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茹袁小建(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街道卫生院314303)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年来拟通过开腹行小儿肠套叠整复手术病人81例麻醉后进腹前行彩超检查。结果:81例患者中麻醉后肠套叠自动复位11例已解套,无须手术治疗。结论:彩超再次复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肠套叠开腹整复手术,减少患者创伤,为一个临床一种可行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检查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63-02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机械性梗阻。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肠套叠治疗一般采取空气灌肠以及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如复位不成功,将需要行开腹肠套叠整复手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进腹后有部分肠套叠已解套,故笔者认为在在麻醉后术前再次复查彩超很有必要性。笔者对2007年4月至2012年5月81例小儿肠套叠手术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1例患者均为采取空气灌肠复位或者生理盐水灌肠复位不成功患者,男50例,女31例;年龄3月~6岁,其中3~6月5例,6~12月47例,1~2岁50例,2—3岁13例,3~6岁10例;发病时间1~96h。
方法:术前告知患者家属可能存在的情况,在静脉靶控麻醉后或者骶麻后10-20分分钟后,行腹部彩超检查,检查如发现横切呈“同心圆”征,纵切呈“套筒”征腹部包快,继续开腹进行手术整复治疗,如未见明显腹部包块,此时可与家属沟通,暂停手术,回病房予以禁食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彩超继续监测患儿腹部情况。
2、结果
我院81例患者中有11例已自动解套,无需手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均随访1~12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复发。
3、讨论
肠套叠系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管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男比女多2~3倍,肠套叠后致肠梗阻、肠管水肿或绞窄性坏死,肠套叠的类型包括:(1)回盲型,(2)回结型,(3)回回结型,(4)结肠型,(5)小肠型。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婴幼儿肠系膜的某些解剖特点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可能是易发肠套叠的解剖因素;而肠炎、腹泻、饮食制度改变等所致的肠蠕动节律紊乱,可能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近年有人认为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着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美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在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或者彩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整复,90%以上的患者均能整复成功,但是由于患者发病的时间或者灌肠是的压力以及肠道水肿等原因,有部分患者存在可能复位不成功。这些患者多需要行开腹肠套叠整复,临床上我们常发现进腹后肠套叠已自动复位。笔者认为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在灌肠的过程中由于压力不够或者水肿较明显,我们无法让它当时复位,但是通过灌肠肯定让套入的肠道有所松动,在术前准备的过程中,可能肠套叠自动复位。2,在氯胺酮或者七氟醚等麻醉后,患者迷走神经受到抑制,肠道运动以及肠道痉挛减轻,而使肠套叠自动解套。而盲目地开腹可能进腹后只是发现肠套叠已解套,从而增加了患者的创伤,进行了一次不必要的手术,且术后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我院5年来对拟通过开腹行小儿肠套叠整复手术病人81例麻醉后进腹前行彩超检查,结果发现81例患者中麻醉后肠套叠自动复位11例已解套,无须手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故我们认为彩超再次复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肠套叠开腹整复手术,减少患者创伤,为一个临床一种可行而且非常简便的方法,可以在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仙方、孙新明、罗春芬、伍霞芳: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03年06期。
[2]周晓纯、陈延华、顾均:超声诊断和超声监视下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12期。