缘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在全球"从源到汇"及海底不稳定性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MTDs的发育规模不等,最大可以达到几千平方千米,对原生沉积具有极大地破坏和改造作用,它能将沉积物运移至数百甚至数千千米之外。MTDs是具有巨大危害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其可沿着十分平缓的斜坡角(0.5°~3°)将沉积物运移数百千米。大规模发生的MTDs不但会对深海油气钻探、输油管道、海底电缆等海底工程设施造成破坏,而且它还能导致海啸,极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王秀娟,吴时国,董冬冬,郭依群,Hutchinson,Deborah[10](2011)在《琼东南盆地块体搬运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不活跃,自中新世以来沉积物厚度达5 000~9 000m,Ya35-1-2井显示更新世地层沉积物主要以泥质与砂泥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为主,深部流体垂向运移通道不发育。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3D地震资料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上新世及其以上地层存在大量气烟囱和块体搬运体系。气烟囱为深部流体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沉积物在搬运过程中发生重塑,由于沉积和压实作用使MTD具有相对较高电阻率、高密度异常和渗透率降低,是烃类气体聚集的良好盖层,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1年01期)
块体搬运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叁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叁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迭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迭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体搬运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秦雁群,万仑坤,计智锋,李富恒,徐海龙.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2].李磊,李彬,王英民,李冬.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及沉积构型:以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叁角洲盆地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李伟,吴时国,王秀娟,王大伟,赵芳.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上新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特征及其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4].李伟,吴时国,王秀娟,王大伟.琼东南盆地西北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及成因机制[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5].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6].吴时国,秦志亮,王大伟,彭学超,王志君.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1
[7].王志君.白云深水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与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
[8].王大伟,吴时国,吕福亮,王彬.南海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秦志亮,吴时国.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块体搬运体系与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10].王秀娟,吴时国,董冬冬,郭依群,Hutchinson,Deborah.琼东南盆地块体搬运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