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抽提物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抽提物,硫醚类,噻吩类,二苯并噻吩
抽提物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庞学平,唐跃刚,孙晔伟,严露露,史权[1](2017)在《桑树坪煤抽提物中有机硫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采用桑树坪11号煤和3号煤,11号煤以近海相沉积为主,属石炭系上统太原组;3号煤为陆相沉积,属二迭系下统山西组。通过甲基化使弱极性的含硫化合物在FT-ICR MS上得到很好的电离,通过分步脱甲基化方法成功将煤萃取物分离为噻吩类和硫醚类。利用FT-ICR MS和GC-SCD分析煤中噻吩类和硫醚类的分子组成与结构。3号煤为低硫分煤,11号煤为高硫分煤。3号(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李文英,叶翠平,冯杰,谢克昌[2](2006)在《煤吡啶抽提过程中柱色谱与索氏提取法对富集物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提取两种固体样品提取方法对提取物组成的影响,探索操作条件温和、溶剂使用量经济的固体样品提取方法。本研究以吡啶为溶剂,对准葛尔黑岱沟、平朔、潞安常村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抽提。提取物用凝胶色谱、电喷雾质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比较和确定不同提取方法对煤提取物中组分分子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分析发现,柱色谱分离与索氏提取相比,抽提率略有增加,但柱色谱提取物组分中缺失了提取样品中结构稳定的超大分子结构片断;质谱结果显示柱色谱抽提物中主要存在5个组分,提取物组分相对于索氏提取物单一、富集度高;同步荧光显示柱色谱提取物中芳香化合物的基本组成为3~5个环的芳香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如仅分析质量数小于1000 amu的化合物,柱色谱法可替代索氏提取法。(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6年07期)
闭立辉,费美华,顾家栋,黄君霆[3](2006)在《丝胶和茧层抽提物的组成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丝胶及茧层抽提物富含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与皮肤角质层的天然保湿因子类似的氨基酸,可作护肤品,对皮肤有保清洁、保湿、抗氧化、吸收紫外线、美白及抑制皮肤癌发生等功能。有色茧茧层抽提物富含丝胶、黄酮醇、尿酸、矿物质等,具有优良的保湿性、抗氧化性和消除自由基活性以及美白皮肤的效果,是理想的化妆品(护肤品)材料。本文对丝胶和茧层抽提物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特性作简单综述,希望能引起广西相关行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06年03期)
雷加锦,盛国英,彭平安[4](1998)在《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有机硫煤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煤种,其特点之一是抽提物芳烃馏分中含丰富的含硫化合物。在我国西南地区晚二迭世碳酸盐台地潮坪成因、具不同煤化程度的四种高有机硫煤中均检测出了四种系列的含硫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二苯并噻吩系列、苯并萘并噻吩系列、菲并噻吩系列和苯并二苯半噻吩系列。含硫化合物的类型组成虽然相似,但它们的相互比例关系与煤化程度和具体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析发现,随煤化程度增加:(1)具叁环结构的二苯并噻吩相对于四、五环结构的化合物数量减少;(2)具稳定甲基取代位的含硫化合物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含硫化合物与同环数的常规芳烃间的比值可反映碳酸盐台地受局限的程度(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陈茺,高晋生,颜捷[5](1997)在《兖州煤环己酮抽提物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沥青烯及沥青烯是环己酮抽出物的主要级分,它们与原煤有相近的元素组成,并且分子量较大(1320~1560),因此抽出物的组成与结构较好地反映出原煤的组成与结构。本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的研究讨论了抽出物中前沥青烯及沥青烯级分的结构特点,并由核磁共振氢谱数据计算抽出物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前沥青烯及沥青烯级分的芳香度分别为0.72及0.63。抽出物的热解行为表明,热解反应集中在200~600℃,主要产物为焦油,占热解产物的50.6%。(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王培荣,姚焕新,陈奇,赵红,张大江[6](1995)在《伊敏湖底褐煤抽提物中有机氧化合物的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伊敏湖底褐煤抽提物中3类有机氧化合物(酸、醇、酮)的组成特征。在酸性组分中,正构一元酸丰度最高,占29.2%,其分布以nC24为主峰,EOP为10.0;藿烷酸的丰度为20.69%,包括αβ,βα和ββ叁种构型;相对丰度最高的是20Rββ升藿烷酸。在中性非烃组分中,正构醇和甲基酮分别占24.6%和5.78%,其中正构醇的分布以nC24为主峰,EOP为16.7,而甲基酮的分布以nC29为主峰。此外,还检测出了藿烯酸、甲基藿烷酸和甾醇、甾酮及藿酮。对比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可知,正构酸和醇都与正构烷烃具有生源联系。(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王培荣,侯读杰,林壬子[7](1993)在《黄县褐煤抽提物的芳烃组成和热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采用 GC/MS 分析技术对黄县褐煤及其热模拟样品中的芳烃化合物进行检测,共检出六类65种不同芳构化程度的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标志意义,可用于追索烃类的生源母质。通过对叁个温阶模拟样品的芳烃组成对比,结合各温阶干酪根600℃热裂解定性、定量分析资料,讨论了芳构化萜类和烷基苯、萘、菲等系列化合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的热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1993年04期)
田兴国[8](1990)在《制备薄层色谱分离测定原油和抽提物的族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制备薄层色谱(PLC)这种具有分离和制备样品特点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TLC)扫描仪这种检测手段,测定了微量原油和微量岩石抽提物的族组成。分析结果与柱色谱(CC)方法对比,两者基本吻合。在展开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芳烃部份并能近似的把它分成双环、叁环和多环几个芳烃区带,每个区带都可以取下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另外还对既能做族组成分析又能得到分离组分的叁种方法,高效液体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和柱色谱(CC)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1990年02期)
宋振亚[9](1983)在《生油岩的两种不同溶剂抽提物在数量和化学组成上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油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是石油汀机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此,首先要选用适宜的有机溶剂将其从岩石中抽提出来,以供进行各种测试鉴定之用。目前,人们所采用的有机溶剂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既育多种单一溶剂,也有各类混合溶剂。不同的有机溶剂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用于抽提岩石中可溶有机质时,其抽提效率(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1983年02期)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姜乃煌[10](1983)在《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石分散有机质的成烃自然演化中,芳烃馏分组成或质量分布的变化是引人注意的。人们从各种芳烃同系物及其质量分布的测定中,发现了有关油源对比和成熟程度的可靠信息。我们对柴达木盆地旱2井进行了广泛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这里所报道的是有关芳烃组成的测定结果。关于该井的一般研究情况、地质条件、饱和烃色谱和芳烃红外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在文献[4,5]中报道了。旱2井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很低,因此(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1983年01期)
抽提物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考察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提取两种固体样品提取方法对提取物组成的影响,探索操作条件温和、溶剂使用量经济的固体样品提取方法。本研究以吡啶为溶剂,对准葛尔黑岱沟、平朔、潞安常村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抽提。提取物用凝胶色谱、电喷雾质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比较和确定不同提取方法对煤提取物中组分分子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分析发现,柱色谱分离与索氏提取相比,抽提率略有增加,但柱色谱提取物组分中缺失了提取样品中结构稳定的超大分子结构片断;质谱结果显示柱色谱抽提物中主要存在5个组分,提取物组分相对于索氏提取物单一、富集度高;同步荧光显示柱色谱提取物中芳香化合物的基本组成为3~5个环的芳香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如仅分析质量数小于1000 amu的化合物,柱色谱法可替代索氏提取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抽提物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庞学平,唐跃刚,孙晔伟,严露露,史权.桑树坪煤抽提物中有机硫的分子组成与结构[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2].李文英,叶翠平,冯杰,谢克昌.煤吡啶抽提过程中柱色谱与索氏提取法对富集物组成的影响[J].分析化学.2006
[3].闭立辉,费美华,顾家栋,黄君霆.丝胶和茧层抽提物的组成及其特性[J].广西蚕业.2006
[4].雷加锦,盛国英,彭平安.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J].沉积学报.1998
[5].陈茺,高晋生,颜捷.兖州煤环己酮抽提物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7
[6].王培荣,姚焕新,陈奇,赵红,张大江.伊敏湖底褐煤抽提物中有机氧化合物的组成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5
[7].王培荣,侯读杰,林壬子.黄县褐煤抽提物的芳烃组成和热演化历史[J].地球化学.1993
[8].田兴国.制备薄层色谱分离测定原油和抽提物的族组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
[9].宋振亚.生油岩的两种不同溶剂抽提物在数量和化学组成上的特征[J].矿物岩石.1983
[10].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姜乃煌.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J].地球化学.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