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地质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寨沟,地质灾害,现场详查,影响因子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梁靖,裴向军,温勇,罗路广,蹇代君[1](2019)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通过现场详查及无人机影像,共获得九寨沟景区内地质灾害点167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并利用GIS技术在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灾害类型以崩塌、浅表层滑坡为主,其中崩塌最为发育,具有沿沟谷和道路两侧呈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多集中在坡度为30°~60°、坡向S、高程2 400~2 600 m及高差200~250 m范围内,具有较为显着"放大效应"和"背坡面效应"。(3)地层岩性、坡体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有关,其中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灰岩等硬岩地层及顺向、斜向坡;在距离发震断裂0~6 km范围内灾害分布最多,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具有"距离效应"。(4)灾害点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等级呈正相关关系;且地震灾害的发育分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公路0~500 m距离内占比最大。(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川,曹彦波,吴艳梅,张方浩[2](2019)在《云南高原山区道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了鲁甸6.5级地震和景谷6.6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提取地质灾害点中对道路有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分析了导致道路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影响因子,并将两次地震道路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初步认识,所得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内地震地质灾害对道路风险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S1期)
裴成章[3](2019)在《电闪雷鸣 暴雨如注 现场监测从未中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搜救工作结束。回忆起搜救过程,参与现场灾情监测和地质构造探查的贵州省地震局副局长尹克坚历历在目。滑坡灾害发生后,贵州省地震局发挥专业优势,为搜救工作提供了支持。成立现场应急队伍7月23日21时(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报》期刊2019-08-07)
范强,巨能攀,解明礼,赵建军[4](2019)在《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风险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九寨沟M_S7.0地震为例,分析同震形变及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分布规律,提取地震前后崩滑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统计各个因子各个等级的频率比,根据频率比进行危险性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最终完成九寨沟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前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沟道中,震后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同震形变区域;震后九寨沟县地质灾害风险范围提高至震前水平的120%,增加的风险区主要为漳扎镇和九寨沟景区。(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5](2019)在《中国地震局与中国地质大学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地震灾害防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19日下午,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会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校长孙友宏一行,双方就加强合作、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等进行了交流。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对马俊杰书记和孙友宏校长一行到访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中国地震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的工作举措。他指出,提升我国地震灾害防治能力,必(本文来源于《防灾博览》期刊2019年03期)
王赞军,秦娟,李翠平,王宏超,董娣[6](2019)在《1856年重庆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课题调查研究,解析历史地震记载和小南海地震遗址的现存形迹,梳理前人的认识,推算重力崩塌的势能及其相当的地震震级,探讨几种可能的地震地质灾害成因,同时也提出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认为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可能是多次构造地震迭加的结果,也可能是纯粹的山体自然坍塌形成的塌陷型地震,而彻底揭开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谜团还需人类科研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广泛学科的共同探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7](2019)在《太原理工大学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原理工大学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于2017年6月28日挂牌成立。研究所依托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的省部级重点和特色学科,联合地震、国土、煤炭、水利等领域而建立,突出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旨在开展山西区域内地震灾害、黄土地质灾害、采动地质灾害等各类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研究,为实现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14人。涉及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地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构造地质、开采沉陷、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等专业领域,主要致力(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期刊2019年03期)
白玲,宋博文,李国辉,江勇,Dhakal,Sanjev[8](2019)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地球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陆陆板块俯冲碰撞带。在这条长达2 500 km的板块边界上,近年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大规模的滑坡、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分别选取尼泊尔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区近期发生的3个地震震群作为研究实例,基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研究区架设的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对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是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东构造结地区的地震以逆冲和走滑型为主,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向东南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区的主要构造背景;西构造结地区中深源地震多发,揭示了高角度大陆深俯冲的几何形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路建波,余刚群,盛特奇[9](2019)在《嘉兴科技城地震地质灾害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评价嘉兴科技城地震构造环境和历史震害的基础上,收集分析了区内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资料。探讨了区内遭遇不同地震作用时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类型、风险程度以及空间分区特征,为科技城后续国土规划、产业布局、工程建设等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王恒希,王燕,李利平[10](2019)在《以丽水市为例探究地质灾害与地震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丽水地区各区县的县志、古籍及现有资料,统计了丽水地区的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丽水地区的地质灾害和地震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地区的地震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震与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地震发生频率越高的地区往往其地质条件(断裂、岩体完整性)也越差,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越高。这对丽水地区的防灾减灾部门确定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搜集了鲁甸6.5级地震和景谷6.6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提取地质灾害点中对道路有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分析了导致道路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影响因子,并将两次地震道路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初步认识,所得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内地震地质灾害对道路风险具有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地质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梁靖,裴向军,温勇,罗路广,蹇代君.2017年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9
[2].郑川,曹彦波,吴艳梅,张方浩.云南高原山区道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对比分析[J].华南地震.2019
[3].裴成章.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现场监测从未中断[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
[4].范强,巨能攀,解明礼,赵建军.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风险对比[J].地震研究.2019
[5]..中国地震局与中国地质大学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地震灾害防治能力[J].防灾博览.2019
[6].王赞军,秦娟,李翠平,王宏超,董娣.1856年重庆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成因探讨[J].地震工程学报.2019
[7]..太原理工大学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J].山西煤炭.2019
[8].白玲,宋博文,李国辉,江勇,Dhakal,Sanjev.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J].地球科学进展.2019
[9].路建波,余刚群,盛特奇.嘉兴科技城地震地质灾害风险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10].王恒希,王燕,李利平.以丽水市为例探究地质灾害与地震的关联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