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黄素化论文-龙兴宇

过早黄素化论文-龙兴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早黄素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方案,过早黄素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激素

过早黄素化论文文献综述

龙兴宇[1](2009)在《控制性超排卵中过早黄素化对体外受精影响妊娠结局及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是目前临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程序中常规进行的程序。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排药物的不断改进以及COH方案和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胚胎移植后的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都得以不断提高,然而仍有超过半数的治疗周期未能妊娠,其影响妊娠成功的因素和机制纷繁而复杂。其中在控制性超排卵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gonadotropin,HCG)日常常发生过早的孕酮水平(progesterone,P)升高,同时在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作用下伴随卵巢颗粒细胞过早向黄体细胞分化的过程,常称为过早黄素化(premature luteinization,PL)。关于过早黄素化产生原因,在GnRH激动剂(GnRH-agonist)或拮抗剂(GnRH-antagonist)的运用以前,一直认为是黄体生成素所致,但是GnRH-a在临床的运用已经能有效的抑制LH,但过早黄素化的发生率仍然高达13%至61%。研究表明过早黄素化对IVF-ET治疗的影响主要是损害卵子和胚胎质量,诱导卵母细胞过早恢复减数分裂,使子宫内膜过早向分泌期转化,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降低临床妊娠率,但是也有研究认为过早黄素化对临床结局无影响。关于过早黄素化的分子机理国外有少量研究认为可能与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9,GDF9)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异常有关,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过早黄素化与IVF-ET临床结局的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以及我们对控制性超排卵中发生过早黄素化的分子机制远未了解,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统计学方法分析了HCG注射日过早黄素化与IVF结局的关系,并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macroarray分离和鉴定了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检测了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特异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过早黄素化与颗粒细胞凋亡发生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研究过早黄素化的发生机制、预防、治疗对策以及远期指导临床超排卵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第一章控制性超排卵中过早黄素化对IVF结局的影响【目的】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过早黄素化与IVF-ET临床结局的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探讨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控制性超排卵中注射HCG日过早黄素化现象与IVF-ET妊娠率的关系,分析过早黄素化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278个长方案进行IVF-ET的治疗周期,采用ROC曲线筛选过早黄素化诊断阈值并根据该阈值进行分组,从各组随机抽取316个周期比较临床参数。线性回归分析hCG日孕激素与其他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过早黄素化程度加深(注射hCG日孕激素值升高),临床妊娠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1.1 ng/mL是过早黄素化的最佳诊断阈值,具有94.6%的敏感度,45.6%的特异度;有19.6%(446)的治疗周期发现过早黄素化,过早黄素化组的FSH总用量(1949.0±595.8vs.1742.9±616.9),注射HCG日血清E_2(3065.9±1319.8 vs.2435.3±1063.5)和LH(3.1±2.8 vs.2.4±2.9)水平以及回收卵数(13.3±5.7 vs.11.3±5.6)明显高于非过早黄素化组周期,但是受精率(58.3±0.36 vs 69.2±0.24),IVF优质胚胎数(2.3±3.8 vs 3.5±2.6)及IVF-ET妊娠率(35.8%vs 48.2%)显着低于非过早黄素化组。线性回归分析仅鉴定出孕激素升高与E_2水平(r=0.135,P=0.016)和回收卵数(r=0.239,P<0.01)相关。过早黄素化组的总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非过早黄素化组(38.6%vs 48.1%),两组间移植胚胎数,ICSI优质胚胎数和ICSI妊娠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首次采ROC曲线筛选诊断过早黄素化诊断阈值。中国女性诊断过早黄素化的最好的诊断标准应该是P>1.1ng/ml,过早黄素化的出现可能与HCG日雌激素和回收卵子数有关,IVF-ET周期中过早黄素化可能导致卵子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临床妊娠率显着下降;然而在ICSI周期中过早黄素化对优质胚胎数和妊娠率似乎并无显着影响,在临床中患者如若出现过早黄素化迹象,可适时建议进行ICSI治疗,以避开IVF-ET周期中PL对卵子的负面影响。第二章控制性超排卵中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和鉴定【目的】在COH中常常发生过早的孕激素升高,同时伴发过早卵巢颗粒细胞向黄体细胞分化的过程,称为过早黄素化。其分子机理尚不清楚,为探索其分子基础,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过早黄素化cDNA消减文库,并采用macroarray(膜阵列)和RT-PCR鉴定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了解这些差异基因与过早黄素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分离入选的过早黄素化病人(PL组30例)和对照组病人(非PL组30例)的卵泡液颗粒细胞。抽提颗粒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cDNA经RsaI酶切后,将PL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街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巢式PCR反应,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序,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阳性克隆经PCR扩增后进行macroarray(膜阵列)杂交验证并RT-PCR半定量分析。经验证的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同源性分析。【结果】179个阳性克隆被随机挑选出来,86个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84个克隆代表了47个已知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类固醇合成,蛋白翻译,细胞黏附,细胞代谢,脂质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结论】首次成功构建了COH中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的差异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这些基因功能涉及类固醇合成,蛋白翻译,细胞黏附,细胞代谢,脂质代谢以及凋亡。过早黄素化的发生可能与颗粒细胞内过度活跃的类固醇合成,脂质合成,凋亡活动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有关,研究这些差异基因与过早黄素化发生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过早黄素化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叁章过早黄素化差异基因mRNA及蛋白分析【目的】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基因及编码蛋白在过早黄素化发生进程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以及作用机制,我们根据第二章的研究结果、差异基因与过早黄素化发生的相关性以及我们所能获得的研究材料,挑选出部分基因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进行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研究。【方法】分离入院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时发生过早黄素化病人和未发生过早黄素化病人的卵泡液颗粒细胞,一部分颗粒细胞提取RNA和细胞总蛋白,RNA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real-time PCR分析两组间类固醇急性合成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StAR)、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GDF9、bcl-2(B-cell lymphomaleukema 2)、P450aro(P450 aromatase)、P450侧链裂解酶(P450side-chain cleavage,P450ssc)、PHLDA1(pleckstrin homology-likedomain,family A,member 1)以及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E3的mRNA表达差异,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两组间StAR、GDF9、bcl-2、PHLDA1蛋白表达差异。另一部分颗粒细胞分离后培养一部分添加GDF9(200ng/ml)干预,继续48小时培养观察GDF9对StAR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在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中StAR、ACC、P450scc、PHLDA1及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E3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bcl-2和GDF9的mRNA表达下降(P<0.05)。蛋白水平上发现StAR(30kDa)、PHLDA1(40kDa)、bcl-2(26kDa)、GDF9(51kDa)蛋白均能在颗粒细胞中表达,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中StAR(30kD)和PHLDA1(40kD)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然而bcl-2(26kDa)和GDF9(51k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培养的颗粒细胞添加GDF9(200ng/ml)干预后,颗粒细胞StA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但基础StAR活性并未受到影响。【结论】GDF9能明显抑制颗粒细胞内过度活跃的类固醇合成活性,但并不影响基础类固醇合成活性。过早黄素化的发生可能与GDF9过低表达以及凋亡基因PHLDA1表达升高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过低导致的颗粒细胞凋亡活动增加有关。第四章IVF-ET中颗粒细胞凋亡与过早黄素化关系【目的】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在特定信号诱导下,一系列基因按程序时空顺序表达,细胞内死亡级联反应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生殖系统内组织细胞的凋亡变化在妊娠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可能影响妊娠的顺利进行。卵泡凋亡最初是从颗粒细胞开始发生的。在前面研究中我们在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筛选出两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PHLDA1和bcl-2并发现PHLDA1表达水平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降,同时观察到GDF9表达下降,因此我们推测细胞内凋亡活动上调也是过早黄素化发生的原因之一,而GDF9可能具有拮抗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本章的目的即为验证此假设。【方法】根据细胞在凋亡启动时发生细胞皱缩,细胞膜发泡等形态异常,以及细胞膜发生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这一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V/FITC和PI双标法检测了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凋亡情况。此外,我们观察了添加200ng/mlGDF9干预对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非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P<1.1ng/ml)相比,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形态异常率升高(16.28%vs 5.38%,P<0.05);过早黄素化组颗粒细胞的平均凋亡率明显增加(25.43%vs 10.05%,P<0.05);过早黄素化组(P=1.4ng/ml、1.7ng/ml、2.0ng/ml)添加200ng/mlGDF9干预后颗粒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结论】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凋亡活动增加,而GDF9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凋亡活动,过早黄素化颗粒细胞GDF9低表达和颗粒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造成过早黄素化患者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傅薇,韩金兰,董曦,彭献东,徐军[2](2005)在《短方案超促排卵中过早黄素化与IVF结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短方案超促排卵过程中过早黄素化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个促排卵周期。结果:孕酮(P)水平随促排卵的进程呈上升趋势,在hCG注射后d1达峰值;P水平与E2和卵子数目有关,与LH无明显相关;当hCG注射日P>1.6 ng/ml时,临床妊娠率显着下降[40.4% vs 54.5%(P≤1.6 ng/ml)],而且随着P的进一步升高,临床妊娠率进一步下降;P升高并未影响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胚胎数量。结论:P>1.6ng/ml提示了过早黄素化的出现,预示了临床妊娠率降低。(本文来源于《生殖与避孕》期刊2005年09期)

贺又娥[3](1991)在《交媾后试验(PCT)时测血清孕酮(P)水平检出过早黄素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孕妇女PCT显示宫颈粘液不良,可由宫颈局部因素,卵泡发育不充分或过早黄素化引起。既往曾对氯菧酚(CC)治疗周期血浆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的变化进行研究,但尚未见到有关过早黄素化与宫颈粘液不良关系的研究。作者回顾性收集46个PCT日曾行血清P测定的周期作为研究对象。PCT皆在尿LH峰检出日后24小时内进行,该日定为黄体期第1天。其中自然周期28个,CC周期18个。宫颈粘液评分为10~15者为粘液佳组,少于10分者为粘液不良组。根据冷冻胚胎移植成功周期PCT日血P水平确定<2.5ng/ml者为正常。比较黄体期长度。宫颈粘液评分及血P水平。(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期刊1991年05期)

过早黄素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短方案超促排卵过程中过早黄素化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个促排卵周期。结果:孕酮(P)水平随促排卵的进程呈上升趋势,在hCG注射后d1达峰值;P水平与E2和卵子数目有关,与LH无明显相关;当hCG注射日P>1.6 ng/ml时,临床妊娠率显着下降[40.4% vs 54.5%(P≤1.6 ng/ml)],而且随着P的进一步升高,临床妊娠率进一步下降;P升高并未影响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胚胎数量。结论:P>1.6ng/ml提示了过早黄素化的出现,预示了临床妊娠率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早黄素化论文参考文献

[1].龙兴宇.控制性超排卵中过早黄素化对体外受精影响妊娠结局及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9

[2].傅薇,韩金兰,董曦,彭献东,徐军.短方案超促排卵中过早黄素化与IVF结局的关系[J].生殖与避孕.2005

[3].贺又娥.交媾后试验(PCT)时测血清孕酮(P)水平检出过早黄素化[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1

标签:;  ;  ;  ;  

过早黄素化论文-龙兴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