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谭思晴[1](2020)在《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就业后备人才,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息息相关。要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还需要借助中国元素的引入,以此夯实实践步伐。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予以探究。首先分析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阐述了茶文化的德育价值,接着提出了当前茶文化的渗透现状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茶文化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次仁卓玛[2](2020)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文中认为舞蹈作为人体文化与身体教育的重要支脉,她是“人体生命的最美表现,精神世界的最佳象征”;她是“民族精神和族群情感最生动的载体”;她是“一切艺术之母”,“一切语言之母”;她更是人体运动规律和义理精蕴的综合载体。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手段,可以称之为是开启美善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人格完善品性的最佳时期。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初中阶段舞蹈“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客观反映当前甘南州初中阶段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甘南州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反思,进而对甘南州舞蹈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可实施的策略及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主要以甘南州初中阶段舞蹈“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师资队伍、舞蹈设施设备及图书视频资料、对舞蹈教育的态度这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整理出以下较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外部环境的制约,校方重视程度不够,舞蹈专业教师紧缺,舞蹈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初中阶段舞蹈教育的定位不明确等。第三章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甘南州舞蹈教育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重视舞蹈教育发展、舞蹈师资队伍的配备、合理利用舞蹈教育设施及图书影像资料、完善舞蹈“第二课堂”四个方面。第四章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岳海玲[3](2019)在《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指出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的课程组,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2015年教育部要求对美育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至今,美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审美化学科课程的研究,对其他美育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主义美育观为方法启示,展开对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建构策略研究具有意义。首先,论文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实践层面把握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实施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学校存在美育不受重视、美育课程单一、美育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学校美育实施效果受教师美育意识、美育课程开发程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对学校美育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明晰、美育地位有待提高、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其次,论文采用理论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基础。一是从美育的本质需要和学校美育实施现状出发,探讨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为其构建提供立论根基。二是从词源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明晰美育的本质,为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提供理论前提。三是从美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出发,提出了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逻辑体系,明晰了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该课程内在的审美能力发展指向。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审美人性、渗透性、审美实践性为原则。其课程目标包括:立足于美育实践,从提升学生直观日常事物本质的能力;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积淀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感悟生命价值意义。最后,论文以马克思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美育观为方法启示,提出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中,各自的美育目的、美育内容、实施方法、原则和课程评价。
黄河[4](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文中指出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对学科德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教师、学者针对学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学科德育实践仍困难重重,有些问题始终进展缓慢。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学科德育现实问题难以改善,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学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的同质化较严重,研究与问题解决相分离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学科德育领域的元研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研究的现状,为学科德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2001-2017年学科德育研究的数量、研究学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研究方法等特征向量,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呈现了研究年度内的文献存在特性。文献数量部分包括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研究者部分包括研究者人数、合作度、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研究机构部分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类别、合作度和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关键词和研究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分布和时序分布了解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年份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研究内容的重点、新话题、变化趋势作出评析。本研究参考元伦理学和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共同体、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陈述体系分析包括语言形式分析和逻辑形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共同体分析主要是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发文量、合作度和研究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科德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实践问题却难以改善”等问题予以回应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能促进学科德育实践的改善。
卢慰[5](2018)在《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国是茶的祖国,茶的故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课程在我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逐渐成为学院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对于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体现了增强对茶文化课程重视程度和深化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茶文化课程推进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化、高素质茶艺人才,是当前茶文化课程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探索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茶文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九年的茶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以该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情况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素质教育及茶文化现状进行了剖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茶文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文献,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结合的方式了解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的现状及学生的看法;进而采用定性分析法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茶文化课程在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茶文化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实践性更强,与多种艺术形式联系紧密,便于组织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茶文化课程可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最后根据茶文化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价值。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缘起,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当前研究的现状与局限进而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观点;第二部分针对现状调查并分析了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实践的现状,阐述该校基于素质教育进行的茶文化课程开发情况,分别从学院角度、公选课角度和其他问题三个方面指出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是在前两步之基础上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探讨,收集相关的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一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条理化地阐述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并列举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
郭丹琪,张珂瑄[6](2018)在《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学校是能够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而大学则是培养和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德育同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智育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而言,德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倾向、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
马启慧[7](2017)在《关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具有综合知识及跨专业的技能。在此背景下,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我国在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关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诉求一致。加强关学思想在高校的学习和推广,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精神,明确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实现个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论文通过査阅关学相关古籍、以及关学相关资料,从中梳理出关学思想的特点,然后论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对当前中国推行素质教育中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困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论证加强关学思想文化的学习对推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的现实意义,最后就如何将关学教育思想实践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提出建议。论文通过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意义和相关研究状况。第二和第三是关学相关理论概述、关学思想特点和大学生文化素南教育相关理论概述和发展。第四,分析关学思想特点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相关性。第五,重点分析关学思想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学风及社会理想价值。最后,提出关学思想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文化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人文文化知识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关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继承了其中的人文文化知识,还富含浓厚的自然科学精神,将关学思想中的思想理念与大学生的文化教育相结合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朱海波[8](2017)在《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德育课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增强个人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德育理念,必然会闪耀出生命与人性的光辉,而成功的德育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帆[9](2016)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竞技体育试图通过自身“微调”来优化备受诟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也逐渐遭遇瓶颈,尽管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归根结底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一元化强烈追求,使运动员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尤其是淡化主体精神、人生价值等人文素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对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应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未来趋势。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培养出来什么”、“什么影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三个核心关键词为指引,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运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并采用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折衷排序法进行各指标的影响关系及达到理想绩效的优劣比较;研究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以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三则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良性发展的教育路径。获致结论如下:1、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方面(1)指标体系结构上包含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111项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精神”等。其中以“人文精神”指标权重比率(30%,30%)为最高;“人文精神”指标中心度(8.59)与原因度(0.09)为最高;“人文知识”指标绩效排序(7.85)最佳与差距值(0.21)最小。(2)各一级指标及各次指标之间亦具有中度以上的相关性,但评定委员、竞技体校成员及兼具两者身份的人员对整体指标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一级指标的评价有显着性差异存在。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方面(1)“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2)“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但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3)“学训因素”不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是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4)“表现因素”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5)“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3、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1)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竞技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奥林匹克精神薄弱、运动协作精神不强、竞赛心理素质欠佳、道德人格不够高尚、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修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消极现象。(2)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夺标育人的助推器、人性回归的指南针、专业素质的耦合剂、体育发展的矫正器。(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人文性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4)实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竞技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激活文化教学与专项训练、文化教师与专项教练之间的2种联动;要重塑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等3类体系;要处理好师资队伍、校本课程、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4项建设。
赵明[10](2016)在《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素质教育观朴素地总结和概括了教育若干规律,揭示了素质教育在认识论层面的基本要素,指出了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其"忠孝"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德育内涵发展有着固有的制约作用,其对权力和政治的依附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其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历史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一大障碍。因此,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应辩证性继承儒家"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观,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大学德育的改革入手,通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依法自主办学过程中落实大学素质教育。
二、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解读 |
1.1 茶文化起源 |
1.2 茶文化内涵 |
2 茶文化的德育价值 |
3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现状 |
4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
4.1 职业目标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欠缺 |
4.2 师资建设引导匮乏 |
4.3 职业实践平台不能与时俱进 |
5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
5.1 以茶道文化为基础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 |
5.2 以茶德文化为基础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 |
5.3 以茶企发展为背景构建校企合作多维平台 |
6 结束语 |
(2)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舞蹈教育 |
(二)普及型舞蹈教育 |
(三)“第二课堂”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 |
(一)学生样本 |
(二)教师样本 |
二、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 |
(一)舞蹈“第二课堂”课程开设情况 |
(二)舞蹈“第二课堂”课程教学形式 |
(三)舞蹈“第二课堂”课程评价方式 |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师资队伍 |
(一)舞蹈教师的数量 |
(二)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三)舞蹈教师的职业定位 |
(四)舞蹈教师的薪资待遇 |
(五)舞蹈教师的教学压力 |
(六)舞蹈教师的培训 |
(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舞蹈教学基础设施及图书影像资料 |
(一)教学基础设施 |
(二)图书及影像资料 |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五、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
(一)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 |
(二)教师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
(三)学生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加强舞蹈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一、重视舞蹈教育发展 |
(一)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的定位 |
(二)转变传统舞蹈教育观念 |
(三)舞蹈教育经费的落实 |
二、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 |
(一)师资培训 |
(二)师资引进 |
三、合理利用设施设备及图书视频资料 |
(一)舞蹈教室 |
(二)图书视频资料 |
四、完善舞蹈教育 |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 |
(二)课程评测机制的完善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图表情况说明 |
附录二 甘南州中学舞蹈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甘南州中学舞蹈教育现状调查(舞蹈教师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美 |
1.3.2 美育 |
1.3.3 综合美育课程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价值 |
1.4.5 研究创新 |
2 现实审视: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
2.1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说明 |
2.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2.1.2 调查对象 |
2.2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的问题表现 |
2.2.1 美育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 |
2.2.2 美育课程不足、形式单一化 |
2.2.3 美育目的功利化、工具化 |
2.2.4 学校其他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不足 |
2.3 影响学校美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
2.3.1 教师美育意识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3.2 美育课程开发影响美育实践 |
2.3.3 学校规章制度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4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 |
2.4.1 美育的本质认识有待明晰 |
2.4.2 学校美育地位有待提高 |
2.4.3 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 |
本章小结 |
3 意义思索: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3.1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人的价值 |
3.1.2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社会的价值 |
3.1.3 有助于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
3.1.4 有助于学校美育课程的重新定位 |
3.1.5 有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 |
3.2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美育可以融入学校各种课程 |
3.2.2 国家政策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
3.2.3 美育的学理性证实了构建综合美育课程可行 |
本章小结 |
4 前提阐释:明晰美育本质是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理论前提 |
4.1 美育的词源内涵 |
4.2 美育的哲学内涵 |
4.3 美育的心理学内涵 |
4.4 美育内涵的本质定位 |
本章小结 |
5 理性定位:综合美育课程的逻辑体系构建 |
5.1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 |
5.1.1 综合美育课程内涵的多重分析 |
5.1.2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界定 |
5.2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特点为构建原则 |
5.3 综合美育课程的定位 |
5.3.1 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
5.3.2 综合美育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指向构建 |
5.4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目的为课程目标 |
5.4.1 强调生活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
5.4.2 强化审美意识,健全审美人格 |
5.4.3 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
5.4.4 发挥心理效应,促进全面发展 |
5.5 综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
5.5.1 综合美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5.5.2 综合美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
5.5.3 综合美育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6 策略探寻:综合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6.1 综合美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1.1 以实现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为美育目的 |
6.1.2 以渗透领悟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1.3 以学科知识内蕴的美育精神为美育内容 |
6.1.4 以美育实现与学科发展的结合为原则 |
6.1.5 以形成性评价启发学生审美求知动力 |
6.2 综合美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2.1 以实现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为美育目的 |
6.2.2 以直接实践体验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2.3 以审美化活动主题为美育内容 |
6.2.4 以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的结合为原则 |
6.2.5 以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审美表现 |
6.3 综合美育课程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3.1 以实现美育心理效应、促人全面发展为美育目的 |
6.3.2 以渗透陶冶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3.3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美育内容 |
6.3.4 以审美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为原则 |
6.3.5 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学科德育问题成为课改重点内容 |
2.学科德育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不够理想 |
3.缺乏对学科德育研究本身的研究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创新之处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献计量法 |
二、学科德育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辨析 |
1.道德 |
2.德育 |
3.学科德育 |
4.学科德育研究 |
(二)理论依据 |
1.教育性教学理论 |
2.元研究理论 |
3.文献计量学理论 |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 |
(一)文献来源 |
(二)文献数量统计 |
1.文献年份分布 |
2.文献学科分布 |
(三)发文作者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发文作者情况 |
(四)研究机构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研究机构情况 |
(五)关键词共现 |
1.整体情况 |
2.一般性学科德育研究文献 |
3.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关键词情况 |
(六)研究方法归纳 |
1.常用研究方法 |
2.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 |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1.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分析 |
2.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
3.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共同体分析 |
4.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反思 |
1.对实践问题的原理性研究数量偏少,深入程度不足 |
2.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
五、对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的建议 |
(一)完善学科德育研究体系 |
1.完善学科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
2.加强学科德育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
3.加强美术、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德育研究 |
4.完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的内部因素研究 |
5.加强对原始教学经验的学理性研究 |
6.加强教师的学科德育主动性研究 |
(二)改善学科德育研究的外部条件 |
1.加大高校学者占比,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
2.着力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3.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提升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方法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茶文化概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茶 |
1.1.2茶文化 |
1.1.3 茶道 |
1.1.4 茶艺 |
1.1.5 茶产业 |
1.1.6 茶文化产业 |
1.1.7 茶文化课程 |
1.2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
1.3 中国茶文化教育的现状 |
2 传统文化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传统文化 |
2.1.3 中国传统文化 |
2.2 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
2.2.1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 |
2.2.2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兴趣且愿意学习 |
2.3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
2.3.1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
2.3.2 结合时代特点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
3 素质教育概述 |
3.1 相关概念 |
3.1.1 素质 |
3.1.2 素质教育 |
3.2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
3.2.1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3.2.2 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狭义的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1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
2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发展简介 |
2.1 茶文化课程 |
2.1.1 茶文化课程简介 |
2.1.2 茶文化作为系部的特色课程 |
2.1.3 茶文化作为学院公选课 |
2.2 组建“清心”茶艺社团 |
2.3 考取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 |
2.4 参加各级茶艺技能大赛 |
2.5 参与社会服务 |
3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3.2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第三章 职业院校茶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 茶文化教育中学院的问题及对策 |
1.1 专业建设及教师问题 |
1.1.1 专业建设不足 |
1.1.2 茶文化师资力量薄弱 |
1.1.3 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
1.2 茶艺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
1.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3 教材问题 |
2 茶文化公选课的问题及对策 |
2.1 学院对公选课重视不足 |
2.2 教师茶艺专业性不足 |
2.3 学生更喜欢茶艺技能训练 |
3 茶文化教育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
3.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3.2 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
3.3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
3.4 女生茶艺训练较男生更积极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和素质教育概况 |
(一) 什么是素质教育 |
(二) 什么是德育 |
二、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 |
(二) 大学生以德育为主导 |
(三) 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体现突出地位 |
(四) 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德育基础地位 |
(五) 德育与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表明了德育的主要地位 |
三、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一)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
(二)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能够启迪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 |
(三)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
(四)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大学生进一步抵制社会腐朽思想起着保障作用 |
(五) 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得到终身受益 |
(7)关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选题的社会背景 |
1.1.2 选题的学术背景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关学相关理论概述和关学思想特点 |
2.1 关学相关理论 |
2.1.1 关学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关学人性理论 |
2.2 关学思想特点 |
2.2.1 尊礼重儒 |
2.2.2 笃实践履 |
2.2.3 求真务实 |
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理论概述及其发展 |
3.1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3.1.1 文化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 |
3.1.2 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
3.1.3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
3.1.4 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则 |
3.2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
3.2.1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
3.2.2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
3.2.3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
4.关学思想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相关性研究 |
4.1 关学思想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关系分析 |
4.1.1 关学思想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
4.1.2 关学思想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3 关学思想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原则的相关性分析 |
4.2 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
4.2.1 关学思想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 |
4.2.2 关学思想是塑造大学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 |
4.2.3 关学思想是大学生爱国教育的重要支点 |
5.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
5.1 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
5.1.1 以德育人,求为圣贤 |
5.1.2 重视早教,养正于蒙 |
5.2 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学风价值 |
5.2.1 目标明确,坚定志向 |
5.2.2 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
5.2.3 精思熟虑,学会反思 |
5.2.4 勤勉顽强,学则需疑 |
5.3 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理想价值 |
5.3.1“为生民立道”的人学理想价值 |
5.3.2“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价值 |
6.关学思想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
6.1 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本质,将关学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 |
6.1.1 学习关学教育方式,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态度 |
6.1.2 学习关学学习理念,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
6.2 创新关学思想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手段 |
6.2.1 增设关学教育课程,设置关学文化讲座 |
6.2.2 创新教育方式,利用新媒体教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8)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二、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1. 导向性作用 |
2. 决定性作用 |
3. 目标性作用 |
三、结语 |
(9)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文素质相关研究 |
1.2.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1.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
1.3 研究应用价值 |
1.3.1 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1.3.2 为培养主体学校提供借鉴素材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文素质 |
2.1.2 人文素质教育 |
2.1.3 指标体系 |
2.1.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
2.1.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
2.2.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影响因素的理论观点 |
2.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观点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思路 |
3.1.1 掣肘的根源 |
3.1.2 转轨的捩点 |
3.1.3 困境的消弭 |
3.2 技术路线 |
3.2.1 准备阶段 |
3.2.2 执行阶段 |
3.2.3 完成阶段 |
4 研究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 |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1.1 研究目标 |
4.1.2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架构 |
4.3.1 建构指标体系 |
4.3.2 指标体系调查 |
4.4 研究工具 |
4.4.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初步建构 |
4.4.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初稿审查与修改 |
4.4.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实施程序 |
4.5 资料处理 |
4.5.1 数据处理 |
4.5.2 数据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专家意见整合分析 |
4.6.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分析 |
4.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影响关系分析 |
4.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绩效排序分析 |
4.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 |
4.7 讨论 |
4.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结果 |
4.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相对权重关系结果 |
4.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指标绩效及影响关系 |
4.7.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
5 研究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 |
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5.1.1 研究目标 |
5.1.2 研究内容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架构 |
5.3.1 自变量 |
5.3.2 中介变量 |
5.3.3 因变量 |
5.4 研究假设 |
5.5 研究工具 |
5.5.1 研究工具撰拟说明 |
5.5.2 研究工具内容说明 |
5.5.3 研究工具检验 |
5.6 资料处理 |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2 卡方检验 |
5.6.3 t检验 |
5.6.4 单因子方差分析 |
5.6.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6 信度分析 |
5.6.7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
5.7 结果与分析 |
5.7.1 研究样本暨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
5.7.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8 讨论 |
5.8.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
5.8.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 |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
6 研究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
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6.1.1 研究目标 |
6.1.2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方法 |
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把握的关系 |
6.3.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
6.3.2 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 |
6.3.3 人文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 |
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做出的选择 |
6.4.1 从根本上转变竞技运动功利主义的偏颇价值观 |
6.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呼唤人文素质的教育 |
6.4.3 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
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 |
6.5.1 一个理念 |
6.5.2 二种联动 |
6.5.3 三类体系 |
6.5.4 四项建设 |
7 综合讨论 |
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 |
7.1.1 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 |
7.1.2 掌握为人的基本道理(人文思想) |
7.1.3 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人文方法) |
7.1.4 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人文精神) |
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的理性认识 |
7.2.1 人文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2 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主要成因 |
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现实选择 |
7.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夺标育人的助推器 |
7.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指南针 |
7.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素质的耦合剂 |
7.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发展的矫正器 |
7.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方面 |
7.4.2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方面 |
7.4.3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 |
8 研究结论 |
8.1 本研究指标体系可概括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指标要素 |
8.2本研究影响模型可勘查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机制 |
8.3 本研究教育路径可提供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家教育思想核心是“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
二、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与实践的悖离 |
三、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与发展 |
( 一) 以德育改革为先导,辩证性继承儒家素质教育观 |
( 二) 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坚守,创造性转化儒家素质教育观 |
( 三) 以依法自主办学为目标,创新性发展儒家素质教育观 |
四、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谭思晴. 福建茶叶, 2020(07)
- [2]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D]. 次仁卓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 岳海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D]. 黄河. 湖北大学, 2019(05)
- [5]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D]. 卢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6]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郭丹琪,张珂瑄. 党史博采(理论), 2018(01)
- [7]关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D]. 马启慧.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8]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 朱海波. 新校园(上旬), 2017(01)
- [9]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J]. 赵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