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林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白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不同林型论文文献综述
时钟瑜,李婕[1](2019)在《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连续3年在长白山研究了3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密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林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然而相同土层毛管孔隙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2)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层深度以指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而土壤总孔隙度土层深度以对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其中针阔混交林相关系数最高。(3)土壤剖面各层次的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相同土层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4)不同林型土壤稳渗速度、渗透系数(K_1,K_(10))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其中,非毛管孔隙状况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更为显着。层次分析法显示,不同林型综合能力范围为0.714~0.956,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严毅,陈金龙,邵建辉,何银忠,马春花[2](2019)在《不同林型下川续断仿野生种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针叶林华山松和阔叶林核桃下仿野生种植的川续断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林型下种植的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和复合川续断前后林地土壤肥力及其变化情况,以期为川续断林下仿野生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林下仿野生种植川续断后,2种林型土壤肥力均呈增长趋势,不会对林地造成土壤肥力衰退现象;不同林型种植的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阔叶树种核桃林下种植的川续断品质优于针叶树种华山松林,且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土壤肥力状况对川续断品质存在影响,适宜的土壤肥力状况能提高川续断品质,且川续断对全N、全K的吸收有偏好。因此,该研究认为阔叶树种核桃林下仿野生种植川续断品质要优于针叶树种华山松林,林下复合种植川续断具有可行性,建议林下复合种植时开展平衡施肥措施,以稳定川续断的品质。(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9期)
吴迪,崔晓阳,郭亚芬[3](2019)在《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下土壤中氮矿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林型不同海拔下森林土壤凋落物层和表层矿质土壤中氮矿化特征及与培养时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了解森林土壤中针阔叶林下氮的矿化潜能,为充分地理解森林土壤氮循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验室好气培养法,以我国寒温带林区大兴安岭的偃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下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的凋落物层及表层矿质土壤为研究对象,按培养时间测定其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全氮、有机质、有机碳、含水量、pH、土壤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研究4种林型下土壤中氮矿化与培养时间、海拔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氮矿化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4种林型下,凋落物层中氮矿化以氨化作用占优势,表层矿质土壤中以硝化作用占优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凋落物层的矿化氮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表层矿质土壤中矿化氮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培养初期有明显的矿化滞后期。pH对表层矿质土壤氮矿化产生了直接影响,而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氮矿化过程中潜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下凋落物层和表层矿质土壤中的氮矿化特征,因培养时间的差异导致氮矿化的趋势差异,两个层次均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氮矿化量减少。通过比较分析,能够深入地认识寒温带林区森林土壤氮矿化潜力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森林土壤氮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4](2019)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原始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枫桦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红松天然次生林5种林型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为全面了解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和氮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选取的5种林型红松林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反硝化过程中的关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osZ为标记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从5种林型红松林15个土壤样品中一共得到nosZ基因631 878条有效序列,579 871条优质序列,长度分布在178~383 bp之间,主要分布在260 bp。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主要门类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核心属为伯霍尔德杆菌属、黄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属、芽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和中华根瘤菌属。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显示:除枫桦红松林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红松天然次生林外,5种林型红松林之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菌群的4种α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ACE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着。β多样性分析显示:5种林型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着(R=0.387,P=0.006),但3种原始红松林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是显着影响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P﹤0.05)。【结论】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数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但β多样性差异显著,引起不同林型之间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林帅,闫伟,贾学文,闫海霞,刘泽昊[5](2019)在《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估林下土壤肥力重要指标;土壤肥力差异影响植被分布、演替轨迹等;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以期为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人工造林树种选择、科学经营森林等提供参考。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5种典型林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因子,基于隶属度函数法对数据标准化,确定各项指标隶属度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度值及权重值,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得出结论辅助验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pH变化范围为7.31~10.46,均值为8.35。2)7项因子对不同研究区综合土壤肥力贡献率依次为全钾(0.177)>速效磷(0.148)>铵态氮(0.138)>速效钾(0.134)>有机质(0.127)>全磷(0.099)>全氮(0.057)。3)不同林型下土壤应用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确定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杨柴林>藏锦鸡儿林>沙地柏林>柠条锦鸡儿林>沙柳林。研究区土壤整体属于碱性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较高,对林地土壤肥力贡献率最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低,是林地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杨柴林林下土壤肥力较高,相较其它林分立地条件较好。(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5期)
盛海燕,陈伟杰,李伟成[6](2019)在《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林型群落及植被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国家森林公园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稳定程度,采用浙江铜铃山45个样地数据对其不同林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毛竹针叶混交林、毛竹常绿混交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_W)和多样性阈值(D_v)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显着高于其他林型,灌木层各指数之间差异没有乔木层明显,但毛竹林显着比其他林型低,草本层毛竹林和针叶林显着高于其他林型;铜铃山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灌木层的S、H′和D_v指数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而草本层各指数与海拔关系均不显着;7个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明确关系,可能与各群落仍处于演替过程中后期阶段未发育至顶级群落有关.(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7](2019)在《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红松天然次生林四种林型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共获得1 316个OTUs,四种林型的土壤含有大量未知真菌,在已知真菌类群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中后者在四种林型土壤中的分布差异显着(P<0.05)。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指数)显着高于红松天然次生林(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四种林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着(R=0.537,P=0.001),但两种原始红松林之间、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之间组成无显着差异。土壤全氮、总有机碳、pH、水分含量和总孔隙度是显着影响四种林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为原始红松林的保护、人工植被恢复和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丛高,张志丹,张晋京,徐丽,何念鹏[8](2019)在《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白山北坡6种不同林型(阔叶林、针叶林、云冷杉、岳桦林、岳桦-苔原、高山苔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分布与铁铝氧化物和黏粒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之间,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胡敏素碳、颗粒有机碳、2~0.25 mm大团聚体碳和0.25~0.053 mm微团聚体碳含量最高,云冷杉土壤的易氧化碳含量最高而水溶性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最低;此外,岳桦林土壤的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林型土壤,岳桦-苔原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林型土壤,而高山苔原土壤的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林型土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非晶质氧化铝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富里酸碳含量与游离氧化铝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0.25~0.053 m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2种形态氧化铝含量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结果指出,不同林型条件下各有机碳及其组分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弘哲[9](2019)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多年冻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寒区生态系统变化的早期预警和敏感生物指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由微生物调控的多种土壤生态过程,进而改变多年冻土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不同林型(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讨冻土微生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寒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规律,为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寒区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1、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3个林型分别检测出32种(落叶松林)、33种(樟子松林)和36种(白桦林)PLFA,均以细菌为主要优势类群(83.78%-90.55%),真菌次之(5.87%-12.48%),放线菌最少(2.47%-3.90%)。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真菌表现为白桦林最高,樟子松林最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白桦林最高(3.09),樟子松林最低(2.927),McIntosh优势度指数在落叶松林最高(6.297),樟子松林最低(4.238)。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共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总变异的77.9%,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2、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林型共测到有效的细菌序列79714条,归为43门、147纲、285目、458科、671属。不同林型间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白桦林中相对丰度最高(38.86%),在樟子松林中最低(33.18%);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白桦林中相对丰度最高(38.44%),在落叶松林中最低(16.25%)。Chao菌群丰度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樟子松林最高,分别为16082和10.142,白桦松林最低,分别为9703及8.660。3种不同林型共测到有效的真菌序列59357条,归为10门、32纲、93目、201科、393属。不同林型间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在白桦林中最高(60.63%)、落叶松林中最低(42.27%);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落叶松林中最高(51.20%)、白桦林中最低(37.76%);Chao菌群丰度指数表现为落叶松林最高(1929),樟子松林最低(1580);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落叶松林最高(7.035),白桦林最低(5.4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不同林型间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3、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间冗余分析表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与含水量、全氮和总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碳氮比和pH值呈显着负相关;放线菌、真菌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细菌菌群与各环境因子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全磷呈显着正相关(P<0.0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含水量、全氮呈显着正相关(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真菌菌群与各环境因子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优势菌群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TP显着正相关(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含水量和全氮呈显着正相关(P<0.05),接合菌门(Zygomycota)与NH_4~+-N呈显着正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马俊杰,钟良子,袁胜亮,曹鹤,张晨星[10](2019)在《冀西北清水河流域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冀西北清水河流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纯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dhtii Mayr)×白桦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混交林3种典型白桦林型,对林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模型比较其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分形维数介于2.388~2.563之间,3种白桦林型平均分形维数大小排序为:白桦纯林(2.474)>山杨×白桦混交林(2.453)>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2.423)。(2)土壤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3)3种白桦林型林下土壤均为典型的粉砂壤土,土壤分形维数与粉粒和黏粒分别呈极显着与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极细砂粒则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分形维数与土壤pH值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针阔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形维数相比其他2种林型较低,土壤养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2种白桦林型。因此,土壤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质地与土壤养分差异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不同林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针叶林华山松和阔叶林核桃下仿野生种植的川续断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林型下种植的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和复合川续断前后林地土壤肥力及其变化情况,以期为川续断林下仿野生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林下仿野生种植川续断后,2种林型土壤肥力均呈增长趋势,不会对林地造成土壤肥力衰退现象;不同林型种植的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阔叶树种核桃林下种植的川续断品质优于针叶树种华山松林,且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土壤肥力状况对川续断品质存在影响,适宜的土壤肥力状况能提高川续断品质,且川续断对全N、全K的吸收有偏好。因此,该研究认为阔叶树种核桃林下仿野生种植川续断品质要优于针叶树种华山松林,林下复合种植川续断具有可行性,建议林下复合种植时开展平衡施肥措施,以稳定川续断的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林型论文参考文献
[1].时钟瑜,李婕.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严毅,陈金龙,邵建辉,何银忠,马春花.不同林型下川续断仿野生种植[J].北方园艺.2019
[3].吴迪,崔晓阳,郭亚芬.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下土壤中氮矿化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J].林业科学.2019
[5].林帅,闫伟,贾学文,闫海霞,刘泽昊.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北方园艺.2019
[6].盛海燕,陈伟杰,李伟成.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林型群落及植被多样性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陈秀波,朱德全,赵晨晨,张路路,陈立新.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J].土壤学报.2019
[8].丛高,张志丹,张晋京,徐丽,何念鹏.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孙弘哲.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0].马俊杰,钟良子,袁胜亮,曹鹤,张晨星.冀西北清水河流域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特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