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旋转对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联聚乙烯电缆,非旋转对称模型,电场强度,尖端电荷层
非旋转对称论文文献综述
陈继明,高颖,李其莹,陈莉,朱明晓[1](2019)在《非旋转对称高压直流电缆的电-热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单芯高压直流电缆的非旋转对称模型,考虑到电场、温度等物理场的耦合影响,分析了含缺陷电缆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电场强度的暂态和稳态分布特征,考察了空间电荷层对电场强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电缆模型,非旋转对称电缆缆芯上方的电场强度减小,下方的电场强度增大,且下方的电场更易发生翻转。当绝缘层存在水树缺陷时,缺陷与绝缘界面产生的电荷层导致电场强度激增;随着温度梯度和加压时间的增加,电场强度与空间电荷均呈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冯国英,刘亲厚,李玮,周寿桓[2](2017)在《非旋转对称光束的像散系数a_(ZF)》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阶矩定义,综合考虑像散光束的非旋转对称性,提出采用M~4参数来描述光束的像散特性。推导出了在指定方位角上像散基模高斯光束、像散厄米高斯光束传输和像散光束的束腰、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提出采用像散系数a_(ZF)表示光束的像散特性,最终给出了用像散系数a_(ZF)表达的M~4参数(M_(xx)~4、M_(yy)~4、M_(xy)~4和M_r~4)的解析表达式。另外,根据实测光束的M4参数反过来也可以求出光束的像散系数a_(ZF)及光束在主方向上的M~4参数等。光束经过无像差旋转对称光学系统传输时,其传输不变量为a_(ZF)、J_(ZF1)和J_(ZF2)。本文所得结果对实际工作中激光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7年10期)
王进军,王侠,宁铎[3](2017)在《离轴非旋转对称迭加方形光斑均匀聚光菲涅尔透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点聚焦菲涅尔透镜聚光分布均匀性差以及聚焦光斑形状与太阳能电池片不匹配的缺点,采用离轴非旋转对称迭加方法进行了方形光斑均匀聚光菲涅尔透镜设计,透镜采用方形非旋转对称结构,设计过程中通过在透镜中心截取一方形小孔来降低聚焦光斑中心辐照度峰值,改善接收面聚光分布,以提高聚光均匀性.采用光线追迹法模拟并分析了小孔边长、离轴偏移量、离轴聚焦距等参量对聚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透镜聚焦光斑形状为方形,聚光均匀度高达90%.(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孙玮苑[4](2016)在《非旋转对称光学非球面(柱面)面形绝对检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旋转对称光学非球面元件,如柱面元件等,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在天文、强激光等先进光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其非旋转对称的特点,尚未有高精度的绝对检测方法。计算全息元件(Computer-Generated Hologram,CGH)可以产生任意形状的波前,可实现复杂光学元件的零位干涉检测,但系统误差及参考误差的存在限制了计算全息法的检测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本文在计算全息零位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以非旋转对称光学非球面中的特例——柱面元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共轭差分干涉术的面形绝对检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有:针对一柱面元件,完成柱面补偿用CGH的设计与加工,搭建干涉测量装置,实现柱面元件的零位干涉检测;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对检测过程中的像差进行分析,实现了装调误差的分离。采用多种算法对待测面的微分波面进行复原仿真,得到待测柱面的绝对面形分布;相比于差分干涉法,共轭差分干涉法提高了面形复原精度,增强了测试可靠性;同时,通过迭加实际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噪声、装调等误差,分析各类误差对复原精度的影响。运用正交双边对称位置测量的共轭差分法对柱面进行绝对干涉检测,设计具有七维调节功能的夹持调整机构,实现待测件的装调及共轭运动;对共轭差分干涉测量得到的微分波面进行波面复原,得到待测件的绝对面形;采用Taylor Hobson非球面轮廓仪对待测件特定位置进行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两者结果基本一致,其RMS值偏差优于1/40λ(λ=632.8nm)。(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孙榕[5](2014)在《非旋转对称地球自转理论:本征模、受迫章动和周日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重力场技术的发展使得叁轴地球的转动惯量确定变得越来越准确。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地球自转的观测精度越来越高。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幔的3D模型成为可能。本文基于相关模型和公式,构建了适用于弹性叁轴非旋转对称地球的欧拉-刘伟尔动力学方程,并研究了叁轴性对于地球自转本征模和周日受迫极移的影响、以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对于地球的受迫章动的影响。本文利用静态和时变重力场模型中的二阶球谐系数以及动力学椭率计算了叁轴地球的转动惯量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和叁轴地球惯性主轴的指向及其随着时间的变化。依据地表密度模型CRUST2.0,本文估算了地壳各圈层对于地球整体赤道转动惯量差异的贡献。考虑到地球整体赤道扁率大小,本文给出了适用于考虑地球整体叁轴性的欧拉-刘伟尔动力学方程,并对其中的相关参量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叁轴两层地球自由核章动的解析公式。基于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解的理论,给出了适用于含复数糅变参量的欧拉-刘伟尔方程的本征模的求解公式。利用Molodenskiy提出的微扰方法,结合地幔模型GyPSuM,研究了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对于地球的糅变参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地幔横向不均匀性对于受迫章动的影响。利用对应于叁轴两层地球模型的欧拉-刘伟尔动力学方程,将地球周日受迫极移对于激发函数的响应表述为其对同频激发函数和反频激发函数的响应之和。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不同的静态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的地球的主转动惯量的值也不同。因为不同的静态重力场模型具有不同的参考时刻。对于存在冰后回弹的地球来说,不同的时刻意味着二阶带谐系数C20也不一样。(2)叁轴地球的惯性主轴的指向参数的变化与特定的地球重力场的二阶球谐系数的变化有联系。赤道惯性主轴的经度变化主要与地球重力场中的二阶球谐系数C22和S22的变化相关。(3)赤道惯性主轴的经度变化存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周年变化。这一占据主导地位的变化可以通过陆地水模型加以证实。(4)地壳密度的横向不均匀对于地球整体的赤道转动惯量差的贡献比地球整体的赤道转动惯量差要高一个量级的,但符号是相反的,说明地球整体的赤道转动惯量差有一部分来自于地壳下面的地幔或者地球的外核和内核。地壳的密度异常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补偿地壳下圈层密度异常的一种机制。(5)给出了对应于叁轴两层弹性地球自由核章动FCN的解析公式。对该公式截断可以发现,地核赤道扁率对于地球的自由核章动(FCN)的贡献是处于二阶扁率量级的。(6)基于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解的理论,给出了含复数糅变参数的叁轴欧拉-刘伟尔东力学方程的本征模的解,指出本征模方程的四个特征值分别对应于两个主要本征模运动CW和FCN。如果这两个本征模运动是椭圆运动,那么每一个椭圆运动都可以分解为一组频率相反的圆周运动之和。(7)对应于地幔物质横向不均匀的糅变参量增量相对于零阶糅变参量而言要小1个扁率级。虽然横向不均匀性会使得糅变参数变为复数,但由于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效应较小,糅变参数的虚部一般都可以忽略。(8)地幔横向不均匀性对于受迫章动的影响在1μas。(9)叁轴性使得地球的极移对于激发函数的响应不只限制于同频响应,还存在反频响应。(10)地球叁轴性对于海洋潮汐激发的顺向/逆向周日极移的影响可以达到1μas量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6-04)
张平定,孙佳佳,张鸣鸣[6](2014)在《弹道中段非旋转对称目标动态雷达散射截面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计算弹道中段非旋转对称目标的动态RCS,根据高频近似方法和局部场原理,分别用几何绕射理论和物理光学法对目标主体及其尾翼的RCS计算公式进行推导;然后根据中段弹道目标的运动学特性,求得其实时视角值;并根据物理光学法提出了一种判断尾翼遮挡的方法,最终求得其动态RCS值。通过与暗室测量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许英朝,林洪沂[7](2013)在《非旋转对称叁次方面形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旋转对称的光学曲面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光学系统中,但对该类光学面形的检测还基本依靠坐标测量机和接触式轮廓仪.利用计算全息图(computer-generated holograms,CGH)可以生成任意想要的波前这一特点,提出了利用计算全息来检测非旋转对称的光学曲面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并通过对一个叁次方面进行面形检测,详细给出了从检测系统的理论设计、CGH的制作到面形检测整个过程.检测结果的面形偏差PV值为1.047λ(λ=0.632 8×10-3 mm,氦氖激光波长),均方根(RMS)值是0.094λ.该方法可以作为现行接触式测量方法的有效补充,并且具有良好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袁斌,徐世友,刘洋,陈曾平[8](2013)在《基于复数经验模式分解的非旋转对称空间进动目标回波分离及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非旋转对称的弹道中段目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而言,非旋转对称部件回波分量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目标主体的成像质量。该文通过建立非旋转对称弹道中段目标的回波模型,分析了导弹主体和导弹非旋转对称部件的回波分量的微多普勒差异,提出了基于复数经验模式分解的非旋转对称部件回波分离方法,利用复数经验模式分解的自适应特性,可以有效地分离和重构主体及非旋转对称部件回波分量。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文提出的方法可显着提高导弹主体部分的成像质量。(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许英朝,张新,周平[9](2009)在《一种非旋转对称“花瓣形”相位板的检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利用计算全息图检测非旋转对称的"花瓣"形位相板.分析并推导了光线经过"花瓣"形相位板传播中的高阶像差的理论公式,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花瓣形"相位板的检测系统的设计,给出了设计的结果.讨论了计算全息图衍射级次的分离以及计算全息图的二元化,给出了振幅型的计算全息图的图样.计算全息图的刻线最小间隔是20μm,计算全息图的制作精度对检测结果的波前误差的影响仅仅为0.005λ.对检测系统作了详细的公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调整公差对整个检测系统的影响和方根值为103.187 nm.(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赵惠[10](2009)在《用于景深延拓的非旋转对称相位板特性研究与新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任何成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景深,而与之所对应的概念在像空间中则被称为焦深。只有景深范围之内的物体才能够被清晰成像,而超出景深范围的物体经光学系统所形成的图像将会变得模糊,从而引起细节、纹理的丢失。减小系统的相对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扩展景深的目的,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却是系统分辨率的降低。199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E.R.Dowski博士等人提出了一种波前编码成像技术,非常好地解决了传统成像系统在扩展景深时所遇到的困境。通过在孔径平面上引入一个合适的相位掩模板,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就会对离焦参量以及引起离焦的因素,如外界温度变化、系统机械结构不稳定等变得非常不敏感,从而使系统景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波前编码成像技术主要由光学设计以及数字图像复原两个方面组成。性能优良的相位掩模板加上强大的复原算法是波前编码成像系统获得惊人效果的关键所在。这项技术发展至今,可以用于景深延拓的相位板层出不穷,且可以分为旋转对称型和非旋转对称型两大类。由于非旋转对称型相位板具有更加优秀的景深扩展能力,所以这类相位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本文也正是以非旋转对称型相位板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的。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而其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就是文章创新性的直接体现。第一,首次在统一框架下对主流非旋转对称型相位板在景深扩展能力、对初级像差的敏感性、点扩散函数中心偏移效应、中间图像的可恢复性以及加工难度五个方面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且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波前编码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价体系原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几乎鲜有加工精度对相位板性能所带来影响的讨论,而本文的工作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第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面型拟合的方法,可以用来简化波前编码成像系统所对应的离焦传递函数解析表达式的计算,而这对于不适用由E.R.Dowski博士所提出的经典计算方法的相位板而言正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第叁,在充分考察已有相位板特性以及面型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种包括改进的对数型相位板、中心相位补偿型相位板以及迭加正弦分量型相位板在内的新的相位板,并且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它们也具有良好的景深扩展能力。此外,本文还首次对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叁角函数型相位板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现叁角函数型相位板不但可以用于扩展景深,而且同时能够作为添加分量来改善其他类型相位板的性能。第四,以自行设计的低成本、低质量单镜头波前编码成像系统为实验平台,对波前编码成像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几种不同类型相位板的性能进行了验证。这对于此项技术的应用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同时也证明即便是在较差的成像系统中,波前编码成像技术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扩展系统景深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非旋转对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二阶矩定义,综合考虑像散光束的非旋转对称性,提出采用M~4参数来描述光束的像散特性。推导出了在指定方位角上像散基模高斯光束、像散厄米高斯光束传输和像散光束的束腰、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提出采用像散系数a_(ZF)表示光束的像散特性,最终给出了用像散系数a_(ZF)表达的M~4参数(M_(xx)~4、M_(yy)~4、M_(xy)~4和M_r~4)的解析表达式。另外,根据实测光束的M4参数反过来也可以求出光束的像散系数a_(ZF)及光束在主方向上的M~4参数等。光束经过无像差旋转对称光学系统传输时,其传输不变量为a_(ZF)、J_(ZF1)和J_(ZF2)。本文所得结果对实际工作中激光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旋转对称论文参考文献
[1].陈继明,高颖,李其莹,陈莉,朱明晓.非旋转对称高压直流电缆的电-热场分析[J].绝缘材料.2019
[2].冯国英,刘亲厚,李玮,周寿桓.非旋转对称光束的像散系数a_(ZF)[J].激光与红外.2017
[3].王进军,王侠,宁铎.离轴非旋转对称迭加方形光斑均匀聚光菲涅尔透镜[J].光子学报.2017
[4].孙玮苑.非旋转对称光学非球面(柱面)面形绝对检验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5].孙榕.非旋转对称地球自转理论:本征模、受迫章动和周日极移[D].武汉大学.2014
[6].张平定,孙佳佳,张鸣鸣.弹道中段非旋转对称目标动态雷达散射截面仿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7].许英朝,林洪沂.非旋转对称叁次方面形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袁斌,徐世友,刘洋,陈曾平.基于复数经验模式分解的非旋转对称空间进动目标回波分离及成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
[9].许英朝,张新,周平.一种非旋转对称“花瓣形”相位板的检测系统设计[J].光子学报.2009
[10].赵惠.用于景深延拓的非旋转对称相位板特性研究与新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