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截瘫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伤性完全截瘫,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神经链与腰神经吻合
截瘫神经根论文文献综述
毛贵钢,刁成新,孙彦峰,赵霞,高晓春[1](2014)在《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治疗外伤性完全截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治疗外伤性完全截瘫。方法第一期手术:双侧C7神经根与胫神经吻合,第二期手术:切断C7神经根-胫神经-坐骨神经链,第叁期手术:神经链与腰2、3、4神经根吻合。结果本组6例病人,5例进行了完整的手术,病人下肢屈伸髋关节肌力可以达到2级,整个下肢都能恢复本体感觉,有3例病人同时也恢复了浅感觉,有2例病人恢复了浅感觉的触觉,而痛、温觉未恢复。结论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治疗外伤性完全截瘫,手术周期长,手术难度大,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4年08期)
邵月娟,王昆,成宪江,闫哲,管冰清[2](2011)在《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顽固性癌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C形臂引导下行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顽固性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俯卧位,选择骨转移截瘫患者疼痛所累及脊神经椎间隙,在C形臂的引导下,行椎旁神经根穿刺,先注入碘海醇3 ml,观察造影剂分布确定针尖邻近神经根,再给予0.5%罗哌卡因3~5 ml,观察15 min,如果疼痛缓解超过50%,给予95%乙醇2~4 ml。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个月、2个月患者的VAS评分、吗啡消耗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15例患者进行了椎旁神经根乙醇毁损治疗,治疗后各时点患者VAS评分及吗啡日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根毁损可以有效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的顽固性癌痛,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无效者的较佳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胡昊,蔡林,王建平,金伟,魏坦军[3](2008)在《C_7神经根移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应用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修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疗效。方法取1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制备冷冻坐骨神经。取1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36只,于手术显微镜下,显微剪半横断左侧脊髓造成左侧截瘫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A、B组(n=18)。A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自体同侧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B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同种异体冷冻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两组分别于术后16、24周各取9只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计算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结果术后16周,A组诱发动作电位幅值(nerve action-evoked potential, NAP)为(1.14±0.07) mV, B组为(0.87±0.06)mV;A组移位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为(17.34±2.15)m/s,B组为(11.23±1.45)m/s。术后24周,A组NAP为(1.21±0.07)mV,B组为(0.99±0.05)mV;A组NCV为(19.00±3.02)m/s,B组为(12.54±1.59)m/s。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24周,HE染色、Bielschowsky嗜银染色均显示A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排列较整齐规则;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少,轴突排列分布较零散。术后24周透射电镜观察示两组移植神经内均有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及少量无髓神经纤维通过。术后16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438±79)、(196±31)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5 596.00±583.94)、(4 022.63±615.75)μm2/视野;术后24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642±64)、(321±75)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6 689.50±1 142.10)、(4 733.00±982.22)μm2/视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组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87.96%±4.93%和86.47%±7.47%;术后24周,A、B组分别为90.10%±4.22%和87.66%±3.14%,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均能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部分功能,自体坐骨神经移植组效果明显优于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8年11期)
曹述铁,申小青,韩伟,柳洁,胡祥上[4](2008)在《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或经腓肠神经移植体与阴部神经吻合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犬均经第1腰髓平面损伤造成截瘫,随机分为3组,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组、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组和对照组。观测犬术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并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处死动物,在光镜下观察移植部位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犬术前膀胱压力/容积平均为71 cmH2O/150 ml、肛门反射灵敏、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为(140±5)μV;术后6个月,吻合组、桥接组膀胱压力/容积分别为55 cmH2O/280 ml、50cmH2O/300 ml;12个月分别为65 cmH2O/280 ml、62 cmH2O/280 ml;术后6个月吻合组、桥接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平均为(50±5)μV;12个月平均为(100±6)μV。术后3个月,吻合组、桥接组可见部分神经纤维跨过吻合桥接部位;12个月神经纤维完全通过吻合桥接部位。结论: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张少成,马玉海,Johnson,Laurance,王志伟,瞿创予[5](2006)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患者尿便功能重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T12以上脊髓节段损伤截瘫,由于失去了与高级中枢的联系而无自立排尿排便功能。目的: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重建截瘫患者的尿便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0-01/2000-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T9~L2平面外伤性截瘫患者30例。截瘫平面T9~T11者17例,T12~L2者13例。全部患者均已施行过椎板减压内固定等手术,其中24例已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切取患者截瘫平面以上的两组正常的肋间神经及伴行肋间动、静脉(一般为7,8或9,10肋间神经)。T11以上者于锁骨中线将其切断,结扎远端后将近端游离至肋提肌外缘处,经肌下遂道转移至椎管内。取相应长度的腓肠神经剪成2段,一端与肋间神经端端束外膜联合缝合,另一端分开束组后与部分切断的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脊髓损伤平面为T11以下者,则于腹壁切口切取第10,11肋间神经或肋下神经,经侧腹壁隧道转移至腰部,用移植的腓肠神经与S1,2平面后路显露并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束的S2~4神经根相桥接。术后1,3,6,12,24个月及随访时评定患者的尿便功能;术前、术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26例(86.6%)排尿、排便感觉恢复,23例(76.7%)恢复了排尿反射,19(63%)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主动收缩功能恢复。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2.0±3.0)比(2.0±0.3)mL/s,(80±12)比(150±30)mL,(11.76±3.43)比(5.88±1.47)kPa,P<0.05];术后低顺应性9例,逼尿肌无反射7例;均较术前人数显着减少(术前依次为26,27例)。结论: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3,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可重建部分截瘫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臀、会阴和外阴部感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17期)
张发惠,郑和平,陈秀清,王树锋[6](2005)在《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带血供的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坐骨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布和吻合;坐骨神经与自身躯干长度比例;选择性臀下动脉墨汁注射。结果:坐骨神经臀段营养血管来自臀下动脉,由前内侧进入,外径(1.5±0.7)mm(0.6~3.8mm);股后段来自股深动脉穿支,由前外侧进入;小腿段胫神经来自胫后动脉分支。上述节段血管在神经干表面分出升支和降支,彼此吻合,形成一个纵贯神经全长和供血丰富纵向的吻合血管链。自梨状肌下缘至内外踝连线,神经长(79.3±3.6)cm(70.0~86.0cm),梨状肌下缘至锁骨上缘中点距离为(60.6±3.1)cm(51.0~66.0cm)。选择性臀下动脉墨汁注射显示胫神经远端有墨染。结论:臀下动脉坐骨神经营养支是带血供坐骨神经移位桥接重要的供血途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刘明轩,侯春林,丁浩,樊海峰,唐童生[7](2004)在《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 ,探讨其治疗机制、最佳手术方法及临床实际疗效。 方法 雄性家犬 12只 ,制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 ,根据骶神经根切断方式 :切断 S2前根 ,切断 S2 前根 + S31/ 2前根 ,切断 S2 、S3前根 ,完全切断 S2~ 4 神经根 ,依序分为 A、B、C、D4个组 ,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 ,分析比较骶神经根切断前、后各组功能性指标的变化 ,确定其最佳手术方案。临床治疗则根据实验结果 ,选择性切断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 S2 前根或 + S31/ 2前根共 32例。术前膀胱容量平均 ( 12 0± 30 ) ml,术前排尿量平均 ( 10 0± 30 ) ml,尿道压力平均为 ( 12 0± 2 0 ) cm H2 O。 结果 4个组术后膀胱容量分别为 :( 15 0± 5 0 )、( 180± 5 0 )、( 2 30± 5 0 )、( 4 0 0± 5 0 ) ml;排尿量分别为 :( 130± 30 )、( 180± 5 0 )、( 10 0± 5 0 )、( 5 0± 30 ) ml。临床治疗 32例 ,术后膀胱容量平均增加至 4 10 ml左右 ,排尿量平均增加至 35 0 ml左右 ,所有患者尿失禁消失。有 13例获 2 2个月远期随访 ,无复发。结论 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疗效显着 ,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孙来卿,张少成,马玉海[8](2004)在《截瘫平面下腰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方法:SD大鼠30只,抽签法随机分为A,B两组,将脊髓在L1平面横断后,在硬膜囊内将L3神经根移位于S1神经根端端吻合。A,B两组分别在3周和6周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在神经吻合口纵切面上,A组没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B组有5例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计数为(894±31)个/mm2,对照侧为(1087±28)个/mm2,两侧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t=13.3,P<0.01)。结论: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4年05期)
张少成,马玉海,张振伟,胡玉华,张传森[9](2003)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大小便功能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重建截瘫患者的大小便功能 ,对 30例截瘫患者切取其截瘫平面以上的 2组正常肋间神经及伴行动、静脉。远端切断 ,近端游离 ,经肌下隧道转移至椎管内 ,取腓肠神经桥接 ,截瘫平面为T11以上者与部分切断的S2~ 4 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 ,截瘫平面为T12以下者与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束的S2~ 4 神经根于硬膜外缝合。术后随访 2~ 11年 (平均 5年 ) ,2 6例 (86 6 %)有排尿、排便反射和臀部、外阴会阴部S1~ 2级的感觉恢复 ;2 3例 (76 7%)除上述功能外尚有主动排尿功能恢复 ,其中 8例 (2 7%)有逼尿肌和尿道、肛门括约肌主动收缩功能恢复。证实该方法可重建部分截瘫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臀、会阴及外阴部感觉。(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3年09期)
谢俊明,谢庆平[10](2003)在《截瘫后经马尾骶神经根重建自控性膀胱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截瘫患者马尾骶神经根的桥接来改善膀胱功能,建立起自控性膀胱。方法 将2例截瘫后患者行切断L5前根,两侧行L5~S2前根的桥接。结果 2例患者近期表现为膀胱容量增大,顺应性提高,远期有敲击跟腱后引发排尿,最大尿流率11.0mL/s。结论 建立“腱反射-脊髓中枢-膀胱”的人工反射弧途径来达到重建自控性膀胱功能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截瘫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在C形臂引导下行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顽固性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俯卧位,选择骨转移截瘫患者疼痛所累及脊神经椎间隙,在C形臂的引导下,行椎旁神经根穿刺,先注入碘海醇3 ml,观察造影剂分布确定针尖邻近神经根,再给予0.5%罗哌卡因3~5 ml,观察15 min,如果疼痛缓解超过50%,给予95%乙醇2~4 ml。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个月、2个月患者的VAS评分、吗啡消耗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15例患者进行了椎旁神经根乙醇毁损治疗,治疗后各时点患者VAS评分及吗啡日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根毁损可以有效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的顽固性癌痛,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无效者的较佳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截瘫神经根论文参考文献
[1].毛贵钢,刁成新,孙彦峰,赵霞,高晓春.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治疗外伤性完全截瘫[J].黑龙江医学.2014
[2].邵月娟,王昆,成宪江,闫哲,管冰清.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截瘫患者顽固性癌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
[3].胡昊,蔡林,王建平,金伟,魏坦军.C_7神经根移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
[4].曹述铁,申小青,韩伟,柳洁,胡祥上.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或经腓肠神经移植体与阴部神经吻合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J].解剖学杂志.2008
[5].张少成,马玉海,Johnson,Laurance,王志伟,瞿创予.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患者尿便功能重建(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
[6].张发惠,郑和平,陈秀清,王树锋.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
[7].刘明轩,侯春林,丁浩,樊海峰,唐童生.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
[8].孙来卿,张少成,马玉海.截瘫平面下腰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
[9].张少成,马玉海,张振伟,胡玉华,张传森.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大小便功能重建[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
[10].谢俊明,谢庆平.截瘫后经马尾骶神经根重建自控性膀胱功能[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3
标签:外伤性完全截瘫; 双侧C7神经根与下肢神经吻合; 神经链与腰神经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