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吴义诚,杨小龙

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吴义诚,杨小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句法,《汉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动态句法学,界面研究

句法语用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吴义诚,杨小龙[1](2019)在《《汉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述介》一文中研究指出1. 概述当今语法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假设: 1)自然语言语法是原则的集合。这些原则决定了句子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合法性; 2)句法规则是独立于语言使用和语言处理的独立成分。这两种假设都排除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语言使用的语境。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模型对在语境中的语句结构及其意义一并进行解释?为此, 英国语言学家Ruth Kempson 于21世纪初创立并发展了一套动态句法学理论(Dynamic Syntax, 简称DS) (Kempso(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丽霞[2](2019)在《反问句中“你说”的因果标记功能及英译:句法—语用界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第二人称形式“你说”是否可界定为语用标记词仍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话题。因此,本文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句法和语用层面将反问句中的“你说”界定为具有因果标记功能的语用标记词,拟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既然反问句中是无疑而问,“你说”的指令力与反问句的无疑而问产生了矛盾,那么二者是因何得以共存于同一句法单元?(2)反问句中的“你说”具有什么句法特点?(3)反问句中“你说”的语用功能是什么?(4)“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与无标记性汉语因果标记词有何不同?(5)“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如何英译才能尽可能实现翻译对等?针对研究问题发现:其一,反问句中的“你说”已实现语法化,因此指令力消失获得假性发问力,假性发问力与无疑而问实现了平衡,故而能够共存于同一句法单元;其二,反问句中的“你说”具有与反问句共现、句法可分离性、句法可移动性和句法标记性的特点;其叁,反问句中的“你说”的语用功能有降低言者主观性、明显态度倾向和凸显结果小句;其四,“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与无标记性因果标记词的不同点在于言者主观性弱化、因果复句的意合程度高和命题态度标记化;最后,本文从翻译对等和标记性翻译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因果标记词“你说”在翻译过程中的句法合意性和语用合意性,认为so tell me和so you know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实现了最佳翻译对等。通过研究反问句中“你说”的句法特点和语用功能及其英译,本文旨在为汉语因果标记词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促进人际交往和谐,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出去,加快语言普遍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0)

毕冉[3](2017)在《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语调音系学的"自主音段—节律"为理论框架,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朗读材料语音库(RESCCL)中375名大学生的对话朗读文件为语料,通过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进行对比,从句法—语用界面的视角揭示了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在调群切分、边界调、音高重音与调核等韵律层面上与本族语者差异较明显,学习者关于如何依据句法、语用功能传递韵律信息的意识较薄弱。(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于月[4](2017)在《句法语用界面下汉语省略结构的动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句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觉遵守省力原则的体现。由于其音一义不匹配的特征,以及强烈的语境依赖性,省略结构一直是形式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在动态句法学的理论框架下,力求将语句的语义内容与语用环境的表征结构化,采取从左至右的动态解析视角,对汉语中的一些省略结构进行了一致的形式化分析。通过动态解析,本文认为省略结构解析的本质是一个语用充实过程;语句省略是句子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句法、语义及语用接口研究的典型例证。将叁者结合起来,能使我们对人类语言的省略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全文一共分为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省略结构的一致性条件和解析途径,之后对汉语中争议较大的几类省略结构,如主语省略结构、空宾语结构、动词短语省略结构、动词空缺句及话语片段等进行文献综述和评析,重点评介生成语法框架下省略研究的优缺点,为后文从动态解析的角度研究省略结构奠定基础。第叁章重点介绍本文解析汉语省略结构将要采用的理论框架:动态句法(DS)。本章首先简述DS的理论起源以及理论模型等,重点介绍DS语义逻辑树构建所依赖的计算规则、词项行为和语用行为以及DS的主要特点,如句法一语义的并行演绎性、动态递增性和语境性等。然后,我们构建适用于汉语的动态解析模型,包括汉语词项行为、语用行为等,其中重点介绍汉语动词的词项行为,以及“的”字领属结构等名词词组的表征方式。此外,本章还在考察汉语语料的基础上提出扩展的语境刻画内容,在完善动态句法模型的同时为解析汉语省略结构打下基础。最后简单分析DS对汉语省略结构的处理方案和主要优势。第四章至第七章运用动态句法理论、结合前文构建的汉语动态解析模型,对汉语各类省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解析,并作出形式化刻画。其中第四章主要讨论论元省略结构,第五章主要解析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第六章主要关注动词空缺句,第七章将解析范围扩展到对话中的话语片段及简短答语等。第八章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以及思考,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胡旭辉[5](2016)在《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现状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阐述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大致范围。在历时的层面上,句法、语用界面研究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意义变化以及触发"重新分析"的内在动因;在共时层面,语用和句法的界面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类研究:一类是句法和语用分工研究,一类是句法与语用互动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名央,阚哲华[6](2015)在《元信息向心理论——一种句法—语义—语用界面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Andre Wlodarczyk和Helene Wlodarczyk尝试从信息和元信息的角度对一些句法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元信息向心理论。他们的研究是综合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本文考察了元信息向心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详细分析其信息观、语法观和语句观,介绍其对于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如焦点问题、主语问题的研究成果。信息向心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打破功能语法与形式语法的隔阂,促进语言界面研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5年02期)

杨小龙[7](2015)在《句法语用界面下现代汉语反身代词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一直都是理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随着研究手段的更新,"自己"逐渐成为心理实验研究关注的问题。然而,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验手段分析,都无法完美解释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现象。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运用动态句法理论对"自己"进行动态解析,将句法、语义和语用叁者结合起来探究反身代词受到约束的本质。通过动态解析,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反身代词的解析本质是一个语用替代过程。在语篇语境中,交际者基于关联原则只能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视点中心。全文一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首先厘清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演化历程,然后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评析,主要从句法分析、语义-语用分析和实验分析叁个视角回顾关于"自己"的语言学研究,重点评介叁个视角下"自己"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后面的章节详细刻画反身代词的动态解析打下基础。第叁章重点介绍本文的运用的理论工具:动态句法。本章首先介绍动态句法理论涉及的基本语言学知识,以及与动态句法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如语境中的依赖原则、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我们主要介绍动态句法的理论模型和工具。动态句法使用树形图概念去表征语境中词语表达的概念。在构建树形图过程中,动态句法运用不同的模态逻辑、计算规则、词项行为和语用规则。我们分别从树节点修饰、需求、树逻辑、计算规则、词项行为、语用行为、链接规则等方面详细介绍动态句法语义树的构建过程。在此基础上,第叁章还特别介绍了数量短语的动态解析过程。第四章主要构建适用于汉语的动态句法模型,为动态解析"自己"做出铺垫。本章首先从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出发,探究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在初始解析过程中的异同点。之后,根据现代汉语动词表现的特殊性,本文着重刻画动词的不明确性和次范畴化解析模型,进而探究了动词具有的限制性特性。最后,本章还刻画了"自己"的词项行为。第五章运用动态句法理论和之前构建的解析模型对"自己"进行解析。本章首先从单"自己"出发,解析处于宾语、主语和领属结构中的"自己"的回指特性。然后,本章还针对"被"字句和省略结构中的"自己"进行探讨,并解析其理解过程。其次,本章还特别刻画多"自己"在句中的解析过程。第六章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张琴,杨连瑞,高秀雪[8](2013)在《从语义、语用和句法界面看英语中动结构及其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动结构因其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带来困难。本文以界面假设理论为基础,从语义、语用和句法界面的视角探讨典型英语中动结构以及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构成的语义、语用限制条件,以揭示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的关键,为二语学习者有效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给予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尹洪山[9](2012)在《从句法和语用界面看英语前置句式的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非典型语序,英语中的前置句式不仅具有句法方面的制约性,同时还应满足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需要。本文从句法和语用的界面出发,研究了语境因素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前置句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语境对前置句式可接受性的影响不仅与前置句式的类型特征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教师而言,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语篇信息结构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前置句式的制约因素,提高语篇的组织和建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胡旭辉[10](2010)在《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句法—语用界面的视角,对汉语存现句中相关句法语用问题进行了辨认与分析。根据句法—语用界面的观点,某个句法结构的阐释不仅会涉及句法领域,而且会涉及句法—语用的界面。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句法-语用界面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即“前逻辑形式”层面和“后逻辑形式”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语用分析都是在关联理论的总体框架之内进行的。本文研究的汉语存现句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动词使用的限制;(2)论元句法位置的错位;(3)名词的格位;(4)有定效应。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存现动词“有”的相关语法特征。为了开展句法—语用界而研究,有必要辨别哪些问题属于纯句法问题,哪些属于句法—语用界面问题。在纯句法问题方面,本文基于生成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发展了一个句法推导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汉语存现句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为句法—语用界面的研究提供出发点和句法基础。本文认为,汉语存现句中论元的句法位置、动词限制的大多数方面以及名词的格位问题可以在句法分析领域得到解决。汉语存现句的句法生成模式是基于事体结构向句法结构的映射。。一个复杂的事体包括一个外在论元和一个内在的简单事体。该复杂事体结构存在的前提是外在论元能与内在事体通过某个语义链建立联系。汉语存现句表达的也是复杂事体,其中方位词充当外在论元,其与内在事体建立联系的前提是内在事体发生在这个方位之内。因此,存现句中复杂事体结构中联系外存论元和内在事体的语义链是求属于领属关系的方位关系。当一个复杂事体映射到句法结构上时,外在论元处于句法较高处从而能够充当主语,而内在事体中的论元则只能出现在动词后的位置。基于本研究提出的事体结构映射的假设,“非有存现句”(即动词不是“有”)中方位词将出现在主语位置,另一个论元则出现在动词后的位置。根据这个句法生成的模式,汉语存现句中的“论元错位”现象可获得解读。这个句法生成模式也意味着只要动词所表达的事体能够在外在论元所指代的方位中发生就能够获得允准,从而解释了汉语存现句中的动词不局限于非宾格动词的语法现象。至于汉语存现句中的名词格位问题,我们基于汉语无格的假说,认为汉语的名词不需要通过格位获得允准。对于动词是“有”的存现句,如果“有”后面的名词没有带谓词,则表达的是简单事体结构,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投射到“动词词组”领域内。如果“有”后面接有谓词,则该句体现的是复杂事体;与“非有”的存现句体现的复杂事体不同的是,这类存现句中连接外在论元和内在事体的语义链是通过动词“有”直接传达的。本研究的重点是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用界面问题。本文提出,在“前逻辑形式”层面,需要解决的句法—语用界面问题包括复杂事体结构形成过程中的语用推理和及物动词在存现句中的论元限制。这一层面的界面问题指的是句法和语用在“逻辑形式”形成前发生互动,最终生成表达逻辑形式的合格结构。这个层面的互动有两类:(1)复杂事体结构中外在论元和内在事体结构之间语义链的语用推理。在句法生成的过程中,外在论元与内在事体结构的联系不是动词或者句法结构赋予的,而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推理所产生的,因此在句子生成过程的早期,语用推理就已经介入其中了。根据关联理论,在获得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结合普遍的句法结构、词汇信息和非语言的语境信息,最终推导出合理的逻辑形式,因此这个推理是获得“显义”过程中的一个步骤。(2)语言信息处理。本研究将语法的信息处理纳于关联理论框架之内,认为有些句法结构之所以不合格,是因为听话者在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中,由于付出的处理努力过高,最终放弃处理努力,以至认为句法结构不合法。在汉语存现句中及物动词的施事之所以不能出现,是由于将施事论元置于及物动词后会增加语言信息处理的压力,导致使用者一般不接受此类结构。在“后逻辑形式”层面,句法—语用界而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有定效应问题。一个符合语法并且传达逻辑形式命题的句子结构,有可能因为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不被接受。本文发展了关联理论对于名词指代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名词的指代是否具有可及性,关键是看其在信息结构中的角色,当信息结构要求明确指代的名词在语篇中没有明确的指代时,句子的可接受度就会降低。句子的话题/焦点结构以及名词本身的信息特征共同允准一个名词是否能在句中出现。动词后的有定名词可以获得话题/焦点结构允准,只要其传达的信息不属于话语预设信息的一部分。然而有定名词本身的信息特征需要其指称的对象对于听话者来说是可及的。由于指称对象的确认需要语境的支持,因此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存现句动词后的有定名词一般不能被语言使用者接受。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定效应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违反的现象。这个分析同时也可以用于对动词为“有”的存现句的研究:一个不定名词一般不能放在句首,但是当其处于“有”后面时,则可以获得允准。根据信息结构以及“有”字句的句法结构,不定名词放在句首是因为句首位置的名词一般是话题,必须提供一个预设的信息作为话语的起点,而不定名词的指代一般来说并不在听话人的预设中,从而导致句子不被听话人接受。当不定名词处于“有”后时,它不再是话题,不一定需要提供可及的指代,因此可以获得允准。此类结构的特征使得其经常行使两种功能:(1)将一个新的实体介绍到语境中;(2)为下文语篇提供话题。本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1)本研究在宏观上分析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两个层面,同时阐明了具体操作中的理论框架,为句法—语用界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本研究拓展了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通过具体的步骤阐明了该理论在句法-语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价值。(3)基于事体结构向句法结构映射的句法推导模式也为句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解决了汉语存现句中的主要句法语用问题,对于语法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0-06-01)

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第二人称形式“你说”是否可界定为语用标记词仍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话题。因此,本文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句法和语用层面将反问句中的“你说”界定为具有因果标记功能的语用标记词,拟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既然反问句中是无疑而问,“你说”的指令力与反问句的无疑而问产生了矛盾,那么二者是因何得以共存于同一句法单元?(2)反问句中的“你说”具有什么句法特点?(3)反问句中“你说”的语用功能是什么?(4)“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与无标记性汉语因果标记词有何不同?(5)“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如何英译才能尽可能实现翻译对等?针对研究问题发现:其一,反问句中的“你说”已实现语法化,因此指令力消失获得假性发问力,假性发问力与无疑而问实现了平衡,故而能够共存于同一句法单元;其二,反问句中的“你说”具有与反问句共现、句法可分离性、句法可移动性和句法标记性的特点;其叁,反问句中的“你说”的语用功能有降低言者主观性、明显态度倾向和凸显结果小句;其四,“你说”作为因果标记词与无标记性因果标记词的不同点在于言者主观性弱化、因果复句的意合程度高和命题态度标记化;最后,本文从翻译对等和标记性翻译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因果标记词“你说”在翻译过程中的句法合意性和语用合意性,认为so tell me和so you know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实现了最佳翻译对等。通过研究反问句中“你说”的句法特点和语用功能及其英译,本文旨在为汉语因果标记词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促进人际交往和谐,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出去,加快语言普遍性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吴义诚,杨小龙.《汉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9

[2].陈丽霞.反问句中“你说”的因果标记功能及英译:句法—语用界面[D].华侨大学.2019

[3].毕冉.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4].于月.句法语用界面下汉语省略结构的动态解析[D].浙江大学.2017

[5].胡旭辉.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6].许名央,阚哲华.元信息向心理论——一种句法—语义—语用界面理论[J].外语与翻译.2015

[7].杨小龙.句法语用界面下现代汉语反身代词的动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5

[8].张琴,杨连瑞,高秀雪.从语义、语用和句法界面看英语中动结构及其习得[J].当代外语研究.2013

[9].尹洪山.从句法和语用界面看英语前置句式的习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胡旭辉.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D].南京大学.2010

标签:;  ;  ;  ;  ;  

句法语用界面论文-吴义诚,杨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