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朝国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枢轴圈层机制,王朝循环,国家治理
王朝国家论文文献综述
海云志[1](2019)在《枢轴圈层机制与王朝循环:传统国家治理的历史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朝治乱周期循环特征。早期治国者设计了宗法分封制和集权郡县制两种模式寻求治理之道,基于路径依赖和历代制度性修补,逐渐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官僚化的、辐射农耕—游牧两大区域的复合型统治体系,即组织化的"枢轴圈层机制"。当该机制有能力整合多重政治力量时,王朝就能延续下去;反之,则将趋于衰朽并进入新的周期循环,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展现出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何平,王云裳[2](2019)在《王朝民族主义对越南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基础与行为实践。越南在封建时代是东南亚有一定延续性的典型中央集权国家。在其中存在的王朝民族主义对越南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民族国家建构时,主要通过典章制度的设置、行政机构的建设、儒家文化的本土化,以及对少数族群运用武力等进行。因此,纵观历史王朝民族主义作为族群—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不仅在前现代时期存在,而且对越南封建时代取得超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一体化成就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安北江[3](2019)在《地缘政治与王朝秩序:8-13世纪“天下中国观”与“国家认同”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唐之后,东亚政治格局从藩镇割据走向天下政治多元化,干戈俶扰的五代十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分裂期,在宋一统"中国"的同时,草原民族势力随之渐长,成为9世纪中后期与宋对峙的"北族"政权。各族政权间的政治交际,致使传统"天下中国"观发生转变,从地理概念上升至礼教中国观。唐元畛域内的"中国"从复数变为单数,王朝继承合法性的"国家认同"理念亦呈现出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成为元代实现"中华一体"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前奏。(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祁美琴,安子昂[4](2019)在《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寺庙的政治功效及其在"大一统"王朝进程中的政治价值,由清廷敕令修建了一系列藏系庙宇。这些庙宇分布于中原和藩部,它们构成了代表"国家存在"的特殊政治场域,也体现了边疆地区宗教被纳入中央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清朝统治者通过皇家元素植入和对敕建庙宇的"官衙化"改造,使得这些庙宇兼具朝廷有效治理蒙藏民族及边疆地区的机构职能的同时,也成为清廷主导构建政治认同和藩部首领表达政治认同的场域与通道。(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鲁西奇[5](2019)在《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乡里制度在不同地区是否得到实行,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实行,反映了王朝国家对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控制方式与程度的差异。根据唐代乡里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行状况,可以将唐代对其疆域与民众的社会控制区分为4个圈层:第1个圈层是以汉户为主的正州县,较严格地实行乡里制;第2个圈层是以蕃胡夷蛮为主体的正州县,努力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但其乡里编排或未能全面遵守相关规定,且不稳定;第3个圈层是有版羁縻州县,其首领多以其固有的社会组织管理其部众,并向唐王朝申报所领民户,但也有部分有版羁縻州县编排了乡里;第4个圈层是无版羁縻府州,仍然实行其固有的社会控制制度,且不向唐朝上报户口版籍。唐代对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控制,本质上乃是"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而采取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崔欣[6](2019)在《乾隆皇帝塑造菩萨王形象:清王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侧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清王朝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尊崇藏传佛教,绥服蒙、藏的政策,此政策是其成功立国的根本,也是问鼎中原后成功治理王朝西、北边疆的基础。及至乾隆朝,清王朝疆域不断拓展,更加多元的民族、文化、信仰共存的局面形成。同时,也是蒙、藏从与清朝并立(对立)、联盟、内附,最终成为王朝疆域一部分的重要历史时期。此功绩的集大成者是乾隆皇帝。究其原因,成功的菩萨王形象塑造与合理运用藏传佛教的力量绝不可忽视。因此,乾隆皇帝从佛(修行佛法)、法(佛法弘传)、僧(延请供养藏传佛教高僧)叁个层面入手,塑造与完善菩萨王形象,并运用此身份助力清王朝最终实现对蒙藏的统御。(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杜军[7](2018)在《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拉克查伊王朝是继杜兰尼王朝之后近代阿富汗的第二个君主制王朝。曾在前王朝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的巴拉克查伊部落的穆罕默德查伊家族在内讧中异军突起,逐渐在形式上再次完成了阿富汗版图的统一。新政权建立后阿富汗的内外环境比前王朝更加严峻与复杂。君主需要在内部以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护政权的稳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在国内不得不应对代表地方的部落、前王朝残余政治势力的复辟以及宗教势力带来的挑战,并且在几方势力中周旋以防止大权旁落。19世纪的阿富汗最终沦为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在内外交困的一百多年时间内,阿富汗的民族国家构建包含了制度建设、现代化改革以及对外交往的各种尝试,集中涌现出了诸如道斯特·穆罕默德、希尔·阿里、阿卜杜尔·拉赫曼以及阿马努拉几位代表性的君主,特别是拉赫曼与阿马努拉时期的改革在阿富汗近代史上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历史遗产。本文在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坚持按历史演进逻辑观察传统的阿富汗部落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并注重对现今阿富汗国家的长久影响的解析。运用整体史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全面考察巴拉克查伊王朝国家的部落与国家、国家的变革措施、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对外关系,以及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阿富汗国家建设现状全面深入地认识阿富汗国家发展的困境和症结。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以阿富汗前现代国家的地区面貌与早期历史文化的演变轨迹作为开端,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历史变迁与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杜兰尼王朝有机的联系起来。国运短暂的杜兰尼王朝初创了阿富汗国家治理机构与官僚体系的基础,巴拉克查伊王朝在其基础之上正式开启了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轨迹。阿富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历史特别是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生根发芽对于后续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二章以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阿富汗部落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将阿富汗部落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结构以及外部特征予以剖析。部落社会经过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已深深嵌入阿富汗政治文化机理之中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格局与运行机制。部落体制在阿富汗国家创立后又成为近代君主国家权力文化即“君主—宗教势力—部落”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部落体制与君主制的结合以及伊斯兰教叁者的互动决定了阿富汗君主权力及其政府权威始终受到诸多限制而显得脆弱不堪。第叁章以巴拉克查伊王朝的现代化改造为主线并按照国家实际发展状况分阶段展示不同的君主在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下对阿富汗国家进行的深浅不一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拉赫曼和阿马努拉国王发起的改革对于阿富汗国家的影响最为深刻。作为一个封闭保守的伊斯兰国家,阿富汗能在19世纪末期兴起一股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并与政府的改革达成相当程度的契合。这一状况成为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引人注目的时代亮点。然而这一时期各君主发起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因自身认知的不足以及英俄干涉等主客观因素局限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而阿富汗终究难以改变被大国主宰的悲剧。第四章着力探讨19世纪阿富汗主权国家的发展与外部交往。英俄大博弈以及阿富汗与英俄互动背后反映出的国家实力的非对称性使阿富汗遭遇国家主权的空前破坏。在主权遭遇严重挑战的同时,阿富汗以其作为利益交换获得了英国提供的现金、技术及人员援助。正是这些外在的援助才确保了前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绩。一方面,19世纪对阿富汗而言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同时正是在外部势力的客观影响下落后的阿富汗发生了一些较为显着的积极正向的改变。第五章多角度综合归纳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阿富汗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研究理论均展示出阿富汗近代国家治理展现出的不同的轮廓。阿富汗自身的自然环境与内在的政治文化是影响近代国家构建成效的最关键因素。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也极为突出,其中包括民族主义范式在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中的独特地位、历任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决策失误以及阿富汗自身面临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困境叁个层面。第六章聚焦于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历程中的民族问题与主权变迁及其对于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的合理启示与经验借鉴。时至今日阿富汗在国家构建中遭遇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地区邻国及中国的西部边疆安全产生关联性的影响。根据客观环境与紧迫的形势制定中国的阿富汗战略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并能服务于中国地区安全战略。总而言之,本文以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为主线串接起阿富汗巴拉克查伊王朝君主制国家的发展状况,同时希冀该主题能够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即将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这一主题与当下的阿富汗局势关联起来,并且能够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雷颐[8](2018)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变与清王朝立宪失败》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由清政府主导的"预备立宪"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因此,有关研究较为充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章则从研究相对薄弱的国家观念的角度,对"预备立宪"失败的思想原因做了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尽管对"改良"、"革命"的观点,立场完全不同,但国家观念却相同。二者都完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国家观向现代契约型国家观念的转变,因此,双方都从制宪权、对"圣旨"的合法性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各种举措提出质疑,并就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构、宪政架构下的民族问题做了理论论述。新的国家观念,也是革命党人从早期"排满"向"五族共和"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共同的国家观念,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立宪派双方由敌对到合作的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8期)
孙蕊[9](2018)在《讲好山西故事 重现中国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4日,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会上,广电总局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宣传期和宣传节点,规划并发布了直至2022年的100部重点电视剧选题。一时间,国家百部(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8-08-15)
彭丰文[10](2018)在《从盛乐到平城:北魏王朝的国家建构与政治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拓跋鲜卑经过盛乐时代一百四十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塞外草原游牧政治特征为主、兼具一定多元政治文化色彩的政权。从盛乐迁都平城的前后十余年间,拓跋鲜卑统治者按照中原王朝政治文化模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完成了从塞外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从边疆属国政权到皇权国家的政治转型,加快了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7期)
王朝国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基础与行为实践。越南在封建时代是东南亚有一定延续性的典型中央集权国家。在其中存在的王朝民族主义对越南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民族国家建构时,主要通过典章制度的设置、行政机构的建设、儒家文化的本土化,以及对少数族群运用武力等进行。因此,纵观历史王朝民族主义作为族群—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不仅在前现代时期存在,而且对越南封建时代取得超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一体化成就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朝国家论文参考文献
[1].海云志.枢轴圈层机制与王朝循环:传统国家治理的历史透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何平,王云裳.王朝民族主义对越南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安北江.地缘政治与王朝秩序:8-13世纪“天下中国观”与“国家认同”演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祁美琴,安子昂.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19
[5].鲁西奇.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崔欣.乾隆皇帝塑造菩萨王形象:清王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侧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杜军.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变与清王朝立宪失败[J].兰州学刊.2018
[9].孙蕊.讲好山西故事重现中国历史[N].山西日报.2018
[10].彭丰文.从盛乐到平城:北魏王朝的国家建构与政治转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