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患者记忆力的研究

脑外伤患者记忆力的研究

一、颅脑创伤患者记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平,赖红艳,郑丽[1](2021)在《引导式健康教育在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在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引导式健康教育,观察4周。比较两组康复治疗依从性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总依从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维度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田军[2](2021)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的定义是由于外部机械力造成的脑损伤,并导致大量的死亡和残疾,许多受害者有功能障碍,如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甚至认知功能缺陷。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万人被诊断为TBI。颅脑损伤根据发生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都是由脑外伤引起的复杂疾病。组织丢失和细胞死亡是主要的损伤,TBI后由于原发性颅脑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导致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募集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血液代谢物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均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进而导致进一步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脑损伤。炎症反应被认为是TBI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机制。从理论上讲,减少炎症改善受损脑组织能量及代谢可以减轻TBI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是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目前,CGRP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血管舒张药。CGRP在脑组织中起保护作用。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并出现缺血时,小鼠脑TBI后产生大量自我保护物质,CGRP是其中最重要的保护物质之一。研究表明,在TBI后的病理过程中,CGRP的分泌在TBI后增多。增加的目的是使脑血管扩张,尽快为损伤后缺血缺氧的脑组织提供血液供应。然而,当脑组织损伤缺血较严重时,脑组织产生的CGRP不能完全防御这种损伤。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脑组织继发性和永久性损伤。考虑到CGRP具有保护脑损伤的潜力,而自噬和凋亡在TBI诱导的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CGRP是否能抑制TBI小鼠的自噬和凋亡的表达。结果表明,CGRP通过减轻脑水肿、调节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减低TBI后神经炎症反应来保护大脑。第一部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GRP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目的:临床工作中,观察不同TBI患者CGRP表达变化、判断伤情程度,进一步探讨CGRP与TBI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CGRP是否可以作为判断TBI预后的可靠指标。方法:选取138例TBI患者进行分组: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组),重度TBI组73例,轻度TBI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法(ELISA),测定TBI患者特定时间的血清CGRP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判定TBI严重程度。统计分析:各组不同时间CGRP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wilicoxon秩和检验分析患者血清CGRP水平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1.TBI后患者血清CGRP的变化对照组随时间变化呈现平稳状态,TBI(轻度组)和TBI(重度组)先下降后逐渐上升。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入院时、1天、3天、7天和14天时间点,TBI(重度组)低于TBI(轻度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1天、3天时间点,TBI(轻度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间点7天和14天,TBI(轻度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2.入院时TBI患者血清CGRP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相对于GCS评分<5分的患者,GCS评分≥5分的患者血清CGRP水平较高(Z=-2.277,P=0.023)。存活患者的CGRP水平高于死亡患者(Z=-3.571,P<0.001)。3.入院血清CGRP预测TBI患者伤后死亡的价值评估血清CGRP水平预测TBI患者伤后死亡的特异度为88.24%,灵敏度为68.82%,CGRP预测最佳临界值为13.255pg/ml。4.TBI患者预后与血清CGRP的相关性CGRP高水平组患者生存情况优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显着;单因素Cox分析发现,年龄,中线结构移位,GCS分数,CGRP水平与TBI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分析发现,中线结构移位,CGRP水平是TBI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小结:1.TBI后患者血清中的CGRP变化趋势为随伤后时间变化先降低,然后逐渐升高。约至24小时到达最低点,大约在14天前后达高峰。2.血清CGRP水平可以预测TBI患者的预后不良及死亡,而且该预测效能较高。第二部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通过重物打击法(Feeney重物下降挫伤法),建立开放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动物模型,并予以脑室注射联合尾静脉注射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干预TBI模型小鼠;通过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巴恩斯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对实验小鼠的行为学评分进行测量,验证(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通过测量CGRP干预前后小鼠脑挫伤面积比较、脑水肿比较、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来探讨CGRP对TBI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SPF)雄性BALB/C小鼠390只,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和TBI+CGRP组。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i.p.i.)麻醉小鼠,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建立开放性颅脑创伤模型。TBI+CGRP两组分别用CGRP肽(脑室注射+尾静脉注射),术后每日采用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m NSS)检测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后相应的时间点(1、3、5、7天)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测量小鼠脑组织损伤面积,并进行组间对比;通过干湿重法测量不同组别小鼠的脑组织含水量;通过测量Evans Blue(EB)渗透率的方法,来判定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脑组织CGRP蛋白的表达量。通过行为学测试对小鼠神经行为学进行测量:术后第8、9天进行旷场实验;术后第10-15天行水迷宫实验;术后第16-22天行巴恩斯迷宫实验;术后第23、24天为跳台实验的训练和测试阶段。结果:1.创伤性颅脑损伤(TBI)(Feeney重物下降挫伤法)动物模型稳定:术后小鼠平均昏迷时间约为1.5-2h,生命体征较平稳,体温恢复,呼吸平稳,逐渐苏醒和爬行,可进食水。脑组织经解剖,均可见局部挫伤灶,局部坏死、淤血,伴部分脑组织的凹陷缺损;部分样本损伤灶同侧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2.各组小鼠m NSS评分差异术后第1天,TBI+CGRP组和TBI组相对sham组,神经功能均受损明显。TBI+CGRP组和TBI组神经功能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BI后第2-7天,TBI+CGRP组小鼠m NSS评分低于TBI组,差异显着;第2-7天TBI+CGRP组和TBI组神经功能逐渐有所好转,两组小鼠的分数逐渐下降。3.TBI小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结果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评分结果:总活动距离测试:sham组总距离最长,TBI+CGRP组小鼠的总距离居中间水平,TBI组的总距离最短。TBI+CGRP组小鼠的总距离相比TBI组的总距离长,差异显着。静止次数和静止时间和测试方面:TBI组小鼠静止次数最多,sham组和TBI+CGRP组静止次数较低,和TBI组小鼠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BI组小鼠静止时间最长,sham组和TBI+CGRP组静止时间相对较最低,和TBI组小鼠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阶段:水迷宫测试小鼠发现平台的潜伏期,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TBI组小鼠的潜伏期时间短,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组小鼠比sham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阶段:在测试的第五天小鼠穿过平台次数,sham组最多,TBI组最少,TBI+CGRP组居中。TBI组穿过平台次数相比sham组少,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CGRP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巴恩斯迷宫测试:训练阶段:TBI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较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第六天试验中,第一次探查目标洞(无暗箱)前的错误探查次数比较,TBI+CGRP组小鼠的探错次数相比TBI组小鼠多,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跳台实验评分:在跳台试验测试阶段,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较TBI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错误次数:TBI+CGRP组小鼠的错误次数相比较于TBI组小鼠的错误次数少,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组别小鼠脑组织标本创伤面积的测量和比较:三组小鼠脑组织切片相比较:TBI+CGRP组与TBI组相比较,均可见一定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及局灶性神经细胞组织缺失,早期缺损范围的差异性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TBI小鼠脑组织切片可见更严重的脑损伤;定量计算脑损伤体积,TBI+CGRP组小鼠脑组织切片与TBI组小鼠脑组织切片相比较,损伤面积略小,但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5.脑水肿测定:外源性CGRP干预,将TBI术后脑水肿消退的时间点提前,减少了TBI诱导的脑水肿在TBI后持续时间,加速了TBI诱导的脑组织水肿的吸收,进而减轻脑损伤;另一方面,TBI+CGRP组小鼠的脑含水量在1天、3天、5天、7天这四个时间点,脑水肿程度均低于TBI组小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6.血脑屏障损伤程度:TBI术后第1天,sham组未见明显依文思蓝(EB)渗出,TBI+CGRP组小鼠(EB)渗透率和TB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BI后第3、5、7天,TBI+CGRP组和TBI组小鼠依文思蓝(EB)渗透率仍较高,TBI+CGRP组小鼠依文思蓝(EB)渗透率低于TBI组,两者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7.TBI后各组小鼠CGR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TBI组小鼠脑组织中CGR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TBI+CGRP组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可建立标准、可靠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术后正常喂养及观察行为学变化,确认TBI模型建立。2.CGRP干预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挫伤灶的损伤面积;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程度,减少了TBI后脑水肿的持续时间;减轻了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3.通过蛋白印迹法可见TBI后小鼠脑组织中CGRP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4h达最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回升。TBI+CGRP组小鼠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提示本实验采用的脑室注射+尾静脉注射干预途径有效可靠。第三部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通过对小鼠挫伤脑组织部位取材,对其进行自噬和凋亡相关标志性蛋白检测,观察对比CGRP干预前后自噬和凋亡标志性蛋白的变化情况,探讨CGRP在TBI环境下对自噬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免疫荧光双染法:定位分析LC3和Neu N及GFAP蛋白;蛋白质印迹法,定量分析LC3、P62、Beclin-1、cleaved-caspase-3表达量;TUNEL和Neu N双染色法,分析TBI后神经元凋亡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自噬的影响免疫荧光双染法:脑皮层挫伤区LC3(+)蛋白定位于挫伤部位神经元的胞质中,Sham组可见少量阳性表达,随时间推移阳性表达程度无变化。TBI组于伤后1天可见LC3(+)细胞显着增多,随时间推移表达程度逐渐增强,高于Sham组,差异显着;TBI+CGRP组与TBI组比较,LC3(+)细胞数量较少,表达程度明显减弱,TBI后第1天,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而TBI后第3、5、7天,两组差异性逐渐增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部分自噬标志物LC3、P62、Beclin-1蛋白表达与双染结果一致。TBI+CGRP组的LC3II/LC3I比值和Beclin-1水平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62水平的变化则相反,与sham组相比,TBI导致小鼠P62表达降低,TBI+CGRP组的P62较TBI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的干预导致P62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2.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和Neu N双染色显示:TBI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挫伤灶周围TUNEL(+)细胞明显增加;TBI+CGRP组的TUNEL(+)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TBI导致神经元凋亡,小鼠挫伤灶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表达升高,皮层组织细胞凋亡增加。TBI+CGRP组的cleaved-caspase-3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3.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TBI导致小鼠神经元细胞GFAP数量明显增加,Neu N数量明显减低,而CGRP的干预降低了神经元细胞损伤。脑皮层挫伤区GFAP(+)表达:Sham组可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表达不明显。TBI组和TBI+CGRP组伤后1、3、5、7天均可见阳性细胞显着增多。TBI组GFAP(+)计数率高于Sham组,差异显着;TBI+CGRP组GFAP(+)计数率低于TBI组第1、3天差异无显着性,第5、7天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脑皮层挫伤区Neu N(+)表达:Sham组可见适量Neu N(+)表达。TBI组和TBI+CGRP组伤后1、3、5、7天均可见Neu N(+)细胞显着减少。TBI组Neu N(+)计数率低于Sham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CGRP组Neu N(+)计数率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TBI后小鼠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增加,予以外源性CGRP干预,有效抑制了TBI所致小鼠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2.TBI后小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显着增加,CGRP干预后,减少了TBI小鼠颅脑损伤部位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出现,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第四部分AKT/m TOR信号通路参与了外源性CGRP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控目的:通过利用CGRP干预TBI小鼠模型,在信号通路层面探讨CGRP对自噬和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调控情况,进一步探讨CGRP对自噬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GRP干预TBI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CGRP干预前后挫伤灶局部脑组织的AKT/m TOR、Fox O3a通路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并对比CGRP干预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差异。结果:1.CGRP对AKT/m TOR通路的影响TBI术后导致了小鼠脑神经元细胞内p-Akt/Akt和p-m TOR/m TOR水平降低,TBI+CGRP组和TBI组均低于sham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使这两者比值均升高。其中,CGRP对p-Akt/Akt激活作用较明显,术后1、3、5、7天四个时间点,TBI+CGRP组的p-Akt/Akt相比TBI组表达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对p-m TOR/m TOR激活作用较弱,术后第1、3天TBI+CGRP组p-m TOR/m TOR相比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TBI+CGRP组p-m TOR/m TOR相比TBI组,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kt/m TOR信号的激活也在TBI后逐渐增强。2.CGRP对Fox O3a表达的影响TBI术后细胞核中Fox O3a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细胞浆中Fox O3a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证实TBI导致了小鼠脑神经元细胞内Fox O3a蛋白分布的变化。CGRP使细胞核内Fox O3a增加逐渐减弱,而胞浆中Fox O3a逐渐升高。细胞核中Fox O3a蛋白表达情况可见,TBI+CGRP组的Fox O3a蛋白表达低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而细胞浆中Fox O3a表达情况可见,TBI术后1、3、5、7天四个时间点,TBI+CGRP组的Fox O3a蛋白表达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TBI抑制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外源性CGRP干预促进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降低,起到了脑保护作用。2.TBI促进了Fox O3a蛋白向神经元细胞核内转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外源性CGRP干预可缓解细胞核内的Fox O3a升高趋势,保护神经元细胞。结论:1.临床TBI患者血清样本中CGRP变化趋势为先迅速降低然后逐渐升高,约24小时到达最低点,大约在14天前后达高峰,与动物模型变化趋势相同。2.血清CGRP水平可以预测TBI患者的预后不良及死亡情况,而且该预测的效能较高。CGRP高水平组远期预后、存活率优于CGRP低水平组;存活患者血清CGRP水平高于因TBI死亡的患者。CGRP可以作为TBI预后不良及死亡评估的参考指标。3.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可建立标准、可靠的颅脑挫伤动物模型,术后正常喂养及观察行为学变化,确认TBI模型建立。4.CGRP干预,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挫伤灶的损伤面积;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程度,减少了TBI后脑水肿的持续时间;减轻了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蛋白印迹法,可见TBI+CGRP组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提示脑室注射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外源性干预途径有效可靠。5.TBI后小鼠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增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加;CGRP的干预有效抑制了TBI所致小鼠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减少了TBI小鼠颅脑损伤部位GFAP的表达。6.TBI抑制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升高,同时促进了Fox O3a蛋白向细胞核内转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相反,外源性CGRP干预可促进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缓解了细胞核内的Fox O3a升高趋势,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徐鹏[3](2021)在《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既往研究表明,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动脉血乳酸(arterial blood lactic acid)分别可以预测创伤(trauma)患者住院死亡率。然而,rSIG和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预后的联合评估的价值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rSIG、动脉血乳酸与sTBI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关系及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学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TBI患者。按照国内外常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为标准确诊为sTBI患者。再根据入选标准和排出标准,总共有120例sTBI患者纳入我们这次研究。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生命体征、身高、体重、GCS评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治疗情况以及第28天预后情况。尽快在入院30min内抽取动脉血(取血部位在桡动脉或股动脉),标本及时送检。通过计算公式rSIG=GCS评分/SI,求出rSIG的值。1.以受伤后第28天为本次研究观察终点,利用SPSS 23.0软件得出两组临床资料差异。2.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差异指标与预后的关系?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4.应用Med Calc 19.0.7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分析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5.以rSIG、动脉血乳酸的最佳截断值,将sTBI患者进行分组。计算出各组死亡率,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呼吸频率、年龄、BMI、腋温、心率方面差别不是十分明显(P>0.05)。但在收缩压(systolic bi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方面比较,差异显着(P<0.05)。2.运用单因素分析,提示与TBI预后相关的潜在危险指标包括SBP、DBP、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P<0.05)。再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S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是TBI患者28天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TBI患者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239,P<0.01)。4.绘制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的ROC曲线。结果显示:⑴rSIG ROC曲线面积为0.745(95%CI:0.658~0.820,P<0.01),特异性为72.84%,灵敏度为71.79%。⑵动脉血乳酸ROU曲线面积为0.827(95%:0.747~0.890,P<0.01),特异性为77.78%,灵敏度为84.62%。⑶两者联合ROC曲线面积为0.857(95%CI:0.784~0.916,P<0.01),特异性为79.01%,灵敏度为84.62%。预测患者预后价值:⑴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对rSIG患者早期预后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⑵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rSIG(Z=2.780,P<0.05),却不优于动脉血乳酸(Z=1.121,P>0.05)。⑶rSIG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动脉血乳酸,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7,P>0.05)。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rSIG最佳截断值为7.94,将患者分两组。rSIG≤7.94组患者动脉血乳酸及28天病死率明显高于rSIG>7.94组患者[4.2(2.5,5.9)mmol/L vs 2.7(2.1,3.8)mmol/L,61.4%vs 6.3%,P<0.01]。6.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动脉血乳酸最佳截断值3.60mmol/L,分为动脉血乳酸≤3.60mmol/L(69例)、动脉血乳酸>3.60mmol/L(51例)组。动脉血乳酸≤3.6mmol/L组病例的rSIG明显大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28天病死率明显小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10.5±3.2)vs(8.3±4.1),8.7%vs 64.7%,P<0.01]。结论:1.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sTBI患者病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对急诊科医生临床实践中有一定指导意义。2.rSIG、动脉血乳酸水平是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性,rSIG下降,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提示sTBI患者病情危重。4.当sTBI患者出现rSIG<7.94,动脉血乳酸>3.60mmol/L时,急诊科医生要需要格外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董伟,李志刚,张庆玲,徐松峰[4](2021)在《丁苯酞治疗颅脑创伤患者记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应用丁苯酞对颅脑创伤患者记忆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是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治疗1个月,采用WMS和MQ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在WMS长时记忆、短时记忆、顺时记忆时和记忆商(MQ)评分上均有显着提高(P<0.01~0.05),丁苯酞治疗组仅1例出现轻度胃肠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有效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记忆障碍,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万志强[5](2021)在《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头盔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寻找出影响患者出院GCS评分的危险因素,为患者的住院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意义。并对使用安全头盔和不使用安全头盔的电瓶车骑行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为预防颅脑创伤的发生和减轻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CS评分,将464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出院GCS评分>8分组和出院GCS评分≤8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分布、文化程度、入院GCS评分、ISS评分、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总住院天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天数、病房类型、进展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颅盖骨折、合并多发伤和脑疝等资料,然后把影响患者出院GCS评分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出院GC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在464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185例为电瓶车的驾驶员和乘客,将这185例患者患者分为戴头盔组和未戴头盔组,并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分布、文化程度、入院GCS评分、出院GCS评分、ISS评分、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总住院天数、NICU住院天数、病房类型、进展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颅盖骨折、合并多发伤和脑疝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464名颅脑外伤住院患者,其中男性占313例(67.46%),女性占151(32.54%),不管在哪个年龄段,男性患者始终多于女性患者,并且在60-70岁这个年龄段达到高峰。受伤的原因:交通事故占281例(60.56%),跌倒占109例(23.49%),其次是高处坠落伤,占36例(7.66%);重物砸伤,占17例(3.66%)。将464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出院GCS评分>8分组和出院GCS评分≤8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GCS评分、ISS评分、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总住院天数、NICU住院天数、病房类型、进展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颅盖骨折、合并多发伤和脑疝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性别、婚姻状态、户籍分布和文化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患者的年龄、脑疝、合并多发伤和入院GCS评分是颅脑创伤患者出院GCS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这个研究中交通事故占所有颅脑外伤的主要部分,但与电瓶车相关的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65.83%,其中电瓶车驾驶者占167例(90.27%),电瓶车乘客占的18例(9.73%)。将185例电瓶车的骑行者和乘客分为戴头盔组和未戴头盔组,戴头盔组患者占55例(29.7%),未戴头盔组患者占130例(70.3%),两组患者的病房类型、颅盖骨折、肺部感染、进展性颅内出血、N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入院GCS评分、出院GCS评分、ISS评分和住院费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分布、酒后驾驶、手术治疗、气管切开、合并多发伤和脑疝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戴头盔的骑车者相比,未戴头盔的骑车者发生颅盖骨折、进展性颅内出血、进入NICU的概率更高,出入院时的GCS评分更低,N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更长,住院费用和ISS评分更高,并且在住院期间有一个更大的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结论:本研究中颅脑外伤多发于中老年,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占所有TBI的主要部分,患者的年龄、脑疝、合并多发伤和入院时GCS评分可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电瓶车骑行者和乘客,安全头盔使患者发生颅盖骨折、进展性颅内出血和进入NICU的可能性更低,降低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等,因此,扬州地区佩戴安全头盔对TBI患者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张玲,张谦,安丽娜[6](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颅脑创伤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3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10只)、颅脑创伤组(12只)、Dex组(12只)。采用液压颅脑撞击致伤仪构建小鼠颅脑创伤模型。伤后Dex组即刻腹腔注射Dex(60μg/kg,1次/2 h,共3次)。颅脑创伤组仅行颅脑创伤打击,假手术组仅暴露顶骨但不行颅脑创伤打击,此2组均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应用糖水偏爱实验和旷场实验分别检测各组小鼠颅脑创伤前和创伤后第1、3、7天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改变,并于颅脑创伤后第7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创伤组小鼠颅脑创伤后第1天糖水偏爱率[(69.4±5.9)%比(84.2±7.1)%]、旷场实验移动距离[(3.4±0.5) m比(5.3±0.3) m]和直立次数[(8.7±1.9)次比(16.9±2.2)次]明显降低/缩短/减少,颅脑创伤后第9天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36±9) s比(27±6) s]明显延长,颅脑创伤后第11天目标象限穿越平台位置次数[(0.9±0.8)次比(2.3±0.8)次]明显减少(均P <0.01)。与颅脑创伤组比较,Dex组小鼠颅脑创伤后第3、7天糖水偏爱率[(77.2±4.6)%和(80.2±4.7)%]、移动距离[(4.1±0.4) m和(4.8±0.3) m]和直立次数[(14.1±1.7)次和(16.4±2.3)次]明显增加,颅脑创伤后第9、10天逃避潜伏期[(27±8) s和(23±6) s]明显缩短,颅脑创伤后第11天小鼠目标象限穿越平台位置次数[(1.7±0.9)次]明显增加(P <0.05或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着改善颅脑创伤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减轻快感缺乏,促进自主运动和情绪恢复,改善认知功能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尹胜[7](2020)在《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科236例有CT阳性表现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按年龄分成青年组(1844岁)及中年组(4560岁),统计性别、年龄、受伤原因、致伤机理、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入院时头颅CT阳性表现、是否有蛛网膜囊肿、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凝血障碍疾病、脑梗、脑手术史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史、饮酒吸烟史、入院时凝血指标包括APTT及PT等,随访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组进一步分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和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在两年龄组中各临床指标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关系,并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进行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患者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在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年患者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外,两组在APTT及PT、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吸烟、饮酒等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组中,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与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独立相关;在中年组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外,还有高血压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亦是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作青、中年患者脑实质与颅骨最大距离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分别0.780、0.855,最佳截断值为3.5mm、2.6mm。结论:(1)青年患者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中年患者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高血压。(2)青年患者硬膜外血肿,中年患者硬膜外血肿、蛛网膜囊肿、APTT、PT、糖尿病、饮酒及吸烟亦与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有相关性。(3)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3.5mm、2.6mm可作为预测青、中年患者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较好指标。(4)有上述临床特征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应加强临床随访,不适及时就诊。

齐亚南[8](2020)在《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比较早期不同压力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作用效果。方法:将75只250g-300g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利用PCI3000精确颅脑撞击仪采用控制性皮质撞击(controlled ortical impact,CCI)方法建立大鼠中重型TBI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组、TBI组、假手术(sham)组(仅将颅骨开窗,不予头部打击)、1.5绝对大气压(absolute atmosphere,ATA)高压氧处理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1.5ATA HBO治疗)、2.5绝对大气压(absolute atmosphere,ATA)高压氧处理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2.5ATA HBO治疗),每组15只。所有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 NSS),并且进行颅脑核磁检查,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处取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区,测量各点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病变侧与正常对侧ADC的比值,即相对ADC(relative ADC,r ADC)。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恢复情况,比较恢复差异。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和Graph Pad Prism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m NSS评分结果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m NSS评分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在D3和D7,2.5ATA、1.5ATA组m NSS评分逐渐降低,均低于TBI组(P<0.05),1.5ATA组与2.5ATA组无显着差异(P>0.05)。预实验结果表明sham组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别。2各组大鼠核磁共振ADC结果在D1,各组大鼠不同ROI的r AD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3,1.5 ATA和02.5 ATAHBO不同ROI的r ADC值均低于TBI组(P<0.05),高于Sham组(P<0.05),1.5 ATA和2.5 ATAHBO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D7,1.5 ATA和2.5 ATAHBO r ADC值均低于TBI组(P<0.05),与Sha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1.5 ATA和2.5 ATAHBO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预实验结果表明sham组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别。结论:早期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确切疗效,但高压氧的治疗压力可能不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压力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250g-300g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利用PCI3000精确颅脑撞击仪采用控制性皮质撞击(controlled ortical impact,CCI)方法建立大鼠中重型TBI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组、TBI组、假手术(sham)组(仅将颅骨开窗,不予头部打击)、1.5绝对大气压(absolute atmosphere,ATA)高压氧处理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1.5ATA HBO治疗)、2.5绝对大气压(absolute atmosphere,ATA)高压氧处理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2.5ATA HBO治疗),每组15只。所有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采集尾端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0(interleukin-1β,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和脑组织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0(interleukin-1β,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S100β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断头取脑,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损伤侧BDNF和S100β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DNF、p75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和Graph Pad Prism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IL-1β、IL-10、SOD、BDNF和S100β表达情况(预实验结果表明sham组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别)1.1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IL-1β含量均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在D3和D7,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IL-1β含量较TBI组均降低(P<0.05),1.5ATA组与2.5ATA组比较无差别(P>0.05)。1.2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IL-10含量较sham组均升高(P<0.05);在D3和D7,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IL-10含量较TBI组高(P<0.05);1.5ATA组大鼠的脑组织IL-10含量在D3和D7均高于2.5ATA组,血清IL-10含量仅在D7时高于2.5ATA组(P<0.05)。1.3在D1和D3,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OD含量与sham组无明显区别(P>0.05),在D7,1.5ATA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OD含量显着高于2.5ATA组(P<0.05)。1.4在D1和D3,各组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在D7,1.5ATA、2.5ATA组脑组织BDNF水平高于TBI组(P<0.05),1.5ATA组与2.5AT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脑组织S100β含量较sham组均升高(P<0.05),在D3和D7,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脑组织S100β含量均较TBI组降低,1.5ATA与2.5AT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免疫组化结果(预实验结果表明sham组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别)2.1 S100β表达情况在S100β在大鼠海马区广泛表达,但表达强度低;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海马区S100β荧光表达强度均升高,而对照组和sham组未见明显变化;在D3、D7,TBI组大鼠海马区S100β荧光表达强度未见明显降低,而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脑组织S100β荧光表达强度均下降,但两组无明显差别。2.2 BDNF表达情况在BDNF在大鼠皮层、海马区广泛表达,但表达强度低;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损伤侧皮层、海马区BDNF表达水平降低,而对照组和sham组未见明显变化;在D7,TBI组大鼠损伤侧皮层、海马区BDNF表达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1.5ATA组和2.5ATA组大鼠损伤侧皮层、海马区域BDNF表达强度较TBI组升高,但两组差别不明显。3各组大鼠BDNF、p75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高压氧促进神经修复的信号通路,我们重点关注BDNF-P75受体信号通路。发现:sham组D1和D7的BDNF、p75表达无明显变化;在D1、TBI组、1.5ATA组和2.5ATA组BDNF和P75表达较对照组和sham组略降低;在D7,TBI组BDNF和P75表达较D1无明显变化,而1.5ATA组和2.5ATA组BDNF和P75表达较D1时明显升高,且均高于TBI组;在D7,1.5ATA组和2.5ATA组BDNF和P75表达水平无明显区别。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可减轻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上调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高低不同压力的高压氧在减轻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和促进神经修复中无明显区别,但低压力高压氧具有提高大鼠抗神经炎症和抗氧化损伤能力的作用。

刘伟臣[9](2019)在《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栓药物(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medications,ACAP)合并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进程和影像学特征,探讨ACAP对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1211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346例TB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伤前是否长期服用ACAP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服药组包括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其中抗血小板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纯阿司匹林(aspirinonly,AO)组,单纯氯吡格雷(clopidogrel only,CO)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spirin and clopidogrel,AC)组:抗凝组又分为2个亚组:单纯华法林(warfarinonly,WO)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组。浏览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头部CT扫描图像,评估出血量、损伤类型及中线结构移位,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并动态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血肿扩大情况。出血量计算采用ABC/2法。血肿扩大定义为入院后首次CT扫描和72 h内CT复查的血肿体积相对增加>33%或/和绝对增加>6 ml。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①GCS评分下降≥2分;②一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③瞳孔直径不规则≥2 mm;④出现局灶性运动功能障碍;⑤脑疝形成。急性影像学恶化定义为:①血肿扩大;②Rotterdam CT评分增加≥1分。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比较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进程(包括血肿扩大、急性影像学恶化、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神经外科干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30天死亡率),最后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CAP对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单纯性中重型TBI患者346例,其中服药组84例(24.3%),包括抗血小板组58例(16.8%)和抗凝组26例(7.5%);各亚组中,AO组32例、CO组15例、AC组11例、WO组18例、NOAC组8例;未服药组262例。(2)受伤机制中,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28.6%vs 49.2%,P<0.001),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7.4%vs 15.3%,P=0.015);抗凝组地面跌倒(38.5%)上升为首要原因。(3)损伤类型中,服药组混合血肿和脑室内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药组(29.8%vs 16.8%,P=0.012和19.0%vs 7.6%,P=0.006),而硬膜外血肿则明显低于未服药组(13.1%vs 28.2%,P=0.005)。(4)本组总体30天死亡率为21.1%,服药组明显高于未服药组(33.3%vs 17.2%,P=0.003)。(5)与未服药组比较,服药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的发生率更高(38.1%vs24.4%,P=0.018 和 35.7%vs22.5%,P=0.021),需要神经外科干预的比例更大(52.4%vs37.4%,P=0.004),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33和P=0.035)。(6)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WO组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02倍,华法林是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95%CI 1.10-8.32,P=0.032)。年龄、高血压、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评分均是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7)A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P均>0.05),而CO组和WO组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分别是未服药组的3.42倍和3.16倍,氯吡格雷和华法林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42,95%CI 1.03-11.36,P=0.045 和 OR3.16,95%CI 1.11-8.99,P=0.031)。年龄、高血压、硬膜下血肿、混合血肿、初始出血量≤10 ml及入院时头部AIS均是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AO、CO、AC及NOAC均不明显增加患者30天死亡的风险(P均>0.05),而WO组30天死亡的风险是未服药组的3.57倍,华法林是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7,95%CI 1.11-11.55,P=0.033)。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以及急性影像学恶化均是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9)本研究中关于急性神经功能恶化、急性影像学恶化和30天死亡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分别为0.6919、0.7424和0.8112,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结论:(1)50岁以上伤前服用ACAP的中重型TBI患者交通事故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地面跌倒的比例明显上升;(2)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OAC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30天死亡的风险;(3)伤前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NOAC均不明显增加TBI患者急性影像学恶化的风险;但单纯服用氯吡格雷是急性影像学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伤前服用华法林是TBI患者急性神经功能和急性影像学恶化以及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压、入院时头部AIS、混合血肿、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和急性影像学恶化都是TBI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东东[10](2019)在《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人类21世纪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机制与脑创伤后的神经元凋亡以及炎症反应关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在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与颅脑创伤的关系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将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颅脑创伤小鼠内质网应激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阻断颅脑创伤后内质网应激,进一步探索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免疫炎症反应以及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为颅脑创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采用电控脑挫伤打击仪(eCCI)制作小鼠脑创伤模型。成年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颅脑创伤组(TBI组)。TBI组小鼠又根据不同的处死取材时间分为颅脑创伤后12h、1D、3D、7D组。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BI小鼠不同时间脑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标记物GRP78的变化规律。2.为了探索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中的作用,我们通过腹腔注射TUDCA(500mg/kg)阻断TBI小鼠的内质网应激,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颅脑创伤组(TBI组)以及颅脑创伤+TUDCA(TBI+TUDCA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PERK,PERK,p-eIF2a,eIF2a,ATF4的表达水平,评估TUDCA对TBI小鼠内质网应激的抑制作用;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学评分(mNSS评分)以及平衡木实验(Beam Balance实验)评估内质网应激与TBI小鼠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应用干湿重法评估TBI小鼠的脑组织水肿情况,通过伊文思蓝渗漏(Evans Blue渗漏)法评估TBI小鼠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水平,探索内质网应激与TBI后血脑屏障破坏的的关系;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试剂盒检测TBI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IL-1β、TNFα、IL-6等炎症因子释放情况,探索内质网应激与TBI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应用TUNEL试剂盒检测TBI小鼠神经元的凋亡情况以及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BI小鼠脑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细胞凋亡蛋白Chop以及Caspase-1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内质网应激与TBI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3.为了探索TUDCA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颅脑创伤组小鼠TBI后12h、1D、3D、7D的Akt蛋白的变化规律。给予小鼠注射TUDCA后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脑组织Pten、p-Akt、Akt、Bax、Bcl-2的表达水平,探索TUDCA与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的关系。随后我们通过给予TBI小鼠口服MK2206(60 mg/kg)以及侧脑室注射siRNA-Akt来阻断Akt基因的表达,通过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学评分(mNSS评分)以及平衡木实验(Beam balance实验)检测Akt信号通路被阻断后TBI小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和qRT-PCR技术检测Grp78,p-eIF2a,eIF2a,Bcl-2,Bax,CHOP,p-Akt,Akt,Pten以及Caspase-12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TUDCA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1.(1)TBI后,脑组织内质网应激标记物Grp78的表达水平从12h起开始逐渐升高,并在TBI后3D达到高峰。(2)与Sham组相比,TBI小鼠脑组织神经元中CHOP的表达水平也有显着增加。2.(1)TUDCA可有效阻断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的激活,有效抑制TBI后内质网应激水平。(2)阻断内质网应激可显着改善TBI小鼠的神经功能预后。(3)阻断内质网应激可以明显缓解TBI小鼠的脑组织水肿,减轻血脑屏障渗漏,促进TBI小鼠的血脑屏障修复。(4)阻断内质网应激可明显降低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细胞凋亡蛋白在神经元中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5)阻断内质网应激可有效减少TBI后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免疫炎症反应。3.(1)p-Akt的表达水平则从TBI后12h开始逐渐降低,并在TBI后的3D达到最低。(2)TUDCA可以在抑制Pten基因的表达的同时促进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并通过调控下游凋亡蛋白的表达缓解TBI引发的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3)MK2206(60 mg/kg)以及siRNA-Akt均可以显着抑制TUDCA对TBI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验证TUDCA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结论:1.TBI可引发内质网应激,促进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细胞凋亡蛋白在神经元中的表达,且于伤后第3天达到高峰。2.阻断内质网应激可有效促进TBI小鼠的血脑屏障修复,促进血管新生,减少血脑屏障渗漏。3.阻断内质网应激可有效缓解TBI小鼠的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改善TBI小鼠预后。4.TUDCA可有效阻断Pten基因的表达,并促进Akt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调控下游Bax、Bcl-2等基因的表达改善TBI小鼠预后。5.Akt抑制剂可明显阻断TUDCA的神经保护作用,提示TUDCA的神经保护作用依赖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

二、颅脑创伤患者记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创伤患者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导式健康教育在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引导式健康教育
        1.2.3 观察指标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治疗依从性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ESCA评分比较
    2.3 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GRP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外源性CGRP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自噬和凋亡在颅脑创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组和死亡组sTB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 s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3 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
    3.4 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预测价值分析
    3.5 rSIG分组sTBI患者比较
    3.6 动脉血乳酸水平分组sTBI患者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生物标记物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
    参考文献

(4)丁苯酞治疗颅脑创伤患者记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方法
    1.4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收集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疗效观察
    2.2 安全性观察
3 讨 论

(5)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头盔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纳入和排除标准
    4.资料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第一部分:对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0年11月创伤性脑损伤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
    2.第二部分:电瓶车头盔的是否使用与颅脑外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试剂
    1.3实验动物分组
    1.4 颅脑创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5 糖水偏爱实验
    1.6 旷场实验
    1.7 Morris水迷宫实验
    1.8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Dex对颅脑创伤小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2.2 Dex对颅脑创伤小鼠移动距离和直立次数的影响
    2.3 Dex对颅脑创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7)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创伤性颅脑损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
    1.3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2 患者的疾病相关检查资料
    2.3 治疗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危险因素概述
    参考文献

(8)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结果
    一、入选TBI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二、TBI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三、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比较
    四、口服ACAP对TBI患者临床进程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口服抗栓治疗合并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颅脑创伤后内质网应激的变化规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和主要仪器
        1.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1.4 实验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内质网应激标记物Grp78 在颅脑创伤后的变化规律
        1.2.2 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细胞凋亡蛋白CHOP在颅脑创伤后的变化规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中作用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和主要仪器
        2.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TUDCA可以有效阻断TBI后内质网应激
        2.2.2 TBI后内质网应激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2.2.3 内质网应激对TBI小鼠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
        2.2.4 内质网应激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2.2.5 内质网应激对TBI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TUDCA改善颅脑创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和主要仪器
        3.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TUDCA缓解TBI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内质网应激在神经系统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颅脑创伤患者记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引导式健康教育在颅脑创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张平,赖红艳,郑丽.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1(06)
  • [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田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徐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丁苯酞治疗颅脑创伤患者记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董伟,李志刚,张庆玲,徐松峰.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4)
  • [5]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头盔的保护作用[D]. 万志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的影响[J]. 张玲,张谦,安丽娜. 中国医药, 2020(11)
  • [7]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D]. 尹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不同压力高压氧对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齐亚南.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9]口服抗栓药物对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进程及其预后的影响[D]. 刘伟臣.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内质网应激在颅脑创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东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脑外伤患者记忆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