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身份意识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姣[1](2019)在《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身份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术界中,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叁个时期,并不断发展成熟。新世纪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知识分子以往定位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不断更新。在新世纪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对人性、生存价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等进行了更为深切的思考,对新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生活现代性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新展望,始终给读者向上的希望和力量。新世纪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转变,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论文共分为叁个模块,分别是绪论、正文和结语。在论文的第一模块——绪论部分,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研究价值,同时关照相关文本材料,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叁步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了预设。在论文的第二模块——正文部分,共分设四个章节:首先,对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文学形象,并进而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嬗变及其文化身份意识。其次,从主客观因素入手,从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说明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的身份焦虑,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表现出“去精英化”、精英意识逐渐彰显和文化身份重塑叁种情况。第叁,从叙事模式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方面发生的新变。第四,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的意义,一方面,知识分子叙事是对以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继承与开拓;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叙事也让人们对所处的文化状态有了进一步认知,展现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因身份错位而产生的文化困惑,以及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精神坚守。在论文的第叁模块——结语部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是中国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重要研究组成部分这一话题,同时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语境,对作家们关于知识分子这一文化群体的精英意识、文化身份、精神坚守所进行的剖析与反思进行了肯定,通过不同时期的现状与变化,来警醒人们坚守底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志敏[2](2015)在《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何为——论作家身份意识对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写实主义"兴起之前,湖北中篇小说似乎从来没有开过创作风潮之先,直至池莉、方方将那些一贯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公然拉进被认为高雅、正统的文学殿堂后,湖北的中篇小说创作才摆脱了多年的"文坛跟班"的被动局面。"新写实"风潮为何在湖北首开?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必然原因、(本文来源于《写作(上旬刊)》期刊2015年03期)
杨雪[3](2011)在《政治语境下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的身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本文来源于《襄樊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华莹,韩传来[4](2010)在《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被社会大众广泛的视为知识分子,然而作为其中一部份的体育教师,却明显缺乏"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这样一种身份意识,通过分析其原因,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体育教师人文意识、创造意识、独立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理性批判意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唤醒"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具体策略。(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王志林[5](2008)在《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08年08期)
王志林[6](2008)在《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然表现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旨趣是根本悖离的,而根源就在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缺失。为此,应该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建构"课堂共同体"、提升理性批判意识等策略,唤醒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张富华[7](2007)在《论戴厚英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戴厚英是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这不仅因为其个人生活经历的传奇色彩,更主要的是因为其文革结束之后独具色彩的创作。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自觉的理性思索使得她的创作更具思想的深度。本文选取其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为切入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分析戴厚英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由于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知识分子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在引言中,我首先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定义,并决定以广义上的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狭义上的知识分子为评价的标准,分析戴厚英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我认为这是认识戴厚英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有效途径。其次,我着重介绍了戴厚英的创作情况和当前的学术研究现状。论文第一部分个体创痛和身份迷失。通过对于其作品《诗人之死》的分析,结合作家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结构剖析,我发现此时戴厚英多的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缺乏知识分子自我的反省意识和独立人格体系。其对党的无限忠诚并不具备知识分子超越性价值追求的高度。个体的创痛在自我身份迷失的关照下注定找不到救赎的出路。论文第二部分理性思索和身份认同。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人啊,人!》和当时文学界创作的主要状况,我发现其大胆的理性思索和现实建构,使其具有了挣脱主流权威意识形态规约的可能,显示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维护者”的气度和勇气,这与人道主义思想是相通的。论文第叁部分人事纠葛和身份惶惑。通过对于《空中的足音》创作背景和创作内容的分析,我发现刚刚告别文革的戴厚英,其内心澎湃的激情与理性在还没有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的时候,又遭遇人事纠葛的羁绊,而这种羁绊又常常是以“组织”权力的名义,这使得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显得落寞而又凄凉。其刚刚意识到的身份认同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惶惑感。论文第四部分市场冲击和身份边缘。主要通过结合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冲击的社会状况,分析戴厚英的《悬空的十字路口》和《脑裂》。我发现此时戴厚英开始逐渐自觉地走向边缘,这其中充满着思想的震动和不安,同时,也使其理性思索精神的坚守得到了考验。通过对于戴厚英不同创作时期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分析,我们发现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常常是不明确的。他们有着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境遇、社会环境、文化情境中却常常是有所变化的。即便像戴厚英这样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的知识分子,我们也常常会感到她的惶惑和无奈。(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7-06-01)
李娟,付以琼[8](2006)在《关于君权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成熟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该群体拥有身份的自明性;二是该群体必须获得话语的合法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由于对权力的依附性,其身份意识的成熟是伴随古代专制体制的成熟而成熟,其话语的合法权需要君权体系给予的话语空间。因此,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成熟有待于古代政治体制确立“与士共治”的管理理念和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官政治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12期)
邓晓芒[9](2004)在《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正面临着身份的困惑。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这是一个极其中性的定义,它把知识分子拉平到了与一般老百姓(即“文化水平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同等的地位,即他们都是“劳动(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04年08期)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新写实主义"兴起之前,湖北中篇小说似乎从来没有开过创作风潮之先,直至池莉、方方将那些一贯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公然拉进被认为高雅、正统的文学殿堂后,湖北的中篇小说创作才摆脱了多年的"文坛跟班"的被动局面。"新写实"风潮为何在湖北首开?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必然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姣.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身份意识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李志敏.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何为——论作家身份意识对创作的影响[J].写作(上旬刊).2015
[3].杨雪.政治语境下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的身份意识[J].襄樊学院学报.2011
[4].张华莹,韩传来.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考量[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王志林.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透视[J].中国德育.2008
[6].王志林.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透视[J].教师教育研究.2008
[7].张富华.论戴厚英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D].北京语言大学.2007
[8].李娟,付以琼.关于君权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
[9].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J].书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