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渗速率论文-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程绪海

入渗速率论文-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程绪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渗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渗补给,土壤温度,示踪,地中渗透仪

入渗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程绪海[1](2019)在《运用温度示踪法确定稳定入渗补给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地中渗透仪入渗实验,分析包气带温度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而采用多层介质热传导解析方程评价入渗补给速率,探讨了温度示踪法评价包气带入渗补给问题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气温控制包气带温度场整体特征,其对温度场的影响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位埋深影响土壤含水率,控制包气带介质比热,决定了温度场波动性。灌水改变介质热导率从而影响包气带温度场;灌水量小且灌水温差小,灌水本身的热状态对温度场的影响可以忽略。水位埋深浅时,基于多层介质热传导解析方程的入渗补给速率评价结果更为准确,旱季相对雨季,评价结果准确性整体更高;浅部包气带含水率波动性强是造成评价误差的重要原因,选取更短的评价周期和更深的计算剖面可相对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含水率在时间尺度上的波动是温度示踪法在非饱和带应用的难点及关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金涛,张文平,宋慧卿,韩小乐[2](2016)在《影响山坡土壤入渗速率及路径的染色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姜湾流域和睦桥实验站为例,利用入渗及染色示踪实验,开展了山坡土壤水分运动路径及运动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湿润山丘区,土壤中由根系、虫洞及砾石造成的快速流的通道广泛存在,土壤渗透性良好,远大于常规的降雨强度,从田间证明了其产流以蓄满产流方式为主。此外,染色示踪实验的结果显示,山坡表层(本区域<70cm,即未达基岩不透水层深度)土壤入渗以垂向运动为主,少量侧向流主要由土壤大孔隙引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5期)

刘刚,童富果,习念念,胡耀谱[3](2015)在《通气和封气条件下降雨对粘性土入渗速率、含水率及孔隙压力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气条件是影响整个降雨入渗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自主设计的降雨入渗试验模型、模拟降雨系统及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分别进行通气、封气条件下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从而研究气相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对比通气和封气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可知,封气条件下气体不能自由排出,对雨水下渗的阻滞作用明显,雨水入渗速率较小,坡体内饱和区变化缓慢;坡体内孔隙气压力随着降雨入渗的进行先增大后在10cm水头上下波动。研究成果为原位试验的展开及数值模拟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李娟[4](2015)在《HOOD IL-2700土壤入渗仪入渗速率的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入渗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物理性状,是指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的入渗速率对发展节水农业和减少水土流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入渗仪HOOD IL-2700因其省时、省水、轻便、易于野外试验、不扰动表土等特性被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引进用于土壤入渗速率测量,下面就其使用方法及使用心得做详细(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5年06期)

武敏,范昊明,刘爽,周丽丽,贾燕锋[5](2015)在《SAR,EC与水温对辽西褐土入渗速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入渗速率是影响灌溉水产流、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不同水温、不同SAR/EC下辽西褐土入渗速率,进行了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SAR,EC一定时,渗透系数随着灌溉水水温的升高而增大,水温从15℃升至35℃,土壤渗透系数增大了1.3倍;随着灌溉水SAR增加、EC降低,土壤渗透系数会下降,水温35℃情况下SAR从0.7(mmol/L)0.5增大至12.0(mmol/L)0.5,EC从2.0dS/m减小至0.5dS/m时,土壤渗透系数由0.000 698cm/s减小至0.000 338cm/s,渗透系数下降了51.6%。相关分析表明水温、SAR/EC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显着,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沟灌土壤渗透系数与水温、SAR/EC二次函数数学模型,相关性极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杨洪涛,王志春,杨帆,安丰华[6](2015)在《不同植被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容重与水分入渗速率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入渗速率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容重差异显着,在采样深度0~20 cm及20 cm~40 cm范围内,芦苇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值最高,且随着采样深度增加而增加;羊草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值最小,且随着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小。植被覆盖可以增加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入渗速率拟合的方程与实测值在时间为110 min内时基本吻合。图1,表4,参32。(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5年01期)

王占军,蒋齐,何建龙,马琨[7](2013)在《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入渗速率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压砂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压砂年限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入渗速率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压砂初期土壤贮水能力很强,当压砂10 a后土壤贮水能力逐年下降,土壤水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逐步降低。压砂初期在较低吸力时(1 bar以下)即可获得较多的有效水量,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农田压砂逐步失去保水能力。压砂初期明显提高了土壤的入渗速率,随着压砂年限的增加土壤入渗速率逐步降低,压砂10年土壤入渗速率低于农田ck,压砂15 a时土壤初入渗速率比农田CK下降了63.37%。综合分析说明,压砂初期,土壤的水势较高,吸力较小,作物吸收容易,但随着压砂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势逐步下降,吸力增加,导致作物利用逐渐困难。(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任宗萍,张光辉,王兵,师阳阳[8](2012)在《双环直径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环法是测定土壤入渗速率最为广泛最为经典的方法,但双环直径可能影响土壤入渗速率测定结果,因其为地表积水有压入渗,在坡地上测定时,因整平地表时会产生很大扰动,从而产生测定误差。研究设计5组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试验,分析双环直径对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累计入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双环内环直径分别为15,20,25,30cm时,初始入渗速率分别是常规内环直径为35cm双环的88.3%,110.8%,119.9%,100.7%,稳定入渗率分别是54%,73%,85%,89%。对不同时刻入渗速率进行T值检验发现,用内环直径为20,25,30cm双环测定的入渗过程与常用内径为35cm的双环测定土壤入渗过程无显着差异。考虑地表扰动因素、试验需水量等多因素的影响,可用内环直径20cm、外环直径为35cm的双环替代目前常规内环直径为35cm,外环直径为50cm的双环,用于坡地土壤入渗速率测定,可以减少地表扰动,从而准确测定土壤入渗率,又能节约用水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胜涛,杜新强,迟宝明,陈斯,毛建业[9](2011)在《入渗池底部形态变化对入渗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设计了平坦和起伏两种池底形态,观测了相同回灌条件、不同池底形态情况下,入渗池介质渗透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入渗池底部形态变化对地下水人工回灌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回灌73 h后,垄沟起伏的池底渗透速率下降至初始值的57%,平坦的池底渗透速率下降到初始值的20%,垄沟起伏的池底形态较平坦的底部形态更好地保持了入渗池的渗透速率。入渗池底部形态的变化有效地控制了悬浮物的沉积规律,进而影响了堵塞产生的部位、时间和程度,从而影响入渗池的渗透速率。(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1年12期)

袁瑞强,宋献方,韩冬梅,张应华,马英[10](2011)在《基于干河床非饱和带氯离子和氧-18剖面的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年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被超量开采,非饱和带逐渐增厚。在该区域研究降水入渗补给速率有利于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华北平原北易水河下游干河床上施工深度为6m和4.5m的两个钻孔。综合非饱和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含水量、土壤水Cl-和δ~(18)O剖面,结合研究区历史气象资料,利用非饱和带的氯离子质量平街法计算了降水入渗补给速率,并恢复了历史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结果表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平均速率为3.8±0.6mm/a,约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0.7%。自1980年以来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速率介于2.1mm/a到7.1mm/a之间变动。补给速率最大的年份是1994年,而补给速率最小的年份是1980年。土壤水剖面的平均记录密度为7.14a/m。(本文来源于《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08-02)

入渗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姜湾流域和睦桥实验站为例,利用入渗及染色示踪实验,开展了山坡土壤水分运动路径及运动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湿润山丘区,土壤中由根系、虫洞及砾石造成的快速流的通道广泛存在,土壤渗透性良好,远大于常规的降雨强度,从田间证明了其产流以蓄满产流方式为主。此外,染色示踪实验的结果显示,山坡表层(本区域<70cm,即未达基岩不透水层深度)土壤入渗以垂向运动为主,少量侧向流主要由土壤大孔隙引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渗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1].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程绪海.运用温度示踪法确定稳定入渗补给速率[J].水利学报.2019

[2].刘金涛,张文平,宋慧卿,韩小乐.影响山坡土壤入渗速率及路径的染色示踪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3].刘刚,童富果,习念念,胡耀谱.通气和封气条件下降雨对粘性土入渗速率、含水率及孔隙压力的影响试验[J].水电能源科学.2015

[4].李娟.HOODIL-2700土壤入渗仪入渗速率的测定方法[J].河北水利.2015

[5].武敏,范昊明,刘爽,周丽丽,贾燕锋.SAR,EC与水温对辽西褐土入渗速率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

[6].杨洪涛,王志春,杨帆,安丰华.不同植被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容重与水分入渗速率差异[J].土壤与作物.2015

[7].王占军,蒋齐,何建龙,马琨.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入渗速率的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

[8].任宗萍,张光辉,王兵,师阳阳.双环直径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

[9].李胜涛,杜新强,迟宝明,陈斯,毛建业.入渗池底部形态变化对入渗速率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1

[10].袁瑞强,宋献方,韩冬梅,张应华,马英.基于干河床非饱和带氯离子和氧-18剖面的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研究[C].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1

标签:;  ;  ;  ;  

入渗速率论文-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程绪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