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终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昆德拉,个人主义,布洛德,八十年代
文学终结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浩[1](2018)在《现代文学终结论——兼谈昆德拉的洞见与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几个作家未获诺奖,在中国却享受超诺奖待遇。村上春树是一个,昆德拉是另一个。昆德拉作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进中国,迅速引起文学界追捧。李凤亮用"全""新""删""盗"四字概括昆德拉在中国的翻译情况:"全"是指中译本基本囊括了昆德拉已有全部作品;"新"指凡有昆德拉新作问世,中国翻译界均及时跟踪译介;"删"指涉及政治、性爱及伦理道德禁区的部分,出版时做了一定删改;"盗"指市场上出现的大量(本文来源于《花城》期刊2018年03期)
金岱[2](2018)在《论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与“文学终结论”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节选)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文化的传播形态,我认为有叁种:其一,以各种尽可能直观,普泛化的媒介为手段,面对尽可能广众的大众的传播,包括娱乐性的大众艺术,也包括新闻,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政策、政令的宣传等,是为大众文化传播。其二,以学科知识与理论为形式,面对本专业内的同行或学生的传播,包括所有科学学科的知识与理(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8年02期)
黄子瑄[3](2017)在《尚未终结的“文学终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以来,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引起中国文艺理论界激烈争论。如今,这一论争已持续十余年,加之文学日益受到图像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对这一争论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问题关乎文学未来发展的生死存亡,学者们通过撰文、演说等方(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6-27)
杨向荣[4](2017)在《文学“终结论”的中国情境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西方思想界,终结论的言论不绝于耳:艺术终结了、艺术死亡了、艺术史终结了、文学终结了、历史终结了、哲学终结了,等等。各种各样的终结理论进入了人文学科的圣殿,尤其是米勒所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在文学艺术界和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哲学家、美学家、文论家和艺术家的回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3-13)
杨向荣[5](2016)在《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思想界的"终结论"话题在文学艺术界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议。学界在对黑格尔、丹托和米勒的艺术终结或文学终结命题进行解读时,存在着诸多误读。反思学界对"终结论"话题的争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探讨当下中国文论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朱立元[6](2016)在《“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终结"了的"文学"主要是指印刷时代的独特产物,具有一系列历史和技术条件,它在新的电信时代中必然发生新变和转型,作为学科的文学研究也会随之改变。同时,米勒仍然坚持和尊重文学作品特有的"施为"和"修辞"特性,并将此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米勒并不是真正宣判文学的"死亡"。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中国旅行,即它的被理解和被误读,有着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学术语境,体现了新世纪开端中国学界在图像与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对文学和文艺学学科未来发展、转型和边界等问题的核心关切与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6年01期)
邱晓林[7](2014)在《权力视角下的文学终结论——评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理论界,对艺术终结论这个论题倾注心血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的学者当属朱国华教授。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该书从权力的视角对文学在表征领域的地位及其历史作了堪称体大思精、深耕细掘的考察,而其得出的结论则有些令人吃惊:文学即将终结。至今八年过去了,该书不仅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奖项,被诸多学术论文征引,而且在一些着名网上书店(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涂艳[8](2014)在《“文学终结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中国式的解读后,在中国的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媒介时代带来之际,影像的泛滥的确挑战了传统文学的抓到地位以及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体系。但是文学终结论并不等于文学消亡,我们要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且警惕极端文化的入侵。(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8期)
殷宪力[9](2014)在《“文学终结论”:缘起、论争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易兰[10](2014)在《语言·语言学·文学——透视文学“终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本体论意义下质疑文学"终结"论的客观性,并以语言学理论发展中"有限"与"无限"两极间张力的分析为参照,考察理论更迭中文学研究的困境。认为理论与理论使用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终结"现象背后促使理论合理发展的真正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文学终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5年,节选)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文化的传播形态,我认为有叁种:其一,以各种尽可能直观,普泛化的媒介为手段,面对尽可能广众的大众的传播,包括娱乐性的大众艺术,也包括新闻,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政策、政令的宣传等,是为大众文化传播。其二,以学科知识与理论为形式,面对本专业内的同行或学生的传播,包括所有科学学科的知识与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终结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培浩.现代文学终结论——兼谈昆德拉的洞见与限度[J].花城.2018
[2].金岱.论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与“文学终结论”商榷[J].粤海风.2018
[3].黄子瑄.尚未终结的“文学终结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杨向荣.文学“终结论”的中国情境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5].杨向荣.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6
[6].朱立元.“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J].中国文学批评.2016
[7].邱晓林.权力视角下的文学终结论——评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J].文艺研究.2014
[8].涂艳.“文学终结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9].殷宪力.“文学终结论”:缘起、论争及反思[J].焦作大学学报.2014
[10].易兰.语言·语言学·文学——透视文学“终结”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