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传播,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传播力,传播语境,传播格局,国际学界,传播模式,学术交流
科学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施旭[1](2020)在《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变局之新阶段,对中国社会科学对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为中国社会科学迈向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当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14)
肖斌[2](2019)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叁重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一个民族想矗立于科学的最高峰,就须臾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不能没有一套独立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26)
杨力[3](2019)在《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邵发仙,胡卫平,张睆,张艳红,首新[4](2019)在《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推理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论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推理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对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课堂论证还很茫然。为了探究教师对课堂论证的话语塑造如何影响学生的科学推理发展,对叁堂小学科学课上的科学论证话语进行了序贯分析。发现:教师明确的推动更可能引发学生相应水平的推理,复合提问和指向不明的推动则更可能导致学生较低水平的科学推理;对学生不同水平的科学推理回应,教师的反馈模式有所不同。回溯课堂情境,讨论认为:明确的低认知问题可能导致伪论证的发生,适度的劣构问题有助于科学推理的深度发展;教师同时强调科学论证的结构和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反向观点及其反驳,能提高科学论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学典[5](2019)在《中国话语形成之路:西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是中国学术界同仁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基于百年来中国社会之发展事实和中国学术之演化现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范式之途径有二:一是对五四之后一百年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处理与过滤,在呈现、概括本土经验、中国经验的过程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二是从"与世界接轨"到"与传统接轨",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对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使其重新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化,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概言之,西方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于航勇[6](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介传播环境,是指现下所有的媒介形态。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需要,利用新媒体资源构建大学生话语权,可深化思政教育。本文通过思政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式微研究,结合话语权概念,探讨了新媒体环境构建学生话语权方式,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经验指导。(本文来源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蓉英,王旭,亓永康,常茹茹,张兆阳[7](2019)在《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满足新时代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科技发展、管理与决策、评价理论和实践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对国内外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结果/结论]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发现研究中存在3点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4点策略,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情报》期刊2019年10期)
邹积超,查建国[8](2019)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2019在学院成功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20日至21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2019"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来自我国文学理论领域7个全国一级学会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着名文学家,共计220多位代表参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分别致辞。翁铁慧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学界作为文艺战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雄[9](2019)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话语到话语权是一个对象化的运作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国家话语权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该国家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强大。一方面,主要反映在生产力发达和军事实力的高度;另一方面,还反映在这个国家的话语内涵是否具有影响世界历史文明发展或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精神张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立是国家话语权建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既来自中国自身发展的诉求,又代表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趋势。应当指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面临着环境挑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又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力度,按照"中国梦"的战略祛除不相适应的、陈旧的研究范式、学术教条以及过于西化的价值偏好。(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楠,王光明,李业平[10](2019)在《国际教师评估研究的学术话语权、热点领域及发展走向——基于SSCI期刊的科学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评估是教师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基于SSCI数据库,选取1917—2017年国际教师评估研究2189篇,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科学知识图谱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国际教师评估研究的学术话语权、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欧美国家拥有国际教师评估研究的主要学术话语权,研究方向聚焦、稳定的研究者掌握主要学术话语权;国际教师评估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学生指向的教师评估研究,教师内部驱动力的评估研究,形成性教师评估研究以及教师评估的模型构建;发展走向体现在教师评估设计愈加重视系统性架构,教师评估目的愈加重视反馈和实践发展,教师评估主客体愈加重视多方关照,教师评估方法愈加重视多元结合。(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科学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一个民族想矗立于科学的最高峰,就须臾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不能没有一套独立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施旭.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全球传播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2].肖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叁重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杨力.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邵发仙,胡卫平,张睆,张艳红,首新.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5].王学典.中国话语形成之路:西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于航勇.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赵蓉英,王旭,亓永康,常茹茹,张兆阳.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述评[J].现代情报.2019
[8].邹积超,查建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2019在学院成功举行[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
[9].张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19
[10].张楠,王光明,李业平.国际教师评估研究的学术话语权、热点领域及发展走向——基于SSCI期刊的科学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
标签:全球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 传播力; 传播语境; 传播格局; 国际学界; 传播模式; 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