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丛土壤论文-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

灌丛土壤论文-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丛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祁连山东段,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灌丛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1](2019)在《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高寒带植被的立地条件,是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研究选取祁连山东段头花杜鹃、山生柳和金露梅3种典型灌丛斑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围封前后其理化性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氮5个理化指标在灌下、灌外差异显着;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磷、速效氮、速效磷6个理化指标在围栏内外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围栏内速效氮与孔隙度的贡献率较高,表明围封后速效氮与孔隙度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围栏外速效氮与全磷的贡献率较高,表明有放牧干扰时速效氮与全磷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头花杜鹃灌丛斑块不论是否受到放牧干扰,均能保持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表明头花杜鹃灌丛斑块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短期围封能够显着增加灌丛斑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从而改善立地条件,也进一步证明围封更加有利于退化灌丛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袁宏波,刘淑娟,安富博,胥宝一,郭春秀[2](2019)在《生态输水对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人工输水影响下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距水面不同距离、不同土层的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面形成干扰,土壤溶液电导率、全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在距水面50m和250m处达到最大值,较平地距水面距离的各养分最大值向水缘推近了50m;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明显,总体上是表层的养分最高,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青土湖水面的形成,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上移在土壤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间呈显着正相关;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郝雅婕,邓巧玲,王艳霞,杨大新,张树斌[3](2019)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土壤热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利用微气象法开展了土壤热通量的动态监测,并分析土壤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干季末期(3-4月)和雨季初期(5-6月)土壤热通量月累计值为正值,其他月份(1-2月和7-12月)累计值为负值。土壤热通量与日照时数、总辐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显着负相关(P<0.05)。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土壤热通量月动态为单峰型,且土壤热通量高峰峰值较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提前,太阳总辐射成为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土壤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志良,赵文强,刘美[4](2019)在《高寒灌丛生长季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生长季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增温(1.3℃)的响应,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根际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中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非根际土壤中随生长季节逐步提高,在根际土壤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非根际土壤中,增温使生长季末期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生长季中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17.5%和2.2%,而在其他时期对2种土壤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而在根际土壤中,增温仅在生长季初期使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6.5%和1.3%.在整个生长季,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正根际效应,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根际效应不明显,而增温仅在生长季末期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根际效应显着降低15.2%.这表明,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将发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高寒灌丛根际土壤生态过程.(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5](2019)在《季节与小生境对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其对异质性生境与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1 hm2典型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喀斯特灌丛两种主要小生境(石土面和土面)土壤AMF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共发现AM真菌7科8属,球囊霉属/种为该地区优势属/种;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季节差异显着(P<0.05),冬季土壤AMF的Shannon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夏季,但小生境类型及季节与生境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nlysis,RDA)表明,速效磷、速效钾和植物丰富度极显着影响喀斯特灌丛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P<0.01)。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合理利用植物与土壤AMF共生促进退化生境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郝广,王小平,丁新峰,董轲,杨楠[6](2019)在《平茬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对草原灌丛平茬处理的响应,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上部植物群落的关系,本研究以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的退化草原为对象,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实施平茬处理并设置未平茬对照,处理3个月后,对两种处理条件下灌丛间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两种处理下0~5和15~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平茬样方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褐沙蒿生物量的下降,物种数及Shannon指数显着增加,0~5 cm土壤p H显着降低,而15~20 cm土壤全碳、全氮及碳氮比显着提高; 0~5 cm土壤总PLFAs、格兰氏阳性菌(G~+)、格兰氏阴性菌(G~-)、细菌(B)、真菌(F)以及放线菌(Act) PLFAs含量显着增加,G~+/G~-显着降低。(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与G~+PLFAs含量呈正相关,与G~-、F及Act PLFAs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全氮与G~+、G~-、F及Act PLFAs含量均呈正相关;Shannon指数与G~+PLFAs含量呈负相关,与G~-、F及Act PLFAs含量呈正相关;地上总生物量与G~-、F及Act PLFAs含量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能够对草原灌丛平茬处理引起的地上部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快速响应,对土壤健康状况具有指示作用,可为内蒙古灌丛化草原的恢复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麦尔哈巴·尼加提,戴岳,师庆东,肖合来提·巴义,彭丽萍[7](2019)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灌丛盐生假木贼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资源异质性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一种普遍现象。【目的】探索荒漠灌丛盐生假木贼(Anabasis salsa)的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沙漠戈壁地带的优势种盐生假木贼灌丛为对象,测定距离灌丛中心5 cm处、距离灌丛中心10 cm处和距离灌丛外缘20 cm处的土壤有机质量、土壤全磷量、土壤全氮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水平方向上,0~50 cm土层,距离灌丛中心5 cm处、距离灌丛中心10 cm处和灌丛外缘20 cm处的土壤有机质量、土壤全氮量、土壤全磷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及土壤含水率均无显着差异。垂直方向上,盐生假木贼灌丛周围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全氮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分布特征;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结论】盐生假木贼灌丛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在水平方向没有显着变化,但在垂直方向表现出一定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妥彬,田文斌,郭超,许洺山,郑丽婷[8](2019)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海岛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中国东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14个海岛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在温度带间差异显着,土壤碳库与氮库在暖温带最低,分别为49.35和1.08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137.25和4.63 t·hm~(-2);磷库在南亚热带海岛最低,为1.3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5.19 t·hm~(-2).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库在不同温度带间存在显着差异,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库在亚热带高于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和氮库不受温度带影响,磷库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显着高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库有显着正向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氮库变化有正向影响,但对磷库具有负向影响.海岛森林土壤碳库的纬度变化趋势与大陆相反,土壤氮磷养分库变化格局与大陆相似;其中,水热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驱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土壤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潘笑笑[9](2019)在《荒漠草原白刺灌丛堆不同演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分析白刺灌丛堆不同演化阶段土壤的各种理化因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种土壤因子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为深入揭示荒漠草原风沙区白刺灌丛堆演化过程中地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理与生态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白刺灌丛堆成熟阶段植被物种数明显增多,物种组成明显改变。不同演化阶段在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上有显着差异。灌丛堆的主要颗粒组成为黏粒和粉粒;白刺灌丛随演化阶段的推移能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与电导率、降低土壤的pH值,初级阶段沙堆中部位置表现更为显着,衰退阶段沙堆下缘20-40cm处储水能力更强。白刺灌丛随演化阶段的推移能够增加土壤中全氮及有机碳含量,而速效磷含量在沙堆顶端表层土中是显着提高的。2.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不同演化阶段其种数差别较小,仅在丰度上有所差异。其中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均表现为在发育阶段中的丰度含量高于其他演化阶段。目、属水平上其丰度比例有很大的差异,沙堆顶端0-5cm、10-20cm 土层在初级、成熟、衰退叁个阶段统一表现出根瘤菌目丰度较高,而发育阶段梭菌目丰度较高;在沙堆下缘10-20cm深土层中发育阶段的红球菌属显着高于其他演化阶段。3.白刺灌丛堆的不同演化阶段及其位置序列明显改变了其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土壤细菌在沙堆中部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高于顶端和下缘,其5-10cm深土层细菌丰度表现为衰退阶段>成熟阶段>初级阶段>发育阶段;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仅在沙堆下缘表层土中有显着性差异,其成熟阶段显着高于其他演化阶段;Chao1指数与ACE指数随演化阶段的推移而增加。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在初级阶段沙堆顶端0-5cm深土层中最高,对进化物种保存的差异最大;衰退阶段沙堆下缘10-20cm深土层中最低,对进化物种保存的差异最小。初级、发育阶段土壤细菌群落与堆间空地更为相似。4.灌丛堆不同演化阶段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比例及多样性,种丰度上真菌丰度表现为成熟>衰退>发育>初级阶段。子囊菌门为灌丛堆中优势菌门,其丰度表现为成熟阶段>发育阶段>堆间地>衰退阶段>初级阶段。衰退阶段中担子菌门的丰度显着低于其他演化阶段,被孢霉门、球囊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其他阶段且与堆间地变化一致。5.白刺灌丛堆的不同演化阶段及其位置序列明显改变了其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土壤真菌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随演化阶段推移呈“N”型变化趋势,最大值为成熟阶段沙堆中部5-]0cm处、最小值为成熟阶段沙堆顶端10-20cm处;沙堆顶端表层土 Shannon指数及Simpson指数在发育及成熟阶段均显着高于初级阶段,而其他空间序列在不同演化阶段间差异均不显着;ACE和Chao1指数中衰退阶段丰度最高;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在衰退阶段沙堆下缘表层土中最高,对进化物种保存的差异最大;成熟阶段沙堆中部表层中最低,对进化物种保存的差异最小。初级阶段真菌群落与发育、成熟阶段差异最大,堆间地与衰退阶段的真菌群落更为相似。6.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受多种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对土壤细菌群落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土壤pH、黏粒及全氮含量;对真菌群落的被孢霉门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养分及土壤颗粒组成与真菌属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黏粒含量对灌丛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赵亚楠[10](2019)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水分、碳氮空间演变及水分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对地表生境、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为改善宁夏退化荒漠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旱生灌木锦鸡儿属柠条(Caragan korshinskii)栽培种被广泛用于植被恢复,随之伴随土壤旱化、草本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草原功能的弱化现象。鉴于此,本文在对宁夏荒漠草原近30年不同年限(3 y、12 y、22 y)和间距(40 m、6 m、2 m)引入灌丛地与封育草地、放牧地群落尺度土壤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即草原-放牧-灌丛引入过程),进而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在宁夏东部草原研究区尺度上展开荒漠草原草地灌丛引入现阶段(草地-灌丛地转变:草地、草地-灌丛交错带、灌丛地)的土壤水分、土壤碳氮的空间演变格局以及地上生物量对土壤水分的阈值效应分析和预测,以期为荒漠草原人工植被恢复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在草原-放牧-不同年限和间距灌丛引入过程中,灌丛地由于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加剧,与封育草地、放牧地随0~200 cm 土层加深土壤水分增加的垂直动态相比,灌丛地深层次土壤水分无明显增加,无显着垂直动态,且与封育草地、放牧地季节动态(春季返潮、显着生长消耗和降雨补充)相比无明显春季返潮土壤水分上升期,土壤含水量显着低于封育草地、放牧地(P<0.05);除封育草地外,其他样地均存在亏缺,相对亏缺量为6.69~97.16 mm,相对亏缺指数(CSWDI)值呈波动变化,为0.03-12.10,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值均随着灌丛引入年限和密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灌丛引入研究区尺度空间分析得出0~200cm深层次土壤水分干(7月)、湿(10月)季均表现为草地-灌丛过渡带>草地>灌丛地,整体较为干旱,空间变异系数为32.59%~101.97%,呈中等变异以上。干季7月3者各层土壤含水量变程为1.42~133.87 km,空间异质性大小(Magnitud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MSH)[C/(C0+C)]为0.104~1.000,3者的MSH随着土层的加深分别呈增大、降低和增大趋势。湿季10月3者各层土壤含水量变程为3.52~78.81 km,MSH为0.179~1.000,3者的MSH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呈降低趋势。草地(0.866)向灌丛地(0.796)转变过程中0~200cm 土壤水分的整体空间异质性呈增大趋势。(3)在草原-放牧-灌丛引入过程0~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灌丛地显着高于放牧、封育地,为0.506~3.229 g·kg-1,但0~100cm 土层则为灌丛均较放牧地有显着增加(P<0.05),但与封育草地SOC无显着差异(P>0.05)。灌丛引入空间分析得出0~100cm 土层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灌丛地>草原-灌丛过渡带>草地,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的加深SOC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变异系数为54.44%~78.82%,呈中等变异以上;3者各土层SOC变程为4.11~56.50 km,MSH为0.203~1.000,3者的MSH随着土层的加深分别呈增大、增大和降低趋势。草地(0.836)向灌丛地(0.871)转变过程中0~100cm 土壤有机碳的整体空间异质性呈降低趋势。(4)在草原-放牧-灌丛引入过程0~10 cm 土层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STN)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为0.050~0.209gg-1,0~100cm土层STN与SOC变化趋势相同。灌丛引入空间分析得出0~100cm 土层STN含量垂直动态为增加趋势,在水平空间则为草原-灌丛过渡带>草原>灌丛地,但差异不显着(P>0.05),变异系数为42.23%~55.42%,呈中等变异;3者各土层STN变程为1.39~42.22 km,MSH为0.320~1.000,3者的MSH随着土层的加深分别呈降低、不变和增大趋势。草地(0.970)向灌丛地(0.864)转变过程中0~100cmSTN的整体空间异质性呈增大趋势。(5)灌丛引入过程中灌丛地的地上生物量远大于草地,研究区干(7月)、湿(10月)季的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的生态阈值点分别为[8.11%,0.07 kg.m-2]和[14.19%,0.06 kg.m-2],土壤水分阈值区间为[8.110%~14.19%]。(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灌丛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人工输水影响下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距水面不同距离、不同土层的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面形成干扰,土壤溶液电导率、全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在距水面50m和250m处达到最大值,较平地距水面距离的各养分最大值向水缘推近了50m;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明显,总体上是表层的养分最高,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青土湖水面的形成,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上移在土壤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间呈显着正相关;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间呈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丛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2].袁宏波,刘淑娟,安富博,胥宝一,郭春秀.生态输水对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19

[3].郝雅婕,邓巧玲,王艳霞,杨大新,张树斌.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土壤热通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4].马志良,赵文强,刘美.高寒灌丛生长季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季节与小生境对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6].郝广,王小平,丁新峰,董轲,杨楠.平茬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7].麦尔哈巴·尼加提,戴岳,师庆东,肖合来提·巴义,彭丽萍.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灌丛盐生假木贼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妥彬,田文斌,郭超,许洺山,郑丽婷.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9

[9].潘笑笑.荒漠草原白刺灌丛堆不同演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研究[D].宁夏大学.2019

[10].赵亚楠.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水分、碳氮空间演变及水分阈值研究[D].宁夏大学.2019

标签:;  ;  ;  ;  

灌丛土壤论文-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