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响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水桥梁,近场地震,远场地震,动水压力
地震响应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曾金明[1](2019)在《近、远场地震下深水桥梁地震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水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分析对象,建立墩-水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动水压力对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近场、远场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深水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大,桥墩结构的自振周期有所增大;同时考虑桥墩内、外域水的结构自振周期的增幅大于仅考虑外域水;附加质量比越大,动水压力对结构自振周期及结构动力响应影响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近、远场地震作用下桥墩地震响应值均有增加的趋势,但近场地震作用下桥墩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远场;近场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桥墩地震响应值的影响大于远场地震,并且随着水深的增加,差异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孔德森,白翼飞,陈永坡,邓美旭[2](2019)在《不同土层条件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特性,采用El Centro地震波作为动荷载,FLAC3D软件为研究工具,分别针对黏土-砂土、黏土-砂土-黏土中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对这两种工况下土层加速度、桩基受力与位移、上部结构位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层对加速度峰值的放大作用比黏土层大,砂土层中加速度峰值比动力荷载峰值的出现时刻明显滞后;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桩与承台交界处;叁层土模型的斜桩最大弯矩比两层土模型小。不同模型之间直桩弯矩的差别较小,桩端土层的构造对桩身弯矩的影响较大,桩端非液化黏土层的嵌固作用能够显着减小斜桩桩身最大弯矩。斜桩与直桩的水平位移基本相同,桩端非液化土层的存在对斜桩竖向位移具有显着影响并对桥墩顶部水平位移具有减缓作用。(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祝云峰[3](2019)在《城市下承式系杆拱桥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城市下承式系杆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通过MIDAS建立某城市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有限元模型,计算该桥前150阶频率、周期、振型等动力特性,基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该桥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拱肋横向刚度相对系梁较小,低阶模型振型中先出现拱肋的振动,再出现全桥振动;E2地震反应谱作用下的响应较大,最大内力(剪力、弯矩、轴力)所在的控制截面位置均不相同。所得结论可以为城市下承式系杆拱桥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勘测与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庞瑞,李倩倩,王璐,王怡晓[4](2019)在《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建筑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用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DCNPD)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规律,基于等效梁模型理论得到DCNPD的等效参数,进行了DCNPD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DCNPD结构的周期大于现浇结构,高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较大,需考虑更多的振型进行抗震分析;新型楼盖发生了明显的平面内变形,其变形在中部楼层表现较为明显; DCNPD结构水平剪力分配结果与规范采用的半刚性楼盖方法计算结果存在差异,采用规范半刚性楼盖取均值的方法将低估剪力墙分配的地震剪力; DCNPD结构楼层加速度相对于地面输入最大加速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与现浇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前者边榀抗侧力结构加速度小于后者,中榀抗侧力结构加速度大于后者。鉴于DCNPD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规律与现浇结构的显着差异,建议采用考虑楼盖实际刚度的串并联多质点系空间结构振动模型,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9年04期)
张爱林,牟俊霖,刘学春,方浩,马晓飞[5](2019)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动力特性及多维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屋盖钢结构在长度和跨度方面超过规范限值,为了研究不同地震输入维数以及地震输入角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对屋盖及其支承结构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多维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频率分布密集,结构低阶振型主要为整体振动,振型形态的对称性和空间振动特征比较明显。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的总体变化规律为随着地震输入维数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结构响应参数受地震输入维数的影响程度不一致。不同的地震波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时程分析时对地震波的正确选取十分重要。不同的结构响应参数的最不利地震动输入角度不一致,与地震波的选择存在相关性。地震动按最不利地震动输入角度输入分析结果比按结构主轴方向输入分析结果最大超过了50%,有必要进行最不利地震动输入角度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4期)
吴琪,丁选明,陈志雄,彭宇,张延玲[6](2019)在《不同密实度珊瑚砂地基地震响应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南海珊瑚岛礁抗震安全问题,为研究珊瑚砂场地的动力响应特性,开展了不同相对密实度下珊瑚砂和石英砂场地上叁层建筑物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对孔隙水压力、加速度进行测试和分析,并与石英砂场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相对密实度和相近颗粒级配下,珊瑚砂场地超孔压比小于石英砂场地,约为石英砂场地的0.4~1.0倍;增大相对密实度后珊瑚砂和石英砂场地超孔压比均发生减小,珊瑚砂场地减小约62.5%~72.0%,石英砂场地减小约66.7%~72.7%;增大相对密实度可以减缓珊瑚砂和石英砂场地孔压发展;超孔压比峰值随与建筑物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建筑物的存在会抑制场地超孔压比的发展;高密实度砂场地加速度小于低密实度砂场地;珊瑚砂场地模型地基加速度整体上小于石英砂场地,约为石英砂场地的0.9~1.0倍。(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李倩倩[7](2019)在《采用全装配式楼盖的建筑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高效率、质量好、建设周期短、施工节奏快、环保节约等特点,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合理性选择。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常采用刚性楼盖假定计算建筑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对于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来说,由于其平面内刚度有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显着的平面内变形,其刚性隔板作用难以达到,因此进行采用全装配式RC楼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采用分布式连接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的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今后该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等效梁模型理论,同时考虑分布式机械连接件拉、压刚度不等假定和框架边梁对平面内刚度影响,推导了分布式连接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平面内刚度计算方法,并以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研究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采用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建筑结构的等效模型和同尺寸、同布置的传统现浇建筑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构的振型和周期性并进行对比;采用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的建筑结构的周期大于现浇建筑结构的周期;与现浇结构相比,在进行新型楼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增加振型的数量,即需要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3)进行了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建立整体建筑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动力弹性时程分析;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的平面内变形较为明显,楼板平面内变形效应在结构中部几层较为明显,在结构的底部和顶部几层较小;由于新型楼盖发生了平面内变形,致使各榀抗侧力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配与现浇结构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剪力墙结构承担的水平地震剪力减小,而框架部分承担的水平地震作用增大;新型全装配式楼盖建筑结构的楼层加速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同一楼层不同榀抗侧力结构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在确定楼盖水平设计荷载时考虑这一差异性,采用考虑楼盖实际刚度的“串并联多质点系”空间结构振动模型,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4)进行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单调推覆有限元分析。采用施加侧向振型荷载并基于目标的位移控制法进行push-over分析,研究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建筑结构的结构性能和塑性铰的发展及屈服机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的建筑结构与现浇结构相比,基底剪力减小,地震作用加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使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塑性铰主要出现在结构的中部,属于薄弱环节,应对其予以注意。本文关于采用分布式连接新型全装配式RC楼盖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对完善全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解决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抗震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创新全干式RC楼盖结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郝君亮[8](2019)在《大跨度双塔双层桥面铁路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及行车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铁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跨度斜拉桥成为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的重要选择。同时,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大型桥梁的抗震设计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大跨度桥梁,行波效应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路斜拉桥,对于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尤其是考虑轨道约束作用下行波效应的影响特性研究尚属空白。因此,随着此类桥梁的不断出现,系统地分析行波效应对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世界上首座跨度最大、荷载最重并采用双层桥面结构的六线铁路钢桁梁斜拉桥——我国渝黔铁路新线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大跨度双塔双层桥面铁路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对比讨论了是否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纵桥向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并量化分析了横桥向行波效应对桥上行车安全的影响。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斜拉索、轨道结构、钢桁架主梁、支座、桥塔及桥墩、桩基、桩-土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精细化模拟,建立了考虑及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对比组,并与现有文献给出的结构自振周期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轨道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提高了斜拉桥的整体刚度。(2)从PEER地震数据库中选取7条与目标反应谱相匹配的强震记录,采用位移输入法对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开展多点激励动力时程分析,分别以视波速和相位差为控制指标,分析纵桥向行波效应对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行波效应降低了主塔的地震响应,减小了墩梁相对位移位移,且当作用在两座主塔下的地震动相位差发生改变时,主塔塔底弯矩、塔顶位移以及墩梁相对位移呈周期性变化。(3)考虑轨道结构的约束作用,对比分析了纵桥向行波效应对主塔弯矩和位移、主桁弦杆轴力及墩梁相对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轨道约束作用大幅度降低了结构地震响应的基础上,行波效应减小了高塔上横梁以上部分的位移和下横梁以下部分的弯矩,而对其他构件动力响应起到了增大的影响。(4)以轨道横向位移和转角为指标,量化评定并研究了横桥向行波效应对桥上行车安全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桥上轨道变形未超过规范限值,不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行波效应减小了轨道的横向位移和轨道在斜拉桥跨中对应位置处的折转角,对除跨中以外其他位置的水平向转角有增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4-23)
温硕[9](2019)在《基于横向碰撞效应的跨断层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及减震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震下活动断层强烈的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跨越断层的桥梁往往会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国内外相关规范都给出避让断层的建议。然而由于地形、选线、成本等条件的限制,有些桥梁不得不跨越活动断层,断层错动引起墩梁间产生较大的横向位移,从而引发梁体与挡块间的剧烈碰撞,跨断层斜拉桥的横向地震碰撞效应及其减震控制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亟待研究。本文以某跨断层斜拉桥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不同挡块参数对跨断层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并考虑了不同参数下的粘滞阻尼器及E型钢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最后针对算例桥梁提出了挡块、粘滞阻尼器及E型钢阻尼器的参数设置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跨断层斜拉桥为对象,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全桥有限元数值模型,同时在SAP2000软件中建立相同数值模型,对比两者的自振周期,验证模型的合理性。(2)引入一种跨断层地震动合成方法。通过分解实测地震动得到了高频底波和低频脉冲,选取合理的速度脉冲模型及脉冲参数模拟人工脉冲,以人工脉冲与高频底波迭加得到3条跨断层地震动。(3)以合成的地震动为激励,以支座位移、挡块碰撞力、墩底曲率和墩底弯矩为研究指标,系统地研究了挡块的初始间隙d、极限强度Vn和挡块名义位移Δn对算例桥梁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紧邻断层支座位移需求远大于非紧邻断层支座,需要设置更大的初始间隙或更高的极限强度的挡块才能充分起到限位作用;增加挡块名义位移Δn可以减小挡块的碰撞力和墩底曲率、弯矩。(4)采用Maxwell模型模拟粘滞阻尼器的力学行为,讨论了其阻尼系数C和速度指数α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阻尼系数C可以提高减震效果,但会使墩底响应显着增加;增加速度指数α会降低减震效果,但减小墩底响应。(5)采用E型钢阻尼器为减震措施,选取合理的模型模拟其力学行为,探讨了其主要参数(屈服力Fy、初始刚度K1)对算例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屈服力Fy和初始刚度K1的增加,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均会提高,更有益于保护挡块,但会使墩底的响应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4-01)
江辉,白晓宇,黄磊,李辰,孟宪锋[10](2019)在《波浪、海流环境中跨海桥梁深水桥墩的地震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海桥梁深水桥墩为对象,建立可考虑波浪、海流及地震共同作用的精细化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系统讨论了不同波、流参数下桥墩的地震响应特性及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波、流联合作用时,深水桥墩响应峰值随流速、水深、波高的增加而增大,随波浪周期的增大而减小。波、流及地震共同作用下,桥墩响应幅值大于或小于地震单独作用时,但仍以地震作用为主,其响应特征与地震单独作用时相同;桥墩响应峰值随波浪相位、周期的增加而波动,随波高、水深的增加而增大或减小,随流速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波、流环境影响桥墩的地震响应,其程度与地震动频谱特性及波、流参数有关,其影响幅度最大可达到30.0%以上,在跨海桥梁抗震设计中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地震响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特性,采用El Centro地震波作为动荷载,FLAC3D软件为研究工具,分别针对黏土-砂土、黏土-砂土-黏土中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对这两种工况下土层加速度、桩基受力与位移、上部结构位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层对加速度峰值的放大作用比黏土层大,砂土层中加速度峰值比动力荷载峰值的出现时刻明显滞后;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桩与承台交界处;叁层土模型的斜桩最大弯矩比两层土模型小。不同模型之间直桩弯矩的差别较小,桩端土层的构造对桩身弯矩的影响较大,桩端非液化黏土层的嵌固作用能够显着减小斜桩桩身最大弯矩。斜桩与直桩的水平位移基本相同,桩端非液化土层的存在对斜桩竖向位移具有显着影响并对桥墩顶部水平位移具有减缓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响应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曾金明.近、远场地震下深水桥梁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交通科技.2019
[2].孔德森,白翼飞,陈永坡,邓美旭.不同土层条件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9
[3].祝云峰.城市下承式系杆拱桥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谱分析[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9
[4].庞瑞,李倩倩,王璐,王怡晓.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建筑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9
[5].张爱林,牟俊霖,刘学春,方浩,马晓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动力特性及多维地震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9
[6].吴琪,丁选明,陈志雄,彭宇,张延玲.不同密实度珊瑚砂地基地震响应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7].李倩倩.采用全装配式楼盖的建筑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规律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9
[8].郝君亮.大跨度双塔双层桥面铁路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及行车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温硕.基于横向碰撞效应的跨断层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及减震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江辉,白晓宇,黄磊,李辰,孟宪锋.波浪、海流环境中跨海桥梁深水桥墩的地震响应特性[J].铁道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