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藻技术论文-杨毓

控藻技术论文-杨毓

导读:本文包含了控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藻类功能组,演替特征,曝气,生理特性

控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毓[1](2017)在《西安地区湖库藻类演替特征及控藻与避藻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藻类功能组分类方法是研究湖库藻类群落演替的重要工具。为了解藻类形态功能组(MBFG)在研究深水型水库藻类变化规律中的应用,采用形态功能组分类方法对金盆水库中的藻类进行了分类,结合冗余分析探讨了藻类形态功能组的时空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亦采用了FG和MBFG两种功能组分类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不同湖库表层藻类的演替特征,对比分析了两种分类方法应用的差异性;在湖库控藻技术研究方面,曝气控藻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其控藻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对藻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曝气控藻机理;同时为保证始终取得优质原水,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取水塔的藻类规避装置。主要的结论有:(1)金盆水库水体中共监测出5个形态功能组:Ⅱ、Ⅳ、Ⅴ、Ⅵ、Ⅶ,形态功能组Ⅵ在整个研究期间及不同深度的水层占有优势地位;金盆水库中藻形态功能组的时空演替特征:在夏秋季,水库中多种藻类形态功能组(MBFG)共存,春冬季时,形态功能组结构组成较为单一,优势形态功能组在各个研究水层均有出现,且随着水深的增加,生物密度亦随之减少。由冗余分析可知,温度对水库表层藻形态功能组Ⅳ和Ⅵ影响较大,表层以下各研究水层,TN的质量浓度为藻形态功能组Ⅵ的显着影响因素。(2)分别采用FG功能组和MBFG功能组分类方法研究同处于西安地区的四个湖库内浮游植物演替规律时,四个湖库出现的功能组具有相似性:都出现了FG功能组B、P、D、X1、S1、MP、J和MBFG功能组IV、VI、VII;但各个湖库中的优势功能组有差异:在FG功能组分类条件下,功能组B和P交替成为石砭峪水库中的优势功能组,功能组B为汤峪水库的优势功能组,曲江池以功能组B、D为主,兴庆湖以功能组D、XI为主;在MBFG功能组的分类条件下,四个湖库的优势形态功能组相同且唯一:形态功能组VI。两种功能组分类方法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都表明了功能组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以及湖库间藻类功能组组成结构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生物密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库水体的营养状况,但显着影响FG和MBFG优势功能组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3)在曝气控藻机理的研究中,仅对藻液做昼间曝气处理时,小球藻的细胞密度会增多,但利用曝气条件使藻液形成一定的环流时,小球藻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作用;夜间曝气时,无论是否产生环流,小球藻的生长都会被限制。在抑制生长的条件下,小球藻的生理特性指标表达一致:藻细胞密度下降,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减少,SOD的比活性增强,MDA的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4)所研发的取水规避藻类装置可以有效地净化水塔取水口的原水水质,装置的联动性实现了循环操作,同时利用能量转换的原理,大大节省了电能,低碳环保。(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申开旭[2](2015)在《云贵高原昭通渔洞水库控藻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详细分析了渔洞水库藻类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变化,藻类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水库藻类控制的有效方法,指出物理除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进而从城市供水安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平衡和修复等角度出发,提出生物控藻方法,以利更好解决渔洞水库控藻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5年06期)

申开旭[3](2015)在《渔洞水库控藻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打破藻类组成元素碳、氮、磷之间的比例,是有效抑制藻类细胞繁殖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渔洞水库藻类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变化,藻类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探讨物理、化学控藻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生物控藻技术。(本文来源于《环境研究与监测》期刊2015年02期)

向斯[4](2015)在《控藻及皮革废水处理中絮凝沉降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絮凝沉降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固液分离技术,在水处理、化工、选矿等行业作为关键的分离过程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尤其在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沉降是常规的操作单元。以控藻及皮革废水处理中絮凝沉降技术为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均显示终点p H值是影响最终絮凝沉降效果的关键因素。投加絮凝剂后环境p H值是影响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絮凝除藻过程中,不论是对铜绿微囊藻DS,还是对野生铜绿微囊藻藻类,均为终点p H7.0~7.3时的絮凝效果最好,而当终点p H高于7.3时絮凝效果明显变差;絮凝终点p H值是由藻液本身p H值及絮凝剂p H值共同影响的结果。在皮革废水絮凝过程中,不改变污水p H值的情况下,无论是增加PAM用量还是增加PAFC用量,都对絮凝沉降后上清液的CODcr去除率提升不明显;但是改变污水p H值至7.0时,添加低剂量的PAM及PAFC即可明显提升CODcr的去除率。在污水处理厂实际调整调节池p H值后也得到很好的絮凝沉降效果。在控制终点p H的策略实现有效絮凝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絮凝剂中的粘土用量或者密度,即可使絮凝体有效沉降。对于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DS,絮凝后不能沉降的情况下,增加絮凝剂中高岭土的用量即可达到沉降的目的;而对于野生蓝藻,则需要使用密度更大的黄土代替絮凝剂中高岭土才能使絮凝体沉降。活性炭、硅藻土均能加速皮革污水活性污泥的沉降,活性炭见效快但效果一般,硅藻土效果显着但见效慢,二者联合使用既能数小时内快速降低出水含泥量,又能在数天内保持该效果,从而为调整系统运行赢得时间。通过两个絮凝沉降技术应用的实例,既使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又使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p H值影响絮凝沉降效果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广至整个絮凝沉降行业,为提高絮凝沉降效率、降低絮凝沉降处理成本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小銮[5](2014)在《消毒及培藻控藻环节应用技术需要系统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虾养殖技术的日益提高,消毒环节受到的重视将会不断增强。消毒环节已成了养殖过程中规避外界生物性影响因素的主要途径。同样,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培藻、控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重点关注的环节之一。日后对虾养殖,培藻控藻将会继续在养殖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系统理念的引入将会带给两者应用技术上更为切实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当代水产》期刊2014年09期)

徐玲[6](2013)在《引黄新城水库生物控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引黄水库藻类繁殖爆发的原因,介绍了原水高藻对水处理工艺所形成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生物控藻技术措施,对生物控藻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为黄河下游浅水位平原水库藻类控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期刊2013-11-26)

陈宗健[7](2013)在《淡水池塘移养海水工具鱼可望开启控藻技术新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5月28日,无锡太湖区域因蓝藻大面积暴发而引发“水危机”;2010年11月29日,云南昆明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并伴有阵阵腥臭味;2011年8月21日,受持续高温影响,安徽巢湖局部湖面蓝藻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蓝藻集聚…(本文来源于《东方城乡报》期刊2013-11-19)

徐玲,杨爱丽[8](2013)在《引黄新城水库生物控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引黄水库因黄河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爆发后所采取的控藻措施,详细介绍了生物控藻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效果,为黄河下游浅水位平原水库藻类控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水利》期刊2013年09期)

张饮江,李岩,张曼曼,张乐婷,黎臻[9](2013)在《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藻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藻类过渡繁殖引起水体缺氧,透明度下降,致使水生动物窒息死亡,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质,危害人体健康与安全。综述3藻华的危害性,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概述原位控藻的主要技术,分析与探讨多项技术实践结果的优缺点,认为以清除过多内源营养盐为主,同时结合运用控藻技术,加强外源截污与面源有效控制等环境质量管理的综合措施,是长期控藻与改善水质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3年10期)

陈江,汪丽,王东洲,孙永健[10](2013)在《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在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锡蠡溪公园西苑水体中采用了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HAAC)技术,研究了该技术对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在实施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HAAC)技术的8个月期间,CODMn、TN、NH4+-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8.0%、35.7%、49.7%和37.0%;藻类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达40.2%,藻类总丰度平均下降率达56.0%,藻类群落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种优势种共存的结构。水华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水体生态环境明显转好,处理期结束时西苑水体已达到IV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控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详细分析了渔洞水库藻类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变化,藻类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水库藻类控制的有效方法,指出物理除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进而从城市供水安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平衡和修复等角度出发,提出生物控藻方法,以利更好解决渔洞水库控藻技术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毓.西安地区湖库藻类演替特征及控藻与避藻技术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申开旭.云贵高原昭通渔洞水库控藻技术初探[J].水利技术监督.2015

[3].申开旭.渔洞水库控藻技术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5

[4].向斯.控藻及皮革废水处理中絮凝沉降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示范[D].湖北工业大学.2015

[5].李小銮.消毒及培藻控藻环节应用技术需要系统理念[J].当代水产.2014

[6].徐玲.引黄新城水库生物控藻技术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2013

[7].陈宗健.淡水池塘移养海水工具鱼可望开启控藻技术新领域[N].东方城乡报.2013

[8].徐玲,杨爱丽.引黄新城水库生物控藻技术研究[J].山东水利.2013

[9].张饮江,李岩,张曼曼,张乐婷,黎臻.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藻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3

[10].陈江,汪丽,王东洲,孙永健.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在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标签:;  ;  ;  ;  

控藻技术论文-杨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