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性诗学论文-侯银河

哲性诗学论文-侯银河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性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甘本,牲人,审美政治,生命政治

哲性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侯银河[1](2019)在《论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哲性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着名学者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堪称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家的标志性人物,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牲人”(homo sacer)等政治哲学观念,体现了对主权者的生命政治批判,深刻地影响了文艺美学领域。“牲人”作为一种可以随意杀死且不被祭祀的“赤裸生命”与至高权力形成对位,可用来描绘诸如纳粹集中营、欧洲的非法移民或古巴关塔那摩监狱等情境,涉及生命权力的重大问题。本文聚焦于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探讨其思想蕴涵、文学阐释、哲理价值等题旨。第一章论辨“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的思想蕴涵。首先,辨析“牲人”的概念。其次,探讨“牲人”作为赤裸生命的内容与特征。再次,具体阐释难民、人类豚鼠、“穆斯林人”等“牲人”的典型形象与蕴涵。最后,揭示“牲人”审美政治意味的亵渎、游戏、潜能等抵抗方式和意义。第二章讨论“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用于文学阐释的可能性与新空间。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姆雷的大屠杀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为个案,论析小说人物、场所与机制。认为关于小说主人公的描述是“牲人”赤裸生命的一种文学表达,集中营是制造“牲人”的典型场所,各种亵渎主权者的装置机制的行为隐含了“生命权力”的抵抗。以阿甘本“牲人”审美政治观念审视文学作品,可以加强传统人文主义的思脉,生成当代文学阐释的新空间。第叁章探讨“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的哲理价值与哲性诗学意义。首先,通过福柯、哈特、奈格里、巴特勒等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与阿甘本的对话关系,凸显“生命政治”题旨的哲理价值。其次,从哲性诗学视野拓展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现当代社会的关联性,揭橥其批判理论的价值及其不足之处。结语认为,源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牲人”概念具有丰赡的审美政治蕴涵。在当代哲性诗学的观照下,阿甘本以“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体现了对赤裸生命的人文关怀,丰富与深化了欧美人文主义传统,因而具有宏阔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判的前景,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关注诗学正义,追寻未来美好共同体的愿景。(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仲雷[2](2019)在《为绿叶的吟唱与哲性诗学——论薛卫民青春诗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儿童诗坛上,薛卫民是一直坚持儿童诗创作并取得较高成绩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其中,他为中学生创作的青春诗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其鲜活少年形象的刻画和对青少年独特心理的准确把握使薛卫民的青春诗深受少年读者的喜爱,尤其是诗人坚持写纯然的诗,把青春的哲理和精致的语言融为一体,显示出其创作的精炼与独特。(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Z1期)

李文军[3](2017)在《荷尔德林的“哲性诗学”与海德格尔的“诗性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一个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哲理,一个则在其哲学中道出了诗意化的人生理想。作为后来者的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推崇备至,其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可谓深刻精辟。荷尔德林的"哲性诗学"与海德格尔的"诗性哲学",两者以不同的方式言说了同样的人生真谛。(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麦永雄[4](2013)在《论德勒兹哲性诗学的跨语境理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差异哲学衍生而来的诗学特色斐然,是一种充盈着当代学术意味的"哲性诗学"。跨语境的德勒兹思想挑战"理论之死",其深邃奇崛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启迪人们开拓跨差异的新诗学空间。德勒兹诗学可以置入叁重不同的语境中:一是当代西方诗学嬗变语境;二是电子传媒文化语境;叁是东西方文学与美学合理化交流的全球化语境。在这种多重语境的交汇与互渗中,德勒兹富于思想穿透力和理论增殖性的哲性诗学能够激活异质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启迪睿智,有助于建构充满差异性与内在性张力的世界诗学的"千高原"。(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3年04期)

王继承,王则远[5](2011)在《“雄浑”“、纤秾”的哲性诗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狄尔泰的哲性诗学思想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观点一脉相承:狄尔泰的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从而达到主客体融合的体验观,被司空图概括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认为表达"如将不尽",就要"与古为新",这正是对狄尔泰表达理论的阐释;理解就是交流的过程,读者对"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多维理解体现了狄尔泰的理解观念。(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曹传安[6](2009)在《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熊十力先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之本位,对于传承儒家学脉、光大传统文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在哲学思想上有很高的建树。熊先生学广思深,其学问总能迫切地打到每个人自身,令其反观自省,亲切而有力。这是一种灵性的学问、诗性的学问。熊氏哲学以本心建基,重在生命,视宇宙人生为一大生命,而这也正是中国诗学的最显着的特点。本文从诗与思想的大关系着眼,发掘熊十力哲学中最能代表中国诗学精神的质素。宇宙万物的本体即是诗歌的本体,故诗道之广大以及中国诗学以儒道思想为基质都决定于“本心”。熊先生特别强调“本体即工夫”,工夫论中的体验性思维与艺术思维相通,造就了主体自得自足的“乐”的心境,而此“乐”正是诗性精神的源头活水。心物关系是熊十力哲学的重要课题,而在中国诗学中心物关系亦是关键,感物、感兴、感通等体现中国诗学特色的命题都由此一关系而引发。结合熊先生的阐释,可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得到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赵永君[7](2008)在《冯友兰的哲性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座重镇,冯友兰在构建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文学艺术亦多有言说,体现出哲学之“思”与艺术之“诗”的的内在契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哲性诗学。结合西方的理性智慧与东方的诗性智慧,冯友兰主张“正的方法”与“负的文学”的完美结合,借西方诗学之“石”攻中国诗学之“玉”,融合中西,透发新声,为我们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文从本体论、创作论、方法论叁个方面对冯友兰的哲性诗学进行初步的阐释,希望揭示出脱胎于其哲学观的文艺观。首先,文艺作品之所以成为文艺作品,必然有一个标准。在冯友兰看来,这个标准就是其“本然样子”。只有进于道的文艺作品才合乎其“本然样子”,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真正的艺术作品最终是要明“道”的。第二,境界说是冯友兰哲学体系的真正归宿,天地境界是其希求达到的层级。天地境界贯穿于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进于道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创作者起码在创造的俄顷达到这种精神状态,而这种境界亦会体现在作品之中并最终影响到读者的境界,使读者的境界得以提高。最后,文艺毕竟不同于哲学,二者区别之要在于方法。“负的方法”是形象思维支撑下的诗的言说方式,它的运用会使文艺作品进于道,达到对真际世界的认识,并会使之具有一种耐人玩味的风流品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敏刚[8](2007)在《西方哲性诗学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危机的显露与“新”理论的出场总是相伴随的。胡塞尔在诊断欧洲文化危机的过程中,认为自然主义的主客二元论已经成为彻底解决知识问题的障碍。因此,他主张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对主客二元做出一劳永逸的克服,并提出了新的生成论与存在本体论,唤起了人们对“内在的”、“精神的”世界的向往,从而显现出了现象学自身的诗性向度。本文主要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对主客二元的纠正,尽其可能的描述出胡塞尔现象学部分学说的本原面貌,并显现出胡塞尔现象学对西方哲性诗学的拓展及其美学维度。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欧洲文化危机的概述与分析,表明胡塞尔现象学出场的必然。而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可以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通过对引发欧洲文化危机的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进行分析描述,强调作为“自然的思维态度”的产物,自然主义主客二元思维模式引发了理性的“自然化”、“客观化”倾向的出现;第二小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描述胡塞尔现象学还原对自然主义主客二元论的纠正与超越,显现出现象学的诗性向度。第二章在对“面向事物本身”这个现象学口号的分析描述,就其对审美经验研究所产生的实际拓展进行尝试性分析。依据胡塞尔现象学中对非设定的“面向”与处于本然样态的“事物本身”的分析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审美经验在现象学视阈中是一种原发的、当下直接性的经验。第叁章在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直观”的分析描述基础上,强调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与“直观”与一般意义的本质与直观的不同。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就“本质直观”理论对审美意蕴的拓展意义进行尝试性阐述。在这里,审美意蕴并不是概念抽象获得的本质,而是一种在现象之中的“纯粹现象”。所以,我们获取审美意蕴的主要途径不是概念的抽象、逻辑推理等,而是通过现象学悬置,在悬置一切非本原性的东西后直观审美意蕴。第四章我们对贯穿整个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进行了分析描述,显现出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的内在生成性。并且,在对胡塞尔对阿尔布雷希特·杜勒的铜版画《骑士,死神、魔鬼》的分析的反思基础上,对作为意识相关项的审美对象的生成与存在方式进行阐释。这里的审美对象已不再是传统简单的客观实体或精神实体,而是一种在审美意识行为中意向性生成的超越于主客二元的意向对象。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胡塞尔现象学不但实现了对传统主客二元的纠正,而且显现出了这个原发的、开放性的理论对西方哲性诗学的实际拓展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韩广信[9](2004)在《论德里达的诗性哲学与哲性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德里达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 ,主要目的是解构“一切社会等级制和暴戾统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语音中心主义及一切传统文本的解构 ,是他采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 ,使其崩塌并边缘化。他建构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无原则的原则 ,为诗学等的自由游戏创造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侯敏[10](2003)在《现代新儒家早期学者的哲性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以前往往集中于探讨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历史观、伦理观与社会文化观等,而对其哲性诗学观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实,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在20世纪上半叶就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美学关注,呈现出中国现代人文学术领域的独树一帜的文化诗学与审美主义。在人文之"思"与人文之"诗"的玄览中,他们从人生境界进入审美境界,进而对艺术心灵探幽发微。他们坚守民族文化之根,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参与了现代诗学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03年12期)

哲性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当代儿童诗坛上,薛卫民是一直坚持儿童诗创作并取得较高成绩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其中,他为中学生创作的青春诗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其鲜活少年形象的刻画和对青少年独特心理的准确把握使薛卫民的青春诗深受少年读者的喜爱,尤其是诗人坚持写纯然的诗,把青春的哲理和精致的语言融为一体,显示出其创作的精炼与独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性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侯银河.论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哲性诗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仲雷.为绿叶的吟唱与哲性诗学——论薛卫民青春诗创作[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李文军.荷尔德林的“哲性诗学”与海德格尔的“诗性哲学”[J].云梦学刊.2017

[4].麦永雄.论德勒兹哲性诗学的跨语境理论意义[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

[5].王继承,王则远.“雄浑”“、纤秾”的哲性诗学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6].曹传安.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7].赵永君.冯友兰的哲性诗学[D].苏州大学.2008

[8].李敏刚.西方哲性诗学的拓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7

[9].韩广信.论德里达的诗性哲学与哲性诗学[J].学术研究.2004

[10].侯敏.现代新儒家早期学者的哲性诗学[J].学术探索.2003

标签:;  ;  ;  ;  

哲性诗学论文-侯银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