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颅脑外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患者中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不仅有利于颅脑外科患者的康复,而且能够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探究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颅脑外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患者中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不仅有利于颅脑外科患者的康复,而且能够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171-02
颅脑外科患者较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传统的临床护理,多按医嘱进行治疗性的护理,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但预见性护理不足,很容易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主要研究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所选取的7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科患者,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其中,对照组男性占19例,女性占16例,年龄在20~71岁之间,平均年龄(46.7±2.38)岁;重型颅脑损伤3例,硬膜外伤12例,脑挫裂并硬膜外血肿7例,脑挫裂并脑内出血13例。研究组男性占20例,女性占15例,年龄在22~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8±2.47)岁;重型颅脑损伤4例,硬膜外伤13例,脑挫裂并硬膜外血肿6例,脑挫裂并脑内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危险因素评估。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制检测资料、病情发展状况、体温变化状况、肢体肿胀状况来评估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凝血时间的检测、血尿常规的检测、多普勒超声检测,一旦出现异常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尤其是夜间,更要加强巡视,以减小意外的发生。
(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到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进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认知能力,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3)病房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健康、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并保持病房的通风、光照。另外,护理人员要注意及时更换患者的被褥床单,并对病房进行消毒,以免患者出现并发症状。
(4)康复锻炼指导。针对有意识障碍、麻醉未完全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被动肢体锻炼,并抬高患者的下肢,对患者进行按摩,以预防血液滞留的发生。针对术后意识清醒,且具有行动能力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鼓励其尽早下床进行适度活动,包括深呼吸、踝关节、膝关节活动等。
(5)用药指导。抗凝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出血症状的发生,但该类药物需要在手术6h才可服用,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并在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时,严密观测患者的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大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及粘膜出血、咯血、血眼血尿现象,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3效果评定
无静脉血栓形成:超声多普勒检查中,患者无血液量改变,无血栓形成;有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有血栓形成,且肢体肿胀,皮肤温度较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减弱或消失。
1.4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表示用(x-±s),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n),组间率用(%)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体如表所示。
表两组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n(%)]
组别例数形成深静脉血栓
研究组351(2.86)
对照356(17.14)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又可称为血栓性深静脉炎,主要由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处发生不正常地凝结,是颅脑外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状,发病率较高,后遗症较多,不仅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严重性的损伤,而且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出现系列内分泌失调症状[2]。由于颅脑外科患者长期处于昏迷、卧床等状态,需要使用脱水剂,肢体缺乏运动,因此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会大大增加,并加大了静脉置管的风险,很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而形成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加大患者的身体、心理、经济方面的负担,而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颅脑外科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3]。
颅脑外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预见性护理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更要注重细节护理,并在实施整体性、系统性的预见护理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疾病史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进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加以评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重视度,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与护理中来[4]。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地观察,包括肢体肿胀情况、肤色改变情况、下肢静脉回流情况、血尿常规、体温状况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状况,进行预见性的处理[5]。另外,在预见性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对于存在意识障碍、术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要进行肢体按摩与抬高处理,对于清醒的患者,要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为患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避免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也看出,采用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弘,王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24):24-25.
[2]马丽红.循证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02):109-111.
[3]陈春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04):70-72.
[4]WernerSurbeck,GerhardHildebrandt.Theevolutionofbrainsurgeryonawakepatients[J].ActaNeurochirurgica,2015,Vol.157(1),pp.77-84.
[5]VasilisKola,HugolinedeHaan.Clinicalandlaboratorypredictorsofdeepveinthrombosisafteracutestroke;doesD-dimerreallyimprovepredictivepower[J].ThrombosisResearch,2016,Vol.07.(0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