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东尼奥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雅明,技术,《放大》,震惊
安东尼奥尼论文文献综述
惠潇[1](2018)在《从本雅明技术理论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该理论涉及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也渗透在本雅明美学思想的各个领域。从电影、摄影等现代艺术切入,本雅明详细阐述了技术时代的人、艺术作品、城市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紧密关联。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影片《放大》中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对话简洁,寓意深邃,关注现代社会,更关注社会里人的生存状况。透过影片,可以看到导演对技术时代现实与梦幻、繁荣与虚空、人的现世困境等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4期)
罗毅[2](2018)在《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精神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奥尼将其对人类心理写实主义的思考融进了他特殊的影像,他不同时期的电影代表作,无论是爱情叁部曲《奇遇》《夜》《蚀》,还是《红色沙漠》都呈现了形式各异的个人精神世界。他自始至终关注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的异化,其反映出的现象和真理值得人们反复咀嚼和思考。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生都坚持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倾其毕生精力对电影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勇于创新。他曾说过:"生命对我而言只意(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20期)
王泉琳[3](2018)在《雾与镜——杨德昌与安东尼奥尼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力导演之一,杨德昌在青少年时期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而安东尼奥尼等意大利电影导演对他的影响尤甚。本文试从杨德昌创作的前叁部电影分析其受到安东尼奥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8年03期)
涂鹏[4](2018)在《从现实的批判到精神的批判——浅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承人,他们的影片延续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但亦表现出"电影作者"的个人风格。本文将围绕影片的批判性主题,指出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主要从两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性:一方面是批判的对象从现实社会深入到理性主义,另一方面是批判的形式从意识形态过渡到意识流。通过这种延伸,他们的影片突破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局限,也让批判更加深邃犀利。(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08期)
卫西谛[5](2017)在《再忆安东尼奥尼:他的电影仍是时代的必需品》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逝世10周年。北京电影节期间的“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单元,让我们有机会在大银幕上重温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他的作品能在中国影院里集中放映,这是第叁次,前两次分别是2004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导演回顾展和去年由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5-19)
张玥鋆,王晓慧[6](2016)在《论电影中的空间建构——以安东尼奥尼为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华背后的落寞,富裕背后的空虚,电影中任何的运动形式都要依靠着影视的空间所存在的。而安东尼奥尼作为意大利着名的电影大师,其在电影空间建构方面更是卓文不群。一、物质空间物质空间即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在《红色沙漠》,导演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工业化物质空间的嘈杂与冷漠。通过人物的空间安排感知空间在《红色沙漠》中,导演安东尼奥尼为了显示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冷漠与隔阂,人与建筑物之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6期)
阎伟,谈微姣[7](2016)在《“左眼”看中国的叁种视像——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文本的互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左翼知识分子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分别于1955、1972和1974年访问中国,并各自留下亲历中国的记录文本。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中国行不同的在场遭遇,他们关于中国的感受见解大相径庭。萨特的"红色中国"观、安东尼奥尼的"两种表情"中国论和罗兰·巴尔特的"负片(Negative Film)中国"观,除了分别显示他们"积极介入"的存在主义文学观、"积极疏离"的间离理论和"判断悬置"的现象学方法外,还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观察中国时视点转化历时化的过程。他们中国行的叁种视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立场嬗变,也为我们认识特定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刘忠波[8](2016)在《中国形象的权力话语与意义生成——以安东尼奥尼《中国》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拍摄于1972年,是当时极少数获得了官方拍摄许可的国外纪录片,也是考察"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形象的典型文本。1970年代的"《中国》批判"因国内外复杂的政治需求而产生,当时的官方权力话语从"文化大革命"宣传效果的功利主义来评判影片,《中国》显然缺乏革命、阶级等明确政治立场的话语表述,更不是阶级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影片,其非革命主题与文革权力话语价值理念的冲突亦是不可避免的。该文通过分析安东尼奥尼《中国》中的中国形象,论述中国形象的表征系统背后的话语权力分歧及意义生产过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6年09期)
苑竞玮[9](2016)在《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空间理念与好莱坞电影的差异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奥尼作为场面调度大师,他的开放式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安氏美学风格,打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封闭式空间。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元素更多的是交代环境,而安东尼奥尼的空间美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心理刻画以及情节的推进中意义显着,在观影体验上给予观众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7期)
埃莉奥诺拉·拉斯皮,酱油茶[10](2016)在《他探索人类的情感,但又惧怕它 遗孀追忆安东尼奥尼》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来到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位于罗马的公寓,采访他的妻子与长期的合作伙伴恩丽卡·费科时,我看到安东尼奥尼留下的衣服正工整地摆放在家具上。恩丽卡说,"尽管他是个性急的人,与此同时他也保留了作为一个费拉拉人的特点,极度优雅,具有贵族一般的行为举止:你可以说他几乎像个英国绅士。"随着对话的继续,她谈起了许多安东尼奥尼的故事:他狂热而激情的个性、他工作中永不妥协的原则、他对于情感的不加掩藏,以及他对于视觉艺术和绘画的热爱。(本文来源于《电影世界》期刊2016年06期)
安东尼奥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东尼奥尼将其对人类心理写实主义的思考融进了他特殊的影像,他不同时期的电影代表作,无论是爱情叁部曲《奇遇》《夜》《蚀》,还是《红色沙漠》都呈现了形式各异的个人精神世界。他自始至终关注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的异化,其反映出的现象和真理值得人们反复咀嚼和思考。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生都坚持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倾其毕生精力对电影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勇于创新。他曾说过:"生命对我而言只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东尼奥尼论文参考文献
[1].惠潇.从本雅明技术理论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J].艺术评鉴.2018
[2].罗毅.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精神图谱[J].牡丹.2018
[3].王泉琳.雾与镜——杨德昌与安东尼奥尼电影[J].艺苑.2018
[4].涂鹏.从现实的批判到精神的批判——浅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J].电影文学.2018
[5].卫西谛.再忆安东尼奥尼:他的电影仍是时代的必需品[N].文汇报.2017
[6].张玥鋆,王晓慧.论电影中的空间建构——以安东尼奥尼为例分析[J].北方文学.2016
[7].阎伟,谈微姣.“左眼”看中国的叁种视像——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文本的互文性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刘忠波.中国形象的权力话语与意义生成——以安东尼奥尼《中国》为分析对象[J].社会科学论坛.2016
[9].苑竞玮.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空间理念与好莱坞电影的差异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
[10].埃莉奥诺拉·拉斯皮,酱油茶.他探索人类的情感,但又惧怕它遗孀追忆安东尼奥尼[J].电影世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