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值税类型的比较及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蕴[1](2019)在《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国GDP已经从年均9%高增速换档为当前6%左右增速水平的新常态,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新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其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最后,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重大冲突,美国相继拉开了以中国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和贸易战,恶化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胜于无”的短缺经济向“高品质消费”的现代化转型,在新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原有以价格为核心竞争手段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消费品市场的新常态。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已经将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市场拉入了全球竞争。在这种经济竞争格局之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就成为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如何实现“六稳”?短期刺激政策等措施一段时间会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长时期会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造成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产能过剩难以出清等问题。经济演变的周期规律显示,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效率、动力、质量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第一,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要优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财税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财政的直接补贴,通过优化税制,实现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2020年左右建立法治政府、落实税收法定的时间目标已经不远了。“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虽然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营改增”改革造成的繁杂税率结构却可能对法律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困难。复杂的税率结构,不仅增加了法律执行的成本,更加剧了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作用。增值税立法在即,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合理设置增值税税率水平成为了当前增值税改革的重点与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为七大部分,全面论述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问题: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增值税税率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存在着对最优商品课税理论和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认知,同时,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更优的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或其它税种。导论的基础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对象,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法定税率(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名义税率);其次,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优势、最优商品税理论和增值税税制演化的路径依赖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单一税率结构是有效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关键机制;但是,考虑到拉姆齐法则,采用差别税率结构的增值税更符合最优商品的课税需求;同时,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演化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增值税完成消费型转型、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对增值税税率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需要明确两大原则,一是明确增值税的生产效率取向;二是必须承认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在这两个原则的约束下,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当尽可能靠近单一税率,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两档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该部分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共性目标都是提振经济、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关注点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均以实现,虽然,这造成了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复杂化,但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同样,在增值税税率结构完成了转型改革以及货物与劳务的全覆盖之后,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任务是在先前阶段修修补补的改革后,以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为目标,完成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第四部分,在明确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任务后,从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分析,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制约作用。我国需要通过增值税税率水平的优化,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的税后利润,以“中国智造”维持我国“世界工厂”的关键地位;二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过于复杂。我国增值税现行的三档税率、四档征收率以及不彻底的“零税率”政策,加剧了增值税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有效发挥。从三档税率的税率结构而言,特别是9%和13%两档税率涉及的部分行业是在同一抵扣范围内生产抵扣链条之上的,差别税率造成了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资本利润水平差异,扭曲了资本配置;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税制不应当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障碍,但是,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客观上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碍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竞争力,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国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与理论意义上的增值税零税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两种路径依赖约束:一是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不同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差异,以及先前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与既得利益约束了未来改革的空间;二是先前增值税“以票管税”征管技术,在后期不同时期不断强化,“以票管税”客观上解决了早前增值税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税征管技术的尝试。因此,后期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历次改革必须考虑增值税征管技术的约束。第六部分,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仅有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而收入型增值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世界各国增值税实施的主要差别在于税率结构与抵扣范围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增值税实施情况、税率档次与税率水平。在对比采用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国家时,重点分析了低税率(优惠税率)的政策,通过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启示。这些启示也成为本文第七部分对策建议的主要依据。第七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本部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国际比较与模式调整的国际经验,得出“1+1”税率档次是现阶段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二是从国家财政安全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可接受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作为确定“1+1”税率档次的约束性条件;三是结合前述约束性条件,确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应当控制在13%,低税率5.5%,并结合国际经验划定了低税率的征收范围;四是对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阶段的优化改革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先将征收率统一,实现简化税制的目的;在统一征收率后,应当将增值税起征点改革为增值税免征额,以实现增值税的税负公平;为了平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益,在增值税免征额替代增值税起征点之后,应当将增值税免征额标准与一般纳税人标准统一,实现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最终退出;五是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实现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以及优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刘同洲[2](2019)在《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的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税制日益优化,税率级次不断简并,抵扣链条逐渐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日趋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税改后的减税效应似乎未被充分认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税负痛感”在近年来集中凸显,企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趋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核心问题聚焦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测度,以及导致企业“税负感”加重的原因判定。基于此背景,相关学者提出税收“无谓损失”效应,为企业“税负感”加重与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关联性给予理论诠释,认定高税负挤占了企业净利润,进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引发了税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税收负担问题的大讨论。是何原因导致制造业税负痛感近年来集中凸显?究竟是减税政策出了偏颇,还是制造业自身出了问题?税负因素是否为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主导因素,上述问题的逻辑起源都要从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入手,而这也是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点、重点与难点。毋庸讳言,税费负担与投资的关系是税收学与金融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是提升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我国税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以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研究了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以“一条主线,二种状态”来阐述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其中,“一条主线”是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机理线,即税费负担→投资收益→投资决策。“两种状态”是围绕该主线的静态和动态的机理分析,静态机理仅涉及税费负担这单一投资成本因素的分析;动态机理为涉及税费负担、现金流、融资约束等多投资成本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基于综合税费负担视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在Laeven(2003)1的企业投资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投资欧拉方程方程,分析投资收益最大化时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从税负视域而言,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并不算重,主要是费用负担较重。总体而言,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中口径)为25.69%,其中社保费费负为6.80%,增值税税负为7.13%,企业所得税税负为3.91%;制造业而言,2016年制造业综合税负为5.86%,其中国营企业综合税负率为4.2%,民营企业为8.8%,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显着高于国营企业,并不存在“死亡税率”;从投资视域而言,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实业投资下滑,金融投资上升,两者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就税负与企业投资的关联性而言,总体视域与制造业视域下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中美税负差异视域下没有显着相关性。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与动态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其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而税费负担是一个该循环路径的外生冲击,当税费负担率改变时,该循环也发生改变;其二,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并非只受该行为所涉及税种税项的影响,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综合税负率并非只影响企业实业投资,也影响金融投资;同理,所得税税负率也亦然;其三,综合税负率的降低会加强资本选择金融投资的倾向。综合税负率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实业投资行为。当企业综合税负率降低时,对金融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实业投资行为,这会增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偏好,可能会加剧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其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金融投资行为。当企业所得税税负率降低时,对实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金融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实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大于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市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同时也应看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金融投资偏弱的激励效应的非正常性,即反映出现有所得税政策针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并未起到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相当部分的金融投资收益可能并未纳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税收流失,弱化了其作为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用,这与企业金融投资涉及的资本利得问题尚有政策缺陷有关。其五,现金流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导致企业“脱实向虚”与“民间投资下滑”的主因。现金流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与金融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效用远大于税负(综合税负或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其的负向抑制效用。即企业即使有充裕的现金流,也不投向实业领域,而是选择投向金融领域,该行为特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兼具有之,但民营企业更为显着;此外,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无论是何种税负视域下,其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企业实业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基于金融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客观现实,故而可诠释民营企业放弃实业投资而转向金融投资的“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在“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上,在所得税税负视域下,现金流对民营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度大于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同时,在所得税税负与综合税负视域下,净资产收益率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要大于国有企业。且现金流的影响度要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度;其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即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企业的实业投资反而下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欲根据发达国家“降税负、促投资”的目标导向,探寻其税制改革历史变迁与最新趋势,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优化的一般性规律,以解决我国“民间投资下滑”、“制造业脱实向虚”、“企业投资跨国转移”等问题。在结合我国促进企业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一是秉承“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的改革理念,全盘指导;二是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间接税制,深入完善和健全所得税制,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四是企业自身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李晶[3](2012)在《增值税征税范围研究:文献述评及研究重点》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增值税制度,增值税征税范围界定与改革一直处于争议中。2012年,以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行业拉开了新一轮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序幕,激发了对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新一轮热议,热议的重点在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建议及改革的影响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研究应着重在进一步深化增值税试点改革、改革引发的行业税负变化、改革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和征管机构调整问题方面。
彭海[4](2012)在《新时期增值税制度的改革与展望 ——基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分析探讨》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沈阳市国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421.8亿元,其中增值税收入187.16亿元,占税收收入比重的44.37%,几乎占了该市国税税种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可见,增值税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厘清该税种对税收改革的影响,必将对全局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值税作为我国的核心税种,在保障政府财政收入以及调节宏观经济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1979年我国开始进行征收增值税的尝试以来,理论界就有关增值税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1994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后各种争论更为突出,鉴于增值税这个主体税种在我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经济地位,国内政府和学术界对其的改革向来是慎之再慎,增值税转型可谓是举步维艰。从1998年和2002年两度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值税转型呼之欲出,却又搁浅,可谓是一步几回头。2004年7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试点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等八大行业率先展开;第二步在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石油化工业等颇有代表性的六大行业试行;第三步2008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另外2008年8月,我国四川省汶川等地区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我国政府随即将试点范围又扩大到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改革涉及范围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被确定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1到了2009年1月1日,时机已基本成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实施税前抵扣。这标志着自2004年7月1日开始的历经四次“括容”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实现全面推广。本文着眼1994年以来的增值税改革的成效、问题和展望,以辽宁省沈阳市为蓝本进行分析探讨,期冀能为我国的税收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钟竹枝[5](2008)在《两岸增值税最优税基税率设计之研究》文中提出1994年大陆税收体制的全面改革,确立了增值税在大陆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大陆现行增值税从税基和税率来说,离规范化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增值税的优势难以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陆现行增值税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严重冲击。而台湾的租税负担由1990年之20.6%,逐年下滑至2003年之12.7%,2004年小幅翻升为13.6%。同时台湾政府负债余额占台湾生产毛额比率则由1991年之5.89%,逐年大幅上升至2003年之32.24%。尽管2004年之税收出现改善的情形,但台湾政府负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毛额比率进一步攀升为33.7%。且近年来台湾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政府债务未偿余额占国内生产毛额逐年增加,而国民租税负担率却逐年降低,因此藉由调高加值型营业税税率解决目前台湾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之呼声不断。本文以增值税税基和税率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其进行考察,试图构建一个全面完善增值税税基税率的方案。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增值税税基和税率的实践情况的分析和对比,发现发达国家倾向于实行宽税基、低税率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实行窄税基、高税率政策。第二、就大陆及台湾现行增值税制度的实行状况,充分证明了增值税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影响力。第三、立足于理论基础,同时面对现实的制约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在税基设计方面,宽纳税收范围、消费型税型既符合理论设想,也有助于促进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税率方面,最优设计应当与税基相协调。第四、在借鉴了2004年在东北地区展开的增值税改革试点的经验后,首先,就税基改革而言,拓宽纳税范围应当分步骤开展,先将农业、第二产业的建筑安装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部门纳入增值税纳税范围,随后再逐步拓宽征税范围。税型改革而言,进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税率改革则主张全面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后将增值税基本税率适当调高。在增设1-2档低档税率的同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李天海[6](2008)在《我国增值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值税以其明显的优越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迅速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并在保证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由于我国在增值税推行之初,为了解决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产业结构失衡、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选择实施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十多年过去了,生产型增值税制约投资与出口的弊端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转变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中央于2004年7月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增值税转型的试点改革。在去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提出要“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和措施”。因此,中国增值税转型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共分五章。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介绍了目前增值税转型的理论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增值税的概念、分类特点,并着重从宏观税基、实际税收负担率、鼓励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税收征管成本等方面对各类型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第三章从介绍增值税转型的理论依据入手,回顾了中国增值税制度现有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消费型增值税的优越性,并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税收征收管理水平、增值税转型的理论准备等情况,分析了增值税转型的条件及增值税转型的可行性,阐明了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增值税转型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总结了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及增值税转型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增值税转型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建议。第五章介绍了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转型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中国增值税转型全面推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从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合理设计适用税率、调整和完善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规定、规范税款抵扣和税收减免、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增值税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综上,本文对增值税的基本理论、转型的必要性、时机选择、具体对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其目的是要使增值税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同时支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笔者希望此文能在坚定全国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信心方面有所裨益,并能有助于增值税转型工作的健康发展。
覃永清[7](2007)在《关于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增值税以其明显的优越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迅速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并在保证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由于我国在增值税推行之初,为了解决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产业结构失衡、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选择实施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十多年过去了,生产型增值税制约投资与出口的弊端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转变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中央于2004年7月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增值税转型的试点改革。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提出要“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和措施”。因此,中国增值税转型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共分五章。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文章特点及研究意义,介绍了目前增值税转型的理论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增值税的概念、计税原理、分类特点及增值税的优越性,分析了增值税的产生发展及其产生发展的原因,阐述了增值税类型选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从回顾中国增值税制度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增值税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中国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消费型增值税的优越性,并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税收征收管理水平、增值税转型的理论准备等情况,分析了增值税转型的条件及增值税转型的可行性,阐明了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第四章介绍了国内、外增值税转型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总结了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增值税转型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建议。第五章对增值税转型所要面对的问题:转型的时机选择、存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增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在经济运行良好的状况下,我国增值税转型全面推行还应再等两年,我国存量固定资产已纳税款不宜给予抵扣,对于增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建议借鉴国际过渡期的经验,根据试点地区的做法,采取逐步扩大,直至覆盖所有行业范围,并逐步提高抵扣比例的办法。最后利用有关数据对增值税转型对广西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并对减少负面影响提出了对策。综上,本文对增值税的基本理论、转型的必要性、时机选择、具体对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笔者希望此文能在坚定全国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信心方面有所裨益,并能有助于增值税转型工作的健康发展。
孙威,白昳[8](2006)在《我国增值税类型的改革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增值税的类型 1.增值税类型的价值构成分析。增值税是以商品流通和劳务服务的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世界各国实行的增值税以法定扣除项目的范围大小为标准,可分为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征税时,凡生产应税产品耗用的外购物质消耗,除固定资产外均可列入扣除项目范围。这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大体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故称为生产型的增值税。二是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征收增值税时,凡生产应税产品耗用的外购物质消耗除未提
刘凤君,王继东[9](2006)在《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几点建议》文中提出我国税制改革自推行生产型增值税以来,从存在的问题看,增值税须要转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问题是:不符合国际惯例,这种形式的税抑制企业投资,不利于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对价格形成了扭曲等。由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消费型增值税,需要稳步渐进地实施;对固定资产存量应采取“存量不扣,增量慢慢扣”的原则;加强专用发票的管理,减少偷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转让无形资产纳入征税范围,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郝永鋆[10](2005)在《增值税转型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谈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文中指出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是指我国由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本文所论述的中国增值税转型是普遍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即按照消费型增值税的定义所进行的研究,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在对我国增值税转型可行性实证分析中我们采用了两种口径的消费型增值税抵扣标准,一种是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仅限定在企业当年新增的机器设备,另一种是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限定在企业当年新增的全部固定资产。关于我国的增值税转型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主要是税收中性原则和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还有就是消费型增值税符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消费型增值税与国际增值税实践相一致,有利于使中国的增值税制与国际惯例相符;消费型增值税比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更符合增值税的抵扣原理;消费型增值税符合我国税制改革的整体方向。在此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转型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增值税转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可行性实证分析。同时本文对世界上100 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的增值税类型选择实践,按照大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比较和借鉴。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相关措施及政策建议。
二、增值税类型的比较及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值税类型的比较及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
2.1 税率结构及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内涵 |
2.1.1 税率结构 |
2.1.2 税率结构优化 |
2.1.3 增值税税率结构 |
2.1.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 税收中性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1 增值税中立性之理解 |
2.2.2 法定增值额与税收中性 |
2.3 最优商品税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3.1 拉姆齐法则 |
2.3.2 基于税收公平的最优商品税理论 |
2.3.3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最优税收理论 |
2.4 增值税税率结构形成的路径依赖 |
2.4.1 路径依赖的一般机理 |
2.4.2 我国增值税试行期间的税率结构 |
2.4.3 增值税多档税率结构与政治成本 |
2.4.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趋势 |
2.5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依据评述 |
2.5.1 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与理论选择 |
2.5.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理论选择 |
3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 |
3.1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1.1 生产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2 消费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3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2.1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 |
3.2.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期与经济影响 |
3.3.1 2017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2 2018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3 2019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4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升级” |
4.1.1 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原因 |
4.1.2 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 |
4.1.3 我国增值税税率水平对制造业的“锁定效应” |
4.2 增值税税率档次复杂抑制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 |
4.2.1 增值税三档税率产生的扭曲 |
4.2.2 增值税四档征收率产生的扭曲 |
4.2.3 增值税现行零税率的扭曲作用 |
5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的主要原因 |
5.1 增值税税率结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5.1.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前流转税税负水平较高 |
5.1.2 “营改增”改革所经历的特定过渡阶段 |
5.1.3 以增值税为基础而征收的各项附加税费水平 |
5.2 征管制度缺陷对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1 增值税信息不对称与征收管理能力缺陷 |
5.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及其弊端 |
6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各地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1 增值税税率档次国际比较 |
6.1.2 欧盟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3 OECD成员国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4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5 主要国家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2 世界各国增值税税率水平比较 |
6.2.1 增值税的累退性与差别税率 |
6.2.2 世界各国增值税优惠税率比较 |
6.2.3 增值税抵扣制度与增值税有效税率 |
6.2.4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比较 |
6.3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启示 |
6.3.1 税收中性是现代型增值税主要追求目标 |
6.3.2 优化抵扣制度降低增值税的有效税率 |
7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 |
7.1 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路径选择 |
7.1.1 增值税税率档次 |
7.1.2 “1+1”模式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选择 |
7.2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财政约束 |
7.2.1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7.2.2 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 |
7.2.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 |
7.2.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合理减税规模测算 |
7.3 基于“1+1”模式的增值税税率水平优化 |
7.3.1 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2 增值税低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3 我国增值税低税率适用范围优化 |
7.4 增值税征收率的优化 |
7.4.1 统一增值税征收率 |
7.4.2 起征点调整为免征额 |
7.4.3 增值税免征额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 |
7.5 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 |
7.5.1 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 |
7.5.2 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 |
7.5.3 设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率 |
7.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6.1 基本结论 |
7.6.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费负担的内涵 |
二、税费负担的类型 |
三、税费负担的本质 |
四、企业投资行为的内涵 |
五、企业投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般关系 |
一、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与抑制效应 |
二、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三、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漏损效应与效率损失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衡量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方法 |
第二章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传导机理 |
一、基于企业投资心理行为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二、基于宏观经济循环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静态影响机理 |
一、税费负担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 |
二、投资收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三、税费负担、投资收益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影响机理 |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的总体现状 |
一、企业税费负担的总体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 |
一、税费负担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现状分析 |
一、税费负担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二、企业投资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计量模型设定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计量模型设定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主要结论 |
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二、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
三、降低综合税费负担会增强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偏好 |
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 |
五、现金流与收益率是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与下滑的主因 |
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实业投资动力 |
第五章 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里根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特朗普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里根税制改革与特朗普税制改革逻辑共性 |
第二节 英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撒切尔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金融危机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企业投资已成国际共识 |
二、税制改革应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 |
三、减税降费应秉承适度性原则 |
第六章 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理念: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 |
一、秉承适度性原则,把控减税空间 |
二、以“宽税基、低税负、简税制、优结构”为税制改革导向 |
三、注重税制改革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 |
第二节 税制优化: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 |
一、构建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环环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环境 |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 |
三、构建低费率、统费基、优结构的社会保险制度环境 |
第三节 制度协同: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 |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
二、构建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四节 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
一、破解现金流约束,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二、贯通税负转嫁链,提升税收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增值税征税范围研究:文献述评及研究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
1. 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必要性 |
2.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建议 |
3.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影响 |
二、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
1.20世纪70年代至1993年 |
2.1994年至2003年 |
3. 2004年至2011年 |
四、未来研究的重点 |
1.如何深化增值税试点改革 |
2.改革引发的行业税负变化问题 |
3.改革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 |
4.改革引发的征管机构调整问题 |
(4)新时期增值税制度的改革与展望 ——基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增值税理论概述 |
2.1 增值税 |
2.1.1 增值税的特点 |
2.1.2 增值税的意义 |
2.1.3 增值额的概念 |
2.1.4 法定增值额的概念 |
2.2 增值税的类型 |
2.2.1 生产型增值税 |
2.2.2 收入型增值税 |
2.2.3 消费型增值税 |
2.3 增值税类型的比较研究 |
2.3.1 三种增值税类型比较研究 |
2.3.2 当初选择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分析 |
2.3.3 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得转型理由 |
第3章 增值税改革回望 |
3.1 增值税制度改革历程 |
3.1.1 我国增值税制度的试行开征阶段(1984-1993) |
3.1.2 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1994-2003) |
3.1.3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阶段(2004 年开始至今) |
3.2 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
3.2.1 固定资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
3.2.2 降低征收率 |
3.2.3 延长纳税期限 |
3.2.4 提高增值税起征点 |
第4章 增值税转型的影响分析——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 |
4.1 增值税转型的正面效应 |
4.1.1 降低企业税负 |
4.1.2 鼓励企业投资 |
4.1.3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4.1.4 推动转型升级 |
4.1.5 助推经济振兴 |
4.2 增值税转型的负面效应 |
4.2.1 制约税收增量 |
4.2.2 加大就业压力 |
第5章 当前增值税制度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重复征税的问题 |
5.2 小规模纳税人的问题 |
5.3 发票管理的问题 |
第6章 增值税改革展望 |
6.1 增值税扩围 |
6.1.1 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必要性 |
6.1.2 增值税扩围的方式与路径 |
6.2 增值税二次转型 |
6.3 统一身份并进一步降低税率 |
6.4 完善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
6.5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收征收管理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两岸增值税最优税基税率设计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图表索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架构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增值税概述 |
2.1 增值税的产生与发展 |
2.2 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
2.3 税基的确定 |
2.4 税率的确定 |
2.5 大陆现行增值税模式 |
2.6 台湾现行增值税模式 |
2.7 大陆增值税与台湾营业税课税范围及税率之比较 |
3. 各国增值税税基及税率之比较 |
3.1 增值税税基之国际比较 |
3.2 增值税税率之国际比较 |
4. 两岸增值税模式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
4.1 增值税的重要意义 |
4.2 现行增值税模式施行成效 |
4.3 大陆增值税模式存在的弊端 |
4.4 台湾营业税制度之沿革 |
4.5 台湾现行营业税存在之弊端 |
4.6 台湾调整营业税对总经济之影响 |
5. 最优税基税率考虑因素 |
5.1 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
5.2 税制改革理论对增值税的理论指导 |
5.3 税收三大原则理论 |
5.4 税收三大原则对增值税税基税率设计的理论指导 |
5.5 最优增值税税基税率设计现实考虑因素 |
6. 大陆最优税基税率改革方案 |
6.1 东北试点改革情况及借鉴 |
6.2 增值税税基税率优化方案 |
7.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贡献 |
7.3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国增值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 |
0.2 文献综述 |
1 增值税基本理论、各类型比较 |
1.1 增值税的概念及优越性 |
1.2 增值税的分类及其特征 |
1.3 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比较分析 |
2 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要求 |
2.1 增值税转型的理论依据 |
2.2 我国增值税制度现有模式的发展变革 |
2.3 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必要性 |
2.4 消费型增值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2.5 增值税转型的一般条件 |
2.6 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可行性分析 |
2.7 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
3 增值税模式的国际借鉴 |
3.1 各国对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基本情况 |
3.2 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特点 |
3.3 国际增值税类型选择的经验借鉴 |
4 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实践与完善对策 |
4.1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例证分析 |
4.2 增值税改革与完善的举措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关于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特点及意义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特点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增值税基本制度及各类型特征 |
2.1 增值税基本制度简述 |
2.1.1 增值税的概念 |
2.1.2 增值税的计税原理 |
2.1.3 增值税的分类及其特征 |
2.1.4 增值税的优越性 |
2.2 增值税的类型选择与经济的相关性 |
2.2.1 增值税的产生发展 |
2.2.2 增值税产生发展的原因 |
2.2.3 增值税类型选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三章 中国增值税制度特征及其转型必要性分析 |
3.1 中国增值税制度发展回顾 |
3.2 中国现行增值税制度的特征 |
3.2.1 中国现行增值税政策的基本内容 |
3.2.2 中国现行增值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
3.3 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必要性 |
3.3.1 中国现行增值税已不适应发展了的经济环境 |
3.3.2 消费型增值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3.3.3 增值税转型的一般条件 |
3.3.4 增值税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增值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增值税类型选择问题研究 |
4.1.1 各国对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基本情况 |
4.1.2 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特点 |
4.1.3 国际增值税类型选择的经验借鉴 |
4.2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问题研究 |
4.2.1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本情况 |
4.2.2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存在的问题 |
4.2.3 改进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建议 |
第五章 中国增值税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
5.1 对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建议 |
5.1.1 关于转型时机选择的问题 |
5.1.2 关于存量固定资产抵扣的问题 |
5.1.3 关于增量固定资产抵扣的问题 |
5.1.4 关于增值税转型的配套措施 |
5.2 增值税转型对广西税收的影响及对策 |
5.2.1 增值税转型对广西税收影响的测算 |
5.2.2 应对增值税转型影响的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1.生产型增值税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1)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符合国际惯例 |
(2) 生产型增值税抑制企业投资 |
(3) 不利于我国企业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
(4) 生产型增值税对价格形成了扭曲 |
2.实行增值税类型转换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二、增值税类型转换的困难与关键 |
1.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存量问题难以解决 |
2.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专用发票管理和税收风险压力加大 |
3.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面临两难风险的严峻考验 |
4.消费型增值税对无形资产的抵扣问题如何处理 |
三、对增值税改型的建议 |
1.稳步渐进地实施增值税的转型 |
2.对固定资产存量采用“存量不扣, 增量慢慢扣”的原则 |
3.加强专用发票管理, 减少利用发票偷税问题 |
4.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无形资产的抵扣问题 |
(10)增值税转型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谈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现实背景 |
(一) 增值税的三种类型 |
(二)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介绍 |
(三) 现行增值税的运行评价 |
(四) 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要求增值税转型 |
(五) “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目标模式 |
二、我国增值税转型理论依据、面临的问题和转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一) 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理论依据 |
(二) 我国增值税转型面临的问题 |
(三) 实施转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三、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可行性理论分析 |
(二) 可行性实证分析 |
四、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
(一) 世界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实践 |
(二) 世界各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实践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借鉴和启示 |
五、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实证分析 |
(一) 增值税转型为何选择东北三省 |
(二) 东北地区试点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含义 |
(三) 消费型增值税率先在东北地区试点的地区效应 |
六、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相关措施及政策建议 |
(一) 增值税转型的时机和方法 |
(二) 增值税转型的相关配套措施 |
(三) 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四、增值税类型的比较及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同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增值税征税范围研究:文献述评及研究重点[J]. 李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3)
- [4]新时期增值税制度的改革与展望 ——基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分析探讨[D]. 彭海. 吉林大学, 2012(10)
- [5]两岸增值税最优税基税率设计之研究[D]. 钟竹枝. 暨南大学, 2008(04)
- [6]我国增值税问题研究[D]. 李天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7]关于中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探讨[D]. 覃永清. 广西大学, 2007(05)
- [8]我国增值税类型的改革与完善[J]. 孙威,白昳. 现代经济信息, 2006(06)
- [9]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几点建议[J]. 刘凤君,王继东.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02)
- [10]增值税转型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谈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D]. 郝永鋆. 吉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