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为新论文-张晓静

以故为新论文-张晓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以故为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以故为新,梅尧臣,苏轼,黄庭坚

以故为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静[1](2019)在《宋代“以故为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顶峰,后人几乎只是在此基础上改造与创新,但难于逾越。宋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诗歌探索历程,代表人物有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以及杨万里,开辟了一条以"以故为新"为中心,以"以俗为雅"、"反对‘好奇务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侧重点的诗歌创作道路,遂使宋诗与唐诗在历史上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并以自己不可取代的时代风格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5期)

李制[2](2018)在《苏轼诗画关系理论发微——以故为新的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在检讨诗画关系时,以"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对应"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经典论述。考察文学史发现,"赋诗"和"诗人"在苏轼诗论中指向多重意涵,蕴含着中国诗学传统中嬗变着的含混。因此,在领会"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时,直接将"赋诗"视为作诗,并将"诗人"视为作诗的人稍显轻率。文章在考察苏轼诗文作品所涉及的"赋诗"与"诗人"的基础上,将此两种概念归置于诗学传统之中,研究苏轼所论述的诗画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欣展[3](2018)在《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梅体漫字》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1年以来,梅国云创作了200多幅被称作笔外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经过重构的单独或复合的汉字。例如用放大的“车”字作形旁和“者”字构成一个新“堵”字,等等。这些单独或复合的汉字经过巧妙的构思已不同于一般的形(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2-14)

王磊[4](2016)在《宋代文学的雅俗观——以宋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雅俗观以雅、俗对立为中心,并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整体趋势。宋代作为中古至近代的转折点,其雅俗观也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变。本文以宋诗为例,分析宋人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意蕴上的雅俗观,以期探究"雅不离俗"的整体趋势。(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6年08期)

方怡君[5](2015)在《以故为新:巧探陌生化视域下的乐府诗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融合叙事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乐府诗借"缘事而发"、"浅而能深"的艺术内容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悠扬意蕴。在乐府诗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从陌生化的视域出发,在把握译语受众"证同"和"趋异"心理的基础上,有效调整其对于不同文化诗歌之间的认知距离,从而实现延长读者审美感受、传达作品文学性的预期目的。(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教师版)》期刊2015年04期)

唐何花[6](2011)在《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浅论宋诗意象更新和发展的成功法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诗虽然在"大判断"或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显着的转变,但在诗歌的"小结果"方面,尤其是在意象的继承和更新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宋人面对意象递相沿袭而带来的老化问题,苦苦探索,推陈出新,总结出两条成功法则: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拙文将围绕这两条理论,并结合《宋诗选注》中的实例进行阐述,据以窥见两宋之际诗歌意象的更新和发展的大势。(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11期)

李亚珍[7](2009)在《比较视野下的黄庭坚诗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宋代以前和宋代,其学术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纵观黄庭坚以前的整个宋代诗坛和理论界,几乎全是在唐代诗歌的影响下发展的,基本上是唐文学的延伸和继续。直到黄庭坚总结出一套诗歌创作的训练方法,使人通过训练能得到创作的门径,提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等诗学理论,追求强烈求新精神,开创了有意识的创作,才进入了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宋词时代。不仅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还开创了宋代文坛的一个全新时代,使宋诗创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前代的时代风貌。但是研究者们对于黄庭坚的评价却像宋诗一样毁誉不一,不过人们在争论中仍推进了黄庭坚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研究仍有待开拓。目前学术界对黄庭坚的研究已较多,但将其与西方理论研究进行比较却较少。本文将黄庭坚“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诗学理论与西方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比较。西方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条件下的产物。它们以笛卡尔的美学思想(唯理论)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为法典,使用古代现存的题材,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倡自我克制,追求正常情理,其理论与黄庭坚所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大同小异。本论文将通过时代背景、创作理论、文学特征和作用影响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揭示了“复古”、“重视规则”理论等相似之处,亦指出两者相似之中的诸多不同之处,并就中国诗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亦拓宽了古典主义的研究范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11-01)

傅明善[8](2002)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只是体律造语的一纲吗?——与钱志熙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读《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钱志熙先生《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一文,深为其学术眼光之独到、理论分析之精辟而折服。然而,该文就“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这一概念的辨析却不能尽如人意,窃以为钱先生对其所引黄氏《次韵杨明叔四首》诗序一段话之读解有失允当。原序云: 庭坚老懒衰堕,多年不作诗,已忘其体律,因明叔有意斯文,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 战百胜,如孙吴之兵……公眉人乡先生之妙语震曜一世.我昔从公得之为多,故今以此事相付。 钱文以为,“这里容易误解的是‘试举一纲而张万目’这句话,‘一纲’的‘纲’是针对‘体律’造句而言的,即‘以俗为雅’等8字只是体律造语的一纲,并不是为诗的全部宗旨”。笔者以为,就晚年黄庭坚来说,因“多年不作诗”而“忘其体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仅仅是一种托辞而已,只是他晚年已不再只是追求“体律”故而不愿多谈,却巧妙地导之以东坡之言罢了。否则,他又何必郑重其事地“以此事相付”呢?(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杨胜宽[9](1999)在《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析苏黄创立“宋调”的一条作诗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是宋代诗人应用得极为普遍的作诗原则,宋诗自别于唐诗的风格特征,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苏、黄共同致力于这一作诗原则,从而创立了“宋调”这一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苏、黄从理论到实践对这一原则的不同定位与具体应用,揭示出苏轼提倡这一原则、以自出新意和有为而作为根本,故其诗虽学植深厚,仍能清丽自然,黄庭坚继承这一原则,却把书本学问和活用技巧作为创作根本,故其诗难免奇峭奥涩,并误导了江西诗派走向偏重形式的歧途。(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詹杭伦,沈时蓉[10](1993)在《试论毛泽东诗词的“以故为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诗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具有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形成这种民族特色的一个主要原因,乃在于毛泽东诗词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沃土之中的。有鉴于此,本文拟着重探讨一下毛泽东诗词在“以故为新”方面的成功经验,藉以展示毛泽东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血肉联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以故为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轼在检讨诗画关系时,以"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对应"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经典论述。考察文学史发现,"赋诗"和"诗人"在苏轼诗论中指向多重意涵,蕴含着中国诗学传统中嬗变着的含混。因此,在领会"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时,直接将"赋诗"视为作诗,并将"诗人"视为作诗的人稍显轻率。文章在考察苏轼诗文作品所涉及的"赋诗"与"诗人"的基础上,将此两种概念归置于诗学传统之中,研究苏轼所论述的诗画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故为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静.宋代“以故为新”论[J].青春岁月.2019

[2].李制.苏轼诗画关系理论发微——以故为新的赋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周欣展.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梅体漫字[N].文艺报.2018

[4].王磊.宋代文学的雅俗观——以宋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为例[J].参花(下).2016

[5].方怡君.以故为新:巧探陌生化视域下的乐府诗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

[6].唐何花.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浅论宋诗意象更新和发展的成功法则[J].名作欣赏.2011

[7].李亚珍.比较视野下的黄庭坚诗学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

[8].傅明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只是体律造语的一纲吗?——与钱志熙先生商榷[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

[9].杨胜宽.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析苏黄创立“宋调”的一条作诗原则[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10].詹杭伦,沈时蓉.试论毛泽东诗词的“以故为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标签:;  ;  ;  ;  

以故为新论文-张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