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偶氮类液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查尔酮,酯,偶氮苯,液晶
偶氮类液晶论文文献综述
尹凤楠[1](2016)在《新型查尔酮与酯键桥联的偶氮类液晶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在光学转换、液晶显示、全息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光储存材料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Ar-N=N-Ar键具有很大的π电子系统,其刚性棒状结构与酯基、二苯乙炔甚至更常见的席夫碱的体系相连会展现出很好的液晶性。它比-C=C-更加容易在光和热的作用下进行顺-反异构的转换,因此可以对其结构进行调控。本文将偶氮苯作为刚性中心,合成了查尔酮和酯基桥连的全苯环类、萘环与苯环混杂的两类液晶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正交偏光显微镜(POM)对其液晶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刚性中心单侧(查尔酮双键一侧或酯基一侧)、或双侧引入烷氧基链、增加链的长度及单侧链的个数对其此类化合物的液晶性进行调节,结果表明,在单侧含有柔性链的化合物中,查尔酮一侧含有一个烷氧链以及在酯基一侧含有叁个烷氧链的化合物没有液晶性,而酯基一侧含有一个烷氧链的化合物具有液晶性;双侧都含有烷氧链的化合物具有液晶性。在这些具有液晶性的化合物中,单侧(酯基一侧)含有烷氧链的液晶化合物的介晶区间宽于相应双侧都含有烷氧链的液晶化合物。萘环与苯环混杂的在酯基一侧含有一个烷氧链的化合物介晶区间最宽,约150℃;其次全苯环类的在酯基一侧含有一个烷氧链的化合物的介晶区间约80℃;双侧都带有烷氧链的的萘环与苯环混杂的化合物介晶区间约为65℃;双侧都带有烷氧链的全苯环类的液晶化合物介晶区间约为30℃,且通过改变其烷氧链的长度,结果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熔点逐渐降低,虽然对介晶区间影响不大,但增加了介晶态的晶型种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03)
段志娟[2](2015)在《偶氮类工字型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液晶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液晶光学效应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偶氮液晶作为光信息储存材料逐渐被人们认知与利用;传统液晶化合物为棒状结构,现在新型液晶化合物如盘状结构、“工”字型结构、燕尾结构、星型结构、香蕉型结构等逐渐被设计合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合成新型带有偶氮基团的八种“工”字型液晶单体、两种偶氮直链单体以及新型偶氮侧链液晶聚合物。合成的八种偶氮类“工”字型液晶单体分别是: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1)、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2)、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氯偶氮苯酯(M3)、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戊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4)、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戊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5)、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6)、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77)、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氯偶氮苯酯(M8)。偶氮直链单体分别是: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酸对硝基偶氮苯酯(N)、烯丙氧基苯甲酸对硝基偶氮苯酯(Q)。将M1与N、M4与N分别与含氢硅氧烷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P1、P2两系列新型偶氮侧链液晶聚合物。以上所合成的单体及两系列液晶聚合物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具有原创性。通过FT-IR、1H-NMR、POM、DSC对合成的所有新型偶氮类液晶单体以及新型偶氮侧链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得出结论:(1)液晶单体M1~M8及偶氮直链单体均为热致互变向列相液晶,在升温过程中呈现纹影织构,在降温过程中呈现球粒织构、黑十字消光织构及纹影织构。(2)“工”字型液晶单体M1与M4、M2与M5的偶氮端基相同、柔性链不同,随着柔性链增长,液晶单体的熔点降低,清亮点降低,升温过程的液晶区间为50.7℃~96.1℃。(3)“工”字型液晶单体M6、M7与M8的柔性链相同、偶氮端基不同,端基的极性越强,清亮点越高,液晶区间越宽,升温过程的液晶区间最宽为135.1℃。(4)P1、P2两系列液晶聚合物中,随着“工”字型液晶单体含量的增加,P1、P2两系列聚合物的Tg均有升高的趋势,而清亮点Ti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P1系列升温过程液晶区间最高为262.3℃,P2系列液晶相区间最高为276.7℃。(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周瑛[3](2014)在《偶氮类香蕉形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形液晶是一种新型的液晶材料,具有丰富奇特的液晶相态,并且具有自发极化、不对称聚集、手性超分子结构、(反)铁电性等特殊性质。偶氮苯化合物由于其分子中的偶氮基团在紫外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生顺反异构化,在光信息存储以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嵌段共聚物可以结合多种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并且由于链段间的不相容性,可以发生微相分离。因此本课题拟将偶氮基团引入弯曲分子中,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设计并合成新型的具有光响应性的香蕉形液晶单体,并通过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侧链型偶氮类香蕉形液晶均聚物,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两嵌段液晶共聚物,以期得到同时具有偶氮苯的光响应性和液晶聚合物的液晶相的新材料。在本论文中,首先合成了叁种含有偶氮基团的香蕉形液晶单体,分别为含有一个偶氮基团的丙烯酸酯类单偶氮香蕉形液晶单体Mazo;含有两个偶氮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双偶氮香蕉形液晶单体Dazo;以及含有两个甲基丙烯酸酯基的双偶氮香蕉形液晶交联剂DyDazo。在分子结构设计上,这叁种液晶单体都以3,4’-二取代联苯作为弯曲中心,苯环之间采用酯键和偶氮双键作为连接基团,分子末端引入可聚合的双键。然后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热重分析(TG)表明所合成的单体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5%热失重温度都在300°C以上。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偏光显微分析(PO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液晶性,Mazo具有胆甾相,Dazo具有柱状相,DyDazo具有近晶C相。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其光响应性进行了研究,叁种单体具有相似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365nm和450nm处都有分别对应于反式异构体中π-π*跃迁和顺式异构体中n-π*跃迁的两个吸收峰。随着365nm的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延长,π-π*跃迁吸收峰的强度逐渐降低,而n-π*跃迁吸收峰的强度则逐渐升高,经365nm的紫外光照射1min左右,光致异构转化达到平衡。所有的单体都具有良好的光响应性,分子中含有两个偶氮基团的香蕉形液晶单体Dazo和交联剂DyDazo比单偶氮类香蕉形液晶单体Mazo具有更快的光响应速率。其次,以单体Mazo和单体Dazo为基础,通过普通自由基聚合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分别合成得到了以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为主链的侧链型偶氮类香蕉形液晶均聚物PMazo和PDazo。通过1HNMR和IR确定了两种均聚物的结构,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其分子量及其分布,表明两种单体都具有良好的可聚合性。通过TG表征,均聚物的热稳定性较相应的单体有所提高。通过DSC、PO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表明两种侧链型香蕉形液晶均聚物PMazo和PDazo都具有双层近晶C相,其层间距分别为8.0nm和10nm左右,并且分子在层内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聚合物的光异构化行为进行了表征,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单体相似,在经365nm的紫外光照射约60秒后,反式异构体向顺式异构体的转化达到平衡。由于主链结构存在,使得分子中偶氮苯基团的数目对其光响应速率的影响减弱,因而两种均聚物的光响应性差异不大。然后,采用-溴代丙酸乙酯(EBP)作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五甲基二乙烯基叁胺(PMDETA)作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得到一系列不同组成比的两嵌段共聚物,其中液晶段选取以聚甲基丙烯酸酯为主链,侧基为联苯型偶氮类香蕉形液晶基元的PDazo;柔性段为聚丙烯酸正丁酯PnBA。通过探索确定了嵌段共聚物的合成顺序,先制备末端带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正丁酯大分子引发剂PnBA-Br,分离纯化之后,再继续引发香蕉形液晶单体Dazo聚合,制备得到两嵌段共聚物PnBA-b-PDazo。通过DSC分析,嵌段共聚物在-42°C和70°C左右分别具有两个明显的玻璃化转变,因而发生了微观相分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均聚物相似,但由于柔性链段PnBA的加入,嵌段共聚物溶液的光致异构在30s左右达到平衡,比相应的均聚物所需的时间减少。(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潘其维,梅雪,周瑛,赵建青[4](2013)在《柔性间隔基长度及主链结构对香蕉形偶氮类液晶高分子的相行为与光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普通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以聚丙烯酸酯为主链的柔性间隔基分别是6,8,10,12个亚甲基的侧链型香蕉形液晶聚合物PMA6,PMA8,PMA10,PMA12;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以聚硅氧烷为主链的侧链型香蕉形液晶聚合物PMB1。其香蕉形液晶基元,均采用间氨基苯甲酸作为弯曲核,以偶氮基、亚胺基等作为连接基团。PMA系列香蕉形液晶聚合物在常温下是结晶型聚合物,在熔融之后进入液晶相,并且随着柔性间隔基长度的递增,相转变温度降低,(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期刊2013-10-12)
周光强,高建峰,杨丽娜,孙中战[5](2011)在《新型偶氮类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硝基苯胺和苯酚的重氮化反应合成了端基为硝基的刚性基元,再经醚化、加成、酯化反应,合成了偶氮类聚硅氧烷液晶。通过IR1、H NMR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用POM、DSC对其液晶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近晶A型液晶,相变区间为155.558~226.381℃。(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1年04期)
谭新[6](2009)在《偶氮类液晶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作为信息显示材料有许多优越的性质,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其功耗低,驱动电压低,可在明亮环境下显示等特点,使得液晶在显示器件、信息记录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涉及合成了一个系列的含羟基的偶氮类液晶化合物,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醚化、还原、重氮化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通式为的含羟基偶氮类化合物。通过~1H-NMR和IR等方法,对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DSC检测,考察了柔性链上碳原子数对介晶相态、清亮点温度和相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柔性末端基上的碳原子数为偶数时,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该类化合物逐渐由双变态介晶,转变为单变态介晶,除n=10外,清亮点温度逐渐降低。并用W. H.Deieu理论对清亮点的变化给出了相应的解释。2.由中间体对烷氧基苯甲醛与9,10-二(亚甲基亚磷酸二甲酯)蒽通过Arbusov-Horner反应而得到一系列的9,10-二(4-烷氧基苯乙烯基)蒽的衍生物(2a~2d),用FTIR、~1HNMR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柔性链碳原子数目的增加,9,10-二(4-烷氧基苯乙烯基)蒽衍生物荧光强度逐渐增强,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为(2a~2d)525nm,523nm,517nm,515nm。这对9,10-二取代蒽类衍生物在荧光性质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30)
刘绍锦,张俊瑞,凌志华[7](2006)在《用于液晶取向的掺偶氮类染料的光诱导取向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使用聚酰亚胺和偶氮类染料进行液晶光诱导取向技术,深入研究了代号为SY04包含两个偶氮基团的新偶氮类染料·通过对取向膜偏振吸收光谱的分析,讨论了这种混合材料光诱导取向机理·由于聚酰亚胺良好的成膜性使得这种光诱导取向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偶氮类染料的引入使得液晶表面取向更加有序,从而获得了响应快速,电光特性优良的液晶盒·这种取向膜材料同时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抗紫外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孙萃玉[8](2006)在《偶氮类液晶基元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合成由偶氮苯和十二烷基构建的具有表面活性的液晶基元,借助磺酸基和金属离子的垂直整理作用以及芳香基团π-π堆积协同作用在环己烷溶剂中构成稳定的纳米柱胶束,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TEM观测到形态规则均匀,直径在20nm~40nm左右的纳米柱。该研究对今后对纳米材料自组装制备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06年01期)
孙萃玉[9](2005)在《偶氮类液晶基元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合成由偶氮苯和十二烷基构建的具有表面活性的液晶基元,借助磺酸基和金属离子的垂直整理作用以及芳香基团p-p堆积协同作用在环己烷溶剂中构成稳定的纳米柱胶束,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一可见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袁征,通过 TEM观测到形态规则、均匀,尺寸大小在20nm-40nm左右的纳米柱。本研究对今后对纳米材料自组装制备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陈曲[10](2002)在《偶氮类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合成了一系列偶氮类液晶化合物,其中包括4-烷氧基-4’-苄氧基偶氮苯低分子液晶化合物(文中以A代表)、金属络合4-烷氧基-4’-苄氧基偶氮苯低分子化合物(文中以C代表)、丙烯酸-对-烷氧基偶氮苯己氧基酯低分子液晶化合物(文中以M代表)和聚丙烯酸-对-烷氧基偶氮苯己氧基酯侧链液晶高分子化合物(文中以P代表),它们的端基——烷氧基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分别为2,4,6,12,16。 通过对该系列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确定了各化合物的液晶态,并研究了不同端基长度对液晶化合物液晶性能的影响。 对于4-烷氧基-4’-苄氧基偶氮苯小分子液晶(A),除A_b(n=4)外,其他化合物均呈现液晶性,且均为单变液晶。随端基长度的增加,清亮点(T_(cl))、液晶态温度范围(△T)及液晶类型均发生变化。 对于金属络合4-烷氧基-4’-苄氧基偶氮苯小分子化合物 北京化_f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C),只有Ce(n二16)存在液晶性,且清亮点温度(Tcl)很高,液晶态温度范围极窄。 对于4’一烷氧基一4一丙烯酸己氧基偶氮苯小分子液晶(M)和聚丙烯酸一对一烷氧基偶氮苯己氧基酷侧链液晶高分子(P),所有产品均存在液晶态,随端基长度的增加,清亮点(Tc、)、液晶态温度范围(△T)及液晶类型也发生变化。 除了研究端基长度对各种产品液晶性能的影响外,还对端基相同的不同系列的产品的液晶性能进行了比较。随端基长度的增加,丙烯酸一对一烷氧基偶氮苯己氧基醋低分子液晶(M)和聚丙烯酸一对一烷氧基偶氮苯己氧基酷侧链液晶高分子(P)液晶性能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与低分子液晶化合物却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2-05-28)
偶氮类液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液晶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液晶光学效应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偶氮液晶作为光信息储存材料逐渐被人们认知与利用;传统液晶化合物为棒状结构,现在新型液晶化合物如盘状结构、“工”字型结构、燕尾结构、星型结构、香蕉型结构等逐渐被设计合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合成新型带有偶氮基团的八种“工”字型液晶单体、两种偶氮直链单体以及新型偶氮侧链液晶聚合物。合成的八种偶氮类“工”字型液晶单体分别是: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1)、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2)、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壬酰氧基丁二酸对氯偶氮苯酯(M3)、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戊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4)、2,3-双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氧甲酰基戊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5)、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硝基偶氮苯酯(M6)、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甲氧基偶氮苯酯(M77)、2,3-双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丁二酸对氯偶氮苯酯(M8)。偶氮直链单体分别是: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酸对硝基偶氮苯酯(N)、烯丙氧基苯甲酸对硝基偶氮苯酯(Q)。将M1与N、M4与N分别与含氢硅氧烷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P1、P2两系列新型偶氮侧链液晶聚合物。以上所合成的单体及两系列液晶聚合物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具有原创性。通过FT-IR、1H-NMR、POM、DSC对合成的所有新型偶氮类液晶单体以及新型偶氮侧链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得出结论:(1)液晶单体M1~M8及偶氮直链单体均为热致互变向列相液晶,在升温过程中呈现纹影织构,在降温过程中呈现球粒织构、黑十字消光织构及纹影织构。(2)“工”字型液晶单体M1与M4、M2与M5的偶氮端基相同、柔性链不同,随着柔性链增长,液晶单体的熔点降低,清亮点降低,升温过程的液晶区间为50.7℃~96.1℃。(3)“工”字型液晶单体M6、M7与M8的柔性链相同、偶氮端基不同,端基的极性越强,清亮点越高,液晶区间越宽,升温过程的液晶区间最宽为135.1℃。(4)P1、P2两系列液晶聚合物中,随着“工”字型液晶单体含量的增加,P1、P2两系列聚合物的Tg均有升高的趋势,而清亮点Ti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P1系列升温过程液晶区间最高为262.3℃,P2系列液晶相区间最高为276.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偶氮类液晶论文参考文献
[1].尹凤楠.新型查尔酮与酯键桥联的偶氮类液晶化合物[D].内蒙古大学.2016
[2].段志娟.偶氮类工字型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5
[3].周瑛.偶氮类香蕉形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潘其维,梅雪,周瑛,赵建青.柔性间隔基长度及主链结构对香蕉形偶氮类液晶高分子的相行为与光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2013
[5].周光强,高建峰,杨丽娜,孙中战.新型偶氮类聚硅氧烷液晶的合成及表征[J].有机硅材料.2011
[6].谭新.偶氮类液晶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7].刘绍锦,张俊瑞,凌志华.用于液晶取向的掺偶氮类染料的光诱导取向膜[J].光子学报.2006
[8].孙萃玉.偶氮类液晶基元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的自组装[J].广州化学.2006
[9].孙萃玉.偶氮类液晶基元的合成,表征及纳米胶束的自组装[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0].陈曲.偶氮类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