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王宗成,姜红宇,张敏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王宗成,姜红宇,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合成,生物活性,进展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宗成,姜红宇,张敏[1](2014)在《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有羧基,但在黄酮类化合物上引入羧基,便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这大大丰富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家族,拓展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及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文章综述了黄酮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理活性进展。(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22期)

吴小琴[2](2011)在《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一大类酚类物质,因大多数呈黄色而被称为黄酮。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且毒副作用小,备受人们重视,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本课题以黄酮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相似的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改进了其合成方法;同时以叁种细菌作为受试菌株,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抗菌性能,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了黄酮化合物的活性、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选题的意义和工作内容。2、本课题采用查尔酮路线合成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并对其合成方法做了改进,对单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寻找高效、环保、绿色的合成方法提供了方向。3、利用抑菌圈法定性测定了受试菌株对六种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做了体外抑菌、杀菌性能的测定,对这些化合物抑菌效果作了系统的研究:六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与其结构有关。4、测定了黄酮羧酸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大杀菌浓度(MBC)黄酮羧酸化合物对G’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芽孢杆菌作用次之,对G-菌的作用稍弱。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有无芽孢以及各种类型的菌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不同结构有关系。5、测定了黄酮羧酸化合物的抗菌效果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关系,抑菌效果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作用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06-15)

温辉梁,赖博文,刘崇波,龚云南,陈云华[3](2011)在《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尔酮路线合成了6种黄酮-6-羧酸化合物,采用I2/DMSO为氧化剂通过微波辐射合成了其中3种黄酮羧酸.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通过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一步测定了黄酮-6,4'-二羧酸的晶体结构.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1年05期)

温辉梁,杜秀丽,刘崇波[4](2009)在《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羧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的潜在生物活性与强的药理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概述了近年来黄酮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功效关系、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稀土配合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09年01期)

陈丹丹[5](2008)在《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及独特的可塑性结构,并且毒副作用很小,近百年来引起了化学工作者浓厚的研究兴趣。而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的修饰也是近年来许多药物学家和化学家研究的热点。其中的热点之一是将羧基引入到黄酮母体上以增加其活性。本论文以黄酮羧酸类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系列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优化了合成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了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2、研究了不同溶剂、反应物投料比、碱的用量及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合成了4个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其中3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同时优化了其反应条件,为寻找绿色、环保的方法合成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方向。3、研究了微波辐射条件下,以I_2和DMSO为氧化剂合成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8个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有7个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该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反应几乎定量进行。4、培养了1个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晶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首次确定了其晶体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药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17)

杜秀丽[6](2008)在《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日常膳食中的常见化合物,也是大量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它的毒副作用小,药效作用广。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多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黄酮类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相关的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改进了其原有的工艺方法;同时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了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2、采用滤纸片法对六种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的测试,并对其抑菌效果作了系统的评价:六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其结构相关。考察了浓度、溶剂、酸碱度和温度各因素对其抑菌效力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其抑菌机理。3、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六种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对宫颈癌Hela和肺癌A549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影响,为更深入的探讨其抗癌机理奠定了基础。MTT比色法结果显示:六种化合物对癌细胞的影响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本文选择了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对原有的工艺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研究了各因素影响,为寻找高效、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01)

陈云华[7](2007)在《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近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合成出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型黄酮类衍生物成了许多药物学家和化学家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黄酮类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系列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优化了合成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超分子作用。这些超分子作用涉及分子间和分子内基团间的相互作用、涉及超分子、各种分子组合体和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质、涉及生命物质内部的作用等。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超分子作用,对进一步深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其药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自己合成的4个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超分子作用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了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2、研究了以水作溶剂条件下,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合成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合成了4个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并优化了其反应条件,为寻找绿色、环保的方法合成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方向。3、研究了微波辐射条件下,以I_2和DMSO为氧化剂合成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8个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有2个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该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反应几乎定量进行。4、培养了4个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晶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首次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其超分子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药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01)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一大类酚类物质,因大多数呈黄色而被称为黄酮。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且毒副作用小,备受人们重视,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本课题以黄酮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相似的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改进了其合成方法;同时以叁种细菌作为受试菌株,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抗菌性能,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和评价了黄酮化合物的活性、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选题的意义和工作内容。2、本课题采用查尔酮路线合成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并对其合成方法做了改进,对单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寻找高效、环保、绿色的合成方法提供了方向。3、利用抑菌圈法定性测定了受试菌株对六种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做了体外抑菌、杀菌性能的测定,对这些化合物抑菌效果作了系统的研究:六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与其结构有关。4、测定了黄酮羧酸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大杀菌浓度(MBC)黄酮羧酸化合物对G’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芽孢杆菌作用次之,对G-菌的作用稍弱。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有无芽孢以及各种类型的菌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不同结构有关系。5、测定了黄酮羧酸化合物的抗菌效果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关系,抑菌效果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作用效果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宗成,姜红宇,张敏.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4

[2].吴小琴.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温辉梁,赖博文,刘崇波,龚云南,陈云华.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J].有机化学.2011

[4].温辉梁,杜秀丽,刘崇波.黄酮羧酸类化合物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稀土.2009

[5].陈丹丹.黄酮-8-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南昌大学.2008

[6].杜秀丽.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8

[7].陈云华.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南昌大学.2007

标签:;  ;  ;  ;  

黄酮羧酸类化合物论文-王宗成,姜红宇,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