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方言论文-龙国富,李晶

楚方言论文-龙国富,李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楚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度量衡单位词,出土战国楚方言,简帛,铭文

楚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龙国富,李晶[1](2019)在《出土战国楚方言简帛铭文中的度量衡单位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出土战国楚方言简帛和青铜器铭文材料,对其中度量衡单位词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出土战国楚方言简帛铭文中的度量衡单位词有长度单位词、容量单位词、衡量单位词和面积单位词四类。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战国楚方言度量衡单位词有叁个特点:长度单位词、衡量单位词和面积单位词皆借用自周雅言;容量单位词具有一定的楚方言特色;度量衡单位词系统开始产生。(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袁盼,李华平,芜崧[2](2019)在《略论江汉平原水乡风情的荆楚方言词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文化,这在地名词、名物词、熟语等荆楚方言词汇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些词语有的属于古今传承词,有的属于当地人的自造词,有的属于某地独有的"方言特征词"。(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继章[3](2018)在《探究荆楚词汇,揭示荆楚文化——芜崧的《荆楚方言词汇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大学文学院芜崧教授的专着《荆楚方言词汇研究》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2016年教育部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是继《湖北江陵方言》(东北师大出版社2018)和《荆楚方言语法研究》(武大出版社2014)之后的又一部方言力作,至此,他的"荆楚方言叁部曲"圆满收官。该书由中南民大教授、博导邵则遂作序,他对该书的评价是:一、反映了荆楚词汇的面貌;二、抓住了荆楚(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芜崧[4](2018)在《试论荆楚方言中四字格词语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荆楚方言中的四字格词语具有林林总总的组造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古朴典雅的风格色彩、和谐对称的音韵美感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邵则遂[5](2018)在《古楚方言词“粔籹”和“沈沈”》一文中研究指出《楚辞·招魂》中的"粔籹"是古代楚地食品的记音词,与"寒具""环饼""膏环"和"馓子"等环状点心非同类食品,将"粔籹"释为"由蜜和米面干煎而成的圆饼"更加贴切。"粔籹"与藏语、苗瑶语、壮侗语等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青稞、糌粑"及"糯米、糍粑"同源。《史记·陈涉世家》:"涉之为王沈沈者!"中的"沈沈"是"潭潭"的假借字,指"宫室深邃之貌"。"沈沈(沉沉)"与"眈眈""""谈谈""谭谭""湛湛"和"覃覃"相通,表"深邃"义。"潭"与部分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表"深"义的词同源。(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欢[6](2018)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楚方言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又称之为叁国两晋南北朝(以下论文简称魏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权更替十分频繁。战争接连不断,多股封建势力割据,不同民族相互迁徙,人口变动较大,致使语言的接触与渗透现象也极为明显。本文研究对象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地方言,认真研读孙炎《尔雅注》、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裴骃《史记集解》、葛洪《抱檏子》、崔豹《古今注》、杜预《左传》、顾野王《玉篇》、刘义庆《世说新语》、郦道元《水经注》、《冝男花赋》、《南史》、祖冲之《述异记》等相关文献,从中收集、整理、归纳相关语料。参考扬雄、李恕豪楚语区域的划分,对照先秦两汉楚方言词表,全面系统的整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方言词,找出这一时期前人没有说明的词汇。在此基础上,补充前人对楚方言词的释义,阐明这一时期楚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梳理与江东方言的密切关系,分析这一时期楚语的特色。(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28)

马艺萌[7](2018)在《隋唐宋时期的楚方言》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宋时期的楚方言材料零散地分布于各类传世文献中,楚方言与通语在唐宋人听来仍有明显区分。本文根据隋僧道骞《楚辞音》的注音系联隋唐时期的楚音并从隋唐宋时期的历代典籍中找出386条楚方言词,试探讨隋唐宋时期楚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历时使用情况。第一章研究古楚方言词声、韵、调与隋唐通语语音的不同之处。举出132条隋唐时期被定性的楚方言词并分析部分典型的隋唐楚方言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二章研究宋代传世文献中的楚方言词,举出254条在宋代被定性的楚方言词并分析部分典型的宋代楚方言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第叁章研究楚方言副词“羌”、程度副词“曼(蛮)”、句末语气词“些”、语助词“来”、反语“忍看”与“忍顾”、合成词“AA色”与“AA声”以及“好V人”式在隋唐宋时期楚方言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第四章考释隋唐宋楚方言词“粔籹”、“沈沈”、“瀿”、“翕”、“颔”和“沤”。本文指出《楚辞·招魂》中的“粔籹”是古代楚地食品的记音词。与“寒具”、“环饼”、“膏环”和“饊子”等环状点心不是同一类食品。将“粔籹”释为“由蜜和米面干煎而成的圆饼”更加贴切。“粔籹”与藏语、苗4)语、壮侗语等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青稞、糌粑”及“糯米、糍粑”同源。唐玄应和宋洪兴祖注“粔籹”为“膏糫”、宋朱熹注粔籹为“膏环”、“寒具”的观点有误。唐代李善和宋代洪兴祖分别用“潭府”和“潭”两个楚方言义训释“渊”。“潭”有“深”的楚方言义,“潭府”在楚地表“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涉之为王沈沈者”中的“沈沈”是“潭潭”的假借字,指“宫室深邃之貌”。“沈沈(沉沉)”与“眈眈”、“??”、“谈谈”、“谭谭”、“湛湛”和“覃覃”相通,都表“深邃”义。“潭”与部分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表“深”义的词同源。“瀿”在宋代被记为楚方言词。上古时期,古楚方言词“瀿”与“瀵、湓、濆、潘”表示“泉水、江河涌溢出来”;“”表示“水受热沸涌溢出”;中古时期,由于通语词“沸”与“”的混用导致“瀿、瀵、湓、濆、潘、”互通;在现代汉语方言区,“濆、湓、浡、、铺、潽”表示“液体受热沸腾喷出”。“瀵、濆、湓”为古楚地名词。“瀿、瀵、湓、濆、潘、”表“水受热沸涌溢出”时与苗4)语、土家语中表“沸腾”的词同源。日语“喷”与现代南方方言词“濆、湓、浡、、铺、潽”使用的语境相仿。隋唐时期,古楚方言词“翕”有不同的意义。在方言区和通语区,“翕”的本义都为“聚、合”,其引申义脉络清晰。“翕”的本义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仍有保留。此外,“翕”的合成词与“胁”、“歙”、“噏”、“习”的合成词表义几乎一致,仍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区的本义。“颔”在唐代被记为南楚方言词,其本义是“下巴”和“腮颊”,在现代汉语方言区除了保留本义外,还引申出“脖子”义。“颔”的部分合成词也沿用本义,“颔”与“顉”、“顄”、“颐”、“颌”互为通假字。宋辽金时期,楚方言词“沤”由“浸泡”义引申为“掩埋堆积(使之变质腐败)”义。“沤”的本义为“浸泡”。“涹”、“沃”、“渥”不仅在“浸泡”义上是“沤”的通假字,而且在词义演变关系上存在相似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沤”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区的本义,并引申出“发霉”、“霉烂”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12)

芜崧[8](2017)在《荆楚方言区地名的地理属性和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荆楚方言区的地名具有因水、因水边之渡口、港口、码头、因与水有关的物体、因陆地、因山、因建筑物、因富饶的物产和动物而得名的地理属性,具有反映"叁国文化"、其他军事史实和非军事史实、人们的心理愿望、古今的名人和名物、当地的文物古迹、宗教文化、神话传说、家族姓氏文化、商业交易活动及其场所、时令天象、典籍诗文记载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王亚男[9](2016)在《两汉经籍传注中古楚方言词之义、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方言,自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此,透过方言可以窥探文化的殊异、历史的变迁。楚方言是华夏语言中辐射范围最广,至今对南方方言区有着深刻影响的一支。湖北位于荆楚文化圈的腹心地带,关于湖北各地方言的研究,追溯到古楚国,与古楚方言研究一脉相承;因此,湖北方言学界现在有一批学者和专家都在深入的开展古楚方言词的研究工作。本文避开学术界常用于研究古楚方言词的《楚辞章句》、《方言》、《说文》叁部着作,以时代为背景,研究两汉时期古籍经传中的古楚方言词。以涉及方言现象的经籍传注为研究语料,主要有14种:刘向《战国策》、刘歆《西京杂记》、杜子春《周礼》注、王逸《楚辞章句》、郑众《周礼》注、郑玄《周礼》《仪礼》《礼记》注、班固《汉书》注、服虔《通俗文》、许慎《淮南子》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注、刘熙《释名》、高诱《吕氏春秋》注、应劭《风俗通义》、《越绝书》。据笔者初步统计:楚方言词约有106条,另外还有12条记录楚音的语例。与以往学者们对于单本着作中古楚方言词的研究整理相异,本人以某一时代背景下所有古籍经传中的古楚方言词为研究对象,研究更为系统,更有利于反映一个时代背景作品对于楚方言的使用和遗存状况;同时,也更容易从大量语料中总结出一些方言词的词义演变规律和语音变化情况,从而窥探古楚方言与今音或同时期其他方言、雅言的语音差别。本文主要撰写了“古楚方言词释义”和“楚语词汇语音探析”两大部分内容,即以所搜集整理古楚方言词的“音”、“义”为文章的主体脉络。一、“古楚方言词释义”部分。首先,笔者以古楚方言区划将古楚方言又细分为仅楚国本土使用方言区和楚国与邻国共用方言区。其中,楚国本土使用方言区,诸如:楚地、沛、汝南淮泗等29区;楚国与邻国共用方言区,诸如:楚越、青徐、充冀叁区。以区为单位依次细致梳理了108例古楚方言词的词义,以今释古的方式深入阐释了这些方言词的词义演变,和在各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有些方言词出现孤证的情况,仅在某一部文献中记载有其楚言义,而其他文献不载,如:“瀿”,“楚人谓水暴溢为‘瀿’”,仅《淮南子·俶珍训》:“树木者,灌以瀿水。”可见;又如:“畛挈”,“楚人谓泽浊为畛挈”,仅《淮南子·要略》:“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可见。并不是说孤证就表示这个词已经没有研究的价值,至少我们可以从有限的语料当中知道这个词确为古代楚国人特定时期的用法。其次,古楚方言词从词性来看,大致包括发语词(“羌”、“夫唯”、“伙颐”等)、动物名词(“服”、“麃”、表示“老虎”的一系列古楚语词等)、器物名词(“五两”、“?”、“皂”等)、虫蛇类名词(“短弧”、“拒斧”、“腾”等)、植物名词(“菹”、“粗”、“枳”等)、动词(“沤”、“吐”、“瀿”等)、状貌词(“昧”、“铢”、“精摇”等)、楚官职词(“求盗”、“亭父”、“亭部”等),一类虚词,七类实词,实词中以名词居多,故又将名词细分小类。最后,笔者又据各方言词义源走向,将其分为“基本词汇”和“通语借词”两类。“基本词汇”是指古楚方言词本义即为故楚方言义的词汇,如:“羌”之本义为“发语词”,也是其在楚语表达中的用义;“通语词汇”是指本义异于古楚方言义的词汇,如:“服”本义“用也”,“事也”,不同于其古楚方言义“鴞”。二、“楚语词汇语音探析”部分。首先,笔者着重讲述了12例仅记“楚音”的语音音转或混读情况。在两汉时期古籍传注中载录的一小部分通语词汇不能完全确认为方言词,但是可以确定其记录的语音却为“楚音”,比如:“贵”汝颖地区读如“归”,“殷”兖州地区读如“衣”,“厚”青徐地区读如“后”等。其次,从古楚方言词声母、韵母入手,归纳同时期通语与古楚方言词发音上的特点。比如:南方地区“都”作“猪”,二者迭韵,看声母的区别,古“端母字”和“知母字”混读,今南方地区方言中同样将“都”读作“猪”。本文中的大部分古楚方言词都为之前学者在研究特定时期方言时随之点到的方言词,我在这些学者的前期研究上又进行了系统语音特色的分析和细致的意义阐述。同时,笔者也找到了个别学者们还未提及的楚方言词,虽然不多,但也算是古楚方言词搜集整理上小小的扩展。比如:“合”,西楚江沔之间谓“相配耦”;“服”,楚人谓鸮为“服”;“颜”,楚人谓“额颡”为“颜”;“舣”,南方谓“整船向岸”为“舣”等,还有楚国特有的官职名称表达方式:N+敖、N+尹,都为笔者自己归纳整理所得。对于各别词的用法和注解,笔者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如:“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笔者认为“伙颐”是发语词,同时“伙”独用时也为发语词。“沉沉”,一词解释据刘伯庄在《史记》[索引]中的注解,也为楚人谓“故人”的特殊表达,并非一直以来“宫殿深邃貌”的释义。又根据发语词“羌”、“夫唯”、“伙颐”、“伙”、“其”等源义分析,笔者认为古楚人在说话时有用语助词来引起将要说的话,特别是“羌”、“其”二词,实同一发语词在古楚地不同地域发音上的细微区别,表现为韵母的开合不分和阴阳对转。基于以上选题缘由、创作构思以及创新观点,笔者认为所作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6-04-25)

李佳[10](2016)在《从湘赣方言韵尾之别看“吴楚方言连续体”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受端木汉语音节结构二分说的启发,认为韵尾的稳固或简约对观察"吴楚方言连续体"具有重要意义,吴湘方言韵母相似性的成因,也许能从湘赣方言的不似找到答案。赣方言的主体韵尾稳固,其西翼及湘方言区则呈现显着的简约性表现。主体赣方言韵尾稳固性的时间深度可推至宋代,而今日湖南人口之绝大部分均为宋以后由江西迁入。从历史音类上看,湘方言韵类的历史深度明显晚于赣方言,与移民史相合;但从共时音系面貌上看,湘赣两大方言的韵尾表现又相差如此悬殊。论文认为,古楚地方言可能是一种韵尾简约型方言,古赣方言入楚之后受其影响,韵尾由稳固变简约,逐步演化为今湘方言及周边湘赣搭界方言。韵尾简约化音变也是造成吴湘方言韵母演变呈现类型学共性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方言学报》期刊2016年00期)

楚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文化,这在地名词、名物词、熟语等荆楚方言词汇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些词语有的属于古今传承词,有的属于当地人的自造词,有的属于某地独有的"方言特征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楚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龙国富,李晶.出土战国楚方言简帛铭文中的度量衡单位词研究[J].语文研究.2019

[2].袁盼,李华平,芜崧.略论江汉平原水乡风情的荆楚方言词汇[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吴继章.探究荆楚词汇,揭示荆楚文化——芜崧的《荆楚方言词汇研究》评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芜崧.试论荆楚方言中四字格词语的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邵则遂.古楚方言词“粔籹”和“沈沈”[J].汉语学报.2018

[6].王欢.魏晋南北朝时期楚方言词汇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马艺萌.隋唐宋时期的楚方言[D].中南民族大学.2018

[8].芜崧.荆楚方言区地名的地理属性和文化内涵[J].荆楚学刊.2017

[9].王亚男.两汉经籍传注中古楚方言词之义、音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6

[10].李佳.从湘赣方言韵尾之别看“吴楚方言连续体”的性质[J].中国方言学报.2016

标签:;  ;  ;  ;  

楚方言论文-龙国富,李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