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冯昭,张旭,徐静

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冯昭,张旭,徐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树林,海莲,内生真菌,甾体化合物

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冯昭,张旭,徐静[1](2019)在《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与生物学活性结合的二级组合筛选模型对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优势菌株Pestalotiopsis sp.,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β-(E)-feruloyllupeol、stigmastan-3-one、β-sitosterol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其中化合物分别3β-(E)-feruloyllupeol为首次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对4个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甘琪,徐旭,张晓敏,顾谦群,李德海[2](2019)在《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 HDN16-358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HDN16-358)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利用薄层色谱层析(TLC)、反相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UV等波谱学技术手段,解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单体化合物:(2S)-5-Hydroxy-2,7-dimethyl-2-(4,8-dimethyl-3E,7-nonadienyl)-2H-chromene-6-carbaldehyde(1)、BR-011 (2)、LL-Z 1272β(3)、stachybotrylactone (4)、5-Methylbenzene-1,3-diol(5)。结论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是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从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 HDN16-358中分离得化合物1~5,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其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4期)

吴颖楠,佘志刚[3](2019)在《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代分离技术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中分离出两个聚酮类新化合物dehydropalitantin(1),3-hydroxy-2-oxo-2H-chromene-6-carboxylic acid(2)和两个已知香豆素类化合物pestalasin E(3),3-hydroxymethyl-6,8-dimethoxycoumarin(4),通过一维和二维~1H NMR和~(13)C NMR谱图,高分辨质谱(HRESIMS)及比对文献等解析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测试了分离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冷懿[4](2019)在《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为研究对象,对其ICI培养基发酵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从红树林植物中分离得到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用于如抗肿瘤、抗真菌等医药用途。采用萃取法、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RP-18反相柱层析等技术从中分离纯化得到了3个化合物。结合碳谱(13C-NMR)、氢谱(1HNMR)、质谱(ESI-MS)等波谱学技术及相关数据库检索鉴定出这3个化合物分别为:sterigmatocystin、Versicolorin A、Averufanin。红树林植物开发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潜能不可低估,开发其药物价值,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海岸居民对其加以保护和种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凌惠平,郭思雨,赖宝龙,洪国康,曹灼贤[5](2018)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黄酮类代谢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置培养方法对红树林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H1N1进行液体发酵,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其代谢产物,获得4个化合物,其结构经MS和NMR分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为:8-羟基-6-甲基呫吨酮-1-羧酸甲酯(1)、8-羟基-6-甲基呫吨酮-1-羧酸(2)、8-羟基-6-羧基呫吨酮-1-羧酸甲酯(3)和4',6-二羟基橙酮(4),X-单晶衍射结果进一步证实化合物1的结构。另外,化合物4为首次从红树林微生物中获得,为橙酮类化合物的获取提供了新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邓勤,吕晓波,徐静[6](2018)在《红树林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角果木是长期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典型真红树植物,因从其中分离到一系列具有优良抗肿瘤活性的萜类成分使得角果木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10年来从角果木内生真菌中分离到的72个化合物进行结构特点和生物学功能评述,以期概述角果木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为角果木内生真菌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吕世康,罗由萍,张慧敏,徐经曼,陶海莲[7](2018)在《红树林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角果木根部真菌Fusarium sp.JG13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分析等手段分别鉴定为胸腺嘧啶(1),L-焦谷氨酸甲酯(2),邻苯叁酚(3),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2-甲基色原酮(4),腺苷(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角果木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廖日权,钟书明,梁兴唐,尹艳镇,郑韵英[8](2018)在《红树林植物阔苞菊内生真菌硒富集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有机硒的来源新途径,以菌丝体的富硒总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一株阔苞菊内生真菌的硒富集能力,对培养基中硒溶液添加量、盐浓度、碳源浓度、培养时间、碳源种类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合的培养条件为硒溶液添加量为30 m L、盐浓度5 g/L、碳源(葡萄糖)浓度15 g/L、培养时间24 h;代谢产物中硒含量为181.6μg/g,菌丝体富硒总量为1941.7μg/L,其有机硒转化率偏低,仅为16.2%。为进一步筛选开发滨海红树林中内生富硒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李衍荷,李晓明,徐蕊,李洪雷,王斌贵[9](2017)在《海洋红树林植物卤蕨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MA-318中一个新的链烯酸酐衍生物methylate cordyanhydride A》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采自海南东寨港的红树林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Linn.)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MA-31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相硅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分离手段获得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HRESIMS、1D NMR、2D NMR)鉴定该化合物为新的链烯酸酐,其结构为methyl(E)-3-(4-(2-((4-(but-1-en-1-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methyl)but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propanoate,命名为methylate cordyanhydride A。抗菌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陶移文,凌惠平,张建业,佘志刚,林永成[10](2017)在《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ZZF08酰胺类次级代谢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色谱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ZZF08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MS、NMR、X-单晶衍射及与文献数据比对等方法确定其结构,MTT法考察其对体外人鼻咽癌细胞KB和KBv200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由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ZZF08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2个酰胺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viridicatol(1)、cytochalasin H(2)、cytochalasin IV(3)、葡萄糖神经酰胺(4)、△~(4(5))(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5)、尿囊素(6)、胸腺嘧啶(7)、尿嘧啶(8)、环(亮-甘)二肽(9)、环(亮-丙)二肽(10)、环(苯丙-甘))二肽(11)和环(苯丙-丙)二肽(12),其中,化合物1,2,3,4,5为首次从湛江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中发现。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3对KB细胞和KBv200细胞有较强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HDN16-358)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利用薄层色谱层析(TLC)、反相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UV等波谱学技术手段,解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单体化合物:(2S)-5-Hydroxy-2,7-dimethyl-2-(4,8-dimethyl-3E,7-nonadienyl)-2H-chromene-6-carbaldehyde(1)、BR-011 (2)、LL-Z 1272β(3)、stachybotrylactone (4)、5-Methylbenzene-1,3-diol(5)。结论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是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从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 HDN16-358中分离得化合物1~5,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其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冯昭,张旭,徐静.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2].甘琪,徐旭,张晓敏,顾谦群,李德海.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chartarumHDN16-358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9

[3].吴颖楠,佘志刚.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versicolor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冷懿.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山东林业科技.2019

[5].凌惠平,郭思雨,赖宝龙,洪国康,曹灼贤.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黄酮类代谢产物[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邓勤,吕晓波,徐静.红树林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7].吕世康,罗由萍,张慧敏,徐经曼,陶海莲.红树林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廖日权,钟书明,梁兴唐,尹艳镇,郑韵英.红树林植物阔苞菊内生真菌硒富集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

[9].李衍荷,李晓明,徐蕊,李洪雷,王斌贵.海洋红树林植物卤蕨内生真菌CladosporiumperangustumMA-318中一个新的链烯酸酐衍生物methylatecordyanhydrideA[J].海洋科学.2017

[10].陶移文,凌惠平,张建业,佘志刚,林永成.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sp.ZZF08酰胺类次级代谢产物[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红树林内生真菌论文-冯昭,张旭,徐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