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集与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作分集,分集增益,复用增益,MIMO
分集与复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国辉,牛丹丹[1](2019)在《基于莱斯衰落信道的MIMO系统分集复用接收方法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基于莱斯衰落信道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发射分集接收方法及其性能。提出了多天线中继网络传输速率与中断概率之间折衷关系的新见解。通过应用解码转发协议,研究高低SNR条件下,将分集复用折衷(DMT)的概念作为说明MIMO系统性能的工具。数值结果表明,研究方案所使用的多路分集复用增益较直接链路传输有显着性能优势。(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尹霄丽,孙志雯,崔小舟,郑子健,陈小政[2](2018)在《基于空间分集的海洋无线光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系统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水下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系统中海洋湍流引起的信号串扰,基于空间分集技术提出了一种海洋湍流缓解方案.用随机相位屏法模拟海洋湍流对信号产生的相位扰动,用分步传输法模拟光束的衍射传播,在接收端使用等增益分集合并技术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系统采用4路轨道角动量复用8路空间分集,仿真分析了轨道角动量复用集合、海洋湍流强度和传输距离等因素对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道角动量复用集合的模式间隔从1增加到2,误码率降低较为明显;随着模式间隔继续增大,误码率性能改善有限;误码率随传输距离和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证明在海洋光通信系统中使用分集合并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湍流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喻雨微,王彦[3](2018)在《MIMO分集与复用模式自适应切换算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实时通信环境,达到最佳的通信效果,对物理下行仿真平台的各个模块进行详细介绍并在Matlab中构建,分别对分集和复用模式进行仿真,然后对比吞吐量性能得出切换依据.最后对基于RI和SNR的自适应切换机制进行介绍和分析,设计自适应切换算法并实现了模式3内部分集与复用的切换.(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宫彩丽[4](2017)在《模式分集复用系统的频域均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爆发式增长,传统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容量已逐渐接近其香农极限值。作为可突破单模光纤容量瓶颈的一种新型扩容技术,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分复用技术以模式为新的自由度,通过少模光纤中有限的正交模式作为独立信道进行信息传送,可成倍提高系统传输容量。然而,实际的少模光纤中存在的色度色散、模式耦合和差分模式群时延等损伤,尤其后两者共同作用下会导致多路信号在空间上的信道串扰和时间上的码间干扰,严重劣化模分复用系统的传输性能。因此,如何有效补偿模式耦合与差分模式群时延等损伤,成功实现接收信号的模式解复用是模分复用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围绕着模分复用系统中的接收信号解复用问题,深入分析了少模光纤的模式传输特性、损伤产生机制及其对模分复用系统的影响。在综合考虑传输损伤基础上,建立模分复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搭建可实现多路在线数字信号处理的模分复用仿真系统。随后,运用时域多模算法(TD-MMA)和频域多模算法(FD-MMA)来消除模分复用系统中的信道串扰和码间干扰。为进一步提高算法收敛速度和降低频域均衡的复杂度,分别提出了频域联合判决多模算法(FD-JDMMA)和混合时频域符号型联合判决多模算法(Hybrid-SJDMMA)。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1.对少模光纤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在数学上从光波导学角度推导了模分复用技术实现的物理基础——模式正交性。深入分析了模分复用系统中随机模式耦合、差分模式群时延和模式相关损耗传输损伤的产生机制。2.采用矩阵传输模型和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相结合的方式,对模分复用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利用VPI仿真平台与Matlab编程软件,联合仿真搭建可实现多路在线数字信号处理的3×3单偏振和6×6双偏振模分复用仿真系统,并运用单偏振仿真系统对差分模式群时延和模式耦合进行了传输特性分析。3.对TD-MMA算法和FD-MMA算法的实现原理进行介绍,分别分析了二者计算复杂度与模分复用系统中模式数目和总差分模式群时延的数学关系。通过6×6双偏振模分复用仿真系统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分别对比了4QAM和16QAM调制格式下两种算法的解复用效果。仿真结果表明,FD-MMA可有效降低TD-MMA的计算复杂度,并保持与TD-MMA相近的均衡性能。4.在FD-MMA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改进算法——FD-JDMMA算法和Hybrid-SJDMMA算法。FD-JDMMA在FD-MMA误差函数基础上,同时计算统计模值误差和判决模值误差,最终将获得的联合误差用于迭代更新均衡器的权重系数,以加快均衡器系数收敛。Hybrid-SJDMMA算法在FD-JDMMA基础上,通过舍弃误差项的全部幅度信息而只保留其符号,可简化均衡器的权重更新过程,使其在时域下进行迭代更新而无需复数乘法,继而降低频域均衡的计算复杂度。将提出的两种算法用于6×6双偏振模分复用仿真系统,并分别与FD-MMA对比了4QAM和16QAM调制格式下两种算法的解复用效果。仿真结果表明,FD-JDMMA具有与FD-MMA相近的计算复杂度,在高阶16QAM调制信号时展现出更优的误码性能;当达到系统目标误码率10-3时,对4QAM和16QAM调制信号,FD-JDMMA所需的码元长度比FD-MMA都降低50%。Hybrid-SJDMMA算法能实现与FD-MMA近似的误码性能和收敛速度,且其复杂度约为FD-MMA的一半,具有复杂度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时镇[5](2017)在《基于OPNET的分集与复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天线技术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LTE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主要包括空间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技术。其中,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通信过程中的多径影响,还能够整体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空间分集能够提供分集增益,在提高信号稳定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空间复用能够提供复用增益,从而充分利用频带资源。同时,在两种增益之间也存在一种折中关系。本文在理论基础上,利用软件OPNET18.0搭建仿真平台,主要针对LTE系统8种传输模式中的开环发射分集和开环空间复用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空间复用技术在单小区场景和多小区场景下的研究,通过信道利用率、时延和吞吐量等分析网络性能,验证了空间复用技术在提升系统吞吐量/频谱利用率方面的优势。其次,对用户处于小区边缘的情况下,通过对信噪比和丢包率等参数的分析,验证了空间分集技术在提升通信稳定性方面的优势。最后,根据空间分集与空间复用的技术特点,从网络层面分析和研究了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的折中问题,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多小区场景下的性能及其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在网络层面的折中,能够对整体的通信性能带来一定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4-10)
胡贵军,闫李,常玉鑫,韩悦羽[6](2016)在《模式分集复用通信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式分集复用技术是当前光纤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以少模光纤中相互正交的独立模式为信道,同时承载多路信号,可以成倍提升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近年来备受关注。从系统建模、信号均衡和实验进展等方面总结了模分复用通信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模分复用系统输出信号的主要均衡方法及其复杂度;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总结了模分复用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实验结果;对模分复用技术的未来研究动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6年16期)
魏猛[7](2016)在《可实现分集和复用的加扰互补码系统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补码(Complementary Codes,CCs)是针对伪随机序列不能完全的消除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而设计出的新一代具有理想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的二维扩频码。基于互补码的CDMA(Complementary Coded CDMA,CC-CDMA)系统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并且论证了互补码的确能够为CDMA系统带来更优的性能提升。由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可以提高通信性能和系统容量,互补码开始与MIMO技术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甚至出现了相适应的叁维互补码。但是这些互补码都是基于扩频技术实现理想的相关特性,降低了频谱利用率。而加扰互补码分多址技术(Complementary-Coded Scrambling Multiple Access,CCSMA)结合互补码技术、加扰技术、MIMO技术不仅可以完美的克服干扰还能降低系统对频宽的消耗。本文首先设计了可实现分集/复用的CCSMA码,在给出了清晰的数学生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出CCSMA码的结构特征,并证明其具有理想的相关特性和分天线特性。其次,将CCSMA码应用到MIMO系统中,分别研究下行链路的CCSMA分集系统和CCSMA复用系统的收发机结构,并根据系统结构一步步详细地推导出判决前的信号形式。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各系统的误码率,结果表明分集系统的性能优于复用系统。结合两种系统可以得到完整的CCSMA系统,使用“分集/复用控制”模块,两种模式就可以随时切换。随后,为了展示CCSMA系统频谱利用率高的优势,本文分别计算基于一维扩频序列的CDMA系统、CC-CDMA系统、MIMO-CC-CDMA和CCSMA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对比显示CCSMA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然后讨论几种进一步优化频谱利用率的方法。最后,仿真CCSMA分集系统和复用系统误码率分别随多径数、用户数、系统支持的最大用户数、接收天线数增加的变化情况。最后对比几种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发现信噪比较低时,分集模式的吞吐量高于复用模式,但是信噪比较高时,复用模式的吞吐量高于分集模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胡贵军,韩悦羽,侯丹,常玉鑫[8](2015)在《2×2模式分集复用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2×2的模式分集复用实验系统,分别利用LP01和LP11模作为独立信道,实现了两路不同速率信号的同时传输,给出了传输后的实验结果。对背对背传输及10km传输后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验证了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复用通信系统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实现长距离高速率的模式分集复用通信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学与光子子系统》期刊2015-12-18)
柏松,胡贵军,闫李,常玉鑫[9](2015)在《模式群分集复用系统中发送端信号光入射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模式群分集复用(MGDM)系统运算量大和硬件实现困难的问题。通过在发送端选择最佳的入射偏芯距和高斯光尺寸对信号光入射条件的优化,最大限度降低系统的码间干扰(ISI)和信道串扰(ICI)的程度。在不进行电色散补偿的情况下,实现了两路10Gb/s信号在多模光纤(MMF)中有效传输400m,误码率(BER)低于10-3。(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5年05期)
王锐,胡安国,丁杰,陈万培[10](2014)在《四节点无线网络的分集复用折中》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个四节点无线网络,并将该四节点无线网络划分MIMO,MAC,Broadcast,Cooperative模型。讨论了四种不同模型的DMT上界。理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获得的最大分集值为4,最大复用值为2;协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分集值或者复用值,但是,协作并不能完全模拟MIMO系统。当复用增益较低时,协作模型与MIMO模型具有相同的DMT。当复用增益较高时,受复用增益的限制,分集增益为零。(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4年09期)
分集与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水下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系统中海洋湍流引起的信号串扰,基于空间分集技术提出了一种海洋湍流缓解方案.用随机相位屏法模拟海洋湍流对信号产生的相位扰动,用分步传输法模拟光束的衍射传播,在接收端使用等增益分集合并技术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系统采用4路轨道角动量复用8路空间分集,仿真分析了轨道角动量复用集合、海洋湍流强度和传输距离等因素对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道角动量复用集合的模式间隔从1增加到2,误码率降低较为明显;随着模式间隔继续增大,误码率性能改善有限;误码率随传输距离和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证明在海洋光通信系统中使用分集合并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湍流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集与复用论文参考文献
[1].邓国辉,牛丹丹.基于莱斯衰落信道的MIMO系统分集复用接收方法及其性能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
[2].尹霄丽,孙志雯,崔小舟,郑子健,陈小政.基于空间分集的海洋无线光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系统的性能[J].光子学报.2018
[3].喻雨微,王彦.MIMO分集与复用模式自适应切换算法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宫彩丽.模式分集复用系统的频域均衡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时镇.基于OPNET的分集与复用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6].胡贵军,闫李,常玉鑫,韩悦羽.模式分集复用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6
[7].魏猛.可实现分集和复用的加扰互补码系统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8].胡贵军,韩悦羽,侯丹,常玉鑫.2×2模式分集复用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C].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学与光子子系统.2015
[9].柏松,胡贵军,闫李,常玉鑫.模式群分集复用系统中发送端信号光入射条件的优化[J].光电子·激光.2015
[10].王锐,胡安国,丁杰,陈万培.四节点无线网络的分集复用折中[J].现代电子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