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暖池海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准半年振荡,年际变化,海气相互作用
暖池海温论文文献综述
柏颖[1](2016)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准半年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82-2014年逐月NOAA最优插值海表面温度资料OISST、海气界面热通量资料、OLR资料、再分析降水资料(CMAP)以及大气环流要素场资料等,并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Butterworth带通滤波等分析方法,对西太平洋暖池WPWP中的准半年振荡现象SAO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揭示和分析,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及ENSO循环来探讨WPWP中SAO年际变化的影响要素及其形成机制,最后通过P-SAO型与N-SAO型所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情况来分析SAO的年际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20°S-20°N,120°E-160°E作为WPWP的研究区域,通过REOF方法选取第一模态作为WPWP的主要空间模态,通过对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PCI进行功率谱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发现,WPWP海域中显着存在着5-7个月周期的振荡现象。接着对PCI进行5-7个月的带通滤波处理,可以发现该时间序列在不同年份的位相演变存在着叁种不同的情况:P-SAO型、N-SAO型和中性情况,说明WPWP中的SAO现象存在着很强的年际变化,其中P-SAO型和N-SAO型以完全相反的位相发展,且均具有显着的季节依赖性。(2) WPWP海温场的SAO与海表面热量平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净热通量NH或者通过OLR和风速这两个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判断海温的异常变化。WPWP海温场SA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紧密联系,其中P-SAO型和N-SAO型分别对应ENSO循环的冷、暖事件,WPWP海温场SAO年际变化的形成原因可以解释为由ENSO事件的纬向风异常引起的,通过对流-云-太阳辐射这样一个负反馈过程而形成的。(3)夏季,P-SAO型对应着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为“南旱北涝”型,而P-SAO型则对应着“南涝北旱”型;冬季,P-SAO型对应着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的情况,而N-SAO型则对应降水偏少情况。WPWP中SAO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异常环流以及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陈迪,高山红,陈锦年,高山[2](2016)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薛童,王黎娟[3](2014)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3-2013年NOAA的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高度场风场的逐月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冬季暖池区海表温度冷(暖)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以此分析冬季暖池海温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冬季暖池区偏冷(暖)时,东亚地区500hPa环流经向度变大(小),东亚大槽加深(变浅),槽后偏北风增强(减弱),使得冬季风相较常年增强(减弱)。此外,南海对暖池区冷暖异常的响应十分显着,在暖池区偏冷时,该地区出现冷涌。(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期刊2014-11-03)
张震宇,王志刚,李万里,程哲[4](2013)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环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T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进行划分,通过对异常年850 hPa、200 hPa矢量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后发现:在西太平洋暖池夏季暖异常年,副热带夏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加强,热带西南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夏季冷异常年,热带西南季风和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了加强,副热带夏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暖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冷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加强。(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张震宇,王志刚,李万里,程哲[5](2011)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及对东亚环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选取西太平洋暖池终年所在的海域(10°S~10°N,从120~170°E)计算暖池平均SST。选取其中距平标准差大于(小于)1.0个标准差的年份为暖池异常年份。其中,冬季冷异常年为1952、1953、1957、1958、1963、1967、1968、1974、1975、1977、1982和1986年;冬季暖异常年为1989、1990、1998、1999、2001和2003年。夏季冷异常年为1961、1980、1982和1993年;夏季暖异常年为1981、1988、1989、1990、1995、1996、1998和2003年。对上述异常年份的850hpa纬向、经向和矢量风场进行了合成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夏季冷异常年西太平洋上则被气旋型距平环流所控制,明显减弱了副热带的夏季风;在夏季暖异常年东亚环流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反,副热带季风得到加强。在暖池冬季冷异常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反气旋型距平环流,使大部分东亚地区被反气旋距平环流东侧的偏北气流所控制,这有效的加强了副热带的冬季风。在暖池冬季暖异常年,菲律宾以东、日本以东地区都出现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使得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偏南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副热带冬季风。最后结合计算的东亚季风指数可知,西太平洋暖池夏季冷(暖)异常是导致东亚夏季风较弱(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西太平洋暖池冬季冷(暖)异常虽不是直接导致东亚冬季风强(弱)的原因,但一定程度影响着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本文来源于《“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2)
刘娜,李忠贤[6](2011)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1—2007年NOAA延长重构的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偏高(低)时,亚洲热低压减弱(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位置偏西(偏东),850 hPa风场上中国东部地区为偏北(南)风距平,使得东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本文来源于《气象与减灾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王宏娜,陈锦年,吕心艳[7](2009)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ODA_1.4.2版本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以下简称WPWP)海温场的变化特征,讨论了WPWP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与ENSO之间的联系途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层海洋,WPWP的海温场在垂向结构上具有显着的年际变化特征,在不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表层的异常海温出现明显的增温趋势,在47年期间(1958—2004)增温幅度达0.15℃。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异常海温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次表层(120—170m)的降温幅度最大,其降温可达-0.72℃。这种变化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末WPWP区域的海温场发生突变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另外,在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曲面上,WPWP区域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存在"跷跷板"现象。据此,定义了赤道东西太平洋温跃层曲面上异常海温变化强度指数,为ENSO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参考依据。通过对WPWP不同深度的异常海温和海流分析发现,WPWP异常海温的东传过程与赤道潜流的强弱变化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9年01期)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郭栋,冯胜辉[8](2009)在《1644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太平洋地区8个珊瑚代用资料序列重建了1644年以来3~7月平均西太平洋暖池区平均海表温度(SST).统计分析表明高通滤波后的高频重建和原始值重建结果都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60年来暖池SST存在明显长期趋势变化:1644~1825AD有显着上升趋势(+0.04℃/100a),1826~1885AD呈显着下降(?0.24℃/100a),1886~2006AD有强烈上升趋势(+0.28℃/100a),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达到+0.67℃/100a,是过去360多年中最强的.暖池SST突出的周期包括年际尺度的~2.1,~2.3,~2.9,~3.6,~3.8a周期以及80.7a的低频周期.暖池SST与我国黄淮流域夏季降水变化有显着的相关性,重建时段(1880~1949AD)SST与区域平均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44,与观测时段(1950~2005AD)二者的相关(?0.46)接近.这种关系在近360年来的旱涝等级中也是显着的,1644~1949AD区域平均旱涝等级与重建SST相关系数为?0.20,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更为明显,低通滤波后的相关系数为?0.42.这说明近360多年来当暖池SST偏高(低)时,黄淮流域降水易偏少(多).长时间序列的暖池SST重建结果,对分析历史时期我国东部旱涝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张增信,刘宣飞,滕代高[9](2005)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9 a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EOF、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暖池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夏季暖池SSTA具有整体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区域的反对称分布两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两种分布型划分了夏季暖池海温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的风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SSTA为一致性分布时,暖异常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有一反气旋偏差环流,副热带地区西风和低纬度地区东风都得到加强,200 hPa南亚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沃克环流得到加强;冷异常年则相反。当SSTA为南北反对称分布时,北暖南冷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15°N附近东风气流和赤道附近西风气流增强,200 hPa反气旋偏差环流中心移到东亚大陆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上升气流,降水明显增多,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冷异常年则相反。(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孙朝辉[10](2005)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水温冷、暖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作了合成分析,与气候平均比较后发现:夏季暖池区暖异常时,在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低层产生一个强的反气旋偏差环流,因而不利于南海南部和赤道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发展,使热带夏季风强度减弱;在南海西部和中南半岛东部有偏差气流转向大陆,因而增强了偏南风,使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增强;在对流层中、下层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大约以400hPa为分界线,低层副高强度增强,高层副高强度减弱。西太平洋暖池冷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反,且强度或变化幅度小于暖异常年夏季。另外,与气候平均比较,暖异常年纬向Walker环流上升支大幅西移,而冷异常年该环流上升支则东移。(本文来源于《东海海洋》期刊2005年01期)
暖池海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暖池海温论文参考文献
[1].柏颖.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准半年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2].陈迪,高山红,陈锦年,高山.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6
[3].薛童,王黎娟.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2014
[4].张震宇,王志刚,李万里,程哲.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环流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
[5].张震宇,王志刚,李万里,程哲.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及对东亚环流的影响[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6].刘娜,李忠贤.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
[7].王宏娜,陈锦年,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2009
[8].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郭栋,冯胜辉.1644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重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
[9].张增信,刘宣飞,滕代高.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
[10].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孙朝辉.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东海海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