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张保卫

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张保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路基,粉细砂,试验研究,填料改良

干湿循环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保卫[1](2019)在《干湿循环过程中粉细砂改良土路基填料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泥改良细粒含量46. 53%的粉细砂,并对该粉细砂进行干湿循环试验,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改良土耐久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11%、压实系数0. 95、含水率高于最优含水率1%时,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在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水泥掺量5%的粉细砂改良土优于水泥掺量8%和11%的粉细砂改良土。(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吴道祥,郭静芳,熊福才,沈启鹏,胡雪婷[2](2017)在《侧限条件对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合肥地区膨胀土进行侧限和无侧限的干湿循环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探讨了试验过程中强度侧限条件对土样干湿循环后的强度衰减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次干湿循环后,有侧限试样的强度都高于无侧限试样的强度,其中,侧限条件在前3次干湿循环中对膨胀土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第4、第5次干湿循环后,无侧限试样与有侧限试样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基本接近,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侧限条件对膨胀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强度的衰减影响明显减弱,直至可以忽略;在膨胀土地区工程实践中,考虑安全因素,对于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产生干湿循环的膨胀土层,其强度应采用原状土样强度的1/3。(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甘磊,郑思文,黄太庆,陈晓冰,包涵[3](2017)在《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表层0~6 cm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并利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空间分布变异。【结果】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试验地的土壤质地差异不显着(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梨树地最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均以梨树地最高。3种试验地湿润阶段的土壤水含量是干旱阶段土壤水含量的2~3倍。在整个干旱—湿润循环过程中,3种试验地的土壤水含量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比为37.18%~95.99%,呈中等偏上的空间相关性,说明试验地的空间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稳定,但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变异性,变异强度也因其耕作方式或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异。【结论】桂林喀斯特地区土壤自身具有维持其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稳定的能力,但耕作方式、灌溉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土壤水含量的空间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瞿诗友,余忠均[4](2017)在《干湿循环过程中改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淳膨胀土进行了改良后的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包括直剪试验和无荷膨胀率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对改良膨胀土抗剪强度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逐渐减小,土的粘聚力c也逐渐减小;无荷膨胀率增大后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25期)

周峰,肖琪聃,吴珊[5](2017)在《上覆荷载作用下胀缩性土干湿循环过程中胀缩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限制侧向膨胀、允许侧向收缩时压实膨胀土、压实红黏土在不同上覆荷载作用下干湿循环试验,定量分析了在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红黏土的胀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干湿循环次数下,膨胀土、红黏土试样的胀缩变形幅度随上覆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上覆荷载的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膨胀性土的胀缩变形.(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邵凯凯[6](2016)在《干湿循环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离子侵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其耐久性降低,在干湿循环环境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在国内外引起了长期和广泛的关注。因此,研究干湿循环环境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实现氯离子在混凝土中分布规律的计算,对于延长基础设施的服役年限、提高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干湿循环下混凝土结构中湿度扩散过程和氯离子传输过程建立数值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模拟,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传输模型的基本理论介绍了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机理,对氯离子传输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根据特定条件下氯离子的传输方式,提出了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传输问题的两个计算模型:仅考虑毛细吸收的氯离子传输模型,以及考虑毛细吸收和扩散耦合作用的氯离子传输模型。介绍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为数值计算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2.建立了饱和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问题的径向基无网格法首先简要介绍了径向基无网格法,分别概述了径向基函数和配点法。其次介绍了区域分解算法,对所研究问题在时间域上进行了区域分解。最后结合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和区域分解算法,对饱和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问题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相应的Matlab程序。分别研究了一维均质问题,一维非均质问题和二维均质问题,并将数值解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计算精度较高。3.模拟了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湿度场变化问题结合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和区域分解算法,对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湿度场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研究了均质扩散问题,模拟了叁次干湿循环过程,给出了不同时刻研究区域中湿度场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位置处湿度变化时程曲线,总结了干湿循环规律。其次,分别延长了干湿循环时间和模型的扩散深度,进一步研究了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的湿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干湿循环时间后,湿度变化将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再次,研究了湿度扩散系数随相对湿度变化的非线性扩散过程,对常系数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湿度变化对水分传输过程的影响显着。4.模拟了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过程结合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和区域分解法,对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氯离子输运过程进行了模拟。分别对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传输的两个模型进行了研究:毛细作用模型,以及毛细与扩散耦合作用模型。对于毛细吸收作用下的模型,研究了均质扩散问题,对叁次干湿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研究了相对湿度的变化对氯离子传输过程的影响,通过比较常系数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下氯离子浓度分布情况,发现湿度变化对氯离子传输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毛细与扩散耦合作用下的模型,研究了毛细作用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毛细吸收因子越大,对氯离子传输的加强作用越显着。最后研究了时变系数下氯离子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考虑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速率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2)

李文杰,张展羽,王策,朱文渊,陈于[7](2015)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壤质黏土干缩裂缝的开闭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湿循环过程中农田土壤干缩裂缝的开闭规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壤质黏土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干缩裂缝网络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土壤含水率随试验时间的变化经历3个阶段。增湿过程中,含水率达到45%时裂缝完全闭合;裂缝面积率、长度密度、面积周长比与连通性指数分别在含水率增加到30%、32%、30%、35%时开始迅速减小。裂缝开裂与闭合是2个不可逆的过程。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率和凋萎系数时裂缝几何参数统计表明,大多数裂缝面积在0~30 mm2之间,长度在0~40 mm之间。从田间持水率干燥到凋萎系数的过程中,裂缝面积与长度的频数分布均显着变化,从凋萎系数增湿到田间持水率的过程中,频数分布几乎没有变化。土壤含水率为凋萎系数时,干燥过程与增湿过程面积、长度的频数分布差异较小,而为田间持水率时差异明显。该成果有助于土壤干缩裂缝开闭机理及裂缝优先流的研究,为基于裂缝网络的精量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姚远[8](2014)在《利用CT扫描研究干湿循环泥岩软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岩石遇水后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对四组泥岩试样的干湿循环试验设计、力学性质测试和CT扫描裂缝统计试验,重点讨论了泥岩强度损伤的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泥岩试样的强度损伤依次递增,而在第Ⅰ循环阶段后损伤最为明显;利用CT扫描统计样品干湿循环裂缝,发现样品中裂缝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第Ⅰ循环阶段裂缝面积占总裂缝面积的50%;最后深入讨论试验结果,得到了泥岩样品在干湿循环后强度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样品中裂缝的大面积产生,而首次遇水导致裂缝快速发育也是第Ⅰ干湿循环阶段后强度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4年06期)

陈亮,卢亮[9](2013)在《土体干湿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过程中,土体沿不同方向失水导致裂隙沿不同方向开展时,土体应变的变形的特征。采用高精度卡尺直接量测的方法测量了膨胀土膨胀收缩后的应变变化,获得了膨胀土膨胀收缩过程中的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湿循环叁次后土体的裂隙开始大幅的开展,但强度不会明显降低,此时土体可以看成是由强度和体积均较大的骨架颗粒组成,土体体积的增大即为团聚体间空隙增大的结果,土体在宏观上仍为强度和体积均较大的骨架结构,从而解释为何土体经多次干湿循环后裂隙不断开展但强度趋于稳定。在干湿循环过程中,无论土样沿轴向或径向失水,土样的轴向裂隙一直有较大程度的开展,而在干湿循环叁次以后,土样的径向裂隙才开始大幅开展。(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曾召田,吕海波,赵艳林,王志兵[10](2013)在《膨胀土干湿循环过程孔径分布试验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汞法对膨胀土干湿循环过程孔隙大小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膨胀土的总孔隙体积、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等微结构参数均递增;分析了试验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其一是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试样的体积收缩,其二是孔隙形状和测试压力有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合理修正。结合毛细管模型,利用修正的孔径分布曲线推算了膨胀土干湿循环过程中的土-水特征曲线,并分析了干湿循环过程中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以含水率28%为分界点,含水率大于该值时基质吸力随循环次数N的增加而线性递增,含水率小于该值时基质吸力随循环次数N的增加而线性递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质吸力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为解释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干湿循环效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3年02期)

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合肥地区膨胀土进行侧限和无侧限的干湿循环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探讨了试验过程中强度侧限条件对土样干湿循环后的强度衰减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次干湿循环后,有侧限试样的强度都高于无侧限试样的强度,其中,侧限条件在前3次干湿循环中对膨胀土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第4、第5次干湿循环后,无侧限试样与有侧限试样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基本接近,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侧限条件对膨胀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强度的衰减影响明显减弱,直至可以忽略;在膨胀土地区工程实践中,考虑安全因素,对于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产生干湿循环的膨胀土层,其强度应采用原状土样强度的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保卫.干湿循环过程中粉细砂改良土路基填料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19

[2].吴道祥,郭静芳,熊福才,沈启鹏,胡雪婷.侧限条件对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强度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甘磊,郑思文,黄太庆,陈晓冰,包涵.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J].南方农业学报.2017

[4].瞿诗友,余忠均.干湿循环过程中改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7

[5].周峰,肖琪聃,吴珊.上覆荷载作用下胀缩性土干湿循环过程中胀缩变形规律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邵凯凯.干湿循环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过程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李文杰,张展羽,王策,朱文渊,陈于.干湿循环过程中壤质黏土干缩裂缝的开闭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姚远.利用CT扫描研究干湿循环泥岩软化过程[J].工程勘察.2014

[9].陈亮,卢亮.土体干湿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形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

[10].曾召田,吕海波,赵艳林,王志兵.膨胀土干湿循环过程孔径分布试验研究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3

标签:;  ;  ;  ;  

干湿循环过程论文-张保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